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500例脑肿瘤患者治疗的效果。良性脑肿瘤,如:听神经瘤,垂体瘤治愈率达98%;脑膜瘤、血管性肿瘤、颅咽管瘤治愈率亦在85%以上。胶质瘤治愈率较低,5年以上生存率只有12%,平均手术后生存时间为18个月左右,因而提高胶质瘤的治愈率仍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仅有癫痫表现的原发性脑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仅有继发性癫痫表现的原发性脑肿瘤的病理性质及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仅有继发性癫痫表面的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部分患者的随诊资料。结果 54例(98.2%)为胶质瘤,其中42例(76.4%)为低度恶性胶质瘤,12例(21.8%)为恶性胶质瘤。脑肿瘤切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32.7%。脑肿瘤部位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癫痫控制效果均相关(P〈0.0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脑胶质瘤适形放疗的精度,探讨提高CTV(临床肿瘤体积)勾画精度后程推量与常规放疗疗效。方法:利用现代影像技术、6-MV加速器、三维适形(X刀)放疗治疗计划系统,选择36例脑胶质瘤病例,进行脑肿瘤适形放疗后程推量与常规放疗比较。结果:经2年以上随访,3例复发率7.1%,22例肿瘤三年生存率68.5%,提高了脑胶质瘤放疗的准确性及局部控制率,降低了脑肿瘤的放疗并发症。结论:图像优化、精确勾画CTV同时选择常规分割剂量治疗,对提高脑肿瘤适形放疗的有效率和降低后期并发症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胶质瘤中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在胶质瘤中分离,培养及鉴定脑肿瘤干细胞,观察脑肿瘤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建立脑肿瘤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为脑肿瘤干细胞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术中取胶质瘤细胞,接种于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使其中的脑肿瘤干细胞增殖,并进行有限稀释实验确定肿瘤比例及增值能力;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及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脑肿瘤干细胞在细胞培养或组织切片中CD133和Nestin的表达。结果在胶质瘤中,只有大约1%的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存活并悬浮生长,并增殖形成克隆性脑肿瘤干细胞球,传代后脑肿瘤干细胞仍保持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体外培养中脑肿瘤干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Nestin和CD133,在肿瘤组织切片中表达CD133阳性细胞。结论胶质瘤组织中存在极少数的脑肿瘤干细胞(大约为1%),并能在体外将其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可能是脑肿瘤干细胞的起源细胞。  相似文献   

5.
胶质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生长迅速,浸润性强,极易复发,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和低治愈率等特点。目前,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胶质瘤传统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辅以放射、化学治疗,但预后均不理想,故寻找针对胶质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医学研究工作者的难题。近些年来逐渐出现了免疫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方法,为临床工作人员提供了较多的胶质瘤治疗选择。本文就胶质瘤综合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脑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浆DNA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P16基因甲基化与脑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血浆DNA中甲基化状态对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收集新鲜的脑肿瘤癌组织及其对应的血浆标本58例(其中胶质瘤26例,垂体瘤16例,脑膜瘤13例,转移瘤3例),10例健康人血浆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半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脑肿瘤组织及血浆DNA中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①脑肿瘤患者P16基因甲基化总检出率肿瘤组织中为37.9%,血浆中为22.4%(x^2=3.31,P〉0.05);②瘤组织和其对应血浆中P16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在不同脑肿瘤中的分布为:胶质瘤为42.3%和26.9%,垂体瘤为37.5%和25.0%,脑膜瘤为23.1%和7.7%,转移瘤为66.7%和33.3%,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5.17,P〉0.05);③高恶度胶质瘤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率为62.5%,显著高于低恶度者10.0%(x^2=3.91,P〈0.05),7例血浆中P16基因甲基化者均来自高恶度胶质瘸患者。