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为20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其中根治性远侧胃次全切除术18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例。结果:1例中转开腹,1例改行经胸食管空肠吻合,余者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70min(210~380min),平均出血量185ml(80~350ml),平均清扫淋巴结21.5枚(13~29枚),平均肛门排气时间2.5d(1~4d)。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能获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和生存素(sunrivin)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VEGF-C和survivin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织VEGF-C和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0%和57.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组织(P〈0.05);VEGF-C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等无关,但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浆膜面受累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survivin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部位、肿瘤直径、静脉侵犯等无关,但与浆膜面受累、淋巴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VEGF-C和survivin阳性表达组术后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VEGF-C和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功能型助手与支架型助手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2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为支架型助手组(对照组),62例为功能型助手组(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及近期随访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及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102例胃癌患者术前血清ESM-1的水平。同时以41例健康成年人血清ESM-1水平为对照。分析以上病例的癌胚抗原(CEA)、CA19-9及CA72-4检验结果及临床病理资料,以ROC曲线分析ESM-1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以生存曲线分析ESM-1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相比健康人而言,无新辅助化疗胃癌患者血清中ESM-1的浓度明显升高[(1.01±0.68)μg/L比(0.72±0.53)μg/L,P=0.005]。ROC曲线分析得出血清ESM-1诊断胃癌的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51.2%,其敏感性高于CEA(16.1%)、CA19-9(18.3%)及CA72-4(23.2%)。生存分析显示,高水平ESM-1(大于0.826μg/L)提示预后不良(P〈0.05)。结论ESM-1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升高,其可作为潜在的血清学标志物用于胃癌的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监测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及其在GIST转移复发及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作州.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61例原发GIST患者、18例转移复发患者和28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VEGF含量。结果原发GIST患者术前血浆VEGF水平[(145.31±45.58)ng/L]和转移复发患者血浆VEGF水平[(145.72±52.73)n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9.86±18.30)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及转移复发GIST患者间血浆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患者手术后及复发转移患者手术联合格列卫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101.81±27.63)ng/L和(112.45±38.5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IST患者和GIST转移复发患者血浆中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监测血浆VEGF的水平有助于评价GIST治疗效果和预测GIST的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6.
运用ELISA法检测18例健康人、52例胃癌患者术前VEGF和MMP-3的含量.胃癌患者血清VEGF和MMP-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并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健康者血清VEGF和MMP-3含量没有相关性(P>0.05),但在胃癌患者血清中两者存在明显相关性(P<0.05).VEGF、MMP-3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VEGF、MMP-3的水平有助于胃癌的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甘利欣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时肺内皮素-1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甘利欣对缺血/再灌注肺脏内皮素-1(ET-1)生成的影响。方法 20只家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Ⅰ组)和缺血-再灌注+甘利欣组(Ⅱ组)。丙组动物均于麻醉后呼吸机控制呼吸,右侧开胸,右肺门阻断60min后,再开放60min。其中Ⅱ组动物在阻断右肺门前30min静脉输注甘利欣30mg/kg。检测Ⅰ组和Ⅱ组中断右肺门前即刻、开放右肺门后1min、5min右房血和股动脉血中内皮素-1值。开放右肺门后60min取左右肺组织作电镜观察。结果 Ⅰ组中,股动脉血和右房血中ET-1值在缺血/再灌注后1min显著升高(P<0.01),并且股动脉血中ET-1值显著高于右房血中ET-1值(P<0.01)。Ⅱ组中,股动脉血和右房血ET-1值在缺血/再灌注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引起肺脏局部ET-1的合成和分泌增加,甘利欣预先输注可以抑制缺血肺脏局部ET-1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血浆内皮素 1 (ET 1 )在梗阻性黄疸大鼠冷应激状态下的水平及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 4组 :①假手术 (SO)组 ;②胆总管结扎 (BDL)组 ;③胆总管结扎应激 (BS)组 ;④BS加ET抗血清 (BAS)组。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各组动物的血浆ET 1含量。结果 BS组ET 1 (2 0 6 72ng/ml± 34.31ng/ml)明显高于BDL对照组 (1 68 63ng/ml± 2 6 58ng/ml) (P <0 .0 5)。