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兴区2011~2014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和分析大兴区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变化趋势,确定危险因素及可能的来源,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北京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手册进行检测.结果 2011 ~2014年共监测样品863件,检出食源性致病菌6种68株,阳性率7.88%;食源性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为主;污染最严重的食品是生畜肉,致病菌阳性率50.00%,其次鲜冻水产品、生牛奶、鲜榨果蔬汁等生鲜食品污染率也较高,熟肉制品阳性率最低为4.88%.结论 生鲜食品是大兴地区的高危食品,污染的致病菌以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为主,提示有引起食物中毒的风险,应针对生鲜食品加强监管,防止交叉污染,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单克隆抗体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文献复习。迄今为止,对一些重要的食源性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细菌毒素、真菌毒素以及寄生虫等,已制备出多种单克隆抗体,用于动物的宰前诊断、食品检测及食物中毒的诊断,已显示出胜过常规使用(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学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食品抗原分析上,一些难以用已有的方法解决的问题,有希望通过单克隆抗体技术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我市10个区以及两个地级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及个体熟食销售点的7类食品共363份样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等6种致病菌依据国标的方法进行了监测。结果363件样品中检出致病菌72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3.93%,主要污染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00%,主要污染熟食品;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分别为1.93%和0.66%;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在各类食品中,致病菌带菌数有显著性差异(以χ^2检验,P〈0.005)。水产品致病菌带菌率最高,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生肉类,以检出沙门氏菌为多。结论我市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产品和生肉类是主要污染食品。应加强市售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明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对食用该可疑食品的人员进行个案调查.对部分患者、从业人员肛拭采样以及抽检可疑食物、餐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共调查了539人,其中263人出现胃肠道症状,感染率为48.79%,确诊病例为82例。发病高峰集中在11月1日0-12时;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9例患者肛拭培养中检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O127或腊样芽孢杆菌,1份卤水和4份餐具样品中亦检出致病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混合性致病菌引起的,食品被污染的环节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5.
MPN-PCR法快速定量检测海产品中致病性副溶血弧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在海洋环境及江湖河口广泛分布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是可引起人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患者以沿海地区居多,是食品检验的必检项目,常规检验多不能定量检测,常规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等检测技术只对反应体系中模板DNA进行定量,无法鉴别污染食品中死活菌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对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检测沙门菌的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制备沙门菌抗原片和食品样品抗原片,用沙门菌A-F多价诊断血清作为一抗,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羊抗兔IgG作为二抗。结果与国标法比较,沙门菌间接免疫荧光法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且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250)。结论沙门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法可以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间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方法选择每日排便≥3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未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大便细菌病原学检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测1017份标本,检出病原菌133株,阳性率为13.07%。133株病原菌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产毒大肠埃希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分别分离出43株(32.34%)、37株(27.82%)、19株(14.28%)、18株(13.54%)和13株(9.77%)。夏秋季检出肠道致病菌90株(67.66%),高于春冬季节的43株(32.34%)。结论不仅要针对各病原菌检出率的差异在不同季节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还要结合地域的特点对特定的病原菌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8.
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物并导致食源性细菌疾病的病原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免疫预防措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是排除疾病的唯一选择。本文综述细菌培养法、免疫学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等检测沙门菌的方法,着重介绍PCR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检测禽流感病毒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简称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病。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也把禽流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可感染几乎所有野生禽及家禽,  相似文献   

