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女,80岁。左下腹疼痛20余d,以乙状结肠癌收住院。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25cm乙状结肠见半环型隆起型肿物,呈结节状改变,肠腔狭窄,镜身勉强通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意外发现回肠一环形狭窄,近端肠管扩张明显,以Ligasure提起乙状结肠肿物,见肿物两端游离良好,与周围组织无粘 相似文献
3.
孙跃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31(9):855-857
1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适应证及相对禁忌证适应证:位于中部的乙状结肠癌。通常,降结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癌按降结肠癌处理,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癌按直肠癌处理。从理论上讲,腹腔镜大肠癌根治术并没有改变手术方式,因而并没有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只是在技术还不够成熟时、在目前的设备条件下对手术开展的一些限制,如广泛的腹腔内粘连、合并易引起出血的基础病变 相似文献
4.
直肠、乙状结肠癌腹腔镜根治术六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 6例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 ,年龄 37~ 72岁 ,平均5 4岁 ,体重 45~ 6 2kg。其中直肠癌 3例 (距肛门齿状线 4 0~5 0cm) ,乙状结肠癌 3例 (距肛门 32~ 35cm)。术前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癌肿均为单发 ,并取活检明确诊断。Dukes分期 :A期 1例 ,B期 5例。1.麻醉方式及体位 :采用全麻 ;取膀胱截石位 ,臀抬高与水平成 30度。2 .手术方式 :直肠癌切除术 :手术人员分为 2组 ,第 1手术组先行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及直肠盆内游离。在腹壁上作4孔 ,其中 1孔位于左下腹麦氏点相对应位置 (利于扩大后用作造瘘口 )。先在乙状结肠中段系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根治术1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1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其中9例经体外行端端吻合,5例经肛门行直肠-乙状结肠端端吻合,1例行降结肠端造瘘。术后无吻合口瘘、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92.8±33.5)min,平均186.8min,术中出血量(68.5±14.6)ml,平均59.6ml,术后住院时间(8.6±2.5)d,平均9.1d。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乙状结肠癌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术者需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和结肠外科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适应证与技巧。方法 2003年4月~2011年12月对133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据病变部位分别实施乙状结肠或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直肠癌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术(Hartmann术)。结果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129例,其中结、直肠吻合术51例,Dixon术40例,Miles术34例,Hartmann术与中转开腹各4例。手术时间110~230 min,平均155 min,其中结、直肠吻合术(135±65)min,Dixon术(155±55)min,Miles术(185±60)min,Hartmann术(145±45)min。2例术后第7、10天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1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死亡,1例抗凝与活血化瘀治愈。1例Hartmann术后半个月发生盆腔脓肿,经肛门行直肠残端穿刺引流治愈。结肠造口坏死、造口狭窄、造口旁疝各1例,分别在术后8 d、6个月、2年手术治疗。截止2011年7月,随访满1年119例,死亡8例;随访满3年85例,死亡16例;随访满5年40例,死亡13例;trocar和辅助切口未发生肿瘤种植。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适用Dukes A、B期及无肠道梗阻和不保留肛门C期患者,具有解剖清晰、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前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在普外科中的应用正处于良好的发展阶段.其临床观察已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科行无辅助切口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切除保肛术2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杨剑|郭永刚|娜日苏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7):911-912
患者女,75岁。因右下腹部疼痛伴发热17 d,发现右下腹包块15 d入院。体检:T 39℃,右上腹部可见一大小约3 cm×3 cm的肿物,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无破溃,质韧、轻压痛,活动度差,无明显波动感;右下腹可触及直径约15 cm包块,质韧,边界较清楚,表面光滑,轻微压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igaSure在腹腔镜下行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时的应用效果。方法总结11例经腹腔镜行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应用LigaSure对手术操作、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的出现及术后恢复等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1例均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260min,平均150min。术中出血20~100ml,平均35ml;术后2~3天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5~16天,平均10天。1例Miles患者出现会阴部感染,余无并发症。随访至今,除1例DukesC期患者外余未见转移及复发结论经腹腔镜行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术中应用LigaSure,可以减少出血,缩短于术时间,减少异物残留,增加低化直肠癌保肛率,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12.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手术方法。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患者4例。均为男性。年龄58—74岁,平均65岁。手术采用气管内全麻、膀胱截石位、头低15℃,下腹部置入5根套管,腹压设定12mmHg(1mmHg=0.133kPa)。在髂总动脉分叉处剪开腹膜,找到输尿管向下游离至膀胱,剪开髂血管鞘,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游离输精管及精囊,切开狄氏筋膜分离狄氏间隙;分离膀胱前间隙,切开两侧盆筋膜反折和耻骨前列腺韧带,缝扎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切断输尿管及膀胱前列腺侧血管蒂;剪断阴茎背深静脉复合体及尿道,将前列腺及膀胱一并切除。距肛门15cm处切开乙状结肠,将标本经该开口从肛门取出;隔离15cm乙状结肠,将肠道吻合器经肛门插入,乙状结肠近远端作端端吻合。在隔离乙状结肠肠管的中点作一小切口,将该口与尿道断端吻合;插入Foley导尿管,左右输尿管种植在乙状结肠肠管两端,将输尿管末端插入乙状结肠内1cm,4-0可吸收线固定4—6针。关闭乙状结肠两端开口,用剪刀小心剪开前结肠带,形成去带乙状结肠膀胱。结果 手术时间7—9h,出血量200~350ml,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第2周拔除导尿管。术后1—3个月恢复控尿功能,膀胱容量200—300ml,无上尿路梗阻及返流,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技术可行,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脐胱术的疗效。