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的PET显像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影  裴著果 《当代医学》2001,7(1):65-69
在过去的10年里,PET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最耀眼的成就是在肿瘤学中的应用,目前PET在各种种瘤中的应用已广泛开展,尽管FDG为肿瘤学的PET显像的主要放射性药物,但还有许多其他更有前途的显像剂正要开发中,在下一个10年内,我们次会看到PET技术在肿瘤学显像应用方面的爆炸性增长。  相似文献   

2.
屈婉莹  周清 《循证医学》2007,7(2):71-73
4背景 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肺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肺癌行动计划(The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ject ELCAP)等研究证明:低剂量螺旋CT可以有效地发现早期肺癌,但其不足之处是假阳性率较高,易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  相似文献   

3.
屈婉莹  周清 《循证医学》2007,7(2):71-73
4背景 肺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肺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肺癌行动计划(The Early Lung Cancer Action Project ELCAP)等研究证明:低剂量螺旋CT可以有效地发现早期肺癌,但其不足之处是假阳性率较高,易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采用99mTc-培谱利欧霉素(Pepleomycin,PPM)进行SPECT亲肿瘤显像,分析99mTc-PPM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代谢及其对体外显像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26例恶性肿瘤与10例良性病变患者均进行SPECT早期及延迟平面及断层显像。结果:99mTc-PPM对恶性肿瘤组患者的总阳性检出率达69.2%,如除外肺部及骨骼系统转移性病变患者则灵敏度可达90%;显示99mTc-PPM对于体外显像诊断恶性肿瘤具有明确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钟健松  陈萍 《九江医学》2003,18(2):123-124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是一种无创性探测生理性放射性核素在机体内分布的断层显像技术,是以解剖形态方式进行功能、代谢和受体显像的新技术,是目前对人的生理活动的大脑反映生理学基础性研究的唯一显像手段,也是诊断和治疗肿瘤、心脏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最佳手段和有力的指导,可认为是当今核医学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小肠肿瘤较为少见,占胃肠道肿瘤的2%-3%,肿瘤好发于小肠两端。本文分析37例小肠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与影像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1991-2003年临床及影像资料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临床确诊为脾脏病变的CT影像学资料,总结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灶影像特征及伴随征象,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69例脾脏病变中,肿瘤性病变44例,边界不清者31.8%,出现包膜下积液者4.5%,出现腹膜增厚者2.3%;非肿瘤性病变25例,边界不清者56.0%,出现包膜下积液者60.0%,出现腹膜增厚者24.0%,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在三者的影像表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可较清晰地显示脾脏病灶,通过对病灶的边界及伴随征象的分析,有利于对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屈婉莹  王震 《循证医学》2009,9(1):17-20
1文献来源 Ung YC,Maziak DE,Vanderveen JA.et al.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lung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J].J Natl Cancer Inst,2007,99(23):1753-1767.2证据水平1ao  相似文献   

9.
1文献来源Pastorino U,Bellomi M,Landoni C,et al.Early lung-cancer detection with spiral CT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n heavy smokers:2-yearresults[J].Lancet,2003,362:593-597.2证据水平2b。3背景在欧洲,肺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仅有10%,  相似文献   

10.
PET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年来,^18F-FDG PET的临床应用发展迅速,其中大多数用于恶性肿瘤诊断和指导治疗。肝细胞癌变时糖生成减少、利用增加,使^18F-FDG随时间逐渐浓聚在癌细胞内,在PET影像上显示为阳性。但少数分化好的肝细胞癌组织内含有较高浓度葡萄糖-6-磷酸酶,加速了^18F-FDG的转化,故瘤组织内^18F-FDG含量相对较低,可使PET显像呈假阴性。初步研究显示^18F-FDG PET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灵敏度在50%-86.4%之间,虽低于CT和B超,但在转移灶探测方面优于后两,且可判断肝癌的分化程度。探测胆管细胞癌和转移性肝癌的灵敏度则达68%-100%,远高于CT等检查。  相似文献   