结论P16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在脑肿瘤中是一个广泛事件,均为甲基化和非甲基化并存,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血浆DNA中P16基因甲基化与脑肿瘤组织中甲基化状态呈平行关系,血浆中P16基因甲基氍检测可作为脑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SELDI-TOF建立和评估区分脑胶质瘤与非脑肿瘤、脑胶质瘤与脑良性肿瘤的脑脊液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方法:收集脑胶质瘤、脑良性肿瘤和轻度脑外伤患者的脑脊液共75份,其中50份胶质瘤和非脑肿瘤脑脊液标本,随机分为训练组33份(17例胶质瘤,16例非脑肿瘤)和盲法测试组17份(5例胶质瘤,12例非脑肿瘤),检测结合在H4蛋白芯片上的蛋白质,获得脑肿瘤和非脑肿瘤的蛋白表达质谱图,用matlab操作平台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收集的数据,建立了区分脑胶质瘤与非脑肿瘤的脑脊液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脑胶质瘤和脑良性肿瘤47份标本,随机分为训练集31份(13例胶质瘤,18例脑良性肿瘤)和盲法测试集16份(9例胶质瘤,7例脑良性肿瘤),运用同样方法分析收集的数据,建立了区分脑胶质瘤与脑良性肿瘤的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同时运用支持向量机对上述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果进行验证,二者结果非常相似.结果:①建立了区分胶质瘤与非脑肿瘤的脑脊液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盲法测试胶质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1.7%.②建立了区分胶质瘤与脑良性肿瘤的脑脊液蛋白指纹图诊断模型,盲法测试胶质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9%和100%.结论:研究建立的诊断模型为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尤其是定性诊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榄香烯颈动脉灌注治疗恶性脑肿瘤: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经颈内动脉灌注榄香烯治疗恶性脑肿瘤11例,其中胶质瘤9例,转移癌2例。治疗后复查CT比较瘤体变化,肿瘤完全消失2例,肿瘤缩小50%以上5例,肿瘤缩小不足50%3例,肿瘤增大1例.级解率达63.6%。全部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国内统计占原发性脑肿瘤的35.26%~60.96%(平均44.69%)。由于大多数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所以手术根治十分困难,预后不良。现阶段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胶质瘤及患者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胶质瘤、3例转移瘤及17例肿瘤端粒酶呈阳性患者CSF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统计学处理要用X^2检验。结果:(1)肿瘤端粒酶;胶质瘤(WHO分级)中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Ⅰ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3例转移性瘤端粒酶活性检测为3/3(100%)。胶质瘤分级越高,端粒酶活性出率就越高(P<0.005),25例Ⅲ级以上恶性肿瘤中(包括转移性低分化癌)19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76.0%),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胶质瘤(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的活性;6例术前、17例术后采取脑脊液(包括5例术前曾采取CSF的患者,其切除的肿瘤中端粒酶检测均为阳性)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3/6(50.0%)和2/17(70.6%)。3例术前CSF呈阴性的患者,检测2例术后CSF呈阳性。结论:(1)端粒酶可能是新的恶性脑肿瘤的瘤标;(2)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应作为脑胶质瘤诊断的辅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恶性胶质瘤或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3)对首次基本全切,短期内复发的胶质瘤或怀疑为脑转移瘤的患者应行CSF端粒酶检测;(4)手术是促进恶性脑肿瘤扩散和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提示恶性脑肿瘤患者术后有必要进行化疗和(或)放疗,甚至是包括脑和脊髓的全中枢系统的放疗;(5)脑脊液端粒酶的检查优于细胞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肿瘤诊断与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40例脑肿瘤,包括胶质瘤14例(其中低级别胶质瘤6例,高级别胶质瘤8例),脑膜瘤10例,转移瘤10例,髓系肉瘤6例。测量3D-ASL脑血流灌注图像肿瘤实质部分最大肿瘤血流量值(TBFmax),对侧正常白质的脑血流量值(CBF)及相对肿瘤血流量值r TBF。r TBF=TBFmax/CBF。将脑肿瘤分为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脑膜瘤组、转移瘤组及髓系肉瘤组,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组间r TBF值进行比较,后续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3D-ASL磁共振灌注测量得到的脑肿瘤相对血流量值r TBF,髓系肉瘤组r TBF低于低级别胶质瘤组、高级别胶质瘤组、转移瘤组及脑膜瘤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组r TBF低于高级别胶质瘤组、转移瘤组及脑膜瘤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级别胶质瘤、脑膜瘤和转移瘤三者之间r T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ASL能定量反映肿瘤微循环的灌注情况,对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部胶质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脑肿瘤,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以及治愈率低的特点。常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技术进行鉴别。随着成像技术和机器学习方法的不断发展,多模态影像智能分析技术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在脑胶质瘤的病灶分割测量、肿瘤分级、预后生存周期预测和基因型辨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基于机器学习和多模态影像在脑胶质瘤临床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3.
