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外伤性脑蛛网膜下腔出血源于动脉瘤破裂者约占50%~70%,其他病因见于颅内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血液病、颅内血管炎及药源性等。本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0%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是神经科急危重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极高,首次破裂出血幸存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约70%迟早会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死亡[1]。由于再次破裂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SAH后早期,因此如能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可明显提高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2,3],本文收集我科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27例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均在发病后74 h内明确诊断并开颅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微弹簧圈囊内栓塞治疗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破裂后的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以及再破裂出血是导致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因素。因此,早期诊断、早期病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2000年6月至2004年3月作者对62例(65个动脉瘤)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急性出血期(7d)内,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进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4.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1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多无症状,患者多因动脉瘤破裂后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而就诊.我们自2002-03~2006-09用微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虽然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导致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H)。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的非创伤性破裂颅内动脉瘤伴硬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极低,在临床上可能被漏诊。在此,我们描述了1例由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并回顾了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7.
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出血性脑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86例不同部位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临床表现及急诊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86例共87个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脑内出血病例.经CT、螺旋CT三维脑血管成像、MRA脑血管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采用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急诊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同时手术夹闭破裂出血的动脉瘤87个.结果 86例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均获夹闭.56例恢复良好,16例生活可自理,5例植物生存,9例死亡.结论 急诊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可防止动脉瘤的再次破裂出血;清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积血,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和发生痉挛的严重程度;去骨瓣减压是最快捷、最有效解除颅内高压的手段,有利于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破裂在CT上的特征性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也可能伴随脑内出血(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IPH)、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硬脑膜下出血(subdural  相似文献   

10.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SAH)例中70%~80%为动脉瘤破裂所致,其中部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伴发颅内血肿,临床症状较重,尤其伴有较大血肿者,预后不佳。这些病例急诊容易被误诊为原发性脑实质出血或动静脉畸形(AVM)出血,甚至影响早期诊断和急救。临床上应尽早行DSA或CTA检查,明确病因后及时外科手术治疗。现将我院诊治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少数为血管畸形及高血压性出血所致,其他还有脑肿瘤、脊髓病变、血液系统和血管炎等全身系统疾病亦可发生。随着对SAH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同时也会涉及心脏的功能状况,Cusing于上世纪初首先描述了这种改变,至此心脏异常开始被记录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1947年,Byer等首先报道SAH后心电图(ECG)异常。此后,继发于SAH的心脏损害方面的文献相继被报道。由于SAH早期即可以对心脏产生损害,并可能由此危及生命及影响预后,因此对SAH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应不仅仅局限于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关注,这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现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方法对79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术前预防再出血,术后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并妥善处理并发症。结果瘤腔100%闭塞65个,95%闭塞8个,90%闭塞6个。术后GOS5分52例,4分12例,3分6例,2分4例,1分5例。全组病死率6.3%。术后68例随访3—58个月,均无再出血,1例复发者行再次GDC栓塞。结论动脉瘤性SAH病人在围手术期预防再出血,早期处理SAH,防治脑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对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中,约有70%~8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它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血管内早期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张家港澳洋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44个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早期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头颅CT扫描确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得到DSA检查确认。术后根据GCS评分、疾病预后使用GOS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结果40例患者有44个动脉瘤,用栓塞体积比(VER)评估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疗效。其中27例100%栓塞(61.4%),12例95%(27.2%),4例90%(9%),1例80%(2%)。未出现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出现脑血管痉挛12例(30%),经对症处理后病情缓解;出现迟发性脑积水2例(5%);恢复良好者35例(79.5%),轻度残疾2例(5%),重度残疾2例(4.5%),1例死亡(2.5%)。随访时间3个月~3年,随访期间无再出血。 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可减少动脉瘤二次出血的机会,在术后及时引流蛛网膜下腔积血,及时清除血性脑脊液中的有害物质及蛛网膜下腔积血的分解物、以减轻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机会,缩短病程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l例;1例患者为动脉瘤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瘤夹闭术2例,动脉瘤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SAH的预后差,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自发性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最常见,占75%~80%[1]。近年来,虽然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a SAH)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探讨a SAH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1,2].而一家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一家系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CT早期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位原因。该病最大的特点是致残率、致死率高。如何尽早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动脉瘤再次破裂导致残疾和死亡的关键。近年来,随着CT技术进步成熟,临床诊断率已大大提高。现就动脉瘤破裂的早期CT诊断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由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 hemorrhage,SAH)的潜在危险,且SAH后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目前所采取的干预性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同样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与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出血的危险性和治疗的风险进行综述,希望能提出较佳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处理策略。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AH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别较大。Juvela[1]通过平均19.7…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日益成为其首选方法,但栓塞可能导致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再次破裂、血栓形成、脑缺血等并发症。自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6例,并发脑缺血1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