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新疆阿勒泰山地蜱传脑炎疫源地特征,分离鉴定蜱传脑炎病毒。方法 通过家畜体表捡法采集寄生蜱;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当地健康人群血清中蜱传脑炎病毒IgG抗体;通过将蜱研磨液接种实验小鼠进行病原动物分离;通过接种BHK-21细胞对蜱传脑炎病毒进行分离培养;利用RT-PCR方法对病毒E蛋白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通过序列分析明确病毒系统进化特征。结果 新疆阿勒泰山地白哈巴地区分布有2种蜱,森林革蜱为优势种(55.6%),其次为边缘革蜱(44.4%);当地人群蜱传脑炎IgG抗体阳性率5.31%(6/113);通过动物试验和细胞分离培养,从森林革蜱中分离出一株森林脑炎病毒;对病毒E蛋白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蜱传脑炎病毒阿勒泰分离株属于远东亚型。结论 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新疆阿勒泰山地存在蜱传脑炎疫源地,媒介为森林革蜱,病毒流行株为远东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蜱传脑炎疫源地病原的基因型及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布旗法采集蜱,活蜱保存或液氮冻存;采用BALB/c小鼠与BHK-21细胞进行蜱传脑炎病毒分离培养;采用RT-PCR扩增蜱传脑炎病毒远东型FE和西伯利亚型S特异基因片段并测定其序列。结果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中分离出16株蜱传脑炎病毒株,通过对扩增基因序列比对分析,明确其中13株为远东型,3株为西伯利亚型。结论从新疆中哈边境阿拉套山夏尔西里自然保护区分离到远东型和西伯利亚型蜱传脑炎病毒,该地区为两种亚型病毒共存的蜱传脑炎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评价蜱、人群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的情况,分析蜱传脑炎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明确我国现行蜱传脑炎预防控制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维普和知网数据库搜集2000-2019年发表的关于蜱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和人血清学调查的文章,通过Meta分析方法利用Stata15软件对选定的11篇和12篇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到蜱传脑炎在我国蜱和人群中的流行特点。结果 2000-2019年我国TBEV阳性蜱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不同蜱种中TBEV阳性率不同,森林革蜱中TBEV阳性率最高为5%(95%CI:2%~10%,P<0.05)。人群特征分析显示:男性抗体阳性率高于女性,林区工人、军人和农民易感染。不同地区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很大,新疆地区的抗体阳性率最高为14%(95%CI:9%~21%,P<0.05)。结论 我国TBEV流行多在东北地区,阳性蜱以森林草蜱为主,感染人群多为林区工人、军人和农民。  相似文献   

4.
1992-1993年,我们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进行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调查。选择南,北,中三个方位,共捕蜱982只,分离到3株森林脑炎病毒(编号9302,9305,9308)。并从可疑森脑死亡者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森林脑炎病毒(93H)。从而证实内蒙古大兴安岭为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5.
蜱媒脑炎包含森林脑炎(远东亚型)、西方蜱媒脑炎(中欧亚型)及双波脑膜脑炎.它们是虫媒病毒(Arboviruses)中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蜱媒脑炎群(tickborne encephalitis complex)中抗原上极其近似的森林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silvestris Zil'her,1937年)、西方蜱媒脑炎病毒(Encephalophilus occidentalis Zil'ber,1945年)及双波脑膜脑炎病毒(Diphasic febrile meningoencephalitis virus,Smorodintsev,1947-1949)分别感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脑炎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多见脑膜型,脑膜脑炎型重症病死率高及急性发病或慢性迁延性感染经过为特征.西方蜱媒脑炎则以蜱媒兼具消化道途径感染、轻症多、病死率低、无后遗症为特征.双波脑膜脑炎以兼有消化道感染、症状轻、唯脑膜受累征候突出而愈后良好为特征[1、3、4].  相似文献   

6.
森林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脑炎病毒(Tick—bro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蜱传脑炎血清亚组成员。TBEV根据系统发生学分为欧洲亚型、远东亚型、西伯利亚亚型三个亚型,前者主要经蓖籽硬蜱传播,后两者主要经全沟硬蜱传播。TBEV流行于欧洲、前苏联、日本、中国,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及云南、新疆均有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存在  相似文献   

7.
