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盆腔巨大型孤立性纤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男,25岁,因车祸入院,行超声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占位.MRI平扫示盆腔内前列腺右前侧巨大的椭圆形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大小约9 cm×12 cm×12 cm,境界清晰,信号均匀,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图1、2),膀胱及前列腺明显受压变扁,膀胱向左上移位,邻近腰大肌及骨质信号未见明显异常;IVP示盆腔隐约可见巨大椭圆形占位,膀胱受压明显上移,左侧输尿管轻度扩张;CT平扫示盆腔内巨大软组织块影,密度均匀,境界尚清晰,膀胱明显受压向左上方移位(图3).影像诊断为间叶组织起源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2.
盆腔脂肪增多症的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盆腔脂肪增多症的MRI表现,探讨盆腔相关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有完整临床和MRI检查资料的盆腔脂肪增多症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MRI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在矢状面T1WI分别测量膀胱形态指数、膀胱直肠间距、直肠骶椎间距和膀胱精囊角,并与正常组20例进行对照。结果 ①12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盆腔脏器周围脂肪组织增多、膀胱和直肠受压变形、膀胱精囊角增大,MRI可多角度显示盆腔脂肪增多和脏器受压的程度。②矢状面T1WI测量盆腔脂肪增多症组的膀胱形态指数、膀胱直肠间距、直肠骶椎间距和膀胱精囊角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以对照组;x 3s为阈值,膀胱形态指数和膀胱精囊角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为100%。结论 MRI是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矢状面T1WI膀胱形态指数和膀胱精囊角的测量对本症的定量诊断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及弹性成像在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CT诊断为盆腔脂肪增多症的患者7例,平均年龄(40.4±6.4)岁。纳入健康受试者20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2±7)岁。使用声科SuperSonic Imagine Aixplorer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SL_10-2测量皮下脂肪杨氏模量;凸阵探头SC6-1评估肾盂宽度,膀胱形态,膀胱周脂肪厚度及杨氏模量;腔内探头SE12-3评估直肠周围脂肪厚度及杨氏模量。结果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均出现膀胱周围脂肪明显增多,使得膀胱受压呈泪滴形或梨形。弹性测值显示患者皮下脂肪、膀胱后脂肪及直肠周围脂肪硬度与健康受试者未见明显改变(P_1=0.91、P_2=0.52、P_3=0.09)。但是,前列腺前方脂肪硬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膀胱与前列腺间距增大合并膀胱形态改变为盆腔脂肪增多症的特征性表现。超声弹性成像为评估盆腔脂肪硬度提供了定量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腔脂肪增多症(pelvic lipomatosis,PL)的超声诊断价值,并分析漏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经手术或影像学确诊为PL的68例患者,总结其超声图像特征。结果:68例PL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如下:盆腔内脂肪样强回声增多6例(8.8%),膀胱异常60例(88.2%),肾盂扩张42例(61.7%),合并输尿管扩张24例(35.3%)。其中超声正确诊断6例(8.8%);漏诊54例(79.4%);误诊为其他疾病8例(11.8%),包括膀胱肿瘤性占位7例(10.3%),腹膜后巨大占位1例(1.5%)。结论:PL具有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当发现泌尿系统梗阻及膀胱壁增厚等超声表现时,需考虑PL存在的可能,并进一步观察膀胱形态及盆腔内有无脂肪样强回声增多等表现,这有助于降低PL超声诊断的漏误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RI技术对子宫、膀胱脱垂所致肾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子宫、膀胱脱垂致肾衰竭1例的临床、MRI及泌尿系水成像(MRU)资料,总结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本例以腰部胀痛伴尿量少、平卧时尿量增多,肾区叩击痛,B超见双肾积水,双输尿管全程扩张,而膀胱缩小或有少量尿液潴留为主要表现,妇科检查发现膀胱、子宫不同程度脱垂.MRI及MRU检查示双肾轻度增大,双侧肾盂、输尿管中上段扩张,其内信号均匀;辅尿管远端受压呈鼠尾样狭窄,输尿管开口下移;膀胱位置下移,盆腔内膀胱充盈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盆腔外见脱出的膀胱呈反漏斗状,与盆腔内膀胱呈细线状相连,盆腔外见脱出的子宫体.