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灰色预测模型GM(1,1)在猩红热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测长治市猩红热发病率预测模型,为猩红热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长治市2001~2009年猩红热发病率资料建立GM(1,1)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对今后两年2010、2011长治市猩红热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猩红热发病率的预测模型为^Y(t)=6.170.231(t-1)-5.53,拟合精度好(C=0.34,P=1),同时利用模型外推预测了2010、2011年的猩红热发病率。结论:GM(1,1)可用于长治市猩红热发病率的预测,长治市猩红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隐性梅毒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灰色系统一阶一个变量的微分方程型模型(GM(1,1)模型)预测隐性梅毒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灰色GM(1,1)模型对广西南宁市2004~2010年隐性梅毒年发病率数据进行建模拟合,并进行外推预测。结果:建立的广西南宁市隐性梅毒年发病率GM(1,1)预测模型,拟合精度高(C≈0.311,P=1),可用于外推预测。结论:灰色系统一阶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和预测隐性梅毒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将其应用于隐性梅毒发病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灰色GM(1,1)模型在乙肝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对比常规GM(1,1)模型与动态GM(1,1)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利用2000~2009年全国乙肝年发病率数据,建立GM(1,1)模型以及动态GM(1,1)模型,检验各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全国乙肝年发病率GM(1,1)模型预测方程为^x(1)(t+1)=-876.554+941.464e(0.686981e-t),模型拟合效果好,平均相对误差为0.0577;5维动态GM(1,1)模型为^x(1)(t+1)=-7982.71+8074.13e(0.128060e-t),模型拟合效果更佳,平均相对误差仅为0.0114。结论:5维动态GM(1,1)模型预测乙肝的发病率比传统GM(1,1)模型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灰色系统新息模型持续预测梅毒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灰色新息模型对广西南宁市2005~2009年、2005~2010年梅毒年发病率数据进行建模拟合,并进行外推预测研究。结果:建立的广西南宁市2005~2009年及2005~2010年梅毒年发病率GM(1,1)新息预测模型,拟合精度高(C≈0.3652,P=1;C≈0.2812,P=1),可用于外推预测。结论:灰色系统一阶新息GM(1,1)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和预测梅毒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将其应用于梅毒发病持续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预测江苏省甲肝发病率的数学模型,为甲肝防制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利用1999~2007年江苏省甲肝的发病率资料建立GM(1,1)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甲肝发病率的GM(1,1)模型为,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利用模型外推预测了2008年的甲肝发病率,预测准确。结论:如无较大规模的甲肝爆发,运用此预测方法较为方便适用。  相似文献   

6.
香港HIV/AIDS新陈代谢GM(1,1)模型与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香港HIV/AIDS的流行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方法:构造预测模型Y(t)=(x1-b/a)e-a t+b/a,对比新陈代谢GM(1,1)模型和一般GM(1,1)模型以及不同维数GM(1,1)模型,以研究香港HIV/AIDS人数的预测结果。结果:新陈代谢GM(1,1)的误差小于对应的常规GM(1,1),短序列预测的误差通常小于长序列,香港HIV人数5维GM(1,1)模型精度检验4项指标均为一级。用5维新陈代谢GM(1,1)模型预测香港2010年HIV累计4920例,AIDS累计1158例。结论:新陈代谢GM(1,1)模型是处理这类数据理想的模型,5维M(1,1)模型用于香港HIV/AIDS预测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灰色数列预测模型在传染病死亡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应用 GM(1,1)模型 ,根据部份城市地区传染病标化死亡率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经检验 ,模型拟合精度甚好 ,外推预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肺结核灰色预测模型GM(1,1),应用于安徽省肺结核发病趋势的预测。方法根据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中2005~2012年安徽省肺结核发病报告资料建立肺结核发病率灰色预测模型GM(1,1),同时采用该模型对安徽省2013~2015年的肺结核发病率进行预测分析。结果通过灰色预测模型GM(1,1)而建立一个Y(t)=-1433.7369e-0.0654(t-1)+1531.5997预测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预测安徽省2013~2015年安徽省肺结核发病率分别为57.4372/10万、53.7996/10万和50.3923/10万。结论通过实践应用证实,GM(1,1)模型预测安徽省肺结核发病率符合目前发展趋势,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南宁市肺结核的发病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GM(1,1)灰色模型,根据南宁市肺结核发病率的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拟合检验精度好,可用于外推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灰色系统新陈代谢模型预测AIDS(艾滋病)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灰色新陈代谢模型对广西南宁市2003~2008年、2004~2009年AIDS年发病率数据进行建模拟合,并进行外推预测研究。结果:建立的广西南宁市2003~2008年及2004~2009年AIDS年发病率GM(1,1)新陈代谢预测模型,拟合精度高(C≈0.1881,P=1;C≈0.0947,P=1),可用于外推预测。结论:灰色系统一阶新陈代谢GM(1,1)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和预测AIDS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将其应用于AIDS发病预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清新县2004-2008年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订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清新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3种11792例,年平均发病率330.57/10万。发病率最高是2007年为359.48/10万,最低是2005年为297.04/10万。5年间呼吸道传染病一直居高不下,占总病例数的50.53%;其次是肠道传染病,占总病例数的24.14%;再次是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占总病例数的23.50%。结论肺结核、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毒性肝炎、梅毒和麻疹是当地近年的重点传染病,今后工作重点应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7年天津市西青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疫情资料为依据,收集2017年天津市西青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资料,共纳入5129例法定传染病病例,以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发病、死亡概况,并分析三间分布(地区、时间、人群)特征。结果:2017年天津市西青区共报告18种、5129例法定传染病病例,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病死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病死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报告发病数前5位的法定传染病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痢疾、流行性感冒、肺结核。中北镇、李七庄街道、杨柳青镇是主要发病区域;发病高峰时间为7,8月份和12月份;男性发病患者多于女性;年龄集中于0~4岁、5~9岁;患者职业多为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结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痢疾、流行性感冒、肺结核是2017年威胁天津市西青区居民生命安全的主要法定传染病,多在7,8月份、12月份发病,男性、0~4岁、5~9岁、散居儿童、学生、幼托儿童为高危人群,应针对上述流行病学特征制订有效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和分析南宁市2000~2006年HIV/AIDS流行趋势,对南宁市HIV/AIDS流行趋势进行中短期预测,为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南宁市艾滋病防治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南宁市2000~2006年HIV/AIDS资料,建立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我市2008、2010年HIV/AIDS流行趋势。结果:预测模型精度为优,2008、2010年南宁市HIV/AIDS发病率预测值分别为54.93/10万、281.21/10万。