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肋间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肋间动脉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在40侧成年尸体上对第七、八对肋间动脉进行了观察.左侧第七肋间动脉至液后线长平均为19.5cm.至锁骨中线为26cm;左侧第八肋间动脉长分别为19.7cm和27.5cm;右侧第七肋间动脉长分别为20.7cm和27.5cm;右侧第八肋间动脉长分别为21.2cm和28cm.  相似文献   

2.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尸体时,见其左侧颈总动脉高位分叉,伴颈外动脉分支多处异常,而右侧正常.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尺浅动脉是臂和前臂动脉主干变异之一。这种异常的分型及临床意义已有报道。我们将在实习中遇到的1例右侧为高位尺浅动脉,左侧为低位尺浅动脉,报道如下:中年男性标本。右侧尺浅动脉在胸小肌下缘处起自腋动脉,直径2.8mm,跨过正中神经内、外侧根结合浅层,于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穿肱二头肌腱膜深层至前臂深筋膜深层,沿前臂肌肉浅层斜行向下内到豌豆骨外侧,直径1.5mm,于腕掌侧韧带深层进入手掌。左侧尺浅动脉的起点在髁间线以下2.5mm处起自肱动脉,在前臂行程同右侧(图1)。左侧腋动脉于正中神经内、外侧根结合处浅层向作者单位:266021 青…  相似文献   

4.
<正>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程度较大,较少见[1],现报道如下。右侧腋动脉第一段发出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变异干。胸上动脉和胸肩峰动脉其起点、分布无异常。变异干在胸小肌上缘发出,起点外径为3.84 mm,向外行于正中神经的深面。其分支有:第1支、第2支距变异干起点19.02 mm处发出,起始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解剖1例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图1),现报道如下:右侧后交通动脉缺如.左侧后交通动脉在视交叉外侧由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下内侧壁发出(距左侧颈内动脉分叉处0.69 mm,距左侧颈内动脉穿出硬脑膜的距离为8.53 mm),之后沿乳共体外侧穿过脚间池,在后床突上方向后行,与椎基底动脉的左侧大脑后动脉吻合.左侧后交通动脉长1.18 cm,管径1.58mm,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明显变异(国人左侧后交通动脉长度在0.70~2.60 cm,管径在0.40~3.24 mm之间[1]).左侧后交通动脉发出有3支穿支动脉,较粗大的一支为乳头体前动脉,管径为0.33 mm.  相似文献   

6.
男性国人尸体1具,75岁,身高175 cm,体质量65 kg.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双侧足背动脉变异一例,现报道如下. 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直接延伸,从伸肌下支持带上缘处向外斜行至伸肌下支持带下缘(此处右侧外径3.51 cm,左侧外径3.66 cm.其胫前动脉在伸肌支持带上缘的延长线与向外侧斜形的足背动脉夹角为20°,在伸肌支持带下缘处转折斜行向外,转折处夹角为130°),到趾短伸肌深面发出跗外侧动脉,主干继续前行至第2跖骨间隙,分为第2跖背动脉(右侧外径1.79 cm,左侧外径1.88 cm)及足底深支(右侧外径1.45 cm,左侧外径1.68 cm).  相似文献   

7.
在解剖显微镜下放大6~40倍观察了110例成人和儿童脑的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大脑中动脉主干左侧较右侧稍粗而长,其变异少见,仅见到1例左侧双干。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形式可分三型:主干型,计28侧,占12.73±2.24%;双干型,计168侧,占76.37±2.86%;三干型,计24侧,占10.90±2.10%。双干型和三干型又可分为若干亚型。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通常为1~2支,可单独发起或与邻近支合干。除颞极动脉细小外,其余支在大脑外侧裂处成人的平均外径均超过1毫米,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较粗,分别为1.51±0.03毫米和1.46±0.03毫米。内侧穿动脉多为2~3支,较细,绝大多数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占96.80±0.64%),少数发自大脑中动脉分叉处、上干和皮质支。多数呈直角发起,直接穿入前穿质。外侧穿动脉多数也是2~3支,较内侧穿动脉粗大。同一个标本上血管的粗度比较一致,故粗大的“Charcot大脑出血动脉”在本文未获证实。外侧穿动脉起源于大脑中动脉主干和分叉处者超过半数,在手术处理大脑中动脉瘤时应予注意,以免误伤。外侧穿动脉通常呈锐角发起,与主干逆行,先向内上方,再弯向外上方行达前穿质。  相似文献   

