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外科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以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以1994 ̄1996年外科手术病人为对象,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病例组131例切口感染病人和对照组100例无切口感染病人在手术持续时间、术前抗生素使用种类、免疫抑制剂应用与否以及手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且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呈明显递增趋势。结论: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必须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前术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分析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切口感染病例,通过单因素及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手术病例1505例,其中5例发生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0.33%。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引流管、术后抗生素使用种类、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与择期手术术后切口感染有关与切口感染有关,多因素分析手术持续时间、术后用药种类、术后使用抗生素天数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手术时间、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指征和时间,做到合理用药,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病情随机选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哌酮以及硝基咪唑。使用时间:①术前、术后使用;②术中使用。所有抗生素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采取快速静脉注射。结果:(1)280例患者,6例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2.14%。其中I类切口无感染,3例II类切口感染,3例III类切口感染,且Ⅱ类、Ⅲ类切口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高于I类切口患者术后住院天数;(2)140例术中使用抗生素患者中仅1例出现切口感染(0.71%),140例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患者则5例出现切口感染(3.57%),两者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术后6例感染患者行药敏试验,4例为大肠杆菌感染;2例金葡菌感染。结论:在普外科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其适应症预防切口感染,并且在合适的时间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普外科术前、术中、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普外科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同时段内使用抗生素的切口感染率、不同抗生素使用方式的切口感染率与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切口感染率。结果:普外科术前、术中、术后使用抗生素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6.2%、2.2%、6.9%,其中,术中使用抗生素的切口感染率最低(P<0.05)。同时,单用抗生素的切口感染率为2.9%,明显低于连用抗生素的切口感染率6.2%(P<0.05),但抗生素种类的切口感染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中,在麻醉诱导期用药,单一用药效果良好,不同的手术及手术切口类型下抗生素预防感染的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应当依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研究普外手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使用不同的抗生素的切口感染情况。结果:642例普外手术共发生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2.02%。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比术中使用抗生素感染率更高,二、三联用药比单药感染率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普外手术预防切口感染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和时间,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根据患者临床病情随机选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哌酮以及硝基咪唑。使用时间:1术前、术后使用;2术中使用。所有抗生素均用生理盐水稀释后采取快速静脉注射。结果:(1)280例患者,6例出现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率为2.14%。其中I类切口无感染,3例II类切口感染,3例III类切口感染,且Ⅱ类、Ⅲ类切口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明显高于I类切口患者术后住院天数;(2)140例术中使用抗生素患者中仅1例出现切口感染(0.71%),140例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患者则5例出现切口感染(3.57%),两者感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术后6例感染患者行药敏试验,4例为大肠杆菌感染;2例金葡菌感染。结论:在普外科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其适应症预防切口感染,并且在合适的时间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预防,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外科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3月本院普外科收治的528例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因、切口分类、使用抗生素种类和时间与感染率的关系。结果: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肠道修补术的感染率较高,其中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感染率均高于总感染率,而乳房癌根治术和肝、脾切除术的感染率较低;同种类型切口使用同种抗生素,术后给予全量抗生素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各给予半量抗生素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使用同一种类型抗生素的切口,Ⅲ类切口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Ⅰ类和Ⅱ类切口的感染率,而Ⅱ类切口的感染率均高于Ⅰ类切口的感染率。结论:要预防普外科手术切口术后发生感染,要强调抗生素的种类选择、使用时间和手术切口分类,应在术前和术后分别给予抗生素,手术切口类型与术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密切相关,临床手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型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使用抗生素在普外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回顾资料研究普外手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发生切口感染情况。结果642例普外手术共发生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2.02%。