11.
Zhou SH  Wu QL  Wang SQ  Fan J  Li L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09-113
目的研究^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和同机CT融合技术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的价值及机理。方法用^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DHTC)和同机CT融合技术检查25例头颈部肿瘤,并与CT/MRI结果相比较。另收集38例[20例术前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CT检查]耳鼻咽喉科、口腔外科住院的头颈部癌的新鲜组织标本,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SPECT/CT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87.5%、96.0%;CT/MRI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4.7%、50.0%、60.0%。在同部位SPECT/CT与CT/MRI解剖显像比较中,对4例颈部转移淋巴结癌的原发灶及4例头颈部肿块的良恶性的判断,解剖显像不能作出正确诊断,而符合线路显像及图像融合均能作出正确判断。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Glut-3基因在头颈部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均P〈0.05);Glut-1蛋白在头颈部癌的表达为78.9%,Glut-3蛋白在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头颈部癌中均无表达。结论符合线路显像及图像融合可作为对头颈部肿瘤良恶性鉴别及肿瘤临床分期和分级、鉴别肿瘤经手术或放射治疗后复发、不明原发灶肿瘤检出方面的一种前瞻性检查工具;Glut-1、Glut-3异常表达与头颈部癌的葡萄糖吸收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原发灶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与病理因素、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已确诊并于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的食管癌患者资料,测定食管癌原发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及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分析各代谢参数与病理因素、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各代谢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82例食管癌原发灶均表现为18F?FDG高摄取。食管癌原发灶的SUVmax、MTV、TLG与患者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均无关(P均>0.05);SUVmax与T分期有关,MTV、TLG与病理分级、T分期、N分期、TNM分期有关(P均<0.05)。T分期与SUVmax、MTV、TLG呈正相关(P均<0.05);N分期与MTV、TLG呈正相关(P均<0.05);TNM分期与SUVmax、MTV、TLG均呈正相关(P均<0.05)。18F?FDG PET/CT代谢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显示,MTV与TLG对淋巴结转移具有预测价值,当界值分别为28.35 cm3、89.87时诊断效率最高,灵敏度分别为60.0%、70.0%,特异度分别为71.7%、67.1%。结论: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尤其是TLG及MTV,与食管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食管癌原发灶TLG及MTV对判断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在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患者术后探测及提示复发和转移灶中的应用。方法 对55例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患者进行 18F-FDG PET/CT显像及肿瘤标志物筛查,并与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F-FDG PET/CT对于结直肠中分化腺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灶的诊断效能为:灵敏度95.74%(45/47),特异性75.00%(6/8),阳性预测值95.74%(45/47),阴性预测值75.00%(6/8),准确率92.73%(51/55),其中假阳性2例,假阴性2例。CEA组、CA19-9组、CA24-2组及肿瘤标记物联合组灵敏度分别为68.09%(32/47)、28.57%(12/42)、40.00%(16/40)及74.47%(35/47),特异性为50.00%(4/8)、66.67%(4/6)、71.73%(5/7)及50.00%(4/8),阳性预测值为88.89%(32/36)、85.71%(12/14)、88.89%(16/18)及89.74%(35/39),阴性预测值为26.67%(4/19)、11.42%(4/34)、17.24%(5/29)及25.00%(4/16),准确率为65.45%(36/55)、32.65%(16/49)、44.68%(21/47)及70.91%(39/55)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结直肠癌术后中分化腺癌患者复发及转移灶的探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各项肿瘤标志物对病灶转移及复发均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应用更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分析下肢长骨骨肉瘤的PET/CT及CT影像,探讨PET/CT和CT对骨肉瘤远近转移灶的检出情况和两种检查对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入组经穿刺活检证实的下肢长骨骨肉瘤患者14例,均行术前全身平扫CT和PET/CT检查,并对肿瘤影像特点、髓腔及肺转移灶影像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病灶的平均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是10.68(3.7~21.1),PET/CT发现有转移组患者SUVmax平均值高于无转移组患者(11.94 vs 8.01,P<0.05).PET/CT发现髓腔转移6例8处,相应的CT检查只发现2例2处;PET/CT发现肺转移3例,而相应的CT检查发现肺转移2例.PET/CT对骨髓腔内转移灶的敏感性高于CT检查(P=0.088 67<0.1),而对于肺转移灶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T/CT与CT影像相比,使4例患者的TNM分期有所增加,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CT检查,PET/CT可以更好地显示骨肉瘤肿瘤范围,对肿瘤的分期诊断较为准确,易于检出髓腔内转移灶,SUVmax值可能有利于评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胸膜肿瘤的CT表现并评价C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1年至今行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胸膜原发肿瘤6例,对病变的形态学、范围、邻近结构的侵袭及增强模式分析。[结果]2例胸膜恶性间皮瘤,均见胸膜不规则增厚并伴同侧胸腔积液;2例良性孤立性胸膜纤维瘤,见边界光滑清楚肿物,推移邻近肺组织,增强见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见边界光滑清楚肿物,推移邻近肺组织,增强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并见侵袭肋间肌;1例纤维肉瘤,CT难以确定起源,仅见膈肌与心包间低密度不规则肿物,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可清晰显示病变及其侵袭范围,帮助临床分期及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18F—FDGPET/CT显像特点及其相应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PET/CT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总结病灶特点,并与既往PET/CT报告及病理报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8例间质瘤,原发瘤灶均为单发,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10例,3例良性病变PET显像均为阴性表现,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15例均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核素异常浓聚灶.CT表现3例良性间质瘤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光滑肿块影,潜在恶性及恶性间质瘤CT表现不一,多数病灶内可见坏死、囊变区,部分病灶内可见出血,少部分病灶内密度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大部分病例可准确定位、定性诊断,少数病例定位诊断及病理学分型不明确。结论PET/CT在对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可鉴别间质瘤良、恶性,且一次扫描可判断肿瘤有无转移,但对于间质瘤恶性程度分级上还有一定困难,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9.
CT及PET/CT在诊断胸膜间皮瘤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膜间皮瘤的螺旋CT征象特点,并探讨PET/CT对胸膜间皮瘤影像学诊断的辅助补充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6年6月间经组织细胞学证实的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螺旋CT及7例患者的PET/CT检查征象。结果:23例胸膜间皮瘤患者中,良性7例,恶性16例。局限性结节样胸膜增厚9例,良性7例,恶性2例;14例弥漫性胸膜增厚均为恶性。应用PET/CT检查的7例患者中,排除手术可行性5例。结论:CT能很好地显示胸膜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而PET/CT可更好地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及是否伴有远处转移,对恶性病例的分期更准确,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期相扫描及多层面重建(MPR)对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GELightspeed Ultra 16层螺旋CT对113例患者进行肾上腺多期相扫描,所得图像进行MPR,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功能性肾上腺肿瘤在各期相扫描中的特点。结果醛固酮腺瘤39例,皮质醇腺瘤25例,嗜铬细胞瘤27例,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肿瘤22例。醛固酮腺瘤组的各期相CT值均小于皮质醇腺瘤组(P<0.05),但相对造影剂清除百分比大于皮质醇腺瘤组(P<0.05);皮质醇腺瘤组动脉期扫描CT值低于嗜铬细胞瘤组(P<0.05);皮质醇腺瘤组在各增强扫描期相CT值均大于无功能皮质腺瘤组(P<0.05)。结论MSCT多期相扫描及MPR能够提高体积较小肿瘤的检出率,并对功能性肾上腺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