方法31例膀胱癌,全部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其中10例行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术,21例行盘带乙状结肠腺值膀胱术。结果31例手术时间4.5-7h,平均5.6h,31例随访1—36个月,平均19.5个月,两组病人均控尿良好,3例高氯血症,4例轻度腹泻(均为回肠组)。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反流,IVU示左肾盂轻度积水3例,新膀胱容量220-400mL,平均315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2.5-4.9kPa(回肠组)、2.1-5.8kPa(乙状结肠组)。结论双U形回肠和去带乙状结肠均为理想的贮尿囊,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而去带乙状结肠原值膀胱更接近生理膀胱,很少引起代谢紊乱和腹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自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开展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22例确诊为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其中男18例,女4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及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5 h,平均出血量为362 ml,无中转开放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10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其中与肿瘤相关死亡5例。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在具有腹腔镜技术的综合医院开展是可行的,其并发症较少及具有较好的新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腹腔镜根治术治疗血管变异的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伴血管变异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开腹组(58例)与腹腔镜组(62例)。开腹组行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组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胃肠激素水平和治疗效果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出血量[(136.58±62.26) mL]及住院时间[(12.78±1.73) d]均明显少于开腹组[(188.24±72.21) mL和(20.67±1.52) d,P0.05]。且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1.27±0.43)d]、排便时间[(3.45±0.86)d]及肠鸣音恢复时间[(0.63±0.58)d]均多于腹腔镜组[(3.24±1.24)d、(5.25±1.43)d、(1.85±0.69)d),P0.05];两组术前24 h胃动素和胃泌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6 h,两组患者胃动素和胃泌素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开腹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腹腔脓肿及恶心呕吐的总发生率(5%)低于开腹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伴血管变异远端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可减轻患者腹部的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清中胃动素和胃泌素的相对平衡,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女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女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2月~2006年7月,为8例女性膀胱癌患者施行腹腔镜膀胱、子宫、附件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全麻,仰卧位,头低15°,大腿外展,膝关节屈曲。下腹部置入5个trocar。在髂血管分叉处剪开腹膜,游离输尿管,切断子宫圆韧带、卵巢韧带。沿盆壁向下游离子宫阔韧带,清扫盆腔淋巴组织。离断主韧带、骶韧带、双侧输尿管及膀胱侧血管蒂。于阔韧带基底部切开腹膜,沿子宫颈两侧游离打开阴道穹隆。切开前腹膜反折,游离膀胱前间隙,切断阴蒂背深静脉复合体,膀胱颈下方0.5cm处切断尿道。靠近阴道穹隆处横断阴道并封闭残端。在下腹正中线上做4~5cm切口,取出标本。切口外构建"M"形去管回肠储尿囊,输尿管"插入式"种植于储尿囊。储尿囊回纳腹腔,在腹腔镜下做储尿囊与尿道吻合。结果8例手术时间(344.5±42.1)min,术中出血(373.9±81.3)ml。术后随访6~46个月,平均26个月,其中>12个月6例,半年内均能自主排尿,1例日间偶有尿失禁,1例夜间尿失禁,1例排尿困难。膀胱容量(333.6±40.4)ml。残余尿量0~183ml,(51.2±18.1)m...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的方法及经验。方法本组15例,均为男性,年龄45~62岁,平均54岁。术前均明确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采用腹腔镜下行膀胱癌根治性切除,然后取长约40cm回肠于体外缝制贮尿囊及输尿管贮尿囊吻合,体内行贮尿囊尿道吻合术。结果手术时间5.5~8h,平均6.5h;出血量200~1100ml,平均550ml。术后8周静脉尿路造影以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ml。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日间控尿良好,7例患者夜间控尿良好,夜间排尿2~3次。结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除、体外建成贮尿囊及输尿管再植、体内贮尿囊尿道吻合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尿控率高、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11例均为膀胱尿路上皮癌,TNM分期为T2aN0M07例、T3aN0M03例、T3bN0M01例,麻醉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五点穿刺法置入腹腔镜,手术方式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结果本组11例均手术顺利,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时间为5~8h,平均7h;出血150~450ml,平均35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2~5d,2例出现漏尿,均在14d内消失。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病例控尿情况均较理想,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输尿管扩张、肾积水,2例代膀胱残余尿>100ml,均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代膀胱术是膀胱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有开放性手术和经腹腔镜手术两种,与开放性手术比较,经腹腔镜手术虽具有诸多优势,但仍有必要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更为合理的手术步骤、技巧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该项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8例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经验及术后效果。方法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61~76岁,平均68.5岁。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延长脐下切口取出标本,于体外选择40cm回肠,对系膜缘切开后W形折叠形成新膀胱,双输尿管乳头状再植于新膀胱,腹腔镜下将新膀胱最低点与尿道残端行端端吻合。结果手术耗时4~7h,平均5.3h;出血量100~1100mL,平均250mL。术后平均肠道恢复时间3.9d。术后随访7~27个月(平均16.2个月),患者排尿良好,行B超、IVU及新膀胱造影检查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新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300mL。结论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损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高,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