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评价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草药抗病毒作用众所周知,但由于酶免法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不能真实地反映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在观察乙型肝炎疗效方面缺乏量化的指标,而乙型肝炎荧光定量PCR检测,可以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水平进行动态观察,根据患者血清HBV-DNA的拷贝数,进行辨证分型,同时预测和评价中草药及干扰素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现将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中的应用价值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是严重危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1985年以来结核病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急剧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20亿人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5 000万人感染耐药结核杆菌,每年有800万人新感染结核杆菌,300万人死于结核病.检出痰液中结核分枝杆菌一直是临床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涂片法简单易行,但阳性率较低;罗氏培养虽然是金标准,但周期长,均难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3.
荧光定量PCR是一种新的核酸定量技术,该技术在PCR仪反应系统中引入了荧光标记探针,通过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使PCR扩增和终产物检测全处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从而具有实时监测、无污染、快速、灵敏、精确、特异等特点,极大的克服了原有PCR仪技术的不足,其最主要的优势是能对待测样本起始PCR反应模板进行准确定量,扩大了PCR的应用范围,荧光定量PCR已广泛用于生物学及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其在中医药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工具,亦被不断地用于中医药的研究。荧光定量PCR是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度灵敏的核酸定量技术,在PCR反应体系中计入荧光染料或荧光探针,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反应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高效,高通量而且高敏感性等特点,极大地克服了原有PCR技术的不足,目前该技术已逐渐成为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在中医诊断、中医药理研究、中医证实质研究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表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方剂或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在组织、细胞及至分子层次上的作用机制,了解药物作用部位及靶点。探讨中医证候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为阐明其生物学本质提供了新思路。使我国传统中医药体系的科学性在分子生物学的基因水平上得到了初步的验证。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实时荧光定量PCR有望更广泛的应用于中医药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核杆菌效果。方法:210例肺结核患者的血、尿、痰液标本均进行直接涂片和浓集涂片找抗酸杆菌和结核杆菌培养及FQ-PCR检测,观察.3种方法检测不同标本中结核杆菌的阳性率。结果:本组痰标本中FQ-PCR技才潞测结核杆菌阳性率为59.5%,高于涂片镜检的30.0%和结核杆菌培养的阳性率(39.1%),后两种与前者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和胸水标本中FQ—PCR技术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率分别为37.6%,36.7%,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Q—PCR应与常规细菌学方法互补使用,以提高结核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性传播疾病(STD)混合感染的可靠性。方法用ABI5700自动荧光PCR分析仪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病奈瑟菌(NGH)、人乳头瘤病毒6,11型(HPV6,11)及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HPV16,18)、单纯疱疹病毒(HSV),分析STD混合感染中5种6型病原体的组合及比率。结果5种6型病原体均有混合感染的情况。女性CT出现混合感染的比率高于男性,男性UU出现混合感染的比率高于女性(P<0.01)。14种类型混合感染中2种病原体感染的类型占10种,其中CT+UU型混合感染达86.6%。结论用FQ-PCR检测STD准确、方便、快捷,有条件的医院应开展多种病原体的联合检测,以及早发现混合感染者。  相似文献   

