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4例早期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评价治疗2周后两组的疗效,并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21/22),显效率为86.4%(1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15/22)、45.5%(10/22)。且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TBil、ALT明显下降,ALB及ChE升高,PT明显缩短。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从而提高了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中间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血浆置换首次效应与预后关系。方法对10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第一次置换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达70.7%,最终存活率45.3%。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和血红蛋白置换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好转组与恶化组首次置换后总胆红素下降幅度,PT缩短程度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中间型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有改善,首次置换效果佳者,预后好,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根据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预测重型肝炎高胆红索血症行血浆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80例(均给予内科综台治疗),分成4组:A1与A2组,均PTA≤20%,A1组9例,共行血浆置换16次,A2组17例(未行血浆置换)设为对照组;B1与B2组为20%〈FTA≤40%,B1组24例,共行血浆置换53次,B2组30例(未行血浆置换)设为对照组。比较4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A1与A2组患者症状和血清学指标改善均不明显,A1组好转率为儿.11%,A2组好转率为11.76%,两组好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1组患者症状和血清学指标改善均优于B2组,且其好转率87.50%明显高于B2组好转率63.33%(P〈0.05)。结论血浆置换对PTA〉20%的早、中期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4例早期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评价治疗2周后两组的疗效,并观察血浆置换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FT).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21/22),显效率为86.4%(1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15/22)、45.5%(10/22).且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TBil、ALT明显下降,ALB及ChE升高,PT明显缩短.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早期重型肝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从而提高了重型肝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78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在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血氨(NH3)、HBV D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除HBV DNA外,其他各实验室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ST、ChE、PTA、TC、NH3、HBV DN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早期、中期患者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晚期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10例(25.0%),对照组死亡23例(6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能有效地改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降低病死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对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62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PE治疗,用SPSS软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发病基础、并发症、生化指标等各因素对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影响。结果有效88例,有效率54.3%;有效组与无效组相比,患者年龄、发病基础、临床分期、并发症数目、置换次数、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前白蛋白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总胆红素、甲胎蛋白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MELD评分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进一步将可能影响血浆置换疗效的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与疗效有关。结论重型肝炎发病基础、临床分期、并发症数目、置换次数等是影响血浆置换疗效的重要因素。而MELD评分、年龄、血清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判断血浆置换疗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卢欣伟 《现代医院》2007,7(Z1):9-10
目的 观察重型肝炎患者使用新鲜冰冻血浆的疗效.方法 11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血浆组(64例)和对照组(50例),均治疗15天和30天,分别观察白蛋白(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和TbiL,还观察两组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结果 两组在治疗15天后,血浆组在改善低蛋白血症、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方面较不使用血浆组有疗效,但30天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组血氨下降不显著.血浆组总体死亡率较低,其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结论 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在治疗重型肝炎有一定的支持作用,可有效降低重型肝炎患者的死亡率,但长期使用新鲜冰冻血浆,可能会使血氨和毒素增加,疗效降低,不宜作常规或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8.
高俊峰 《现代保健》2009,(22):62-6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6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蒲公英汤口服,促肝细胞生长素120mg加入质量分数为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均每日1次,15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肝、肾、凝血等指标检测,并判定疗效。结果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结合自拟蒲公英汤治疗重型肝炎,总有效率为90.0%(27/30);死亡3例。27例有效病例中,丙氨酸转氨酶下降速度最快,总胆红素下降速度次之,白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好转速度较慢。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显著,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 重型病毒性肝炎169例,设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重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等的变化。判断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血浆置换后,临床症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58.4%,其中早期重型病毒性肝炎有效率为84.6%。中期为63.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血浆置换治疗可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以早、中期最为适宜,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方法收集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活动度〈40%的急性重症肝炎患者69例,对69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等临床背景资料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浆白蛋白、胆碱脂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年龄、血胆红素水平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在肝性脑病组和非肝性脑病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约30%的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发展成为肝性脑病。高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活动度下降、高血浆总胆红素等是急性重症肝炎患者发展成为肝性脑病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在妊娠期重症肝病的治疗中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分析评价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在该类病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对14例急性妊娠脂肪肝和31例重症肝炎患者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肝肾功能、血浆白蛋白、血常规、血凝常规的变化,以及血浆置换治疗次数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通过及时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明显好转,白细胞数明显下降(P<0.05),而PT、APTT、Hb、PLt无明显变化(P>0.05)。