8.
制作教学标本时,发现右侧尺侧浅动脉一例,此种变异较少见。女性标本,14岁左右,身高156cm,体形略胖,四肢无畸形。左侧尺、桡动脉及骨间总动脉未见异常。变异的尺浅动脉,在右侧髁间线上,离桡骨颈约4.0cm处,从肱动脉发出。尺浅动脉外径2.3mm,穿肱二头肌腱膜,于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浅面与深筋膜下之间下行,沿尺侧腕屈肌的桡侧,伴尺神经至腕部,沿途发出数支皮支,肱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的超声解剖及血流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观测100例正常成人的膈下动脉的起源、直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峰值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并提出正常值范围。结果:超声能够显示起始于腹腔动脉干和腹主动脉的膈下动脉,右侧膈下动脉显示率(83%)较左侧(62%)高。正常成人膈下动脉直径左侧为(2.03±0.28)mm,右侧(2.07±0.30)mm,95%可信度上限值左侧2.58mm,右侧2.66mm;最大流速左侧为(45.95±12.65)cm/s,右侧(42.85±10.31)cm/s,95%可信区间左侧21.16~70.74cm/s,右侧22.64~63.16cm/s;阻力指数左侧为(0.78±0.04)cm/s,右侧(0.77±0.04),95%可信区间:左侧0.70~0.86,右侧0.69~0.85。结论:超声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膈下动脉,评价膈下动脉起源及其血流参数.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解剖标本中,发现一男尸,约50岁,身高165cm,颈部皮肤未见切口及手术疤痕,见其右侧颈总动脉发出甲状腺上动脉直至甲状腺侧叶上端并伴有甲状腺峡部缺如,现报道如下:该尸体右侧颈总动脉在舌骨体平面才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比左侧颈总动脉分支高2.49cm。而甲状腺上动脉却在甲状软骨右板右上方,距下颌下腺下缘0.67cm处直接由颈总动脉发出,其起始部外径为0.26cm。起始后在胸锁乳突肌深面直接跨过甲状软骨右板沿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深面斜行向下至甲状腺侧叶尖端处分为3条终支,供应甲状腺。而左侧颈总动脉分支及甲状腺上动…  相似文献   

11.
在解剖一具未成年男性尸体颈部时,见左甲状腺上动脉较右侧支粗大,该动脉一直延伸至胸腔达胸腺左叶.该动脉由左侧颈外动脉起始处附近发出,沿甲状腺表面下降,经胸骨柄后方入胸腔达胸腺左叶.在胸腺左叶中下1/3交界处分出两终支,穿入胸腺实质.该动脉沿途分支至胸锁乳突肌,舌骨下肌群及甲状腺左叶.动脉起始处外径2.4mm,在距该动脉起点1.6cm处,对称发出胸锁乳突肌支(起点处外径1.12mm)及甲状腺上后支(起点处外径1.14mm);沿途还发出甲状腺上前支,起始处外径0.9mm,胸骨甲状肌支.起始处外径0.8mm.本干延至甲状腺左叶下极处,外径1.5mm;至胸腺上极外径1.3mm.自甲状腺右叶下极至胸腺上极处,干长1.95cm.至胸腺左叶中、下1/3交点分出两终支处,干长8.03cm.本例右侧胸腺动脉来自右侧胸廓内动脉.  相似文献   