据医学空间网4月11日报道,俄罗斯研究人员最近研究发现,森林脑炎(又称蜱传脑炎)病毒会导致人体产生异常的自体抗体,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蝙蝠及牛蜱中分离出两株森林脑炎病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990年7月从捕自云南省临沦地区的微小牛蜱及大马蟑蝠脑组织中分离出两株病毒。对其进行了理化特性、电子显微镜、交叉血凝抑制、间接免疫荧光、交叉中和等试验的检测鉴定,结果表明这两株病毒为蜱媒森林脑炎病毒。对我省森林脑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1973~1985年对新疆30余县、市13种生境类型多种自然疫源进行了调查,阐述了主要媒介蜱的生态习性和分布以及与病原体的关系。所调查地区的蜱类隶属5属16种,曾分别从6种蜱体内分离检出森林脑炎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土拉菌,确定了这些疾病在新疆的自然疫源性。对调查地区的人群和家畜的血清抗体检查表明,血清学结果和病原学的发现一致,血清中均有上述疾病的抗体存在。人群森林脑炎抗体阳性率为2.30~20.66%,Q热抗体阳性率3.0~17.5%,斑点热群抗体阳性率2.30~30.95%,野兔热抗体阳性率4.22~13.8%。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比较分析国内外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现状、热点和发展前景,为我国蜱及蜱传疾病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法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WoS)检索200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有关蜱及蜱传疾病文献,使用CiteSpace6.2.R2对关键词、作者、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经过筛选后纳入中文文献944篇,英文文献27 428篇。国内外蜱及蜱传疾病主题文献量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英文文献数远超过中文文献。国内研究热点为森林脑炎、莱姆病、非洲猪瘟、长角血蜱、草原革蜱等;国外研究热点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蓖子硬蜱、微小扇头蜱等。国内外研究热点整体方向一致,但又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国内研究前沿依旧侧重于森林脑炎、巴贝虫病、非洲猪瘟等疾病,并逐渐将分子技术应用于蜱传病原体检测等;国外研究前沿侧重于分子检测、疫苗、复合感染诊断等。结论近20年,蜱及蜱传疾病造成的疾病负担越来越重,国内外均在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将多学科前沿技术和One Health (全健康)理念应用于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研...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天山,阿尔泰山山地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谢杏初  于心 《地方病通报》1991,6(3):109-114
1964~1966年我们考察了位于新疆天山山脉的15个县的林区及阿尔泰山山脉的3个县的林区,发现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分布于海拔1500~1800m的森林草原景观中。并从天格尔山北坡的乌鲁木齐(N43°33′,E87°07′)、昌吉县林区(N43°30′,E86°55′),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的玛纳斯(N43°53′,E86°06′)、沙湾县林区(N43°56′,E85°12′),婆罗克努山南坡的尼勒克县林区(N44°02′,E82°38′),科古琴山南坡的霍城县林区(N44°28′,E81°10′),那拉提山北坡的新源(N43°16′,E84°01′)、巩留县林区(N43°11′,E82°44′)和哈尔克山北坡的特克斯(N43°59′,E81°55′)、昭苏县林区(N42°48′,E80°35′)采集的全沟硬蜱分离出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flavivirus)。从而判定上述地区存在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其带毒率介于14.3%~47.7%。狍(Capreolus capreolus)、狐(Vulpes vulpes)、灰旱獭(Marmotabaibacina)、牛、马和羊均可作为该蜱的天然饲养者,从它们的血清中均检出森林脑炎病毒中和抗体。在疫源地内有散发病例发生。查布察尔(N43°34′,E81°08′、哈巴河(N48°28′,E86°42′)、奇台(N43°38′,E89°42′)、吉木萨尔(N43°49′,E89°)因采集材料过少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暴发流行的登革3型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并初步研究其E蛋白的免疫原性。方法 RT-PCR扩增义乌分离株全基因组,利用MEGA 4分别构建E及NS1区域核苷酸及氨基酸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构建重组质粒JESS-ywD3prM/E397JEV-pcDNA5,IFA及Western Blot检测E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及分泌情况。将纯化后的分泌性E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ELISA、中和试验等方法对体液免疫进行测定。结果登革3型病毒义乌分离株与广州GZ1D3株及印度GWL-25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以上;其分泌性E蛋白可以刺激小鼠产生登革特异性IgG抗体及针对同型病毒的中和抗体。结论义乌分离株属于登革3型病毒亚型Ⅲ,其分泌性E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3.
