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承气汤源自《伤寒论》,属泻下剂中寒下一类,因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本方主证前人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而在很多急危重症中有“痞、满、燥、实”四字的病机出现,若能抓住病机,适时运用本方,  相似文献   

2.
大承气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虹  葛来安  龚蔚 《江西中医药》2005,36(11):59-59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和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这些病证的共同病机为实热积滞内结肠腑,热盛津伤。治宜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为君,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为臣,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散结;厚朴、枳实共为佐使,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该方配伍简洁得法,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有广泛的应用,笔者临床用之,屡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三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此三方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临床中以不大便为主症的一系列病证的治疗.但现在的病人病情错综复杂,临证之时很难机械套用原文处方用药,因此有必要对三承气汤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临证选方用药. 对于三承汤的区别选用,很多人是根据“痞满燥实”四症进行辨别的,即“痞满燥实”四症俱见者选大承气汤,“痞满为主,燥实次之”者选小承气汤,“燥实为主,痞满次之”者选调味承气汤.但“痞满燥实”的具体意义原文中并未提出,从字面来看,“痞满燥实”中“痞、燥”主要是指病机而言,而“满、实”讲的又是症状,病机概念和症状概念一同论述似乎有些不妥.《医宗金鉴》对“痞满燥实”是这样解释的:“满者,腹胁满急膜胀;痞者,心下痞塞硬坚;燥者,肠中燥屎干结;实者,腹痛大便不通.”但根据以上症状套用三承气汤依然不好用,比如调胃承气汤主症有“腹胀满”并非“燥实为主,痞满次之”,还有小承气汤证也有“津液外出,胃中燥”及“便硬”等主要症状,也不全是“痞满为主,燥实次之”,所以简单地根据“痞满燥实”并不能很好的区别运用三方.  相似文献   

4.
探讨《伤寒论》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的异同,指导临床辨证及治疗。通过查阅相关中医古籍及文献,从病位、证候特点、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进行辨析,探讨二者的异同。结胸证的病位更加广泛,可上达胸、旁及两胁、连贯膈、下延至腹,基本病机是"热入"和"水结在胸胁",证候特点是以胸脘硬满胀痛拒按为主,治法则以泻热逐水为要;阳明腑实证病位以中焦胃、肠为主;基本病机是阳明津亏及邪热入里,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证候特点是以痞、满、燥、实、坚为主;治法则以通腑泄热为重。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有较多相似之处,但病位、病机、证候特点及治法却有不同,临床当详审病机、谨慎辨别,区别用之。  相似文献   

5.
李莉 《河南中医》2005,25(5):12-12
大承气汤首见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主要作用为峻下热结,用于治疗阳明腑实,少阴病伤津便闭及阳明刚痉病证,历代诸家归纳其适应范围为“痞、满、燥、实”四字,吴鞠通言此方:“无坚不破,无微不入,真正实热蔽痼,气血俱结者不可用也”,然用之得法,往往效若桴鼓。笔者在小儿临床中,大胆运用大承气汤加减辨证治疗小儿急危重症及慢性病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内科学》腹痛湿热壅滞证治的商榷四川省绵竹县医院梁开发(618200)《中医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1985年版)腹痛之湿热变滞证,治法是泄热通腑,代表方是大承气汤加减,列举的主证是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清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儒数等。笔者认为,作为教科书,从理法方药规范严谨上讲,似有商榷之处。不当处请同仁们教正。1湿热銮滞证不等于是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中医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说:“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住、病性、病机、病势及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本质的揭示。”因而可见,湿热变滞证与湿热化燥后的热结腑实证,它们揭示的本质是有差别的。前者的病因是湿热,病理特点是湿热銮滞,肠道气机阻塞,肺气不通;后者的病因是燥热,病理特点是湿热化火化燥,津伤热结,腑实不通。湿热已不是该证当时的主要原因,只是先前的原因了。《湿病学》讲道:“一旦湿热完全化火化燥治则与一般湿病相同。”既然治同一般湿病,其证候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湿热之候了。前者证候特点当见腹痛,大便演滞不爽、苔黄腻、脉儒数;后者  相似文献   