12.
<正>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颈部时,观察到右侧甲状腺上动脉罕见变异(见附图),现报道如下。右侧甲状腺上动脉(外径2.02mm)在颈外动脉起始  相似文献   

13.
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1具成年男尸右侧腋动脉分支变异,报告如下:右侧腋动脉在第2段发出深、浅2条分支.深支被臂丛的3个束包绕,是旋肱前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和肱深动脉4支的共干血管,另外肱深动脉还发出1支肌支(营养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和尺侧上副动脉.浅支走行正常,其内侧有腋静脉伴行,在大圆肌下缘续于肱动脉;肱动脉没有发出肱深动脉和尺侧上副动脉;其左侧腋动脉分支及其走行无变异.  相似文献   

14.
正腋动脉以胸小肌上下缘为界分为3段。腋动脉分支变异较多,多见于胸外侧动脉和肩胛下动脉起点变异~([1-11]),而在同一尸体上腋动脉多个分支都发生变异相对较少。本文作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双侧腋动脉多个分支变异,几个主要分支不直接发自腋动脉,而是由变异动脉共干发出;双侧胸上动脉缺如。同时,其分支主要走行也发生罕见变化,左侧旋肩胛动脉不穿行三边孔,而是穿小圆肌;左侧旋肱后动脉既不穿行四边  相似文献   

15.
双侧颈总动脉共干极罕见,现将我们手术中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一29岁女病人,因左颈部无痛性肿物1年而入院。查体时于甲状腺左叶扪及5cm×6cm×3cm肿物,临床诊断为甲状腺癌。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甲状腺癌传统颈清扫(左侧)。术中见瘤体位于甲状腺左叶及峡部,左侧颈深上、中、下组淋巴结广泛肿大。双侧颈总动脉共干起源于气管左侧、胸锁关节后方,在胸锁关节上方分成双侧颈总动脉,自左侧胸锁关节后方可扪及主动脉弓搏动,可见主动脉弓的位置亦有上移,此病人双侧颈总动脉共干起源于主动脉弓之左侧颈总动脉发出处。右侧颈总动脉自左向右斜跨气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了50例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标本血管内注入有色乳胶液,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胸廓内动脉的Ⅰ、Ⅱ、Ⅲ穿支为动脉主要来源。动脉分5型,2支型最多(54%)。分布到乳腺的穿支为肌皮腺型血管,其基本形具有4个方向的分支:主支向乳头;另1支向腋下;第3支向胸骨;第4支向锁骨。血管径以第Ⅱ穿支最大(0.92 mm),其次是第Ⅰ和第Ⅲ穿支。分布面积以第Ⅱ穿支最广(6,265.50 mm~2),其次是第Ⅲ和第Ⅰ穿支。第Ⅰ穿支跨4肋者占52%;第Ⅱ穿支跨4肋者占43%;以下各支逐渐减少。乳房内侧部的动脉与乳房外侧部的动脉分支吻合数最多(48%)。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9.
右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综合甲状腺下动脉缺如占2.7%,且多出现于左侧,而右侧较少见。作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右侧甲状腺下动脉缺如,左侧正常,现报道如下: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面。起始外径为2.8mm,主干长5.5mm,行向前下方,至...  相似文献   

20.
在制作教学标本时,在1具儿童女性标本上,见其右侧卵巢动脉由右肾下极动脉发出,报道如下. 该标本年龄10岁左右,死因不详.右肾下极动脉起自腹主动脉,距肠系膜下动脉1.2 cm处,长2.3 cm,不经肾门,在肾的下端进入肾实质.右卵巢动脉由肾下极动脉的中端发出,外径约为1.1 mm,起始处外径较细,为0.8 mm.发出后沿腰大肌的前面斜向外下,至第3腰椎下缘高度与输尿管交叉,与卵巢静脉伴行,下行进入右髂窝内,分布到右侧卵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