血浆置换共治疗167次,平均3.7次,治疗3~4次者21例(46.7%),连续治疗4次者有效率达70.0%。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妊娠期急性重症肝病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在病程早期连续应用更能有效地阻止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PE+CVVHDF技术对重症监护病房15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儿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血氨、昏迷评分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同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治疗安全性评价.结果 ①经PE+CVVHDF治疗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血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5.724、5.390、5.321、4.532、4.038、3.06、3.112,均P<0.01);②患儿治疗后意识状态好转(昏迷评分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用统计学意义(t=2.183,P<0.05);黄疸、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③转归:11例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出院,2例治疗过程中死亡,2例因个人原因放弃治疗,后电话随访死亡;④15例患儿治疗过程无1例过敏、血栓等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小儿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观察的临床效果并作出相关分析。方法选取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本组试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组48例,对照组实施内科综合治疗,实验组实施以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之上加入人工肝血浆置换,并详细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及相应指标((AST、TBiL、ALT、NH3、PT)等变化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症状与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的改善,ALB明显升高,TBiL、ALT、NH3、PT明显下降。同时经过治疗,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9.6%,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72.9%;96例患者的总有效率(χ2=5.03,P〈0.05),中、晚期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早期患者的病情治愈率(P〈0.05)。结论通过人工肝血浆置换对于治疗重型肝炎临床效果显著,能迅速改善症状及各项肝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减轻病痛,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单纯血浆置换(PE)与双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半剂量PE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PE与DPMAS+PE治疗重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应用STATA/SE 15.1软件对符合纳入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819例患者,其中394例患者采用单纯PE治疗,425例患者采用DPMAS+PE联合治疗。PE、DPMAS+PE治疗在对血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酸氨基转移酶、白细胞、总蛋白、球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氯离子、钠离子的影响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DPMAS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高于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SMD=-0.33,95%CI:-0.51~-0.15,P<0.001;SMD=-0.27,95%CI:-0.45~-0.09),P=0.003);PE+DPMAS组治疗后的钾离子高于PE组(SMD=-0.29,95%CI:-0.49~-0.10,P=0.003)。结论 PE、DPMAS+PE均能有效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病情,且PE+DPMAS可有效减少血浆用量,对钾离子、血红蛋白和血小板下降的影响更小。有条件尤其是血浆不够的情况下,DPMAS+PE是治疗重型肝炎患者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与肝硬化的临床意义及与影像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肝硬化患者177例,慢性肝炎患者61例,选择同期7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为对照组。比较GP7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在肝硬化患者、慢性肝炎患者及健康人群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分类标准,比较肝硬化各亚组GP73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GP73与ALT、AST、ALB、TBIL、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肝硬化组的GP73 水平较慢性肝炎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01)。失代偿期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P < 0.001);Child-pugh B级与Child-pugh C级肝硬化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Child-pugh A级肝硬化组(P < 0.05)。肝硬化组GP73水平均与血清AST、ALT、TBIl、PT及门静脉主干直径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GP73在肝硬化组表达升高,与肝功能损伤指标密切相关,血清GP73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对其肝功能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慢乙肝+甲肝组)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慢乙肝+戊肝组)患者47例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及抗HAV IgM、抗HEV Ig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 法检测HBV载量,同时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慢乙肝+戊肝组患者的总胆红素、转氨酶增高,清蛋白下降,总胆红素、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慢乙肝+甲肝组和慢乙肝组(P<0.05)。慢乙肝+甲肝组患者的总胆红素、转氨酶增高,总胆红素、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较慢乙肝组显著延长(P<0.05),但两组的清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转氨酶、胆红素有一定影响;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及其预后均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绍兴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66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人工肝血浆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ALT、TBil、层黏连蛋白(LN)及Ⅲ型前胶原(PCIl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治疗后ALT、TBil、血氨、LN和PCHI水平分别为(76.48±10.85)U/L、(71.81±16.67)μmol/L、(52.13±4.71)mmol/L、(100.53±5.73)μg/L和(107.36±11.30)μg/L,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9、4.012、2.187、2.021、3.232,P〈O.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56.67%,x2=0.535,P〈0.05)。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对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两种新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即缓慢性血浆置换(PE)同步并联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配对血浆置换滤过吸附(CPEFA)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44例,B组43例,C组43例.A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缓慢性PE同步并联CVVH治疗,B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毒蕈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救治要点。 方法对同批5例肝损伤型毒蕈中毒患者于中毒3 d入院后的临床特点、氨基转移酶(ALT)、凝血功能(PT)、血小板数(PLT)和胆红素(TBIL)等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中毒后第4天所有患者ALT、TBIL已明显升高,其中重症者ALT于第4天已达到高峰,随后快速下降,而TBIL进行性升高,于第7天后维持在高峰状态(TBIL>350 μmol,ALT<300 U/L),呈现"酶-胆分离"现象;中毒后第4天重症者PT活性显著降低(PT<20%),PLT随病情发展快速降低(PLT<50×109/L),并维持在低水平;重症者约中毒4天后进入肝性昏迷,10 d内死亡。 结论尽早全肠灌洗、预见性血液灌流或早期血浆置换等是救治肝损伤型毒蕈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