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的历史原因将《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使本来外感与杂病统论的六经辨证局限于外感一隅,缩小了六经辨证的范围,妨碍了经方的运用,给研讨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增加了不应有的困难。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在对仲景之书性质的认识上走了极大的弯路,如四版高校教材《伤寒论选读》尝谓“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既然定性是外感热病专论,六经辨证当然就只能辨外感而不适于  相似文献   

2.
外感病,是指由六淫、疫疬等病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因其常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外感热病。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两大类,所以《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是外感病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温邪自口鼻而入”,  相似文献   

3.
朱曾柏老师,近以所著《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一书相赠。愚认为本书最大优点,是对中医内伤热病学的理论能全面地、细致地进行阐发并附有临床上实际运用的治验。中医论外感热病之书,如《伤寒论》着重于六经辨证,首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并提出“病有发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辨治外感热病专书,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发现六经病临床表现及发展规律与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同阶段存在相似性。《伤寒论》六经理论阐述了外感热病由表到里病邪逐步深入的病理过程,其中太阳病属于表证,类似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属于里证,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证,类似现代医学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以及感染急性加重导致的全身脏器功能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关于《伤寒论》厥阴病的本质,古今贤者研究颇多,各书卓见,见仁见智,可谓众说纷纭,以致使厥阴病成为千古疑难。笔者研习《伤寒论》,颇有心得,今不揣浅陋,略陈述之。 一、从《伤寒论》六经之“阴阳”看厥阴病 仲景著《伤寒论》,用《索问·热论》之“六经”。所谓“六经”,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仲景以此六经为纲,将外感热病复杂的发病过程分成六个不同发病阶段(以下简称六病阶段)又根据正邪斗争的具体情况,将六病阶段分属于表  相似文献   

6.
<正> 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全书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把错综复杂的外感热病统归于六经病证之下。除了明确提出六经病提纲证、病机、治法、方药外,对某些不能简单用某一经进行归纳的病证,在六经病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合病,并病的概念。本文仅就《伤寒论》中合病、并病的概念问题,谈点个人肤浅的认识。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脏腑经络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故六经病在其发病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经有病而涉及  相似文献   

7.
一、六经病传变的涵义六经病系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的病变。传变系指外感热病的发展变化,即从一经证候演变为另一经证候的过程。一般认为“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则是指病情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厂性质的转变。《伤寒论》六经病传变,最早见于《内经》的“受之”等。六经病传经与经传不是一回事,经传只是代表病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连续,并不代表病情的变化。经传则是由这  相似文献   

8.
(续上期)4.2张锡纯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2.1主张以仲景六经统治外感热病张氏对外感热病,主张皆用伤寒六经分治。张氏认为:无论中风、伤寒、温病,“皆可浑统于六经”,“以纳简于繁”;对温病家“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不以为然。并认为,就是《伤寒论》条文中标明“伤寒”二字的方证,也“恒统中风、温病而言”,非专指伤于寒邪。因此说,《伤寒论》诸方也决非只为寒邪而设,即如麻杏石甘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大小陷胸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4.2.2临床运用经方的经…  相似文献   

9.
外感热病统一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伤寒论》的诞生创立了六经辨证,为我们诊治外感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自从温病学家提出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的分歧也就此产生了。笔者认为无论对于临床应用还是基础教学,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分析总结近现代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笔者初步提出以“四步辨证“统一外感热病的诊治,以期更好的适应临床。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 外感病中医分阶段与应激反应的关系外感病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 ,属广义伤寒之范畴。如《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也指出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 ,其所命名不同 ,”由此可见 ,外感热病 (伤寒 )是指感受六淫 ,疫疬等外邪 ,引起的一切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外感热病的证候分类方法繁多 ,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病因辨证不同 ,且伤寒与温病之间存在着寒温对立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之别 ,又异化有药用辛温及辛凉之分 ,前者用辛温之剂 ,后者用辛凉…  相似文献   

11.
合病与并病,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病是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数经之证同时并见的情况;并病是指六经中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相继为病,也具有数经之证并见的临床表现。就《伤寒论》而言,仲景将外感热病发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情况以六经病证加以框定  相似文献   

12.
外感热病中的寒温之争由来已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临床中的困扰。文章从六经辨证、中医体质学、免疫学、外感热病治疗学等角度论证了伤寒与温病的统一性:一是从六经辨证认识,伤寒、温病辨证规律的相同之处;二是从中医体质学认识,伤寒、温病的辨治体系均与体质相关;三是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观点认识,伤寒、温病均属于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四是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型为例,从免疫学观点认识“寒温统一论”;五是从《黄帝内经》中“各通其脏脉”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六是从《黄帝内经》中“疏其血气”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七是从扶正法治疗外感热病解读“寒温统一论”。基于外感热病属于感染诱发的免疫应答过程,文中指出温病病邪从口鼻而入,故病原体更早定植于呼吸道咽、气管、肺等部位;而伤寒中于皮毛,其发病与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屏障作用相关,但两者免疫过程及转归大致是相同的。治疗上,二者均应早期疏通气机以祛邪;及早运用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以扭转截断病情的进展;重视扶正,防止急性虚证的产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诠释:在引入熵的概念后,伤寒与温病可以从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都得到相应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13.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宋金代表性伤寒著作的分析,认为此时期医家多从广义伤寒来认识《伤寒论》六经病证,主张六经皆为热病,三阴病亦属热证,病在里而当以下法为主治疗。分析其原因在于宋金医家研究伤寒以外感热病为主,方法以文献汇集补亡为主,未能突破“热论”及“伤寒例”之范围。随着明清时期对《伤寒论》研究的深入,医家主张的三阴多虚多寒、治宜温补等问题才得到厘清,使得六经学说得到新的突破与发扬。  相似文献   

15.
在这一讲里,主要谈谈什么是《伤寒论》、《伤寒论》的主要成就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一、什么是《伤寒论》(一)伤寒的涵义1.广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表明广义伤寒是感受外邪所导致的疾病。这里的“寒”字可  相似文献   

16.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原书只有“太阳病”,“阳阴病”……等名称,而无“六经”字样。“六经”二字,早见于《内经》,皆指经脉。人体十二经脉,合手足言之,则为三阴三阳,“六经”即其简称。仲景《伤寒论》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诸病之名而无“六经”字样。最先使用“六经”二字以统括伤寒、热病的是晋人皇甫谧。其后,宋代朱肱、李子建和金代成无已在  相似文献   

18.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两感”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为相互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邪而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的预后不良之危重证候。《素问·热论》主要对感受寒邪而变为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临床表现、六经传变规律、治疗大法与禁忌、护理原则以及预后转归等均作系统的论述,与此同时对外感热病中较为特殊并最为严重的证候——“两感”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田金娜  李建保 《中医研究》2010,23(12):49-50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染性疾病及传染性疾病。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统治伤寒诸证,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则力推温病学的构建,倡导“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治疗温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