黄昊 《西部医学》2017,29(4):546-550
【摘要】 目的 探讨多b值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introvoxelincoherentmotionMRimaging,IVIM MRI)定量参数在脑肿瘤鉴别诊断及术前分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治疗并实施磁共振检查的脑肿瘤患者64例,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确定肿瘤类别及病理分级,并据此对患者进行分组。结果 在脑肿瘤鉴别诊断方面,良性肿瘤组患者ADC standard、D和D*值均显著高于恶性脑肿瘤患者(P<0.05);良性脑肿瘤患者 f值显著低于恶性脑肿瘤患者(P<0.05);ADC standard的AUC最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7.4%,77.4%,同时D值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在脑肿瘤术前分级方面,低级别脑胶质瘤组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组患者ADC standa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脑胶质瘤组患者D、f和D*值均显著低于高级别脑胶质瘤(P<0.05);D*的AUC最大,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7%,84.9%。结论〓单指数模型ADC值与多指数模型D值在脑肿瘤鉴别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多指数模型D值还可用于脑肿瘤的术前分级。  相似文献   

14.
脑胶质瘤占原发性颅内肿瘤首位,其中恶性胶质瘤侵袭力强,手术治疗后易复发,对放、化疗常不敏感,5年生存率小.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NSCs)是一类具有分裂潜能和自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它可以通过不对等的分裂方式产生神经组织的各类细胞.近来很多研究发现脑胶质瘤中存在少数具有NSCs特性的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胶质瘤的各类细胞成分正是由这些有NSCs特性的瘤细胞分化而来,故可称之为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s),这些细胞可能是脑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来源.了解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便靶向治疗脑肿瘤,有望提高治疗效果,从源头阻断脑肿瘤的生长,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无血清培养基悬浮法培养U-251胶质瘤细胞系的方法;并分离该细胞系中的脑肿瘤干细胞,鉴定其特异性标志物CD133+的表达并观察其生长和分化特征.方法应用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基和培养方法,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采用悬浮法培养人U-251胶质瘤细胞系;再将分离获得的悬浮生长的脑肿瘤干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肿瘤干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33+在脑肿瘤干细胞球中的表达.再将脑肿瘤干细胞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观察其分化生长和分化特征.结果 U-251胶质瘤细胞系中有约(2.56±0.2)%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形成自由漂浮的细胞球;其细胞表达CD133+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并可连续传代,若重新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中可重新贴壁分化,贴壁分化后细胞形态与直接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无明显差别.结论用悬浮无血清培养法从U-251人胶质瘤细胞系中成功培养出脑肿瘤干细胞,其肿瘤干细胞能够产生为多种细胞形态的分化细胞,脑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对脑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博士信箱     
近年来,脑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脑瘤约占全身肿瘤的5%,而其他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脑肿瘤又称颅内肿瘤,是一种缓慢起病逐渐加重的脑部疾病。原发于颅内者称原发性颅内肿瘤;由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转移性颅内肿瘤。常见的颅内肿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及神经鞘瘤。本刊这一期专门邀请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内科李文斌博士就临床上脑肿瘤的常见问题为大家作出详尽解答。  相似文献   

17.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脑肿瘤,发病率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脑星形细胞又是胶质瘤中的最常见的,本文对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脑星形细胞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临床治疗中,为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选择性增加肿瘤组织处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到达脑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明显增加,这对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在所有颅内肿瘤中约占40%,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期仅为9~12个月。胶质瘤毛细血管形成的血肿瘤屏障(blood—tumorbarrier,BTB)能显著限制治疗药物向脑肿瘤组织内的转运”[1-2]。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评价脑肿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钙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脑膜瘤8例,淋巴瘤4例,行MR灌注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数据获取脑血流容积(CBV)图,计算出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膜瘤为高灌注,低级别胶质瘤和淋巴瘤为低灌注,高、低灌注组间rCBV值有显著性差异,而高灌注肿瘤之间和低灌注肿瘤之间rCBV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WI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脑胶质瘤占恶性脑肿瘤的80%,因其侵袭性生长的特征,且好发于脑部重要功能区及深部,使肿瘤难以全切,放疗、化疗也不能改变患者的总体预后.据统计,脑胶质瘤患者1年生存率为35.7%,5年生存率<5%,其治疗方式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脑胶质瘤传统的治疗策略是手术切除,即尽可能最大范围安全地切除肿瘤和病灶,术后配合放疗、化疗延缓复发和延长生存期,但是,高级别脑胶质瘤因其侵袭性致使肿瘤不能完全被切除,因此,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韩小弟主任,针对脑胶质瘤的治疗,韩主任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