血尿素氮 (BUN) (1 2 31mmol/L± 3 1 4mmol/L)和肌酐 (Cr) (71 .64mmol/L± 9.1 4mmol/L)也较BDL组升高 (P <0 .0 5) ,BUN和Cr也均下降 ,ET 1与BUN ,Cr均呈正相关 (r=0 .743,r =0 .831 )。结论 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浆ET 1在应激状态下明显升高 ,与BUN和Cr呈正相关 ,致使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肾功能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9.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不同的根治手术方式对胃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89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Spitzer生活质量总体评分量表及Chew-wunWu的特殊症状量表,按不同的胃切除范围(全胃切除、胃次全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方式(D2、D3,4)及有无合并脏器切除等分组,在相同时期内进行生活质量的调查及评估。结果89例患者中,术前每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全胃切除(TG)(37例)及胃次全切除(STG)(52例)组中,总体评分及特殊症状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D2式淋巴结清扫组(75例)总体评分优于D3,4组(14例)(P<0.05);术后6个月,D3,4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D2组增多(P<0.05);体重减轻方面,D2组于术后1、3、6个月明显优于D3,4组(P<0.05)。无合并脏器切除组(33例)于术后12个月总体评分、饮食类型、进食量及进餐时间明显优于合并脏器切除组(19例)(P<0.05)。结论全胃或胃次全切除术后的QO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淋巴结清扫范围与术后QOL密切相关,清扫范围越大,术后QOL越差;合并脏器切除对术后QOL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对胃癌根治术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4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者115例(〉35g/L,正常组),降低者31例(≤35g/L,降低组)。结果血清白蛋白正常组和降低组术后分别有50例(43.5%)和28例(90.3%)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7.4%和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经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胃下部癌,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于胃中上部癌。两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降低的胃癌患者(尤其胃下部癌者)根治术后预后不佳.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居第三位,近年外科领域引入用腹腔镜行根治性手术,明显减小了手术切口,术后疼痛减轻,成为胃癌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手段。本片中的患者为位于胃角的早期胃癌,行腹腔镜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并采用三角吻合方式进行消化道重建,手术时间100 min,术后脐部标本口长约2.5 cm,术后24 h下床活动,72 h逐步恢复饮食,第7天出院,显示腹腔镜在胃癌根治术中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相关临床因素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组,分为开腹组(50例,开放式胃癌切除术治疗)、腹腔镜组(50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术后1年、2年、3年复发率采用以χ2检验;手术情况、VAS及GLQI评分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独立t检验,Logistic分析术后复发危险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明显比开腹组短,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VAS评分明显比开腹组低,腹腔镜组GLQI评分明显比开腹组高;1年、2年、3年复发率比较,腹腔镜组(8.0%、14.0%、26.0%)与开腹组(12.0%、20.0%、34.0%)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肿瘤直径、术后是否化疗、TNM分期是影响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胃癌治疗中可显著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疼痛感。年龄、肿瘤直径、术后是否化疗、TNM分期是导致胃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胃癌根治术患者行三种吻合方法,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138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单层缝合组,双层缝合组和吻合器吻合组,每组46例。数据采用JMTJFX进行分析,术中、术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其中吻合器吻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P0.01);吻合器吻合组患者和单层缝合组患者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低于双层缝合组患者(t=70.73、17.55,P0.01);吻合器吻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6/46),单层缝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2%(7/46),双层缝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9.6%(32/46),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3,P0.05)。三组患者的肿瘤局部转移率、远处转移率、1年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层缝合和吻合器吻合在胃癌根治术中较手法双层缝合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显著,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1年间收治的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癌根治术后1、3和5年无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61%、33%和5%。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部位、原发灶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切除方式与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灶大小、Lauren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是评价胃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发生的重要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四吻合器技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改良四吻合器技术(改良组)、27例采用传统吻合技术(传统组)进行食管残胃间空肠双"S"吻合.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病理切缘均阴性.