结论 子宫,膀胱脱垂致肾衰竭临床罕见,MRI及MRU可对本病做出明确的诊断,为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AML患者的CT(n=10)、CTA(n=2)、MRI(n=7)、MRA(n=1)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肝内单发病灶14例,多发1例。10例CT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7例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病灶内T1WI、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为低信号,3例反相位T1WI肿瘤内信号较同相位降低;T2WI呈环形高信号假包膜4例。CT、MRI表现为"中心明显强化血管征"的患者为7、3例,表现为"快进慢出"、"延迟强化"、"快进快出"的患者数分别为6、2、2例,1、6、0例。2例CTA、1例MRA均表现为动脉供血、肝静脉或肝静脉分支引流入下腔静脉。结论 肝脏EAM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了解其特征性的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认识。【方法】收治盆腔脂肪增多症伴腺性膀胱炎男性患者1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盆腔脂肪增多症诊治特点。【结果】静脉尿路造影(IVU)示右肾榆尿管积水,膀胱位置上移。CT和磁共振(MRI)示盆腔内大量脂肪组织。膀胱尿道造影示膀胱位置抬高和前列腺尿道拉长。膀胱镜检和活检发现并存腺性膀胱炎。给予减肥治疗,随访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IVU、CT和MRI可帮助诊断该病,减肥治疗可用于早期病人,但须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腺性膀胱炎的综合影像表现,探讨各种影像检查的价值意义。方法对30例经膀胱镜及病理确诊的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CT及静脉尿路造影(IVP)检查、膀胱镜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0例全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囊状结节型8例,实体结节型12例,局部增厚型4例,弥漫性增厚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对照符合25例,准确率达83.3%。30例全部行膀胱镜检查,表现为菜花样改变20例,滤泡样与水肿改变6例,黏膜粗糙、不光滑、小丘样隆起4例。行IVP检查16例,其中12例诊断为膀胱占位,4例IVP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20例,表现为膀胱内菜花状或息肉状充盈缺损,膀胱壁广泛或局限性增厚,无壁外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肿大。30例中有2例患者术后3年内3次复发;并发膀胱癌者3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CT检查时发现膀胱占位合并膀胱壁广泛增厚而无壁外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肿大时,应高度怀疑本病。IVP对病变是否侵及输尿管口及有无肾脏、输尿管疾病有重要意义。本病与膀胱癌较难鉴别,膀胱镜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对比分析脑内、外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影像,进一步提高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内CA患者的CT、MRI影像,其中脑内型37例,脑外型6例.CT平扫/增强为30/18例,MRI平扫/增强43/20例.结果脑内型CA:CT平扫为混杂颗粒状稍高密度(22/25),3例呈高密度出血灶;MRI平扫可表现为Zabramskin Ⅰ型(11.9%)、Ⅱ型(83.4%)、Ⅲ型(4.7%),多呈短或等T1、稍长T2混杂信号且周边常伴明显短T2信号环;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或无强化.脑外型CA:6例全部位于鞍旁区.CT平扫为等密度(2/5)或稍高密度(3/5);MRI平扫为等T1或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均明显强化,呈"揉面团"样,可为特有的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结论颅内CA无论脑内型还是脑外型多数都具有典型的CT、MRI表现,少数脑内型CA以出血为首发表现,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软组织内黏液型脂肪肉瘤(Myxoid liposarcoma,MLS)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6例经病理证实的下肢MLS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和评价肿瘤的位置、深度、大小形态、边缘情况,是否侵犯邻近结构,以及信号强度与均匀性和强化表现。结果 3例MLS患者MRI以短T1、长T2信号为主;2例MRI呈等、长T1长T2信号;1例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组织学上以黏液成分为主、脂肪含量少的肿瘤,增强后可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和明显的间隔影。