8.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or qRT-PCR)是一种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物质,利用荧光信号对整个PCR进程进行实时监测,从而达到对未知起始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动力学范围宽、污染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核酸定量等分析中。本文对实时荧光定量的基本原理、定量类型及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诊断肾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6例疑为肾结核患者使用荧光定量PCR诊断作为观察组,把同时期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荧光定量PCR诊断。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尿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定量PCR应用于诊断肾结核效果显著,能够提高尿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测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BV-DNA的水平,及其与血清HBV抗原抗体等模式的关系。方法监测244例不同乙型肝炎病型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检测HBV-DNA的数量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结果不同病型的乙型肝炎与其HBV-DNA的含量无明显相关性。99例HBsAg(+)/HBeAg(+)/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100%(99/99);96例HBsAg(+)/HBeAb(+)/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67%(64/96);11例HBsAg(+)/HBcAb(+)患者中,HBV-DNA检出率为60%(7/11)。结论血清中HBV-DNA水平与乙肝病型无明显相关性,与HBV-M表现模式有关。荧光定量PCR可以检测HBV的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对于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观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柯帆  王枫  丁雯  李晓兰  杜晨晖  闫艳  裴香萍 《世界中医药》2022,(21):3101-3106+3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是基于荧光信号的累积在DNA扩增过程中对整个实验进程进行实时监测的一种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且定量准确、快速简便,因此在微生物分析、食品科学研究、临床诊断、肿瘤早期研究及遗传病研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药用植物内参基因筛选、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路线研究等领域。该文依据NCBI、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等数据库对近5年实时荧光定量PCR在药用植物基因表达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适宜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不同组织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基因,从何首乌转录组数据中选取Actin,GAPDH,SAND,PP2A,TIP41常用的5个候选内参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以及RefFinder等方法对5个候选内参基因在何首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为何首乌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提供可靠的内参基因,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各候选内参基因在何首乌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和稳定性有较大差异,其中对各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Ct)的分布分析显示,以Actin和GAPDH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而SAND,PP2A,TIP41表达水平较低;通过不同方法对各候选内参基因稳定性进行分析,geNorm分析结果以PP2A,GAPDH表达最为稳定,SAND表达稳定性最差,NormFinder和Delta CT法均以PP2A稳定性最高,SAND稳定性最低,而BestKeeper分析以Actin最稳定。通过RefFinder对候选基因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得出以PP2A基因稳定性最高,其后依次为GAPDH,Actin,TIP41,SAND,以SAND基因稳定性最差。因此,PP2A基因为何首乌不同组织基因表达分析比较理想的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鉴别川贝母掺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川贝母样品中掺伪程度。方法利用川贝母ITS1区序列的特点,设计4条用于特异性鉴别川贝母的正向引物1~4。同时,设计相应的反向引物,配合正向引物组成引物对,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利用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和湖北贝母对照品以及市售川贝母样品,通过PCR扩增来考察引物对1~4鉴别川贝母的准确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考察引物检测川贝母掺伪程度的准确性。结果引物对1~4可以准确检测川贝母的真伪;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可准确检测出川贝母样品中的伪品的掺伪程度。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用于川贝母样品中掺伪程度的定量鉴别。  相似文献   

14.
林晓春 《光明中医》2012,27(7):1429-143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病.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识到,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受损是发病的病机,肝郁血瘀是病理变化的核心.结合临床应用,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辨治体会,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的简称。Kary Mulls在1985年发明了这种模拟天然DNA复制过程的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其原理是根据DNA在细胞内复制碱基配对的原则,在体外的反应体系内加入模板(目的DNA)在3个不同温度下完成变性、复性、延长三个步骤,在一个称为热循环仪的自动装置中,反复循环30次。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临床上以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治疗乙型肝炎,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南方乙肝携带者高达15%左右。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谱可从无症状携带状况,慢性肝炎到肝硬变,肝癌。因此,HBV病毒含量水平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学的发展,为定量观察病毒开辟了新的途径。定量PCR技术是PCR技术完善的新产物,它把PCR扩增、分  相似文献   

18.
沙氏鹿茸草是玄参科鹿茸草属半寄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是中药"炎宁颗粒"的重要原料之一。目前关于沙氏鹿茸草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种质资源,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等方面,在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方面的研究基础还很薄弱,目前尚无沙氏鹿茸草相关内参基因的研究报道。为了筛选沙氏鹿茸草中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保证基因表达结果的可靠性,该研究以沙氏鹿茸草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来自沙氏鹿茸草转录组数据的6个内参基因(UBQ,GAPDH,AP-2,ACT,TUB,CYP)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及接种丛枝菌根Rhizophagus irregularis条件下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GeNorm, NormFinder和Bestkeeper软件综合评价6个内参基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6个内参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稳定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TUB,GAPDH的分析结果接近且表达最稳定,而ACT的表达最不稳定。研究结果为今后沙氏鹿茸草寄生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艾叶是中国传统中药,在药用和灸用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筛选稳定可靠的qRT-PCR内参基因是开展艾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研究的必要前提.该研究从艾的转录组数据中选取Aain、18s、EF-1α、GAPDH、SAND、PAL、TUA、TUB8个常用的内参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