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2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自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9630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住院患资料,分析术中去甲万古霉素的使用对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预防作用,眼内炎患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结果】术后发生眼内炎共2例,发生率为0.021%;该2例患通过前房冲洗、经睫状体平坦部后段玻璃体切除术及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眼内炎得到控制,术后均保存了眼球及视力。[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作术后急性化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很低;对于发生眼内炎的患,及时的前房冲洗,后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可挽救眼球,并保存一定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治疗护理经过,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我院于2004年10月~2010年2月共做白内障超声乳化术872眼,其中发生急性眼内炎6眼,发生率0.078%.经过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全身和局部抗生素治疗,及护士及时的心理干预,用药护理、加强预防感染措施等,6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眼内炎患者的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眼为0.3~0.5,2眼为手动~0.1,无摘除眼球情况发生.病人对炎症控制效果及视力恢复情况均较为满意,无医疗纠纷发生.鳍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眼内炎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及时、快速、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病人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将不良后果降到最低限度,使病人视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5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2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术中前房污染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及时、彻底的前房冲洗注药术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结论: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逐渐普遍应用,应重视感染性眼内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梁剑虹 《中国民康医学》2004,16(11):686-686
目的:调查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500例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2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术中前房污染是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及时、彻底的前房冲洗注药术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结论随着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的逐渐普遍应用,应重视感染性眼内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仇许玲  卢奕 《铁道医学》2001,29(1):35-36
目的 评价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腔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9例(59眼)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施行玻璃体腔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31眼视力高于指数,占52.5%;15眼恢复有用视力(达以或超过0.05),占25.4%。结论 玻璃体腔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是眼科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对眼内组织的损害十分严重,可导致失明或眼球萎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因致病菌种类不同而表现不一。痤疮丙酸杆菌由于其毒性较小,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较少见,而常被误诊为葡萄膜炎,因延误治疗而造成严重后果。我院遇1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痤疮丙酸杆菌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及部分晶状体后囊膜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及球旁注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仇许玲  卢奕 《现代医学》2001,29(1):35-36
目的评价感染性眼内炎玻璃体腔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9例(59眼)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施行玻璃体腔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术后31眼视力高于指数,占52.5%;15眼恢复有用视力(达到或超过0.05),占25.4%。结论玻璃体腔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除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抽吸法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31例(131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后,使用黏弹性物质Healon GV撑开晶状体囊袋,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用抽吸手柄吸净前房内Healon GV,同时采用后抽吸法吸除人工晶体后面的黏弹性物质.术后早期观察视力、角膜、前房反应和眼内压.结果无1例发生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良好,角膜透明,前房炎性反应轻微,眼内压7.2 ~ 16.5 mmHg.结论后抽吸法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有助于彻底清除残留的黏弹性物质,能有效避免术后早期高眼压.  相似文献   

9.