结论 MRI增强可对下肢软组织内MLS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膀胱副神经节瘤(PUB)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单发PUB患者资料,其中8例接受腹部超声、6例接受盆腔CT、6例接受盆腔MR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9个PUB病灶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宽基底,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直径14~41 mm,平均(27.3±9.1)mm;位于膀胱左侧壁2个、左前壁1个、右侧壁2个、右前壁4个。二维超声显示8个(8/8,100%)病灶均呈低回声,其中6个(6/8,75.00%)可见"膀胱黏膜线"征;CDFI显示6个(6/8,75.00%)病灶血流信号丰富,1个(1/8,12.50%)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1个(1/8,12.50%)无血流信号。CT显示6个(6/6,100%)病灶均呈软组织密度,其中1个(1/6,16.67%)见瘤内囊变、坏死;2个(2/6,33.33%)见"膀胱黏膜线"征。MRI显示6个病灶(6/6,100%)均位于膀胱黏膜下,"膀胱黏膜线"征均清晰可见,4个(4/6,66,67%)呈T1WI稍高信号、1个(1/6,16.67%)呈稍低信号、1个(1/6,16.67%)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 5个(5/6,83.33%)呈稍高信号、1个(1/6,16.67%)呈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5个(5/6,83.33%)呈高信号、1个(1/6,16.67%)呈稍高信号。增强CT及MRI病灶均见明显强化(6/6,100%)。结论 PUB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CT、MR成像分析Ⅰ型Madelung病颈部脂肪堆积模式。方法:回顾分析30例Ⅰ型Madelung病的CT和MRI表现。25例行CT平扫,5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3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结果:30例Madelung病颈部脂肪堆积模式大致分4种。第1种型表现为颈部皮下和肌肉间隙弥漫性脂肪蓄积增厚,没有包膜,边界不清;其中左右对称(19例),左右不对称,左侧多于右侧(3例);第2种表现为颈前舌骨上、下区脂肪堆积明显多于颈部其它区域(5例);第3种表现为脂肪堆积主要位于项部(2例);第4种表现为脂肪堆积主要位于胸锁乳突肌下(1例)。CT示颈部、项部层皮下及肌间隙脂肪增多,CT值为-65Hu左右;MRI呈典型的短T1、长T2脂肪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上呈低信号,脂肪组织间有等信号纤维组织分隔。结论:CT、MRI成像发现Ⅰ型Madelung颈部脂肪堆积模式多样,并能准确显示堆积脂肪的分布、范围和颈部结构受累情况,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5例急性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患者的CT、MRI资料。结果血肿分布在颈1~5段、颈2~4段、颈2~5段、颈4~7段、颈4~胸1段各1例,CT表现为矢状面呈长梭形,上下端逐渐变尖,横断面上呈新月形或半月形。上颈段部分病灶呈明显均匀高密度的新月形或半月形改变,2例增强扫描病例中l例病变内见多发斑片状轻-中度强化。1例边缘环状轻度强化。中度受压1例,重度受压4例。MRI信号:5例均呈长T1短T2信号,均未见流空血管影。结论 MRI对本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应成该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内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及其相应病理组织学基础。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各3例和5例。其中7例作平扫和动、门双期螺旋CT增强扫描,1例只作平扫和平衡期增强CT扫描,2例同时加作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影像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例肝脂肪瘤CT平扫低密度,CT值-79~-92HU,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其中1例作MRI扫描,表现为T1、T2均呈均匀高信号;T1脂肪抑制呈低信号。光镜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组成。5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4例为单发肝内瘤灶,1例为肝内多发并双肾病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平扫,表现为病灶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密度和低于肝组织密度的软组织区域,CT值由-83~ 41HU;动、门双期CT扫描,病灶非脂肪密度部分明显强化,高于周围肝组织,延迟期则等于或低于肝实质密度,其中2例见动脉期病灶周围肝静脉“早显”。脂肪密度区域则无明显强化。1例同时作MRI扫描,对应CT脂肪密度部分表现为T1、T2不均匀高信号,用脂肪抑制序列扫描T1高信号变为低信号。光镜见肿瘤由丰富的脂肪、血管和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织组成。结论 肝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表现具明显特征性,CT、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能在术前对其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小儿膀胱横纹肌肉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及MRI对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所见对照。