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蕴合丰富的体质学内容,由《伤寒论》自序观之,是书乃仲景据《内经》为旨,并平脉辨证而成。因此,我们认为《伤寒论》内涵的体质学思想应本源于《灵枢》中“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两篇,其中“通天”篇对阴人质和阳人质的论述甚为详尽。仲号据此而发三阴、三阳之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统考述、总结三阴三阳理论的由来、发展、内涵、分类及运用,认为《周易》的“乾坤六子”是阴阳三分形成三阴三阳的本源思想,后以天地、人中的不同角度产生象之阴阳与数之阴阳的区分,基于三阴三阳所取象、数的不同,根据其特性分别与不同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对中医经络气血的多少、经脉分布、脉法浮沉等内容产生指导作用。《伤寒论》全面继承三阴三阳理论,对《伤寒论》的六病分布、虚实寒热、疾病传变、脉法诊断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 《陕西中医》1985年第4期发表王琦同志的“怎样正确认识少阳病”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读后受到不少启发。但是,对于其中有些观点,尚不敢完全苟同。现不揣疏漏,简述于下。一、关于少阳在六经中的排列位置:对少阳在六经中的排列位置之争,由来以久,个人认为,少阳在六经中的排列位置,应该本于伤寒论的原貌,当次于阳明之后,太阴之前。因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是在继承《内经》六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内经》确立三阴三阳是根据阴阳气血多少而加以区分的,而且还强调阴阳必须应象,只有这样,才有其物质基础可言。所以,六经之应于阴阳,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针对历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之辨证法一直存在歧义的状况,本文首先论述《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法立足于阴阳,是仲景以阴阳为纲,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态进行阴阳分类归纳后,得出的六大疾病总纲。其次阐述《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属一体,其辨证方法均为三阴三阳之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的研究认为,三阴三阳等六个概念,只是阴阳的划分,并无所指的具体物质,只有与存在具体物性的概念结合起来,才具有物质性,《伤寒论》中,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太阳等六个概念与"病"结合起来,称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等六病,"病"就是存在具体物质性的概念,"病"是人体产生的,因而"病"具有物质性。太阳病等六病的辨证论治,就是辨人体的"病",论治人体的"病"。《伤寒论》三阴三阳是指"病",离开了"病",三阴三阳就无具体所指的物质性了。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渊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阴三阳病的欲解时角度探讨,着重探求了十二地支纪时的起源和三阳病的欲解时由寅到戌的时段和夏至日周日视运动的关系,认为汉代历法、天文对《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有影响;本文从《伤寒论·伤寒例》的内容和三阴三阳病的欲解时所体现的阳大阴小的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周易》和《春秋繁露》“天人相应”思想对《伤寒论》有影响;本文从天人相通、天人同律、地人相关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正《伤寒论》创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笔者就其中"六经病欲解时"的临床运用浅析如下,以就正于同道。1 "六经病欲解时"含义"六经"即"三阴三阳",代表一年四季或昼夜阴阳变化的六个"时序"。如果从《素问·阴阳离合论》之"开、阖、枢"来理解,三阴三阳也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及"生长收藏"的具体表现。《伤寒论》提出六经在一昼夜中各有"当旺之时",即"六经病欲解时"(见表1)。  相似文献   

10.
“三阴三阳”六病为《伤寒论》的“辨病”主体,六病以症状为纲领,包括病因病机分析,中国古代哲学的明显运用,使其具有动态、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其动态性具体体现在传变特点上;时间性除体现在六病的传变顺序及时间上,还体现在“欲解时”;空间性体现在“表证”“里证”与“半表半里证”的提出,特别是“半表半里证”的引入,是“三阴三阳”六病在《内经》阴阳八纲概念基础上的升华点。笔者一得之见,以为“三阴三阳”六病是一套仲景归纳出的临床运用辨证论治的理论工具,时间属性是其优于一般病名概念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1.
六经辨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它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纲领。三阴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源于《内经》阴阳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阴阳在人体的重要性。三阴三阳在《内经》里是用于命名人体的脏腑经络,是一个生理概念,而在《伤寒论》中则是一个病理概念。《伤寒论》中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六经钤百病”探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喜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0-211,226
《伤寒论》之“六经”,即所谓“三阴三阳”,实质是古人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归纳概括人体生理功能的结果,首先是不同于五脏五系统的人体生理六系统;同时由于人体生理情况下六系统功能存在不平衡.三阴三阳又是人群体质六分类。而三阴三阳辨证,即“六经辨证”,实际上就是在辨三阴三阳六系统病变的基础上,参照患者不同的体质类型所进行的方剂辨证,即“辨方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病,同样适合于多种内伤杂病,古人所谓“六经钤百病”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于三阳三阴病中各有一提纲条文,其意义在于使人读之就能在总体上把握三阳三阴病各自的发病特点。注家对三阳三阴病提纲之认识虽各有不同,但其差异未有如厥阴病提纲之大者,后之学者完全无可适从,甚至有"伤寒《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之说。故若欲明《厥阴病篇》,则须先明其提纲。本文通过对"厥阴"之义及厥阴病提纲证之象的分析,明确厥阴之为病,既可为寒,亦可为热,更有寒热错杂之变。故《厥阴病篇》中,尽显阴阳进退、寒热错杂、或寒、或热诸证。而厥阴受邪,则肝之疏泄不利,则木邪犯土而脾胃气机为之失和,故厥阴病中,多呕吐、哕、下利之变。能由厥阴病提纲证而明《厥阴病篇》之大略,则能明厥阴病非六经病最后阶段,亦能明乌梅丸非只为蛔厥而设,乃治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之主方。  相似文献   

