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水莲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91-2592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选择10年间该院产科D IC 15例做回顾性分析,分析D IC与产科合并症的关系及D IC的预防、治疗。结果:15例患者发生D IC的产科合并症病因有胎盘早剥5例(其中合并妊高征3例),羊水栓塞4例,重度妊高征3例,死胎2例,产后大出血1例;抢救成功13例。结论:产科D IC与多种产科合并症有关,早期诊断、去除病因是防治D 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低分子肝素治疗孕晚期产前非显性DIC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产科并发症的非显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孕晚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后,观察减少产后出血和D IC的发生情况。方法将D-二聚体(D-D)>5.0 mg/L有产科并发症的40例患者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0例),LMWH 0.3 m l腹壁皮下注射,12 h一次,1~4 d;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组(20例),低右500 m l 丹参20 m l,静脉滴注1~7d。结果孕晚期D-D较非孕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产科并发症患者应用LMWH后D-D明显下降(P<0.01),产后出血量和D IC发生率明显减少,与低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可降低D-D、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D IC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以降低D IC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对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22例D IC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22例D IC患者均有明确的诱因,胎盘早剥5例,产后大出血5例,妊娠急性脂肪肝4例,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3例,羊水栓塞2例,前置胎盘并胎盘植入2例,宫内死胎滞留1例。治愈20例(90.8%),死亡2例(9.09%)。结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正确识别D IC早期症状,小剂量肝素选择性应用,恢复和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12例产科DIC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4):3473-3474
目的:探讨产科D IC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1987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2例产科D IC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D IC的发病主要诱因依次为重症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疾病、死胎等,及时去除病因是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补充凝血因子、合理使用肝素抗凝是阻止D IC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结论:抢救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识别D IC,选择性应用小剂量肝素,恢复和补充血容量,充分供氧,必要时行全子宫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前子痫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围产期处理方法及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折本院25例产前子痫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输温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治疗。其中阴道分娩10例,剖宫产15例。结论产前子痫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关系密切,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妊高征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防治产前子痫要特别重视防治D IC。在去除病因的同时及时输新鲜血,纤维蛋白原、冷沉淀是治疗产前子痫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在抢救产科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该院近20年来收治的27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指征,前10年以产科D IC及晚期产后大出血为主,后10年以胎盘因素为主。结论:做好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预防产科并发症,可以有较地减少产科子宫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处于不同病程D IC患者的治愈率的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6月的29例D IC患儿的疾病治愈率。结果:D IC早中期病例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D IC晚期病例组的治愈率(P<0.05)。结论: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D IC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分析产科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凝血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产科收诊的57例DIC患者、57例健康产妇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研究组与健康组,两组均进行凝血检验,获取检验结果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PLT、FLB、TT、PT、APT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可辅助产科医师及时确诊产科DIC,可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产科子宫切除术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在抢救产科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以及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可能性。方法:对产科近15年间所做的产科子宫切除术43例做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子宫切除术的发生率为0.15%,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为D IC、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子宫破裂。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孕产次、多胎妊娠、分娩方式等因素与产科子宫切除术相关。结论:产科子宫切除术是治疗产科急性大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做好计划生育和孕产妇监护,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可以有效降低产科子宫切除术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意外死亡的重要原因。妊娠期凝血系统的高凝状态,纤溶活性降低以及外源性凝血酶进入母体血中,容易诱发产科DIC。虽然其临床表现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但及时去除病因和恰当处理多可迅速控制,完全康复。所以,对孕产妇DIC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D二聚体(D -D)、纤维蛋白原(Fib)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的敏感指标己被逐渐推广。本研究通过D -D和Fib的定量测定,探讨两种指标的含量范围作为孕产妇DIC诊断实验依据的可能性。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DIC诊断依据为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中,成功抢救者48例,死亡者12例。