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骶骨肿瘤切除术中控制出血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探讨S3以上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的控制方法。方法:对11例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复习既往81例S3以上骶骨肿瘤行髂内动脉结扎后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出血量。结果: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出血量为200~4200ml,平均2000ml,大量出血发生在松开腹主动脉后;对照组平均出血量4000ml,最多超过10000m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 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2.
骶骨脊索瘤骶骨切除术后的肿瘤转归和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RISTOPHER  A.  HULEN  THOMAS  TEMPLE  WILLIAM  P.  Fox  ANDREW  A.  SAMA  BAR.TH  A.  GREEN  FRANK  J.  EISMONT  胡永成 《骨科动态》2006,2(4):228-234
背景:骶骨脊索瘤是一种罕见、低度到中度恶性的骨肿瘤,其在及时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方法上仍面临很大的挑战。有关骶骨脊索瘤术后的肿瘤转归和功能结果方面的报道不多。方法:回顾分析1985至2001年间16例因骶骨脊索瘤行骶骨切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顺序前、后路联合入路完成手术。手术康复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对发病、治疗、住院时间、复发率、生存时间、辅助治疗、功能结果以及手术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确诊时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1岁,肿瘤的平均直径为15.2cm,所有患者均同时切除S1或S2。平均随访时间为66个月,在16例患者中,12例出现肿瘤复发。发生转移的平均时间为50个月。4例患者在平均随访94.5个月时临床无疾病,5例患者因为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在平均随访31.4个月时死亡。只有1例患者术后膀胱和直肠功能正常,3例行走时无须辅助装置。8例出现伤口并发症,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本组阴性肿瘤切除缘和辅助放疗对生存率和局部复发无显著性影响。切除平面越靠近头侧,直肠(p=0.01)和膀胱(p=0.01)控制能力越差。术后并发症常见,且发生率随确诊时肿瘤体积大小的呈正相关(p=0.034)。结论:骶骨脊索瘤的治疗是一项临床艰巨的任务,需要综合方法和大量精力。虽然采用了周密计划、彻底的手术治疗及严格术后随访监测,但是多数患者仍出现局部复发及晚期转移,特别是瘤体较大和更靠近头侧的肿瘤患者。尽管适当地切除肿瘤,术后仍会出现功能明显受损及多种并发症,但也确实存在长期无瘤生存的可能。我们建议,当肿瘤有治愈的可能时,应行完全性切除,并积极地治疗局部复发。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裸化后进行骶骨肿瘤切除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骶骨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肿瘤前方组织分离后瘤体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骶骨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出血500—1900ml,平均800ml。所有患者均获得3—2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2个月复发(为尤文肉瘤,术后拒绝行放、化疗),1例转移性骶骨肿瘤于术后9个月死于脑转移,其余未出现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行骶骨肿瘤切除,不仅可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瘤体切除的难度,而且手术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位骶骨肿瘤切除腰骶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原因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2007年1月~2013年10月共12例高位骶骨肿瘤切除腰骶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病例,均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3.4±15.6岁(18~62岁)。记录与内固定断裂可能相关数据:肿瘤累及范围,内置物断裂部位,金属连接棒直径,植骨愈合情况,固定节段及患者体重指数(BMI)。结果:肿瘤累及S1~S5 7例,S2~S5 5例。腰椎椎弓根螺钉置于L2、L3节段1例,L3、L4节段4例,L4、L5节段7例。内置物断裂出现在术后17.1±4.7个月(8~24个月)。金属连接棒断裂10例,其中单侧金属连接棒断裂8例,双侧金属连接棒断裂2例;髂骨固定螺钉断裂2例。髂骨螺钉松动4例。4例患者采用直径5.5mm金属连接棒,其中2例为双侧金属连接棒断裂。6例患者出现植骨未愈合,其中3例患者术后接受放疗治疗。BMI25的患者共5例。翻修手术:5例患者仅行内固定取出;7例患者行内固定取出,再次固定+植骨,其中2例行自体腓骨移植重建。2例患者分别在初次翻修后12个月和21个月再次出现单侧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均再次接受翻修手术,二次翻修手术后分别随访10个月和8个月未再出现断裂。结论:高位骶骨肿瘤切除内固定术后,内置物断裂中最常见为一侧金属连接棒的断裂;内固定失败可能与金属连接棒过细、植骨不愈合、患者体重指数过大及固定节段不合理有关;通过合理的翻修手术可较好地解决内固定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5.
