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 ,用于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药的功效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本文仅讨论中药的性状与功效的关系。中药的性状包括其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 ,是中药材所固有的特征。下面从中药的颜色、质地、气味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1 中药的颜色与其功效中医理论认为五色归属于五行 ,归纳中药的五色属性与归经的关系为 :青属木 ,归肝经 ;赤属火 ,归心经 ;黄属土 ,归脾经 ;白属金 ,归肺经 ;黑属水 ,归肾经。青色入肝经 ,主要用于治疗肝经的病变。如青黛 …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用于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中药的功效与多方面因素有关,本文仅讨论中药的性状与功效的关系.中药的性状包括其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是中药材所固有的特征.下面从中药的颜色、质地、气味几个方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对中药中的微量元素作了大量研究,并揭示微量元素在中药功效中确实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作一综合介绍。 微量元素与中药补益的关系 首乌的补血、补肾功效与其含铁量(350ppm)、含锌量(225ppm)明显高于其他补益药有关;不同产地的党参含铁、锰量较高,其补血益气作用也与此有关;四物汤、四君  相似文献   

4.
“气味”是中药的固有特征属性,与中药成分密切相关,是中药质量的外在体现,也是性状鉴别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目前中药“气味”鉴别的研究概况,发现目前对“气味”鉴别重视程度不高,与现代社会发展相滞后。在目前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的前提下,提出应客观化中药性状“气味”,并结合内在化学成分研究中药“气味”鉴别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医理论认为中药的疗效来自中药的基本性能—其性味、功效、趋向(升、降、浮、沉)及归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揭示了中药的气味是有物质基础的,它包括两大体系:一是活性分子,二是微量元素。近年来,对中药中微量元素已作了一些研究,并揭示了微量元素在中药功效中确占有一定的地位。微量元素与活性分子在人体内起着相互协同、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作用,并参与体内各种生化反应,促进机体自身调节,达到新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对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研究作一综述(30种常用中药中Zn、Cu…  相似文献   

6.
微量元素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氟、硅、钒、铬、钼、钴、镍、铁、铜、锌、砷、硒、锰、锡、碘共16种,这些元素在体内含量虽然小于万分之一,但对人体健康却起着重要作用.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现就中药中微量元素与功效关系浅探如下.  相似文献   

7.
季峰 《国医论坛》2006,21(6):48-48
中药材的真伪优劣直接影响到临床应用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中药材的鉴定尤其重要.中药材的鉴定方法很多,主要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我们在工作中最常用的就是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所以,熟练地掌握性状鉴定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中药及其制剂的功效与微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中药有效成分与功效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药具有的四气五味、归经是中药功效的基础,如辛能散能行,苦能燥能泻,长期以来是临床用药的准绳。随着对中药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尤其是从中分离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后,相继出现了“有效成分”的理论。那么在目前情况下,如何来认识有效成分与中药功效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穴位,中药功效相似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王执中明言:“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古人还说:“《脉决》所以察证,《本草》所以辨药,《针灸》所以祛疾,非是三者,不可以善医。”中药及针灸均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为指导。针灸处方以穴位为基础,中药处方以药味为基础,穴位和中药的功效必然有其相似之处。本文仅于此作一阐述。中药被载录以来,即有其功效的明确表述。穴位自被载录以来,一直是以主治病症来予以表述。主治和功效两者之间定义是有差异的。主治指可用于具体病症。如中极主治遗精、遗尿、尿潴留等。功效是主治病症规律性的系统全面的概括,指其具有的作用,如中极穴“…  相似文献   

11.
12.
对广大临床中医师来说,在其用药实践中更有指导意义的莫过于中药的“功效”。所谓功效,又称功用、功能,是对药物多种治疗作用和效果的概括,其可反映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应用规律及适应证范围。但人们在论述药性理论时却往往忽略了“功效”,兹仅就此阐述如下。1 对功效的认识及发展一般容易将药物的具体治疗效果与功效混为一谈。其实不然,治疗效果只是经验性的产物,是产生功效的基础。根据早期史料记载,人类最先了解的是药物的治疗效果,但用药经验的积累只是为功效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我国药物学获得了  相似文献   

13.
1 消瘦 甘草用于瘦人,古时候就有这个经验.<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能"长肌肉".<伤寒论>的甘草制剂大都用于大汗大吐大下以后各种病症,如肌肉拘挛,或气逆上冲,或心下痞硬,或往来寒热,或动悸等.在大量体液丢失以后,其人必然形瘦肤枯.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治"产后下利虚极".产后亡血,复加下利,津液更为不足,故为"虚极".  相似文献   

14.
中药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绝大部分中药功效与药理是相统一的,少数情况下有时并不一致。在应用中药时,首先进行辨证,根据证型确定治疗原则。在具体选择药物时,首先选择符合中医药理论又经研究证实确有这方面药理作用的中药。少数情况下在组方时选用少量虽不符合中医药理论,但经药理证实确有治疗作用的中药,这样既未改变整方的功效,符合辨证论治原则,又可增强治疗效果。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功效作用为主,以中药药理作用为辅,二者有机的结合,必将使中药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药功效与四种微量元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微机分析了176种中药的功效与四种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的含量及其含量比例之关系,结果表明中药的功效与锰、锌元素的含量有关,与铁、锰、锌元素的含量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16.
郑发祥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83-1183
<正>中医临证用药,非常重视药味与剂量的关系,及在治疗中 所产生的作用。清·王清任曰:“药味要紧,分两更要紧”。日·人 渡边熙也指出: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可见正确地 使用剂量,以保证方药的功效,是中医治病的关键之一。兹结合 笔者学习心得体会,略谈以下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药中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类、脂类、糖类 ,有机酸、酚类、苷、单宁、挥发油以及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成分。长期以来 ,人们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偏重有机成分 ,而对无机物则仅作为杂质处理。 80年代受到金属络合物药物的启发 ,随着对植物中药理活性物质的深入探讨 ,无机成分中的微量元素的药理活性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西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上就记载了金属矿物药与疾病治疗有关。近几十年来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研究 ,取得了不少成就。本文就对中药中微量元素 F e,Zn,Mn,Cu,I等与中药临床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 ,以探…  相似文献   

18.
李元茂 《国医论坛》2007,22(3):53-54
中药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中药材的鉴定对医院来说尤其重要.中药材的鉴定方法很多,主要有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我们在工作中最常用的就是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所以,熟练地掌握性状鉴定方法是中医药临床上的需要,也是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中药"药性-功效-应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单味中药大多具有多种功效,每种功效都与药物本身的药性密不可分。研究发现,单味中药的多种功效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笔者从"药性互参"分析中药的多种功效,从"性效结合"分析中药的基本功效,最后得出结论,药物的多种功效都是建立在基本功效基础之上的。由此可以帮助医者更好的认识中药,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中药功效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中药功效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研究成果未能系统纳入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药某些有价值的功效被忽略,辨病用药未能切实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有效成分不能全面反映原药材的药性与功效特点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对中药功效研究的思路应该从文献整理与挖掘、功效名词术语规范化、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中药功效评价体系、有机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和中药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多学科研究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