10.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异性脂多糖抗原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il,EHEC)O157:H7是产Veto毒素的食源性肠道致病菌,可引起人类患血性腹泻、肾衰竭、尿毒综合征等症。本文应用热酚水法提取纯化了EHEC0157:H7脂多糖抗原及其O-特异性多糖(O-specific polysaocharide,O-SP)侧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夏秋季武汉社区引起腹泻病原菌的流行性及耐药状况。方法收集2004年7月1日至10月31日武汉社区4所大型医院4536份门诊腹泻病人粪便标本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REP-PCR对主要致病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4536份粪便标本中,分离出非伤寒沙门菌64株(1.4%),志贺菌29株(0.6%),致病性大肠杆菌33株(0.7%)。其中主要致病菌是鼠伤寒沙门菌33株(52%),D群志贺菌16株(55%)。挑选13种抗菌药物进行体外敏感试验,并将分离的致病菌对这13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敏感率﹑中介率进行比较,其中非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其他两种要高,但对第三代头孢的敏感性较强。分离的3种致病菌在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的作用中对头孢他啶的敏感性最强。32株鼠伤寒沙门菌基因分型为9种,16株D群志贺菌基因分型为7种。结论武汉社区内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主要以非伤寒沙门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志贺菌为主,其中非伤寒沙门菌占了51%,基因分型提示有社区流行趋势,而且这些致病菌对肠道杆菌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为严重。本次调查结果对该社区临床用药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据美国BIOCOMPARE科技新闻网(2008/6/6)报道,英国剑桥圣格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及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研究人员解开了一个抗青霉素的超级细菌Steno(Pan-resistant Steno)的基因组密码,能够协助科学家更快找出对付其致病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耿晓萃  苗长青 《医学信息》2018,(21):122-124,134
目的 分析目前丹东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为我市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和工作提供更具体更科学的依据。方法 选择我市2006年~2016年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数据报告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中的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2016年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起,占全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27.27%,累计发病397人,无死亡。其中呼吸道传染病3起;食物中毒6起。事件主要发生在初、高中学校;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病在冬春季(12月份和次年2~3月份);食物中毒发病主要在夏秋季(7~10月份)。不同事件类型的报告时效性、监测敏感度和控制时效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场所,加强呼吸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防控是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肠道致病菌PCR检测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为了实现对腹泻等病原菌的快速、准确检测与鉴定,对引起感染性腹泻的暴发与流行的常见肠道致病菌进行检测与鉴定方法研究。方法 将常规PCR与半套式PCR及随机引物扩增DNA多态性分析(RAPD)等技术相结合,对常见肠道致病菌,如志贺菌、沙门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等进行检测与鉴定。结果 uidA引物可特异扩增沙门菌、志贺菌及大肠杆菌,而3种特异性引物则只扩增相应的致病菌;第一次PCR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2012年深圳市龙岗区某酒楼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体进行分离鉴定和同源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深圳市龙岗区某酒楼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现场调查并采集患者肛拭子15份、厨工肛拭子3份和手拭子1份、可疑食品1份以及物表涂抹拭子2份。通过分离鉴定、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确定菌型,再使用脉冲场电泳(PFGE)分型方法对同期患者中相同菌型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食物中毒菌株使用K—B进行药敏分析。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测证实本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共分离到16株肠炎沙门菌,其中患者、厨工及可疑食品分离出的肠炎沙门菌同源性达到95%以上,与同一时期散发临床患者分离的肠炎沙门菌同源性为89.4%,可判断为来自同一克隆株。结论此次事件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子流行病学的证据显示其可能的传播途径为厨工带菌者污染食品烧鸡,被患者进食后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6.
徐晓红  贾硕柱 《医学信息》2009,22(10):2239-2239
本文报导一起由饮用桶装水引起的23人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和室验室确认为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O125菌引起,建议加强桶装水的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加大对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确保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个多重PCR体系,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普通变形杆菌、副溶血弧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方法:针对4种致病菌的特异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并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利用所建立的反应体系对人工染菌的海产品进行目标菌检测,该体系能同时扩增出4种目标基因片段,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4种目标菌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3CFU/m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普通变形杆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毒力岛和细菌毒力的进化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37  
近年来,在医学细菌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毒力岛(Pathogenicityisland)〔1〕。毒力岛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细菌致病性和毒力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毒力岛最早是用来描述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两个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编码许多毒力相关基因的、...  相似文献   

19.
<正>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引起的具有高致病性及死亡率的人畜共患传染病[1]。作为一种胞内致病菌,Mtb通过气溶胶等途径感染肺部,随后被驻留在肺泡中的巨噬细胞识别、吞噬并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2]。一方面,当Mtb感染巨噬细胞时,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2008年食物中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广州市2008年食物中毒现况。方法对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收集的食物中毒资料建立数据库,按时间、致病因素、致病食品、责任单位、引发环节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报告食物中毒76起,中毒668人,死亡3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共39起,中毒411人,分别占总数的51.32%、61.53%;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死亡病例数最多,共16起,中毒143人,死亡2人,分别占总数的21.05%、21.41%、66.67%;化学性共14起,中毒60人,死亡1人,分别占总数的18.42%、8.98%、33.33%;原因未明7起,中毒54人,分别占总数的9.21%、8.08%。平均每起患者数最多为微生物性(10.54例),病死率最高为化学性(1.67%)。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形势依然严峻,应加强针对性防控,降低食物中毒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