不同控制出血方法在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手术中应用不同方法控制出血的效果及其实用价值.方法将143例骶骨肿瘤患者根据术中控制出血方法的不同分为6组,术前介入靶血管栓塞(A组)12例,髂内动脉结扎(B组)71例,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C组)9例,单纯低位腹主动脉阻断(D组)5例,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加髂内动脉结扎(E组)25例,未行控制出血的对照组(N组)21例.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观察各组术中骶神经损伤、术中和术后出现休克死亡及术后1年复发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N组5400±1756 ml、A组3200±1060 ml、B组3600±1146 ml、C组1600±570 ml、D组1650±540 ml、E组1500±471ml,N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大于A组和B组(P<0.05);C、D和E组术中出血减少,与N、A、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组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E组术中出血量最少,与C、D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N、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1、2/12,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71,与N、A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C、D、E组均未出现休克死亡、骶神经损伤、1年内复发等并发症.结论腹主动脉阻断可有效控制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低位腹主动脉阻断并髂内动脉结扎术是一种更有效和安全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治疗多数原发性骶骨肿瘤的首选方案,骶骨肿瘤由于其解剖部位特殊。当发现时肿瘤已很大并且与周围粘连,其血液循环又相当丰富,从而导致术中失血、术后死亡及其他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给彻底根治带来一定困难。1998—2005年采用腹部+骶尾部联合入路,双髂内动脉结扎、骶中动脉缝扎手术切除原发性骶骨肿瘤5例,取得满意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腹腹腔镜下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49岁,2004年8月体检时B超发现腹膜后肿瘤,大小37mm×30mm。上腹部增强CT示:胰头下方肠系膜上静脉旁结构不清。8月20日行腹腔镜手术探查,见肿块位于胰头下方,4cm×3cm,质地偏硬,表面欠光滑,无包膜,活动度差,其左侧为肠系膜上动脉,左下方和右后方分别为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分离肿块周围组织,用钛夹夹闭肿瘤滋养血管,完整剥离肿瘤。病理报告: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伴小灶包膜浸润。患者恢复良好,术后10d出院。出院时未服降压药,血压为120/70mm Hg。随访1年血压基本正常。例2,女,42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1年前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骶骨转移瘤外科治疗的效果,探讨其手术指征及术后并发症。方法:2000年12月至2006年6月我院共收治61例骶骨转移瘤患者,其中有骶尾部疼痛和/或下肢疼痛者57例,有骶髂关节不稳活动时疼痛加重者35例;下肢肌力减退17例,大小便功能异常1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2例肿瘤位于S3以下者行肿瘤完整切除;24例肿瘤位于S3以上且无骶髂关节不稳者行肿瘤刮除、神经根松解术;35例肿瘤位于S3以上并且有活动后疼痛症状加重者行肿瘤切刮、神经根松解、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按照数字分级法(NR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术后对患者疼痛的缓解情况、神经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中大出血导致患者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切口愈合不良6例,首次清创后4例愈合,2例再次清创后愈合;神经损伤3例,术后出现下肢部分感觉运动缺失,随访期间无明显恢复;脑脊液漏4例,经绝对卧床、切口处加压包扎等措施处理后愈合。术后随访6-72个月,平均35个月。有疼痛症状者术前平均NRS评分为7.4分,术后平均为2.4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便功能异常的12例患者中8例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正常,3例和术前相比较变化不明显,1例症状加重;下肢肌力减退的患者中术后13例得到明显恢复,平均较术前提高2个等级。骶髂关节不稳行腰骶部内固定的35例患者中术后27例活动后疼痛明显改善。结论:对有明显症状的骶骨转移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受压神经的功能,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肿瘤切除颈前路钛板辅助脊柱重建术治疗上颈椎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上颈椎肿瘤因其所处部位周围重要脏器多、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并发症及风险高、病变不易彻底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困难而成为脊柱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难题[1、2]。该部位肿瘤单纯采用前路或后路的手术方式常难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并获得稳定重建,通常的手术策略为前后路联合手术。其中前路重建对上颈椎稳定性的保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视野及操作空间上的局限使前路重建显得更  相似文献   

10.
半椎板切除入路行椎管内硬膜下肿瘤切除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切除入路行椎管内硬膜下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6年8月~2007年4月共手术治疗106例颈、胸、腰椎管内硬膜下肿瘤患者,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03例,脂肪瘤2例,畸胎瘤1例,MRI显示肿瘤大小为11x14mm~15x32mm.均在偏肿瘤侧对应肿瘤节段切除半侧椎板、棘突根部、关节突内1/3,切开硬膜,游离并切除肿瘤.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06例肿瘤均获得顺利切除,手术时间45~70min,平均54min;出血量80~120ml,平均90ml.3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每日切口旁局部穿刺抽出漏出液,并采取头低脚高位,术后3周愈合.1例脂肪瘤患者术后当天出现尿潴留,给予留置尿管,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术后1个月完全恢复正常.81例获得4个月~11年1个月(平均3年5个月)随访,无颈、胸、腰痛等症状,获得随访的42例术前不完全性瘫痪患者肌力由术前3~4级恢复至术后5级.结论:位于椎管内脊髓背侧、腹侧及突入椎间孔的硬膜下肿瘤,采用半椎板切除入路可顺利切肿瘤组织,该方法出血少,创伤小,可最大限度地保护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2年Kokerling首次成功地在腹腔镜下施行Miles手术后,至今已有十余年。进入2000年后,国内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医院迅速增加。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目前开展得比较多的术式之一。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各种各样的手术并发症也相继在文献上报道。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本身的特殊性,如平面视觉、间接触感等,它是一种技术依赖型手术,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也多与手术者的人为因素有关。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发症按其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检查(LUS)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应用价值及应用范围。方法 在LC术中应用以色列夏普兰(Sharplan)公司生产的腹腔镜超声影像系统检查胆囊、胆管间解剖关系以及胆总管直径和有无未预期结石。结果 LUS与术前B超和CT比较,其胆囊、胆管疾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20/20),95%(19/20)80%(16/20)。结论 LUS在胆系占位病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BUS和CT。在弄清胆道解剖和胆总管残石方面可与术中胆管造影术(IOC)相比美,但更简单、安全、省时,并可降低或防止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13.