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比术中使用抗生素感染率更高,二、三联用药比一联用药感染率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普外手术预防切口感染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和时间,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并评价抗生素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普外科实施手术的180例病人,分析其在不同时间、不同方式应用抗生素情况下病人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全部180例病人有4例出现切口感染,总感染率为2.22%(4/180);术中应用抗生素病人感染率为2.22%,术前及术后应用抗生素的感染率为11.11%,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二、三联给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11.11%)高于单独用药(2.22%),差异显著(P<0.01).结论 将抗生素用于在普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指征与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回顾资料研究普外手术中合理使用抗生素在预防切口感染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 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方式、使用不同的抗生素发生切口感染情况.结果 200例普外手术共发生切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比术中使用抗生素感染率更高,二、三联用药比一联用药感染率更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普外手术预防切口感染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和时间,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摘除术的方法。方法:选择6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腹腔镜下手术,依肌瘤的类型、大小及个数以不同的方法作肌瘤摘除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6h恢复正常饮食,起床活动,3d伤口折线。术后无出血、感染,手术无中转开腹。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并能保留子宫,维持正常月经和生育功能。本文还对病例的选择、预防和减少术中出血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可能导致脊柱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接受多次清创术的危险因素,以引起医务人员的警惕和重视,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并进行清创术的84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切口感染均发生于术后30 d内,诊断符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制定的深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治疗采用早期清创术、一期关闭切口、置管对口冲洗引流,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清创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抽血化验结果及引流液性状、细菌培养结果,如果不能控制感染或好转后再次出现原手术切口感染则行二次清创术。60例患者行单次清创术,包括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6~77岁,平均57.2岁;24例患者行多次清创术(14例接受2次清创,6例接受3次清创,1例接受4次清创,2例接受5次清创,1例接受6次清创),包括男性17例、女性7例,年龄21~70岁,平均49.5岁。对单次清创组和多次清创组之间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二次清创率为28.6%。多次清创组累计住院时间(82.4±46.3) d,单次清创组累计住院时间(40.4±31.5) d(P=0.018);多次清创组6例取出内置物,单次清创组4例取出内置物(P=0.049);多次清创组7例行皮瓣移植术修复创面,单次清创组无病例行皮瓣移植(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始手术时间大于3 h、原始手术出血量大于400 mL、合并糖尿病、感染后细菌学检验结果、伴有远隔部位感染等变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始手术时间大于3 h(OR=3.60,95%CI:1.12~11.62)、合并糖尿病(OR=3.74,95%CI:1.06~13.22)、细菌学检验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OR=16.87,95%CI:0.50~5.45)与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接受多次清创术显著相关。接受多次清创术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面临内置物取出风险增高,部分患者还需皮瓣移植修复创面。结论: 原始手术时间大于3 h、合并糖尿病、细菌培养结果为MRSA是脊柱手术后切口感染接受多次清创术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需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OBJECTIVE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co-amoxiclav (amoxicillin + clavulanic acid) and the triple therapy of ampicillin + gentamycin + metronidazole as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during Caesarean sections. DESIG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ETTING: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etween March and December 2002 at Komfo Anokye Teaching Hospital, Kumasi. PARTICIPANTS: Patients undergoing caesarean section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study and given either drug as prophylaxis. Excluded were patients who had established infections prior to the operation, had had any antibiotic in the preceding 24 hours and those allergic to any of the trial drugs. INTERVENTIONS: A total of 320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and randomized on a one-to-one basis into two groups, 160 receiving co-amoxiclav whilst the other 160 received the triple therapy. In either case the drug was given as a single intravenous dose after cord clamping and repeated 12 hours later. No other antibiotic was given except in cases where frank infection was apparent post-operatively.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abdominal wound infection, cough, dysuria, fever, uterine tenderness and offensive lochia after surgery. RESULTS: Abdominal wound infection was found in rates lower than in a previous study: 3.7% in the co-amoxiclav group and 13.1% in the triple therapy group as against 15.1% in the previous study. Co-amoxiclav was statistically found superior to the Triple Therapy in preventing abdominal wound infection and uterine tenderness. There was however,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s far as the prevention of cough, dysuria and fever were concerned. CONCLUSION: Co-amoxiclav was found to be a better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相似文献   

14.
