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育凤  荣国华 《铁道医学》2000,28(6):383-385
目的 研究硅凝胶人工乳房假体植入对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 取40只健康SD雌性大鼠,体重180~200g。随机分成A、B、C、D4组,每组10只,无菌条件下分别植入实验用完整的硅凝胶假体,刺破的硅凝胶假体、生理盐水充注型假体于背侧皮下,D组为空白对照组,3个月后取出假体作下列指标观察:(1)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2)淋巴细胞转化试验;(3)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结果 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空白对照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根据本实验研究证实硅凝胶假体植入不会引起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机体免疫失平衡。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硅凝胶型乳房假体植入大鼠体内后凝胶外渗对机体的影响。方法 :取 40只健康SD雌性大鼠分成A、B、C、D 4组 ,A、B、C 3组分别植入实验用完整的硅凝胶型假体、刺破的硅凝胶型假体及生理盐水充注型假体于大鼠背侧皮下 ,D组为空白对照。术前测出血液中有机硅的浓度。 6个月后取出假体观察 ,进行假体包膜组织学检查及大鼠血液中术后有机硅的浓度测定。结果 :A、B、C 3组纤维包膜组织学特征无明显差异 ,B组纤维包膜中光镜下发现外渗的凝胶颗粒。术后与术前 4组大鼠间血液中有机硅的浓度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完整的硅凝胶假体、人为刺破外壳的硅凝胶假体与生理盐水充注型假体的组织学反应无明显差异 ,外渗的凝胶局限在纤维包膜的内层 ,也不会随血液或淋巴到机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硅凝胶型乳房假体植入大鼠体内后凝胶外渗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取40只健康SD雌性大鼠分成A、B、C、D4组,A、B、C、3组分别植入实验用完整的硅凝胶型假体、刺破的硅凝胶型假体及生理盐水充注型假体于大鼠背侧皮下,D组为空白对照。术前测出血液中有机硅的浓度。6个月后取出假体观察,进行假体包膜组织学检查及大鼠血液中术后有机硅的浓度测定。结果:A、B、C3组纤维包膜组织学特征无明显差异,B组纤维包膜中光镜下发现外渗的凝胶颗粒。术后与术前4组大鼠间血注液中有机硅的浓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完整的硅凝胶假体、人力刺破外壳的硅凝胶假体与生理盐水充注型假体的组织学反应明显差异,外渗的凝胶局限在纤维包膜的内层,也不会随血液或淋巴到机体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凝胶对寒区皮肤放射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于-20℃低温环境下饲养1周后,通过自身对照,于背部两侧采用锶-90照射10 min复制SD大鼠寒区皮肤放射损伤模型。伤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皮肤修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肤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管生成和胶原生成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蛋白Ⅰ(CollagenⅠ)和胶原蛋白Ⅲ(CollagenⅢ)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相关生长因子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PDGFD)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 4℃凝胶组和37℃凝胶组大鼠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自身对照比较,照射后大鼠出现皮肤损伤,呈红斑溃疡状态,随着时间推移皮肤损伤先加重后逐步减轻,在照射后第21天皮肤损伤最重;不同温度凝胶干预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皮肤损伤程度均有所减轻,与自身对照比较,37℃凝胶组大鼠促创面愈合效果最显著。HE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表皮增厚,真皮层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凝...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鼠胸腺皮质厚度、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及迟发型超敏反应 ,探讨抗痨颗粒剂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 ,实验空白对照组 ,盐酸左旋咪唑组 ,抗痨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 ,除实验空白对照组外 ,各组分别灌胃给药 14d后 ,对胸腺皮质厚度、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进行测定。另给分组后的小鼠注射羊红细胞致敏 ,观察其迟发型超敏反应。结果 抗痨颗粒剂可增加小鼠胸腺皮质厚度、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数 ,并增强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结论 抗痨颗粒剂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牡蛎多糖的制备和生物学活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改进制备工艺,分离、纯化东海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得到牡蛎多糖(Oyster polysaccharides,OPs),并探索其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热碱法提取,以三个剂量组(2.5、5、10mg/ml)进行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测定,抗体形成细胞活性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实验(PFC)、碳廓清实验、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荷瘤小鼠脾淋巴细胞活性测定(MTT法)、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制备得到牡蛎多糖粗品;免疫学实验表明OPs2.5mg/ml组能有效增加正常小鼠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对小鼠DHT、NK细胞活性、PF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荷瘤小鼠脾细胞活性起正向调节。三种浓度实验组均增强小鼠红细胞SOD活性。结论:牡蛎多糖能增强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并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丝瓜水煎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375只小鼠随机平均分为空白对照组、丝瓜水煎剂低浓度组(2.5 g·kg-1)、丝瓜水煎剂中浓度组(5.0 g·kg-1)和丝瓜水煎剂高浓度组(10 g·kg-1)、泼尼松组(0.025 g·kg-1)。