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漫谈清骨散     
以清骨散命名的方剂有三个,分别载于《证治准绳》、《杂病源流犀烛》、《兰室秘藏》等书。三方虽然名同,但药物组成及证治迥异,本文所介绍的则是载于明代医家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中的一首。原方由银柴胡一钱五分(5克)胡黄连、秦艽、炙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3克),甘草五分(2克)组成。上药用量较小,临床具体应用时可适当增加。方中炙鳖甲一味可采用先煎,以使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析出。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病因不明(未明热),或病因虽明但经各种治疗其热不降者,临床颇感棘手。1979年1~11月,笔者单用或加用清骨散治疗此证8例,均获满意效果,小结如下。一、未明热王××,女,43岁。双球结膜水肿3月多,恶寒发热,咳嗽身痛,经中西药治疗29天无效,伴有右胁痛,食差,恶心,尿少(24小时约200毫升),于1979年4月10日门  相似文献   

3.
4.
运用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及柴胡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阴阳平衡之功效,攻补兼施,安内解外,治疗内伤发热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肺结核发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0例单用抗结核西药治疗为对照组;另30例使用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热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7%)稍高于对照组(8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证状量化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骨散联合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比单用抗结核西药治疗肺结核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漫谈槐花散     
槐花散的同名方剂约有5首。均以槐花为主药,基本功效都是止血,但因药物的组成不同,所治的出血部位也不尽相同。南宋医家许叔微编撰的《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一书中,载有槐花散方2首,一治热吐,一治肠风脏毒。本文所耍介绍的是后者,它是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  相似文献   

7.
漫谈牡蛎散     
哈小博 《开卷有益》2006,(12):33-33
中医以“牡蛎散”命名的方剂约有十七八首之多,载于不同的典籍中。所有的同名方剂均以牡蛎为君药,但因配伍的药物不同,其功用主治也迥异。本文所要介绍的是一首敛汗剂的代表方,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流传广泛,迄今应用不衰。  相似文献   

8.
漫谈鸡鸣散     
在中医典籍中,以"鸡鸣散"为名的方剂有多首,主治病症也各有不同。本文所介绍的是一首治疗"脚气"病的名方,载于宋代朱佐(君辅)编撰的《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一书中,后世很多大型医书都曾转录,以致方剂的出处有不同说法。另有"鸡鸣丸"一方,载于《全国中药成药处  相似文献   

9.
漫谈香薷散     
香薷散,一名“香薷饮”,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是一首治疗暑病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为:“香薷一斤,白扁豆(微炒)、姜厚朴各半斤。”由于药仅三味,故有“三物香薷饮”之名。  相似文献   

10.
漫谈清胃散     
清胃散,顾名思义是一首清泻胃热的方剂,其药物组成,自属于寒凉之品。在中医典籍中,以清胃散命名的方剂有七八首之多,药物组成也大同小异,但也有截然不同者,例如《医宗金鉴·卷六十三》所载的一首,其药物组成即为辛温发散之味,如细辛、白芷、川芎、姜黄等,并采用外治法。本文所要介绍的,是一首流传广泛而又常用的内服方剂,载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一说《兰室秘藏》)一书。其药物组成是:真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6克),牡丹皮半钱(9克),升麻一钱(9克),黄连六分(6克),夏月黄连剂量加倍。(注:括号中剂量为目前临床常用量)以上各药是作为散剂的…  相似文献   

11.
漫谈煮散     
煮散,即是把中药材制为粗末,加水煮服。目前,把它的源源本本漫谈一下,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煮散的事实,来源较早,如《伤寒杂病论》里的麻杏苡甘汤,即是煮散。不过,在古代的剂型里来说,是属于个别的。“煮散”二字,成为一个专用词儿,似在唐代,据统计,在《外台秘要》里,正式标明煮散的,约有二十余  相似文献   

12.
天台乌药散是治疗小肠疝气的一首常用处方,载于金代医家李东垣编撰的《医学发明》一书中。疝,作为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大奇论”等篇目中,此后的历代文献中,均有关于疝的论述,但名目繁多、说法不一,而且包括了多种病症在内。根据临床表现,可大体归纳为以下三类:一是泛指体腔内容物向外突出的病症。如突出于腹壁、腹股沟或从腹腔下坠于阴囊的肠段等。由于这类病症多伴有气痛的症状,所以有疝气、小肠气痛等病名。二是指外生殖器、睾丸、阴囊的病症。如男女外生殖器肿痛流脓,或流出污浊的液体,或兼有腹痛等。中医文献中所说的水疝、疝、疝、…  相似文献   