7.
系统梳理《伤寒论》三承气汤证条文,分析各证候、病机,认为用痞、满、燥、实、坚区分三承气汤证有一定局限性。三承气汤证反映了阳明腑实证病机演变的三个阶段:调胃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初期,燥热初结,胃气不和证;小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中期,小热小实证;大承气汤证为阳明腑实极期,大热大实证。调胃承气汤的功效为泻胃中无形之结热,用芒硝的目的不是软化大便,而是解胃中无形热结。  相似文献   

8.
孙绪勇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243-1243
1头痛李某,男性,20岁,学生,2005年7月30日初诊。前额阵发性疼痛半年余,近1个月常在情绪紧张或用脑过度时头痛加重,痛点固定不移,时恶心,舌质红,边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辨证属气滞血瘀、脉络不通之瘀血性头痛。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在诸多急危重症中均有“痞、满、燥、实”之病机出现,若能抓住病机适时运用,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急危重症里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痞、满、燥、实”多数情况不会同时出现,或痞,或满,或燥实,或被其他临床症状所掩盖而忽略。如何删繁就简,探明病机,适时运用本方,是为关键。笔者就本方治疗2例急危重症病例予以报道。  相似文献   

9.
泻下属于“八法”之一,它有荡涤胃肠邪热,驱除燥结的粪块、痰浊及邪毒积滞等病理产物,促进肠蠕动,改善胃肠道局部病灶血液循环的功效。在外感热病中,临床见有痞、满、燥、实、坚者,已为人们所习用。在杂病中,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亦非少见,但常因证候不够典型、虚实错综或病程久远、体质虚弱等原因,使医者和患者顾虑多端而较少应用,以  相似文献   

10.
<正> 脑血栓形成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的范畴,多发生于形实体壮或素有痰湿阳亢之人。笔者临证10余年,在对本病的观察和治疗过程中,发现多数患者病初伴有不同程度的阳明热结证候。主要表现为,在出现半身不遂后数小时,大多为24小时左右,即出现腹满痞闷,便秘溲赤,舌红苔黄燥,脉弦滑实。有时在左下腹可触及结节状干硬包块(系燥结之粪块)。此时病机主要是肝阳上亢,痰火上蒙,阳明热结,腑气不通,气机闭塞,经脉阻滞,既有痰火上扰,又有腑实内结,壮火灼津,阴液亏乏,非急下泻热使其腑气通利,血气条达,则难以令血脉复常。临证每遇病初见上述证候者,遂以大承气汤加味为首剂,意在速取腑通热泄之效,屡屡事半功倍,热结去津液生,风痰降阳亢平,清窍爽利,胸腹畅快,诸证大减。临证处方,我多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加胆南星、竹茹、石菖蒲、郁金、丹参等化痰开窍及活血之品,上涌之风痰则随气而化,随火而降,使热结痰火衰其大半。尔后,当辨其气血之虚实及痰阻血淤之轻重治之,其效甚捷。  相似文献   

11.
痞的含义有二:其一,“痛也”;其二,“通否,闭塞不通”。简言之,痞即痛与不通,是对痞病主证和病机的高度概括。由于病因病位不同,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痞即痞病,指凡是引起以痛为主证,以不通为病机的一切疾病,由痰、食、水、瘀血或无形之邪阻塞形成,可产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以《内经》把痞称为痞饮、痞逆、否肿、否痛、否隔、否塞,仲景称之为痞满、痞硬满、痞硬,均是以同以复词的形式多方面解释了痞病,朱丹溪直接把痞块称为疟母,孙思邈把痞称为症瘕,说明了痞病之广泛;狭义痞专指仲景痞证,为无形之邪壅塞心下。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阳明病以胃肠燥热实为特点,即所谓“胃家实”。原文185条日:“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说明阳明病是由胃家实所形成的。胃家、非单指是阳明胃、亦包括了手阳明大肠、泛指整个胃肠道、实是指邪气盛则实、亦非单指肠中有形实滞。胃家实概括地说明了病邪深入阳明、胃肠燥热亢盛、病变以里热实证为特征。其燥热之邪充斥于全身、未与燥屎搏结者、称为阳明经证,燥热之邪与燥屎搏结、阻塞肠道、影响脏气通降者、称为阳明腑证,二者均属于胃家实。正如章虚各所云:“胃家者、统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受邪之谓”。六经病提纲,其余均以脉证为提纲,独阳明  相似文献   