结论:各有关部门应早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艾滋病控制力度,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阳春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阳春市2008年法定传染病疫情,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8年阳春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年阳春市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共12种1519例,死亡17例,发病率为163.00/10万;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为572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依次是:肺结核(948例)、肝炎(285例)、痢疾(104例)、梅毒(100例)、淋病(27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6.38%(1464/1519)。结论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肺结核、乙型肝炎、性病的监测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应用灰色系统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南宁市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预测,为预防和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南宁市1996~2005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建立发病率(1/10万)灰色系统GM(1,1)模型并进行预测。结果:10年来南宁市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1999年最低为27.88/10万,2001年最高为52.82/10万。预测南宁市2008年、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分别为67.73/10万、77.59/10万。结论:针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持续高流行态势,应不断加强防治工作力度,开展科学研究,制订防治策略,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控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性三甲医院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05年-2012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及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按疾病构成、病种顺序、分类、主要传播途径等进行研究分析,了解该院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采用Excel和SPSS 11.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各传染病的报告例数和构成比。结果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05年-2012年报告传染病27种共17084例,其中甲类传染病1例,乙类传染病12365例,丙类传染病4716例;报告前10位的传染病依次是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淋病、流行性腮腺炎、丙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麻疹,报告前10位法定传染病占上报总数的92.06%,而前5位占总报告数的80.53%。结论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是威胁本地区成年人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是威胁本地区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4至2008年江苏省洪泽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和传染病年报表的数据进行统计及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年至2008年,洪泽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418例。甲类0例,乙类传染病15种共2162例,丙类传染病4种共442例。其中常见、高发的传染病为肺结核占各类传染病的43.15%、病毒性肝炎占各类传染病的24.58%,流行性腮腺炎占各类传染病的14.66%,淋病占各类传染病的3.72%,菌痢占各类传染病的3.42%。结论肺结核、肝炎、流行性腮腺炎、淋病、菌痢为预防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某训练基地地域的卫生学流行病学现况。方法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对某训练基地地域的地理气候、水源水质、环境质量和卫生状况、传染病和地方病、医学昆虫动物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结果该训练基地地域的饮用水水源都使用地面水,水质为Ⅲ级,超标项目主要为耗氧量、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浑浊度、铝、氯化物;主副食品来源复杂,安全隐患多;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占较大比重,自然疫源性及虫媒传染病比例较少。该地区对部队威胁较大的是肠道传染病,存在威胁的是呼吸道传染病,有潜在危害的是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媒介生物的活动期在5~11月份。结论部队在该训练基地地域驻训时应加强饮水消毒、饮食安全工作,落实传染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ARIMA模型在传染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目的:探讨应用时间序列ARIMA模型进行法定传染病发病率预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对1986年~2002年逐月发病率进行RIMA模型建模拟合,用所得到的模型对2003年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并与实际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ARIMA(0,1,1)×(0,1,1)12模型很好地拟合了既往时间段上的发病率序列,对2003年各月发病率的预测值符合实际发病率变动趋势。结论:ARIMA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动趋势,并对未来的发病率进行预测,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0.
AIM: To describe the 1996 pertussis epidemic. METHODS: Hospitalisation, notification and laboratory data were used to describe the 1996 pertussis epidemic and compare it with previous epidemics. RESULTS: The 1996 epidemic spanned 24 months. The crude hospitalisation rate from 1 June 1995 to 31 May 1997, was 10.1 per 100,000 person years, being highest for children aged six weeks to two months (42 to 90 days old inclusive; 1402 per 100,000). The 1996 epidemic involved more hospitalisations than the 1991 and 1986 epidemics, and a greater proportion for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one year (77%), compared to previous epidemics (60-70%). There were no deaths. Pertussis only became notifiable from 1 June 1996. The crude notification rate for the following twelve months was 19.8 per 100,000 (equivalent hospitalisation rate 6.7 per 100,000); children aged six weeks to two months of age had the highest notification rate (531 per 100,000; equivalent hospitalisation rate 1021 per 100,000). In 1996-97, children aged under 15 months accounted for 21% of notifications, but 82% of hospitalisations. Europeans tended to have higher rates of notifications than non-Europeans, but lower rates of hospitalisation. CONCLUSIONS: New Zealand continues to experience high rates of pertussis as a result of inadequate immunisation coverage. The increase in hospitalisations during the 1996 epidemic may reflect a real increase in the population-based incidence, or other changes (e.g. hospitalisation practice, increase in vulnerable children with poor access to primary care). Improved rates,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pertussis notifications will improve the ability of notification data to accurately describe future epidemics and estimate vaccine effectiveness. Further debate is required regarding the aims of pertussis immunisation; accelerating the timing of the first three doses and adding further doses of pertussis vaccine on the national immunisation schedule; and the role of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s. In the meantime, the priority must be increasing on-time immunisation cover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