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融合术仍然是治疗脊柱退变的金标准,但脊柱融合会产生一些问题[1]。融合固定所产生的异常应力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导致邻近未融合节段的运动范围异常增加及相关病理性变化,使患者术前症状复发或出现新的症状[2],一些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有人提出了非融合固定的概念,也可称为动态固定系统,即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做椎体节段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患者的治疗和随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融合节段、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患者的资料,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7个月,中位数28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生断钉,3例患者出现椎间植骨吸收,其余141例患者椎间植骨均融合。141例术后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中,男性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17/79)与女性(14/6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3,P=0.880);年龄≥60岁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7/89)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13,P=0.000);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2/67)高于术前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P=0.000);多节段融合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21/54)高于单节段融合的患者(1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8,P=0.000)。结论:年龄大、术前存在邻近节段退变、多节段腰椎融合,是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脊柱融合术后出现的相邻节段退变会严重影响手术疗效,探讨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十分必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患者自身因素、局部解剖改变、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手术方式、外固定及功能锻炼等均与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有关,而使用弹性内固定材料或可降解的内固定材料被证实可以减少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脊柱外科医生在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时可从以上这些方面综合考虑,以降低脊柱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苏国义  詹吉恒  肖志锋 《新中医》2017,49(7):106-109
目的:观察腰椎多节段退变对重症老年人腰椎椎管狭窄症固定融合节段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7年8月—2010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患者,根据责任节段进行手术减压融合固定术。运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疗效评分法及VAS评定疗效、动力位X线摄片对手术前、术后、治疗后3月、6月、12月及末次随访进行评价。对术后疗效欠佳的病人进行MRI复查;分析疗效欠佳的病人的多节段腰椎的退变特点,以及对融合术方案选择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2~5年,平均随访3年2月,失访患者3例;其中术后脑脊液漏2例,经加压缝合后可愈合,均无神经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口浅层感染2例,经过清创引流,药物抗感染治疗后愈合,未发生椎间隙感染。1例患者因为内固定失败进行翻修手术。纳入统计的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术前与终末随访时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纳入统计的患者术前与术后2周、术前与终末随访时JOA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7例患者术后腰部疼痛复发,15例患者发生临近节段病变;假关节1例,相邻节段病变发生神经症状7例,因相邻节段病变再手术3例。结论:采用责任节段选择融合节段的治疗方案疗效满意;但对于老年多节段退变腰椎椎管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责任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关节突关节退变、终板退变、矢状位平衡、腰骶角等情况,从而协助选择治疗节段;老年人下腰椎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治疗节段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有助于制定良好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合理的融合固定节段。  相似文献   

5.
对于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腰椎不稳和下腰痛,常规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该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度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金标准.但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会发生腰部活动受限、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一种脊柱非融合系统[2].该系统能够维持或恢复腰椎节段间矢状面对线运动和正常运动,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较小.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笔者应用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2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常用方法,然而术后容易出现内固定物或融合器移位、邻近节段椎体加速退变等并发症.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腰椎融合术,有利于了解该术式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和预防术后并发症.本文从评估腰椎的稳定性、评估内固定物和融合器的性能、评估融合节段对邻近节段的影响3个方面,对有限元法在腰椎融合术生物力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单侧固定与双侧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并对比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分别采用椎弓根螺钉单侧固定和双侧固定治疗的10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0例,女61例;年龄18~62岁,中位数49岁;突出节段均为L4~5;病程2~9年,中位数5年。单侧固定42例,双侧固定59例。比较2组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第1头侧及尾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1,P=0.099);但双侧固定组第2头侧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高于单侧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0,P=0.023);2组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固定组腰椎功能恢复优于双侧固定组[(25.6±5.9)分,(28.4±5.2)分;t=-2.503,P=0.014]。结论:对于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侧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低于双侧固定,尤其是第2头侧邻近节段,且更有利于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对于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腰椎不稳和下腰痛,常规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该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度成为治疗该类疾病的金标准。但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会发生腰部活动受限、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一种脊柱非融合系统[2]。该系统能够维持或恢复腰椎节段间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纳入符合标准的因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患者84例:男40例,女44例;年龄36~85岁,平均(63.6±8.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估手术疗效,分别测量手术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了解退变情况,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术前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对上述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6.2个月,共有34例患者邻近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发生率为40.48%.