采用耳肿胀试验、碳廓清试验、脾淋巴细胞转化测定试验、淋巴细胞a-醋酸萘酯酶染色法以及小鼠血清中Ig G和Ig M含量检测试验,探讨丝瓜水煎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丝瓜水煎剂(10 g·kg-1)能明显减弱小鼠耳朵迟发型超敏反应(P0.01);抑制小鼠的单核巨噬细胞活性(P0.01);使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降低(P0.01);减少小鼠血液中T淋巴细胞数(P0.01);明显降低小鼠血清中Ig G、Ig M含量(P0.01)。结论:丝瓜水煎剂高浓度组(10 g·kg-1)具有明显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给予乳双歧杆菌M8后免疫抑制模型大鼠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活性、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阐明乳双歧杆菌M8对免疫抑制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低剂量乳双歧杆菌M8组、中剂量乳双歧杆菌M8组和高剂量乳双歧杆菌M8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适应性灌服益生菌乳双歧杆菌M8 6 d,第7天开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每日给予环磷酰胺(CTX),连续3 d,构建大鼠免疫抑制模型,造模完成后低、中和高剂量乳双歧杆菌M8组大鼠给予0.01、0.10和1.00 g乳双歧杆菌M8,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服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CCK-8法检测各组大鼠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G (IgG)、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高剂量乳双歧杆菌M8组大鼠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或P<0.01),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活性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乳双歧杆菌M8组大鼠T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活性升高(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IgA、IgG、IL-2、IL-6、IFN-γ和TNF-α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和高剂量乳双歧杆菌M8组大鼠血清IgA、IgG、IL-2、IL-6、IFN-γ和TNF-α水平升高(P<0.05或P<0.01)。结论:灌服乳双歧杆菌M8可以提高免疫抑制模型大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调控能力,乳双歧杆菌M8对免疫抑制大鼠免疫调节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肉苁蓉总苷对^60Co γ射线损伤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60Co照射4 Gy一次全身照射NIH小鼠,检测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胸腺指数、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的活性。结果:^60Co照射后可明显抑制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降低胸腺指数,并使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IL-2的活性明显下降。GCs(31.25、62.5、125mg/kg)能增强受照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加胸腺指数,增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的活性。结论:肉苁蓉总苷对辐射损伤小鼠的T淋巴细胞功能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补肾填髓颗粒对肾虚型假体周围骨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动物去势、假体及磨屑植入造模,以补肾填髓颗粒灌胃,试验对照组与实验组一样造模但常规饲养,空白对照组只行假体、磨屑植入后常规饲养.第4,8周用DEXA法分析假体外周骨密度,第8周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假体外周骨钙、磷含量.结果 第4周时实验组与试验对照组假体外周骨密度均有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对照组仅在胫骨端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8周时实验组假体外周骨密度逐渐增高,而试验对照组假体外周骨密度继续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8周时实验组中钙、磷含量均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去势对兔假体外周成骨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补肾填髓颗粒可拮抗去势引起的破骨活动,延缓植入假体的松动时间.  相似文献   

11.
黄曲霉毒素B_1(AFB_1)能抑制动物细胞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猪的淋巴细胞体外转化率降低,猪的淋巴因子分泌减少;抑制小鸡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白细胞趋化能力;还能减少豚鼠形成花环的总T和活性T细胞数。本文报告AFB_1中毒大鼠周围血淋巴细胞在体外被PHA刺激转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电针组(10只)、阳性药物组(10只)、模型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卵白蛋白对实验大鼠造成I型超敏反应模型,模型建立后对电针组、阳性药物组给予相应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P物质浓度,用比色法测定大鼠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并通过录像回放观察并统计大鼠的搔抓次数。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搔抓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1),肥大细胞脱颗粒含量明显减少。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以上两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结直肠癌大鼠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经皮非穴位刺激组、TEAS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均建立结直肠癌模型。建模结束后,分别给予经皮非穴位刺激组、TEAS组大鼠于双下肢非穴位处、足三里穴行电刺激治疗,其他两组未给予任何处理。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于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含量、CD4+/CD8+值、核因子κB(NF-κB)mRNA表达水平及癌组织中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建模后,模型组、经皮非穴位刺激组、TEAS组大鼠的精神状态萎靡,饮水、摄食和活动减少;实验末期,TEAS组大鼠饮水、摄食恢复正常,活动量增加。实验结束后,与模型组和经皮非穴位刺激组比较,空白对照组和TEAS组CD8+T淋巴细胞含量降低,CD4+/CD8+值升高,NF-κB mRNA和NF-κ...  相似文献   

14.
