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50例,采用"针灸+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方案治疗;对照组50例,仅口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神经功能的康复情况及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的HAMD、NIHSS、B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AMD、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可以活血通络、醒脑安神,临床辅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陕西中医》2017,(8):1135-1136
目的:总结分析针刺治疗在提高脑出血患者康复效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晚期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早期中医康复针刺治疗。对比两组康复治疗后的肢体功能及生活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4周内,两组FMA评分呈升高趋势,NIHSS评分呈下降趋势(P0.05),而在治疗4周及治疗24周时治疗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中医针刺可有效的促进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2015,(7):914-916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08月至2014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病情给予针灸治疗,1次/d,7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口眼歪斜、疼痛冷热感觉障碍、头晕头痛、乏力、肢体麻木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估患者的临床证候积分;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的改善情况,用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计算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经治疗后有所改善,口眼歪斜、疼痛冷热感觉障碍、头晕头痛、乏力、肢体麻木等均有所好转,各主要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以治疗组的改善程度尤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均有所提高,Barthe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以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1%,明显低于治疗组总有效率9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症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疗效确切,彰显中医外治法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深入研究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针刺康复组38例、对照组38例2个研究组。用Fug l-M 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运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FMA、Barthel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0.05);各组之间治疗后比较,针刺康复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功能训练能极大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针刺中渚、外关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g XK  Wang ZM  Sun L  Li YH 《中国针灸》2011,31(2):117-120
目的:观察针刺中渚、外关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加针刺患手中渚、外关.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手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巴氏指数量表等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手功能、步行能力、ADL、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观察组手功能、步行能力、ADL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配合针刺中渚、外关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提高步行能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7,(1):109-110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后期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生存质量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Barthe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早期功能训练的治疗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陕西中医》2017,(4):515-516
目的:探讨针灸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生活质量(SS-QO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和SS-QO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SS-QOL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郭树林  鲁新建 《陕西中医》2014,(11):1550-1551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针刺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脑血管意外病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而治疗组48例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针刺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具体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即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显效率分别为79.17%(38/48)、39.58%(19/48),二者相比,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法应用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其效果理想,不仅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还可有效抑制致残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石新燕  李小生 《陕西中医》2013,34(7):877-878
目的:探讨针灸及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增加针灸治疗。通过Barthel指数、FAC下肢行走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等参数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其Barthel指数、FAC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有所增加,但是治疗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膝关节痉挛恢复更加明显。结论:在传统的康复手段上同时针灸治疗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5,(10):1412-1413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我院接诊的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与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各3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与心理状况评分。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HAMD评分与SAS评分均相对更低,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与缓解,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丰隆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情况。方法 6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均使用同等规格的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营养及脑保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丰隆穴,对照组则选用电针足三里穴,分别在治疗1个疗程和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NIHSS评分。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P0.05);治疗两个疗程后,两组NIHSS评分较入院均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丰隆穴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5,(10):1420-142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失眠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119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治疗组(n=6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0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评价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睡眠质量和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88.71%)显著高于对照组(73.68%),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及PSQI量表总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效率及PSQI量表总分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TNF-α、IL-6水平见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针灸治疗失眠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TNF-α、IL-6水平,从而延长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川牛膝、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等)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患者治疗后血液黏度均低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黏度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改善患者血液粘度,改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肝郁气滞型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肝郁气滞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自拟理气解郁方+针刺+穴位按摩)。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74.2%;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HAMD评分、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AMD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肝郁气滞型卒中后抑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7,(8):997-998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理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于肩髃、肩贞、肩井、天宗、曲池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疗程为1月。比较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变化,并比较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麻木、感觉障碍、脉络瘀血、舌质紫暗这4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理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肢体恢复。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6,(2):145-148
目的:研究分析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及其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中,随机分配100例纳入对照组,另100例纳入治疗组,两组均按TOAST分型标准(Trial of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进行分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采取与对照组同样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均通过NIHSS评分及Barthel-Index(BI)评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间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中医临床疗效,并且检测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以了解治疗的安全性。结果:所有入选病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及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或腔隙性脑卒中(SAO)多于心源性脑栓塞(CE)、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脑卒中(SOE)及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型入院时NIHSS最高(P0.05)、BI最低(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NIHSS及BI评分改善程度、中医临床疗效与治疗前相比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TOAST分型以LAA和SAO型最多,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较单纯使用西医治疗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5,(10):1413-1414
目的:研究针刺疗法应用于中风假性延髓麻痹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诊的中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西医联合针刺治疗)与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各38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吞咽功能评级结果、各症状(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及声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各指标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均<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症状改善,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偏瘫康复液对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脑卒中患者2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偏瘫康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以此来评定两组病例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偏瘫康复液在治疗脑卒中方面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显著促进病患偏瘫肢体功能改善,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38-1440
目的:观察针刺北辰穴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64例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防治脑水肿,调整血压,控制血糖,脑细胞保护,对症、支持等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北辰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0.63%VS 68.75%,P<0.05),治疗组患者的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北辰穴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康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祛风行血通络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风行血通络方口服,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痉挛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及血小板功能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后,两组Ashworth评分和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FMI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Ashworth评分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血栓素、同型半胱氨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6-酮-前列腺素水平较治疗前高(P0.05);观察组血栓素、同型半胱氨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6-酮-前列腺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平均血小板体积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祛风行血通络方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其机制与改善血小板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