其中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与无退变组的LL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组的术前PI,术前△PILL均大于无退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PI,术前△PILL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呈显著正相关(r=0.572,r=0.738)。结论: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与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前PI及△PILL越大的患者,术后更易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对比Cage植骨融合和自体骨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81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行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其中38例(共38节段)采用单纯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为对照组,余43例(共43节段)采用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为观察组;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植骨融合率、手术并发症、邻近节段退变情况、JOA评分以及临床优良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的自体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多于观察组(P0.05);2组随访植骨融合率、手术并发症、邻近节段退变情况、JOA评分以及临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ge和自体骨都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良好材料,Cage植骨融合术在维持患者椎间隙高度方面优于自体骨植骨融合术,而自体骨植骨融合术无免疫排斥反应、取材方便,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中老年人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DLSS的常用手术方式,这种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可达90%以上的融合率[1],但高融合率并没有带来期望中临床疗效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潜在并发症,如增加邻近节段的退变,螺钉断裂等.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退变可引起一系列脊柱退行性变及继发病变 ,如椎间隙变窄、脊柱节段不稳、骨赘形成、腰痛、椎间盘突出等。治疗上目前主要采用卧床休息、药物疗法、脊柱手法、牵引、椎间盘切除术及椎体融合术等方法。但这些疗法主要解决的是临床症状 ,并没有延缓或阻止椎间盘退变 ;手术治疗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疗效 ,但复发率高 ,且术后椎间盘退变加速 ,增加脊柱不稳 ,导致脊柱生物力学功能异常 ;椎体融合术的应用虽然增加了脊柱的力学稳定 ,但同时导致了椎间盘生物力学功能的丢失 ,继发邻近椎间盘退变〔1〕。因此 ,研究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的疗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脊柱融合固定技术和器械的发展以及脊柱手术的逐渐开展,脊柱的固定牢固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邻近节段病(ASD)就是其中之一。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作者采用腰椎融合术配合激光汽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a,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经规范非手术治疗后无效或症状加重的患者需选择手术治疗。以往的经典术式为经后正中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但经过多年临床应用,该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均暴露出一些不足。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主要问题是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而后正中入路需广泛剥离竖脊肌,术后常残留腰痛。为解决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存在的问题,研究者研发出了多种腰椎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其中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腰椎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属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Wiltse入路是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进入,直接暴露上下关节突及外侧横突,无需大范围剥离椎旁肌,可减少多裂肌损伤,保留棘突上肌肉及韧带的附着点,有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从近年来报道经Wiltse入路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文献来看,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该术式既可实现有效固定,又可避免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问题,创伤较小,短期疗效满意。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手术的适应证将进一步扩大,中远期疗效也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依据症状特点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3~7年随访结果。方法:61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依据症状分为A组(腰背痛为主)20例,行长节段矫形内固定术;B组(下肢根性症状为主)41例,行责任节段减压内固定术。采用VAS评分、ODI量表评估疼痛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随访39~79个月,平均55.5个月;两组末次随访时VAS和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围手术期A组出现并发症2例,末次随访时B组出现邻近节段退变14例。结论:3~7年随访发现:依据症状选择术式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长节段组疗效优于责任节段组;责任节段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较高,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并提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预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骨科因腰椎管狭窄症行单节段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的患者,共计50例。测量并记录术前骨盆入射角,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PI≥45°,B组PI45°.分别测量术前及术后两年的腰椎前凸角(LLA),融合节段头端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IH)、伸屈位活动度(ROM)、中立位椎体移位距离(SD)。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IH,ROM,S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LLA,IH变化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SD,ROM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I值是骨盆对腰椎生理变化代偿能力的指标,PI值越大则代偿能力越强;PI值较小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术后功能更差。  相似文献   

18.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退变性侧弯等等.其中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而且需要植骨融合.目前,腰椎植骨融合术主要包括横突间植骨、椎间植骨融合术、360°植骨融合术等.关于三者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多,结果各有不同但随着内固定器械及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椎间植骨融合术应用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正确评价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BT)椎弓根螺钉治疗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疗效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1年7月应用皮质骨轨迹椎弓根螺钉治疗邻椎病2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6例;年龄为58~81岁;与初次手术间隔时间为1.7~10.0年。统计患者体重指数(BMI)、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是否发生内固定松动、假关节形成和再次邻近节段退变。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210±3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9 mL(300~400 mL)。2例术后并发急性膀胱炎,给予抗感染后治愈。未出现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未再次出现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4.8±1.1)分,腿痛评分为(6.1±1.6)分,ODI评分为50.6%±8.3%。末次随访患者腰痛VAS评分为(1.7±0.5)分,腿痛评分为(1.3±0.4)分,ODI评分为1...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时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a。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