1984年的春、秋季我们对新疆巴楚地区农三师所属几个农场附近的新疆出血热自然疫源地活动状况进行了考察,共捕获游离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2850只,野生啮齿动物33只和采集绵羊、山羊血清标本338份。从56批硬蜱中分离到新疆出血热病毒12株;从1只子午沙鼠的血、肝、脾标本中同时分离到1株病毒;部分连队羊群抗体的阳性率高达26.5~70%,调查结果表明当地新疆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仍然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对人类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必须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14.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从云南省怒江州捕获的两组卵形硬蜱和一高热患者血中分离到3株病毒,对乳小白鼠和鸡胚敏感,并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上增殖产生病变。能凝集多种动物红细胞,血凝最适pH为6.2和6.6。电镜观察病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40~62nm.不耐酸,不耐乙醚,属RNA病毒。保护力试验表明森林脑炎病毒免疫血清对新分离株有保护作用,经交叉血抑试验、交叉中和试验鉴定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蜱媒脑炎亚组中的森林脑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云南省通海县蚊虫携带的乙型脑炎病毒(JEV)情况、分子特征及基因分型。方法2015年7月在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采用诱蚊灯在调查点通宵捕捉蚊虫,蚊虫研磨后分别接种BHK-21和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使用黄病毒属特异引物进行初步鉴定,使用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及测序,使用Megalign、Genedoc、Mega7等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共捕获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和骚扰阿蚊2300只,其中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78%)。分46批进行病毒分离,获得2株阳性分离物,接种BHK-21细胞96h,引起细胞病变。使用黄病毒属特异引物和乙型脑炎病毒E基因特异引物扩增均为阳性。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株新分离乙型脑炎病毒与疫苗株SA14-14-2在E基因存在12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在8个与乙脑病毒毒力相关的位点上存在6个差异位点。E基因遗传进化分析显示,2株新分离病毒与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位于同一进化分支,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8%~99.1%和98.0%~10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其与云南2016年蚊虫中分离的乙脑病毒株JEV/mosq/YN/2016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1%和99.8%。结论云南省通海县分离的2株病毒鉴定为基因Ⅰ型乙型脑炎病毒,其与云南省近年来流行的毒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近。2毒株的E基因上与毒力相关的关键位点中有2个位点发生突变,结构域Ⅲ的关键抗原未发生改变,因此SA14-14-2减毒疫苗株仍可用于该地区人群的免疫接种,以预防乙型脑炎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疆克拉玛依地区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方法 于克拉玛依市不同区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鉴定蜱种类,利用荧光定量PCR或套氏PCR/半套氏PCR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巴贝斯虫/泰勒虫、贝氏立克次体、查菲埃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等9种病原体。结果 共采集蜱683只,分3属3种,其中亚东璃眼蜱数量(n=362)最多,其次为银盾革蜱(n=311)、图兰扇头蜱(n=10)。银盾革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3.2%(10/311),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0%(3/311);亚东璃眼蜱中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0.8%(3/362),泰勒虫阳性率为0.3%(1/362);其他病原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PCR扩增阳性基因序列分析显示银盾革蜱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与劳氏立克次体最相关,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结论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优势蜱为亚东璃眼蜱和银盾革蜱,银盾革蜱携带劳氏立克次体,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携带驽巴贝斯虫,提示该地区存在斑点热、巴贝斯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些蜱携疾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黑龙江逊克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发现该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种类。方法 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特异的PCR,检测该地区森林革蜱的DNA样本,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60只森林革蜱中检测有14只扩得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23.33%。随机选择2只蜱的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二者同源性为100%,omp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sp.JL-02同源性为99.30%, 与Rickettsia raoultii为99.18%。结论 黑龙江省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携带与Rickettsia sp.JL-02株亲缘关系相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8.
1987年5月,在新疆玛纳斯县芦草沟采集19只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用金黄地鼠接种和纯培养的方法分离出1株形态、免疫学特征与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s burg-dorferi)相同的疏螺旋体,表明当地存在着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9.
吉林林区动物莱姆病螺旋体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林区的蜱、野鼠及牛、绵羊感染莱姆病的情况。方法对蜱和野鼠进行莱姆病螺旋体的PCR扩增,阳性标本RFLP分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的IgG抗体。结果PCR检测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的带菌率为36.0%和30.9%;在五种鼠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性片段,带菌率分别为14.0%、8.3%、13.0%、25.0%和33.3%。阳性标本RFLP分型结果属于B.garinii和B.afzelii型;牛、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27.5%和31.5%。结论野鼠、蜱和牛羊中都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证实吉林珲春林区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20.
1990年3~8月从新疆北部和西部地区采集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森林革蜱(D.silvarum)、边缘革蜱(D.marginatus)、草原革蜱(D.nuttalli)、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等共2132只,分离病毒17株;采集病牛血清3份,分离病毒1株。从两地区共分离病毒18株。经血清学鉴定,该类病毒与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黄病毒科(Flavirdae)、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dae)某些病毒的免疫腹水及免疫血清都不发生反应。与新环状病毒(BANNA)的免疫腹水、免疫血清及酶标单克隆抗体(McAb)发生反应,中和指数为4.22~5.03。电镜观察病毒为球形无囊膜颗粒,直径为63~69nm,核衣壳直径为49~54nm。超薄切片在感染细胞中见到大量颗粒状包涵体,磷钨酸负染可见到排列整齐的壳粒结构,显示了典型的环状病毒形态特征。新分离的病毒对酸、氯仿、胰蛋白酶及热敏感;抵抗乙醚和5-碘脱氧尿苷。该病毒可引起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代细胞 C_6l_(36)细胞收缩、融合、脱落及颗粒增多等病变;感染传代细胞Vero株及BHK-21株未见明显的细胞病变。感染2~4日龄乳小白鼠及2~4周龄小白鼠,均无明显发病症状。初步鉴定证实,新分离病毒属新环状病毒(BAN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