13.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4.
研究证实急腹症本质是内毒血症我国30多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实践证明了阳明腑实证是急腹症,是诸多疾病的最常见的一个共同证候。大连医科大学急腹症研究所关风林教授等人经过6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果证明,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证候的发生基础在于胃、...  相似文献   

15.
孟繁洁 《四川中医》2003,21(11):6-8
金元四大家非常重视燥病的研究,其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刘完素以补充了燥的病机,阐发燥病病因的多源性和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治燥为特点;张从正主论肺与阳明燥金为病,以养疗结合创立名方,治愈多种顽怪重症为中心;李东垣以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脏、五气之间的关系论燥,提出寒燥相合的病理;朱震亨明确提出“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的大纲,广集博采以治疗便秘燥结之证。金元四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燥病观,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习读《伤寒论》过程中,将其方药性味,主治功效罗列、对比,认为其性味与配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且自成体系。现不揣简陋将其中显见之性味与配伍关系分述如下。谬误之处,请同道指正。1同味相求,专走脏腑 大承气汤用于热结阳明,胃肠燥结的痞、满、燥、实、坚等腑实证。仲师选用苦寒的大黄与枳实,苦温的厚朴,佐用咸寒的芒硝,以其苦能燥湿胜热,专走肠胃。大黄荡涤实邪;枳实与厚朴行气,除满消痞;芒硝软坚导下。合而泻热破坚,荡涤肠胃。小承气汤方,证虽与大承气汤轻重不一,用量也有区别,但其味苦走肠胃,荡实邪的配伍机…  相似文献   

17.
浅谈产后大便难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普法 《新中医》1997,29(8):53-54
产后大便难又称产后便秘,乃产后三病之一。笔者临证治疗本病稍有所得,今略陈管见,权作引玉之砖。1病机重正虚产后大便难,首见于《金匾要略》,因“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指出本病病机主要是产后律液亏耗,肠道失濡。继而《诸病源候论》提出“肠胃本挟于热,因产又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肠胃痞涩,热结肠胃,”认为血虚肠燥兼内热为其主要成因。《圣济总录》也赞同《金匾》所论,谓“病此者,由去血多,内亡津液也。”《女科经纶》归纳为“内亡津液”,“血虚火燥,”“元气内乏。”《万氏妇人科》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产后气虚而不…  相似文献   

18.
《新中医》1984,(4)
邪热入胃,倘若病人胃肠有积滞,则邪热可与积滞相搏结而形成阳明腑实证;其机理为伤津化热,燥实内结;主要可见腹胀满或疼痛,便秘,心烦或谵语、发热汗出、脉实大等脉证。由于腑实内结的部位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阳明病篇提纲即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阳明本燥,邪气并入大肠,传化糟粕功能失常而影响大便;小肠不得升清降浊致膀胱气化不利,亦可影响小便,及二便失司是阳明病常见征象。阳明病小便异常可提示津液有无,胃气虚实,湿热内结与浊气有无出路等;阳明病大便燥硬可反应“热”“实”“燥”互结于胃内;且大、小便之间互为关联。本文旨在梳理阳明病二便相关论述,探讨二便症状表现特点,辨析此篇内小便、大便病机,揭示其内在区别与联系,凸显二便在阳明病篇相关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痞证探析     
成冬生  高风琴 《陕西中医》1998,19(4):159-161
阐明《伤寒论》痞证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古人对此证的认识,并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其分为热实痞证、虚寒痞证、邪实正虚痞证及其它痞证四个证型论治,灵活运用《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