A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he excision of sacral chordom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e report eight cases of sacrococcygeal chordoma treated by high sacral resection through S2 by a posterior approach, with the intention of achieving radical removal. The technique we describe is easier than the combined abdominosacral approach, and there have been no serious intra-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major technical problems were the margins of excision in the sacrum itself (one recurred) and in the perirectal soft tissues (four recurred),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sacral nerve roots. When both S2 roots were preserved, sphincter problems were mild and reversible. One patient died from recurrence 3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one was lost to follow-up at eight months. Six patients are alive with a median survival of three years; three of them are free of disease after 22, 36 and 80 month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possibility of surgical cure of this malignant tumour.  相似文献   

14.
15.
Posterior approach for radical excision of sacral chordoma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Summary. Sacral chordoma is a rare primary malignant tumour of bone. Operations to excise these tumours are complex, time consuming and involve considerable blood loss. We describe the use of a posterior approach to excise chordomas from the sacrum of five patients without visceral involvement. This approach is less complex than combined approaches previously described. No distal recurrences had occurred at a mean follow-up of 5 years. One patient developed local recurrence and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wide local excision.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was low with regard to urinary and faecal continence problems. We recommend the use of Mersilene mesh to prevent herniation through the sacral defect.
Résumé. Le chordome sacrococcygien est une tumeure rare, derivée des restes de la notochorde, qui croit lentement, mais est localement aggressive. Nous rapportons cinq cas de chordomes sacrococcygiens traités par exérese large en bloc par voie posterieure. Deux malades ont subi une résection du sacrum à travers la deuxieme vertèbre sacrée et trois autres à travers la troisieme préservant ainsi la stabilité du pelvis et la fonction du sphincter. Chez tous les malades un plaque de Mersilene a ete implante dans la paroi posterieure evitant une hernie postopératoire. Les malades ont été suivis en moyenne 61.2 mois (de 42 en 103 mois). Quatre n’ont présenté aucun signe de récidive ou de métastase. Un malade a présenté une recidive locale superficielle, traitée par exérese large, sans signe de métastase. Le but de ce travail est de rapporter les suites opératoires de cinq malades traités par excision radicale par voie d’abord posterieme et de souligner la moins forte morbidité de cette méthode en comparaison avec la chirurgie par voie abdomino-sucrée.


Accepted: 27 February 1996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对腹部损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05年7月应用腹腔镜诊治25例腹部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5例均明确诊断。20例在腹腔镜或手助腹腔镜下完成手术,5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65min。住院时间3~9d,平均6.5d,均痊愈出院。随访2~12个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对腹部损伤不仅是一种安全而准确的诊断方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总结经验、操作技巧。方法总结17例腹腔镜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并发症、随访资料等等,并与体外碎石(ESWL)44例比较,对比分析临床效果。结果17例患儿均经腹腔镜完成手术,均一次性清除结石,手术时间:50~120min,平均90min;出血量:2.10ml;无中转开腹,无尿瘘、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ESWL,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腹腔镜切开取石术治疗儿童输尿管结石微创、美观,结石清除率高,临床效果好,是一种安全、可行、可以取代开放切开取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结直肠外科同一手术治疗组对49例非转移结肠癌(不合并肠梗阻)患者施行CME的临床资料。结果49例患者淋巴结清扫中位数22枚/例。所有患者中位手术时间14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5ml。术后中位排气时间3d,排粪时间6d,住院时间12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2.2%(6/49)。结论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CME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创伤性急腹症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期间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诊治的45例创伤性急腹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均在腹腔镜下得到明确诊断。镜下明确诊断率为100%;34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或辅助下完成治疗,5例无需治疗,6例中转开腹,开腹率为13.34%;术后未发生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技术诊治创伤性急腹症病人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确诊率高、创伤性小等优点,可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