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吸、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中的效果。方法:对11例BCS合并IVC血栓形成患者经股静脉穿刺行IVC造影,采用吸栓加溶栓技术消除血栓,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出院后采用彩色多普勒随访IVC有无再狭窄或闭塞。结果:11例均为IVC膜性阻塞,采用吸栓加溶栓后血栓完全消失7例;保留IVC导管溶栓4 d后血栓消失2例;7 d后消失2例;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IVC通畅良好,无IVC再阻塞及血栓形成发生。结论:吸栓加溶栓术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BCS合并IVC血栓形成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血栓性下腔静脉综合征(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急性血栓性IVCS患者临床资料。行介入诊断同时行置管溶栓治疗。溶栓后第3、5、7天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根据血栓情况移动溶栓导管及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出院随访下腔静脉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2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栓全部溶解,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随访6~12个月,超声检查提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良好,未见血栓形成。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血栓性IVCS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4.
李志丹  王云峰  张鸿嘉  吉万霞 《吉林医学》2011,32(28):5964-5966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微导管超选择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行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为88.9%),有效率为100%(9/9)。7例有明显的血管狭窄者全部狭窄均在80%~90%之间,术后全部血流通畅,脑血流量恢复。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小于13%。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是治疗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例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予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然后予以球囊扩张闭塞的下腔静脉,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随访近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血栓完全溶解。患者出院后随访1个月~1年,近期疗效满意,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结论采用介入溶栓及球囊扩张治疗中、下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合并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导管血管内溶栓法亦是近几年国外兴起的一种先进疗法,效果远较常规静脉溶栓为好,开通率达80%~90%。我们1998年为2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随后进行导管溶栓,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布-加综合征患者的MR影像数据建立个体化的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数字化模型,探讨其意义以及对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典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MR增强扫描,采集其下腔静脉影像数据集,将采集到的DICOM格式的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运用阈值分割技术对下腔静脉血管进行分割,利用3D计算功能对其重建.结果 所建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符合临床解剖特性,可以任意缩放、任意角度旋转,显示血管空间结构,并可以进行距离、角度以及狭窄度的测定.结论 获得了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个体化下腔静脉血管三维模型.该模型可为人体解剖以及医学影像学教学提供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布加氏综合征手术治疗方法很多 ,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作者手术治疗一例 ,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 ,2 2岁。纳差、腰痛、乏力一年 ,尿少、腹胀渐膨隆、腹痛、下肢浮肿半年入院。曾在外院以“肾炎”“肝硬化”治疗。体检 :慢性病容 ,巩膜无黄染 ,颈静脉无怒张 ,心肺无异常。胸腹壁浅静脉怒张 ,血流向上。腹部隆起 ,腹围 88cm。肝浊音界起自锁骨中线第五肋间 ,下沿在肋下 3cm、剑突下 6cm ,脾仅触及 ,腹水征阳性。化验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均正常 ,肝功能 :GPT正常 ,白蛋白 2 4.7G/L ,球蛋白 2 5 .…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对比分析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膜性或短段闭塞性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下腔静脉血栓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小球囊预开通治疗组(A组,n=21)、置管溶栓治疗组(B组,n=20)和保守治疗组(C组,n=27),每48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观察下腔静脉血栓溶解情况,血栓完全溶解后常规应用直径20~30mm大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段管腔。结栗治疗2d后,A组血栓溶解率(76.2%)显著高于B组(45.0%)和c组(18.5%)(均P〈0.05),B组血栓溶解率显著高于C组(P〈0.05);治疗4d后,A组与B组m栓溶解率(85.7%和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37.0%)(均P〈0.05);治疗6d后,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90.5%和9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血栓溶解率均显著高于C组(51.9%)(均P〈0.05)。所有患者抗凝溶栓治疗6d后无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球囊预开通及置管溶栓治疗巴德-吉亚利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均较好,小球囊预开通治疗较置管溶栓治疗更安全迅速。  相似文献   

12.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贵阁 《北京医学》2003,25(6):385-386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超声分型。方法 对128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分析、分型,除瘤栓阻塞型外全部病例均经X线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结果根据病因及声像图表现将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分为四种类型:膜型狭窄型、膜型闭塞型、节段性狭窄型、瘤栓阻塞型。结论 超声检查可显示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梗阻的部位、类型、范围和梗阻程度,对布加综合征的诊断、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是筛选和诊断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14例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的患者,均在局麻下经颈静脉途径联合经股静脉途径施行介入治疗,先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再对下腔静脉闭塞段行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 血管造影示闭塞段位于下腔静脉肝后段至肾下段3例,位于肝下肾静脉上段11例,血栓位于下腔静脉内14例,蔓延至髂股静脉12例.治疗成功12例,下腔静脉全部开通,血栓完全溶解8例,部分溶解4例.不成功2例.8例患者平均随访(12±6)(1~36)个月,无血栓复发,下腔静脉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结论 介入治疗特发性肝下下腔静脉长段闭塞合并血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张荣萍  游箭  胡鸿  牟玮  胡春芳  李强 《西部医学》2012,24(4):681-683
目的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收治的4例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病人,通过对超声、MRI、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对比,寻找一种能提高该病诊断率的方法。结果 4例病人均行超声、MRI、血管造影等检查,最终4例病人经血管造影证实为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结论血管造影是确诊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瘤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胎儿期左位下腔静脉及双下腔静脉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超声检查显示左位下腔静脉(18例)和双下腔静脉胎儿(16例)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 左位下腔静脉超声表现为胎儿上腹部横切面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位置表现正常,即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右前方;而于肾门水平下方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左后方,于肾门水平跨越腹主动脉前方,向右上方斜行,形成右侧的下腔静脉,最后流入右心房。双下腔静脉超声表现为胎儿下腹部横切面脊柱前方见三根血管横断面。腹部冠状切面腹主动脉两侧均见静脉伴行,并均延续自同侧髂静脉。34例下腔静脉异常胎儿中,合并其他系统异常17例,其中心脏异常13例。结论: 左位下腔静脉和双下腔静脉有典型产前超声表现,产前超声容易诊断。左位下腔静脉和双下腔静脉常合并其他系统异常(尤其是心脏畸形),须仔细排查。  相似文献   

17.
大球囊扩张治疗下腔静脉节段型Budd-Chiari综合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海英  张和平  韩新巍 《当代医学》2009,15(35):648-649
目的观察大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腔静脉节段阻塞弄Budd—Chiari syndrome(SOVC,Segmental obstruction of the IVC)前后血流动学变化,探讨其安全性,疗效和并发症。方法SOVC患者38例,在DSA监视下,先用小球囊预扩张,后以直径25mm~30mm大球囊治疗性扩张下腔静脉。结果26例患者成功血管成形治疗,病变血管内径,术前277±232mm,术后即刻16.88±2.99mm,一月后10.61±2.45mm;病变远心段JVG压力:术前33.73±824cmH2O,术后12.77±2.79cmH2O;侧枝循环显影基本消失。随访6月~6年4个月,复发率19.23%。结论大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SOVC,安全,有效,术后近期病变血管回缩是影响其远期疗效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