13.
泰山磐石散又名泰山磐石饮。方剂的出处说法不一,《中医方剂学》说是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其他方书则说出自《景岳全书》。《古今医统大全》由明代徐春甫所辑,成书于1556年。《景岳全书》则是由明代张景岳所撰,成书于1624年,可见此方很可能是景岳转载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一书。泰山磐石散的药物组成是:人参一钱(3克),黄芪1钱(6克),白术二钱(6克),炙甘草五分(2克),当归一钱(3克),川芎八分(2克),白芍八分(3克),熟地黄八分(3克),川续断一钱(3克),糯米一撮(6克),黄芩一钱(3克),砂仁五分(1.5克)。括号内剂量为临床应用参考剂量。作为散剂煎…  相似文献   

14.
漫谈凉膈散     
凉膈散是一首清热泻火的名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原方是作为散剂煎服的,其药物组成是: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克,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300克,连翘625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克,加竹叶七片、生蜜少许,水煎去渣,食后温服。近代医家则常将本方改作汤剂煎服,各药的剂量可按上述的比例酌定。煎服的方法是:各药中薄荷易挥发,宜后下。水煎两次去渣,将两次药液混合,再放入芒硝、蜂蜜各1匙,火上微沸,分2次温服。 凉膈散的“膈”即横膈膜,膈上为心、肺,膈下为胃、肠等。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其余  相似文献   

15.
漫谈启膈散     
启膈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国彭)所著之《医学心悟》一书。原方是为治疗"噎膈"所设。噎即噎塞、哽噎,食物下咽困难;膈是格拒,指饮食不下,或下咽后又吐出。噎有时可单独出现,但又往往是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常常噎膈并称。噎膈的  相似文献   

16.
漫谈消经散     
哈小博 《开卷有益》2006,(10):34-34
清经散,又名清经汤,为明末清初医学家傅山(字青竹,后改“青主”)创制,载于其所著之《傅青主女科》一书中《。中医方剂大辞典》则认为该方源自《辨证录》一书。按《辨证录》世传系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有人认为《,傅青主女科》实为后人从辨证录》中录出,略加润色,假托傅氏之名刊行的。对此,近人何高民氏经过精心考证,认为《傅青主女科》确系傅山所著,并非录自《辨证录》(见《傅青主女科校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但也有人认为,辨证录》本系傅山所著,因反清斗争的需要,遂隐去作者之名。后人抽取其中部分内容单独刊行,始具作者真名,即…  相似文献   

17.
当归芍药散是张仲景方。《普济方》一书中有一张名为当归芍药汤的方剂,两方虽仅一字之差,但药物组成、功能主治等都大相径庭,不能混淆。本文所介绍的是仲景当归芍药散方。其药物组成是:当归6~9克,白芍30~45克,茯苓12克,白术9~12克,泽泻15~25克,川芎6~9克。原方本是散剂,以上各药的用量则是作为汤剂煎服时的参考剂量,是据原方之量折算而来。当归芍药散方曾两见于《金匮要略》中妇女《妊娠病》篇和《杂病》篇。前者用于治疗“妊娠腹中痛”,后者用于治疗妇女“腹中诸疾痛”。“痛”是形容腹痛的性质。“”的读音有两种:一读jiǎo(音绞),形…  相似文献   

18.
太清灵宝散     
组成与用法:菊花100克,茯苓50克,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5克,温酒送服。功效与主治:润面、乌须发,延年益寿,可治身体早衰,虚弱乏力等症。  相似文献   

19.
南宋医学家许叔微,著有《普济事方》一书,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或《本事方》。主要收载内科23常见病的治疗方剂和针灸,方约百余首,均系试用有效者,方后多有作者的验案及论述。其中载有首槐花散方,一治胃热呕吐,一治风、脏毒。本文介绍的是后者。肠风、脏毒均指大便下血的病。凡血从肛门排出,无论在便前、后,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均称之为便血。古代医家又依便下之血的颜色清浊以及血量之少,而立肠风、脏毒之名。如《济方·下痢》说:“大便下血,血清而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成方便读》说:“肠风者,下血鲜,直出四射,皆由便前…  相似文献   

20.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病之气而引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