改良组手术时间为(158±31)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的(195±42)min(P<0.05).两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出血、瘘以及胃瘫、切口感染等早期严重并发症,在术后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3个月至2年的随访,两组各有2例出现反流性食管炎(P>0.05) 改良组与传统组分别有2例(7.1%)和8例(29.6%)出现残胃空肠吻合口炎(P<0.05).结论 改良四吻合器技术用于近端胃癌根治术中食管残胃间空肠双"S"吻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应用于高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微创外科在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者53例(高龄组),小于70岁者161例(非高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结果高龄组总体ASA评分比非高龄组差,且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更多(均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清扫淋巴结数目与非高龄组相比有减少趋势,分别为(26.4±9.7)枚和(30.0±12.4)枚,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非高龄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0.2%(16/53)和19.9%(32/16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9%(10/53)和18.0%(29/1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龄组术后内科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更高[11.3%(6/53)比1.9%(3/161),P<0.05]。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9%(1/53)和0.6%(1/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由于合并更多基础疾病,增加了术后内科并发症的风险,但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并不增加高龄患者的手术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肥胖对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手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肿瘤医院胃肠肿瘤微创外科在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体质量指数大于或等于25 kg/m2者66例(肥胖组),低于25 kg/m2者148例(非肥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肥胖组手术时间(271.5±51.2) min,明显长于非肥胖组的(252.1±53.6) min(P<0.05);清扫淋巴结数目(26.2±10.3)枚,少于非肥胖组的(30.3±12.4)枚(P<0.05)。但两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率、中转开腹率、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7/66)和20.9%(3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组手术相关轻微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发生率(16.7%,11/66)高于非肥胖组(6.8%,10/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0 d内死亡率分别为1.5%(1/66)和0.7%(1/1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患者会延长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的手术时间,增加轻微并发症的风险,但并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 7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5,自引:13,他引:3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71例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根治性胃切除术,其中根治性全胃切除术 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16例,近端胃大部联合脾脏切除术 3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44例.结果 71例患者,除 2例中转开腹外,其余 69例均成功进行腹腔镜手术.手术用时全胃切除 (343± 52)min,近端胃切除 (268± 62) min,近端胃切除联合脾脏切除 (312± 64) min,远端胃切除 (283± 44)min.术中出血量全胃切除 (267± 220)ml,近端胃切除 (150± 103)ml,近端胃联合脾脏切除 (333± 116)ml,远端胃切除 (139± 84)ml.清扫淋巴结 (34.3± 11.8)枚 /例.术后患者平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 (4.1± 1.1)d,下床活动时间 (3.5± 1.0)d,进流质时间 (5.0± 1.2)d.术后近期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程勇  王辉  尹美容  韩亮 《腹部外科》2010,23(4):218-2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对26例胃癌病人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其中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21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5例。结果 26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均获成功。根治性远端胃次全切除术组手术时间为(189.3±36.5)min,出血量为(140.3±33.4)ml。全组清扫淋巴结(18.8±5.6)枚,肛门排气时间为(3.8±1.4)d。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能获得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lexinA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20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及胃切缘正常胃黏膜组织Plexin A1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和20例胃正常黏膜中PlexinA1、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第Ⅷ因子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RT-PCR示胃癌组织中的PlexinA1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胃正常黏膜(0.71±0.37vs0.60±0.25,P<0.05)。胃癌组织中MVD随着PlexinA1的mRNA表达的增强(r=0.8736,P<0.01)和蛋白表达的增高而增高(P<0.01);Ki-67的表达也与PlexinA1存在明显的一致性(r=0.4851,P<0.01);而VEGF的表达与PlexinA1的表达无关。结论PlexinA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调节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