结论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诱因是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尽早作出诊断,除去诱因,合理应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果断进行子宫切除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2004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8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①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原因依次为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子痫前期、胎盘早剥、子宫破裂、宫内死胎等;②2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22例,死亡6例;剖宫产22例,阴道分娩6例;子宫切除5例;围生儿28例,死亡5例.结论 加强孕期宣教及孕产妇的系统管理,早发现是预防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环节之一.尽早应用肝素、补充大量凝血因子、成分输血以及果断切除子宫是抢救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成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住院分娩期间发生DIC者47例作为DIC组,其余153例为高危组。另选健康临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采用对照研究分析各指标演变特点。结果D-二聚体含量:DIC组〉高危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IC组FIB、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趋势,APTT先缩短后延长,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产科DIC的诊断指标,敏感性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联合测定能提高早期产科DIC诊断的准确性。对高危患者的D-二聚体进行动态监测能及早发现产科DIC。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17-618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凝血检验结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产妇100例,其中50例产科DIC患者为研究组,其余50例健康产妇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进行凝血检验,观察两组产妇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研究组产妇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的结果对于产科DIC的检测和转归预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乔凤伶  江咏梅  石华  杨惠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7):3522-3524
[目的]用产科患者评价现有国际DIC诊断评分标准,比较4种国际DIC诊断评分标准在产科DIC诊断中的可行性,并评价其对产科并发DIC的适用性。[方法]选择四川大学第二医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期间产科中疑有凝血功能异常并进行DIC筛查的所有患者。对其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ISTH非显性标准、ISTH显性标准、JMHW标准及JAAM标准诊断敏感性分别为31.7%、4.3%、5.2%及12.6%。各凝血指标均值变化程度在4种标准中DIC阳性时远高于DIC阴性时(P=0.000)。ISTH显性标准、JAAM及JMHW标准DIC阳性时,出现出血症状、多器官功能受损、异常出血处理及凝血异常处理比率都远高于ISTH非显性标准;ISTH非显性标准DIC阴性时,上述症状及临床处理比率远低于其他3种标准DIC阴性病例。[结论]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4种标准中最佳者。但现有DIC评分标准对产科DIC的诊断可能不适合。临床可能需要寻找适合于不同孕周及围生期的各项凝血指标DIC诊断界值,建立适合产科这一特殊人群的DIC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4项指标改变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正常非孕妇、67例晚期妊娠妇女和7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晚期妊娠妇女的PT、APTT、TT、Fbg与正常非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PT、APTT、Fbg、TT与晚期妊娠妇女、正常非孕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评估和预防D I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秋玲  刘彩霞  胥数  崔红  那全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57-2659
目的:分析及探讨盛京医院孕产妇死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高盛京医院产科质量,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8年12月盛京医院46例死亡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了解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在盛京医院,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是造成孕产妇死亡最主要的因素,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终原因的前3位顺位是MODS、D IC、艾森曼格综合征,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疾病顺位是先天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科出血。结论:加强社区和乡村孕产妇保健管理,加强各阶层产科医务人员业务素质,保证绿色通道的通畅,加强盛京医院产科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协作,可明显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危重儿DIC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早期预防危重儿D IC评价其疗效。方法:将43例危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10 g/kg皮下注射,2次/d,连用3 d。对照组21例,不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两组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病例出现D IC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结果:治疗组出现D IC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地预防危重儿D IC出现,并能降低危重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兰英 《职业与健康》2002,18(12):167-169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促发因素很多,其中因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母婴死亡率相当高。本文对10例DIC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早期妊娠妇女(7~13周)和孕足月(37~42周)妊娠妇女凝血的指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分别选取孕足月及预行人工流产孕妇各60例,采用磁珠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并与45例正常健康妇女为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早孕组与孕足月组PT、APTT、TT、Fbg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早孕组与对照组四项均无差异;孕足月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Fbg差异有显著性(P<0.01);早孕组与孕足月组比较,PT、APTT、Fbg有差异(P<0.05),T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妇女凝血系统发生改变,监测凝血指标有利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D IC发生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