其中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MR平扫及增强扫描1例。结果:4例病变均起于膀胱三角区,2例侵犯了下壁。其中局限性膀胱壁呈葡萄状充盈缺损3例,3例中的1例,肿瘤外的膀胱壁均普遍性增厚;另外1例仅表现为膀胱壁局限性增厚。瘤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以上表现与大体病理所见一致。1例MR检查,肿瘤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冠状、矢状扫描见病变同时累及前列和后尿道3例CT检查,平扫肿瘤为等密度。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性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结论:CT及MRI检查对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MR可以通过冠状、矢状扫描显示肿瘤的范围,在这点上,MR比CT优越。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RI刘前列腺增生(BPH)和前列腺癌(PC)的诊断效果。材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22例(BPH15例、PC7例)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分析内容有病变形态及大小、信号特点及肿瘤浸润情况。结果:12例BPH前列腺呈明显增大,T1WI呈均匀性稍低信号改变。T2WI显示中央腺体显著增大,增生的中央腺体显示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小结节状中等高信号或低信号灶。外周叶受压变薄,T2WI呈高信号改变,3例外周叶呈窄带状低信号。3例前列腺大小与形态正常,但中央腺体及外周带比例失常,外周叶可见明显受压情况。7例PC中,有4例病灶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T2WI上位于外周带内见局灶性信号减低区,其中1例,肿瘤在骨骼内广泛转移。3例病灶突破包膜向周围扩散;3例病变侵犯周围神经血管束,2例侵犯精囊,1例侵犯膀胱,1例盆腔内淋巴结广泛转移。结论:MRI能很好的显示BPH的增生病灶以及能较好地显示PC的病灶范围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有利于指导临床正确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例盆腔内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并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及CT和MRI表现。一例38岁男性患者,因胆囊息肉入院常规检查发现盆腔肿物。CT显示盆腔内骶前间隙球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其内部呈水样密度、略有不均、未见强化。MRI表现为T2WI示其内大部呈不规则形水样高信号、可见不规则略低信号分隔影,周边区域呈略高信号,部分呈不规则结节样表现;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DWI上扩散受限;增强后病灶内大部未见强化,周边区域小结节状强化和包膜强化。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术后14个月行复发病灶切除。病理诊断为骨外黏液样软骨肉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脉络丛乳头状瘤的CT和MRI诊断水平。方法对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4例位于第4脑室,2例位于侧脑室,1例位于第3脑室,1例位于桥小脑角区。CT表现为2例呈稍高密度肿块影,5例呈混合密度肿块影,1例呈囊性低密度内伴稍高密度结节及钙化。MRI表现为2例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偏高信号影;5例在T1WI上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以囊性信号为主,伴有低信号钙化影。结论脉络丛乳头状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CT及MRI检查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肾盂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其检查方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肾盂癌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性。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肾盂癌资料,其中11例作IVP,3例作RP,2例作MRI,12例分别是作CT及US检查。着重分析尿路造影与CT表现。结果:IVP和RP显示肾盂、肾盏内不规则形充盈缺损,肾盏积水。当肿瘤较小时,CT平扫见肾盂、肾盏内软组织肿块;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时,显示肾盂及肾实质内软组织肿块,病灶密度不均匀,可有坏死液化。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9例IVP及3例RP显示病灶,11例CT及2例MRI均显示病灶,12例作US者仅6例显示病灶。结论:IVP和CT是诊断肾盂癌的首选检查方法。当肿瘤侵犯肾实质或有远处转移时,CT和MRI明显优于IVP和R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