关飞  吴朝阳 《中外医疗》2012,31(14):46-47
目的观察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2008年3月~2010年10月,采用聚丙烯补片治疗腹股沟疝27例(观察组);2005年11月~2007年12月,29例常规腹股沟疝修补术作为对照组。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顺利,观察组手术时间35~75 min,术后24 h全部患者均可下床活动,切口无排斥反应,无感染,术后随访1~3年,无复发。对照组4例复发。结论聚丙烯补片修补腹股沟疝,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闭合性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并探讨其风险因素。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126例(148足)闭合性跟骨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5足(24%)切口愈合不良,其中23足(16%)切口感染,12足(8%)切口边缘坏死。20足(14%)软组织感染需要手术处理。随访结束时全部切口均愈合。结论统计分析认为时间较长的延期手术和手术时间是引起切口并发症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骨髓炎的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
372 例糖尿病足感染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有无合并骨髓炎分为有骨髓炎(OM)组(54.6%)及无骨髓炎组(Non-OM)组
(45.4%),比较组间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骨髓炎的危险因素。结果OM组以革兰阴性
(G-)菌感染为主(53.7%),而Non-OM 组以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占优势(56.7%)(P=0.001)。G+菌以葡萄球菌属最常见
(35.1%),OM组中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的耐药率(64.9%、68.5%)显著高于Non-OM组(29.2%、32.6%)(P<0.05)。G-
菌以肠杆菌为主(62.4%),OM组中肠杆菌对头孢吡肟、氨曲南的耐药率(30.1%、38.6%)显著高于Non-OM组(15.1%、22.2%)
(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创面大于4 cm2是糖尿病足患者发生骨髓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糖尿病足合并骨髓炎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根据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征选择覆盖G-菌的抗生素,对于感染多重
耐药菌及伤口面积>4 cm2的患者应警惕骨髓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局部照射联合紫草油纱条对促进低位单纯性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及减轻术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低位单纯性肛周脓肿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2组均予紫草油纱条换药,治疗组在换药后予TDP照射创面30 min;2组患者均连续换药直至痊愈。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后第4 d、7 d、12 d创面的长度及深度,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d、4 d、7 d、12 d的疼痛评分,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7、12 d创面的长度及深度,创面痊愈时间及术后第4 d、7 d、12 d创面疼痛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第1 d疼痛评分、术后第4 d创面的长度及深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TDP局部照射联合紫草油纱条用于低位单纯性肛周脓肿术后换药,可促进创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并能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的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创口大小、受伤与手术的间隔时间基本相同(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组内除了术后18d和24d外,术后不同时间内C-反应蛋白均不同(P〈0.05),术后24h因手术C-反应蛋白最高,以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3)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4h、术后48h和术后24h 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时间试验组和对照组C-反应蛋白有差别(P≤0.005),试验组C-反应蛋白均比对照组低.结论我们研制的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对21例发生腹膜癌的腹盆腔恶性肿瘤患者行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药物为羟基喜素碱(HTPC)20mg、丝裂霉素(MMC)30mg、生理盐水12000ml,温度(43±0.5)℃,时间60-90min。记录术后5d体温及心率变化、局部及全身性感染、胃肠道功能恢复、血液学及肝肾功能指标、切口愈合及拆线时间,生存期和生活质量。结果:入组患者21例,其中胃癌12例,结直肠癌5例,卵巢癌2例,腹膜假性黏液瘤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腹膜癌指数2-33(中位数11);手术时间4-10h(中位数6h);术后5d最高体温38.1℃;2例出现局部/全身性水肿,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术后1周内血象未见明显异常;术后第1天出现低蛋白血症者5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者3例,其他指标未见异常。拔胃管时间2-7d;进食时间3-8d;拆线时间8-18d;未出现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腹盆腔或全身感染。随访期31.5-57个月(中位数41个月),13例死亡,2例带瘤生存,6例无瘤生存。结论:细胞减灭术加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好,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能有限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