14.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8,18(8):511-512
十二经合穴中,手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的合穴临床上经常用来治疗相应的脏腑病症,而手三阳经的合穴却很少用于或不用于相应腑病的治疗。有人对手三阳经合穴的这一主治特点感到不可理解,也有人认为这不符合《内经》“合治内腑”的治疗原则。其实,《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所说的“合治内腑”中的“合”,并非指各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是指六腑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在提出“合治内腑”后所举“合”穴皆为下合穴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足三阳经所属内腑均合于足三阳经五输穴中的合穴,而手三阳经所属内腑为何不合于手三阳经的合穴,而要…  相似文献   

15.
<正> 合病、并病、两感,是伤寒病(指《伤寒论》之外感热病)发生与传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三种复杂证候。为有效地治疗这类病证,现就有关部分文献,试对其作初步整理和探讨,以供临证参考。一、合病:是指二经或三经同时受邪,起病即俱见其各经主证者称合病。其多在三阳病发生时见到。为感邪势重,或素体虚弱,起病即涉及二经或三经所致。由于合病所及之经不同,有太阳阳明、太阳少阳、阳明少阳、三阳等合病证型。太阳阳明合病:其因风寒外束太阳,邪热不得宣泄,病及阳明所引起。证见头痛项强,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三阳病中,两阳合病凡见三类(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从三阳病取任意两阳病组合的角度讲,列述已饱和[C(2,3)=3],加上《伤寒论》中三阳合病[C(3,3)=1],共4类合病,为合病的全部可能存在情况,所以对合病的论述,张仲景是全面的。《伤寒论》三阳病中二阳"并病"凡见两类(太阳少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尚有少阳阳明并病,当然,条文中张仲景未明确"合病""并病"者,也有此类复杂证候。以"合病""并病"分析仲景条文,比从兼证、变证的角度去阐述"某某病兼证、变证"更接近张仲景本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三阳三阴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伤寒论》三阳三阴(亦称作“六经”)的实质问题,历代医家都进行过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有指为足之六经络,或划分表里六部位;有称作伤寒六阶段,或概括疾病六类型;有阐以气化理论,或证用脏腑学说;有论据阴阳胜复,或共脏腑、经络、气化三者而立说;等等观点,发隐就明,有裨后学。然《伤寒论》三阳三阴的实质究竟为何?尚未能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欲弄清三阳三阴实质问题,首先就得了解《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辨证论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考诸家之言,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素问·热论》六经分证  相似文献   

18.
将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既能把内容复杂的三阳病用经、腑两证归纳成纲,便于探讨其本质,又能更精确地指导辨证用药。为此,笔者作一肤浅讨论,供同道参考。 一、由来 查《伤寒论》三阳病篇,虽然多次提及“经”字,如“以行其  相似文献   

19.
厥阴病的内涵与证治要点可以用“杂”“变”来形容,以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为例,厥阴病56条,其中仅有4条提及“厥阴”二字,自古以来对厥阴的界定也并非清晰,文章研究厥阴病以《脉经》卷七、淳化本《伤寒论》、《诸病源候论》卷七与卷八、《千金翼方》本、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为文献基础,旨在通过从诸善本的对比认知过程中了解厥阴病不同时期的不同记载,体悟“三阴三阳”“伤寒日期论”“经络”对厥阴内涵的影响,进而探索厥阴病阴阳顺逆等相关特点,以期对现代中医临床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载有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和三阳合病四种,凡七条.长此以来认为凡是两经或三经的症状同时出现者为“合病”.本文拟将合病的有关条文试作分析,并提出个人浅见,以期抛砖引玉.太阳阳明合病三条,即“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及”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三条述症简略,仅举呕、利和喘而胸满.根据方治推测其病机皆为寒邪束表,不得外解所致.邪气外束,里气不伸.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