口服供者脾细胞诱导成年大鼠皮肤移植物存活期延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测口服供者脾细胞后受者大鼠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时间 ,并探讨口服耐受的形成机制 .方法 :以纯系SD大鼠为供者 ,纯系Wistar大鼠为受者 ,行异体皮肤移植 ,将 2 0只受者大鼠随机分成 2组 :A组为对照组 ,单纯作皮肤移植 ;B组为口服抗原组 ,本组于皮肤移植前 7d始每日接受供者脾细胞 5× 10 7个 ,导管灌胃 ,7d后观察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体内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DTH) ,并行皮肤移植 ,观察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 .结果 :口服抗原后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及体内的DTH反应均出现明显的抗原反应性降低 ,口服抗原组的移植皮肤存活时间达到 (15 8± 1 3 )d ,而对照组为(4 9± 0 1)d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1,n =10 ) .结论 :口服抗原可以引起受者对异基因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降低 ,能使受者的皮肤移植物存活期延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填髓颗粒对肾虚型假体周围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动物去势、假体及磨屑植入造模, 以补肾填髓颗粒灌胃,试验对照组与实验组一样造模但常规饲养,空白对照组只行假体、磨屑植入后常规饲养。第4、8周用DEXA法分析假体外周骨密度,第8周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假体外周骨钙、磷含量。结果:第4周时实验组与试验对照组假体外周骨密度均有所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试验对照组仅在胫骨端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8周时实验组假体外周骨密度逐渐增高,而试验对照组假体外周骨密度继续降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8周时实验组中钙、磷含量均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去势对兔假体外周成骨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补肾填髓颗粒可拮抗去势引起的破骨活动,延缓植入假体的松动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l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电针组(10只)、阳性药物组(10只)、模型组(10只)、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卵白蛋白对实验大鼠造成I型超敏反应模型,模型建立后对电针组、阳性药物组给予相应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P物质浓度,用比色法测定大鼠体内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并通过录像回放观察并统计大鼠的搔抓次数。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搔抓次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1),肥大细胞脱颗粒含量明显减少。电针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以上两种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对I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角叉菜胶足跖肿胀,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大鼠辐射热刺激法及小鼠醋酸扭体测痛方法,观察布洛芬凝胶剂的局部作用。结果表明,3%、5%和7%布洛芬凝胶剂局部涂药对角叉菜胶诱发的急性炎症及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局部炎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提高大鼠光热刺激的痛阈,抑制小鼠醋酸刺激的“扭体”反应。提示布洛芬凝胶剂外用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布洛芬(IBF)凝胶剂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角叉莱胶足跖肿胀,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大鼠辐射热刺激法及小鼠醋酸扭体测痛方法,观察布洛芬凝胶剂的局部作用。结果表明,3%、5%和7%布洛芬凝胶剂局部涂药对角叉莱胶诱发的急性炎症及迟发型超敏反应中的局部炎症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提高大鼠光热刺激的痛阈,抑制小鼠醋酸刺激的“扭体”反应。提示布洛芬凝胶剂外用具有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DC)捕获抗原后的移行、抗原提呈方式及其在抗原特异性皮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可显示性,将其作为抗原皮内免疫CBA小鼠,测定局部淋巴结的淋巴细胞、DC总数并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用FACS分析DC携带抗原。结果:皮肤经FITC刺激后,局部淋巴结的树突状细胞及淋巴细胞及淋巴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亦有明显差异(P<0.05);FACS分析的结果表明,局部淋巴结内的树突状细胞百分率及荧光强度均明显提高;荧光显微镜观察呈现不均一的膜荧光,提示该细胞抗原提呈方式为膜结合型。经病理切片观察,再次注射抗原的局部皮肤明显有单核,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病理变化,结论:FITC所引起的抗原特异性皮炎是一种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C在致敏过程中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制备的益气活血凝胶贴片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并考察其对DPN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取健康家兔、健康豚鼠以及正常Wistar大鼠,考察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皮肤给药后对家兔皮肤刺激性、豚鼠皮肤过敏性、大鼠急性毒性的影响,评价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皮肤用药安全性。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及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加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DPN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益气活血凝胶贴片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正常组作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大鼠给予凝胶基质,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组大鼠给予低剂量及高剂量益气活血凝胶贴片干预,每天给药1次,连续干预14 d;末次干预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传导检测,考察益气活血凝胶贴片对DPN大鼠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的潜伏期及传导速度的作用。结果:益气活血凝胶贴片给药后对健康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健康豚鼠皮肤无过敏性,对大鼠无急性毒性;与DPN模型组大鼠相比,益气活血凝胶贴片低剂量及高剂量组大鼠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P<0.01),传导速度明显升高(P<0.05,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