后抽吸法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后抽吸法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131例(131眼)老年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后,使用黏弹性物质HealonGV撑开晶状体囊袋,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用抽吸手柄吸净前房内HealonGV,同时采用后抽吸法吸除人工晶体后面的黏弹性物质。术后早期观察视力、角膜、前房反应和眼内压。结果 无1例发生后囊膜破裂和玻璃体脱出。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良好,角膜透明,前房炎性反应轻微,眼内压7.2~16.5mmHg。结论 后抽吸法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有助于彻底清除残留的黏弹性物质,能有效避免术后早期高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的白内障患者行玻璃体腔灌注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特点,手术并发症和视力预后。方法对54例54只眼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行玻璃体腔灌注下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观察记录术中情况,术中术后并发症和视力预后。结果有2例患者出现后囊破裂,且均在注吸皮质将要结束时。14只眼患者术中出现瞳孔缩小,均为糖尿病患者,增加后房灌注压可以解决此问题。21只眼患者后囊混浊较重,主要为网脱及眼外伤患者,均行抛光处理,但仍有9只眼有机化膜,行后囊环形撕囊,由于后房灌注压力存在,故较为安全。结论对于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手术中联合玻璃体腔灌注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眼球穿通伤、青光眼、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好转或治愈。我院2005年5月--2009年3月对眼内炎患者15例行玻璃体腔内注药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降低了眼球摘除及眼内容物剜除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田思佳  王骞  朱俊英  张蕾  屈林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2964-2965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暨南大学附属郑州医院(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白内障合并WAMD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给予观察组患者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和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白内障合并WAMD患者可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改善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丙羟基泼尼松龙(TA)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外伤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的患者22例(22眼),其中行玻璃体切除并TA和万古霉素玻璃体腔内注药11例(Ⅰ组),玻璃体切除并万古霉素玻璃体腔内注药11例(Ⅱ组)。术前视力无光感至眼前指数。对比两组术后1周视力、炎症消退时间等。结果:术后1周患眼视力无光感至0.3,20眼(90.9%)术后1周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Ⅰ组11眼中10眼有效(90%),Ⅱ组11眼中5眼有效(4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炎症反应消退时间Ⅰ组为(4.38±1.95)d,Ⅱ组为(6.83±1.97)d,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2眼中,术后有5眼高眼压,2眼假性前房积脓,无严重其它并发症。结论:TA玻璃体腔注射在外伤性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对该病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间某院眼外科收治的患者22例,共22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的玻璃体切割仪进行手术,术后向患者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疗效。结果:患者术前、术后视力变化明显,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感染率为4.5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4%,总治愈率为90.90%。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对感染性眼内炎疾病有很好的治愈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薛银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94-2595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总结回顾我院2014年1月—12月期间380例玻璃体腔注药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380例患者中350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2例眼压升高,1例发生眼内炎。结论玻璃体腔注药的患者手术后容易并发高眼压、眼内炎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成功率,加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内注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40眼儿童外伤性眼内炎行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24个月,40例40眼眼内感染全部控制。24眼视力改善(60%),4眼眼球萎缩。其中视力≥0.5者3眼,0.3~0.4者7眼,0.1~0.2者9眼,0.02-0.08者12眼,光感~手动5眼,无光感4眼。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内注药是治疗儿童外伤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治是挽救眼球和视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3 600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并总结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结果 3 600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12例(0.33%),共检出病原菌8株,革兰阳性菌6株、真菌2株。患者术后经相应处理后,视力均有所恢复。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玻璃体溢出是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受高龄、合并糖尿病、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玻璃体溢出等因素影响,临床可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预防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致病原因、诊断治疗经过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三门峡市中心医院确诊的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1例,对其致病因素以及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外源性及内源性感染性眼内炎均变现为起病急、眼痛伴随视力急剧下降、房水和玻璃体炎性浑浊。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致病因素多为革兰氏阳性球菌。28例眼内炎均行玻璃体切除术,3例真菌性眼内炎行眼球内容物剜除术。术前术后视力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致病因素,及早查找病原菌。玻璃体腔注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张键  蔡方荣 《中外医疗》2012,31(8):16-1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治疗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A组,37例)与单纯性玻璃体内注药治疗(B组,35例)眼内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A组治疗眼内炎的总有效率为86.49%,而并发症的发生率仅13.51%;B组治疗眼内炎其总有效率为65.71%,而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4.28%。结论一旦发生眼内炎应立即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有条件应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及时的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的视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窥镜引导下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伴有严重屈光介质混浊的感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感染性眼内炎并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患者共14例14只眼,通过眼内窥镜引导行玻璃体切除、玻璃体腔注药等手术,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窥镜引导下闭合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0G玻璃体切除手术,11例患者一次手术后炎症得到控制,角膜水肿减轻,3例患者炎症复发,其中2例依据药敏结果再次行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腔注药术,1例行玻璃体切除及硅油充填术,术后炎症均得到控制。术后随诊2~9个月,未见炎症复发。其中1l例视力不同程度提高,5例矫正视力〉0.1,其中有2例患者最终眼球萎缩。结论眼内窥镜扩展了玻璃体切除术的适应范围,对于伴有严重角膜混浊的眼内炎患者亦町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