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1 受体拮抗剂即抗 H1 受体的药物 ,系指一般所说的抗组胺药 (抗变态反应药 ,Antihistamines)。通常本类药物主要包括苯海拉明 (Diphenhydramini)、异丙嗪 (Promethaini)、扑尔敏 (氯苯那敏 Chlorpheniramini)、赛庚啶 (Cyproheptadine)等 ,能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上的组胺受体 ,使细胞免遭组胺作用而减轻或防止病理变化。具有抗组胺、抗胆碱与镇静安眠作用 ,主要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 ,但因这些药物所共有的中枢抑制之副作用 ,服用后常出现镇静、思睡、乏力、眩晕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 ,第 2代 H1 受体拮抗剂相继问世 ,上述副作用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7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用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15种作皮内试验,并对其中128例患者进行了脱敏治疗加服小量抗组胺药,而对50例仅给抗组胺药。经治疗发现用脱敏治疗组与单用抗组胺药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金额排序和应用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08~2010年度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我院抗组胺药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逐年上升,DDDs排序前3位依次是左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咪唑斯汀,占抗组胺药销售总额的80%以上.用药金额2009年较2008年增长45.09%,2010年较2009年增长12.50%.结论 安全、高效的第二、三代抗组胺药成为我院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4.
孙风春  朱炳亮 《临床荟萃》1992,7(3):116-116,129
1932年Weis 等发现支气管哮喘病人静脉注射胺后可导致哮喘发作,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血液与特异性过敏原体外共孵后可使血中组胺水平升高因此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组胺有密切关系,从此有不少药理学学开始潜心寻找可能提起拮抗组胺的药物:1933年首先由法国药物学家Fourneau及Bovet发明了一种抗组胺药物,当时称之为F_(?),随后苯海拉明、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相继由人工化学合成,但上述药物对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小,副作用大,故临  相似文献   

5.
咪唑斯汀 (皿治林 ,Mizolastine)是一种独具双重作用(即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 )的新型抗组胺药。为了解它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及积累治疗经验 ,2 0 0 1年 9~ 12月 ,我们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 40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0例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4例 ,女 16例 ,年龄 12~ 70岁 ,病程 1月~ 8年 ,多数患者为 1~ 2年。所有患者治疗前 1月内未服用长效类固醇激素 ,4d内未服用抗组胺药 ,无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患者排除标准 :①正在接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皮质…  相似文献   

6.
慢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为第二代组胺H1受体拮抗剂,然而部分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组胺H1受体拮抗剂没有明显效果。因此,常联合非抗组胺药治疗慢性难治性荨麻疹。根据临床观察,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常用的非抗组胺药物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三环类抗抑郁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但是非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建议在使用前权衡利弊,使用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组胺药联合递减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试验组采用一种二代抗组胺药联合两种一代抗组胺药递减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一种二代抗组胺药递减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16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9.41%、44.12%,停药3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1.17%、38.2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组胺药联合递减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咪唑斯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兰 《临床医学》2002,22(4):56-56
咪唑斯汀(Mizolastine)又叫皿治林(Mizollen),是第二代组胺受体的拮抗剂,属于新型抗组胺药物,具有抗组胺作用,又有抗炎症性能的双重作用机制。1980年在欧州各国使用,国内大医院也有使用,不久我们基层医院也会广泛应用,由于优于其他抗组胺药物,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我院抗组胺药的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并进行临床利用评价,为临床合理、有效、经济地选用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金额排序和用药频度分析法对我院2005~2007年抗组胺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组胺药用药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第一代抗组胺药用频度(DDDs)却逐年下降,第二代抗组胺药用药频度却稳步上升。结论:安全、有效、价廉且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小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将成为抗过敏治疗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0.
组胺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生物胺,它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作用。因此有关组胺的研究早就为人们所重视。组胺对效应器靶细胞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两类组胺受体即H_1和H_2受体而实现的。抗组织胺类药物则是在受体部位上竞争性地拮抗组胺的作用。我们常用的抗组胺类药物均为H_1受体拮抗剂。近年来,通过对组胺的研究合成了一系列的H_2受体拮抗剂,并  相似文献   

11.
抗组胺药物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启超 《新医学》1998,29(3):153-155
抗组胺药(antihistaminics)是广泛应用于抗过敏症状的药物。目前常用及一些书本所载的都多属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一代药物1937年发现,至50年代已发展成熟。近来已有第二代抗组胺药的出现。然而,第二代药物有心血管毒性。所以,必须了解它、掌握它,才能对抗组胺药的临床应用作出选择,本文对这类药物的发展作一概述。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由于过敏原进入体内,刺激机体以产生IgE为主的免疫反应。IgE常附着于肥大细胞上,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抗体抗原反应,阻止胞内环腺苷酸的合成,使其水平下降,于是发生脱颗粒反应。随着颗粒的释放,许多炎症…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告了职业性支气管哮喘患者15例的免疫学检查结果,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中能与补体结合的受体的淋巴细胞增多,而组胺受体的激活减少。血液中带有组胺受体的淋巴细胞数量是很多的,而且刺激IgG受体时,带有组胺受体的淋巴细胞就会增  相似文献   

13.
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椎体外系副反应,临床表现为不自主、不规则,无目的、刻板式的异常动作。一九五九年由Sigwald首先加以描述和命名。其发生率在0.5~56%之间,一般为20%左右。抗精神病药物是引起TD最主要的原因,70年代以来发现抗抑郁药、抗帕金森氏症药、抗癫痫药、抗组胺药、降压药、降糖药及止吐药等均可引起TD。TD发生的机制认为是:①、黑质纹状体通路突触后神经元多巴胺(DA)受体长期被阻滞后,出现“去神经增敏状态”;②、DA受体代偿性增多。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使中枢神经系统DA能活动亢进,而乙酰硷(Ach)能相对减弱,以致DA能和Ach能平衡失调。临床上表现为TD。其表现形式为:①口舌  相似文献   

14.
张永兵 《临床医学》2004,24(1):48-48
咪唑斯汀 (皿治林 )是一种苯丙咪唑类的新型抗组胺药 ,它具有抗炎、抗过敏的双重作用。我科于 2 0 0 2年 10月~ 2 0 0 3年5月用咪唑斯汀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出品 )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 5 2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 5 2例 ,男 2 1例 ,女 3 1例 ;  相似文献   

15.
哮喘病人的特异性免疫脱敏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敏性哮喘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它是一种严重困扰人们生活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 ,大量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人们生活中所接触的变应原越来越多 ,变态反应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而且病情反复发作 ,治疗颇为棘手 ,临床应用的抗组胺药 β2 受体激动剂以及类固醇激素等都是对症治疗药 ,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而且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脱敏治疗是唯一针对病因 ,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我院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5月将抗原阳性 1~ 10种不等的病人脱敏治疗全过程(共 16个月 ) ,进行专人专项详细记录 ,并进行疗效跟踪…  相似文献   

16.
抗组胺药     
《新医学》1971,(10)
各种抗组胺药有单一的化学结构,在某些方面与其他重要药物相似,故其药理作用与这些药物密切相关。事实上,各种抗组胺药都具有一些别的作用,这些作用中很多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7.
法莫替丁(famotidine)是继西米替丁和雷尼替丁之后倍受临床欢迎的抗消化性溃疡药;因其疗效高,毒副作用小,不影响其他药物的肝脏代谢,可望取代西米替丁与雷尼替丁。为此,本文综述法莫替丁的药理学特点和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价值。1 药物的研制与开发自Black在1972年证实组胺受体有H_2亚型并介导胃酸分泌以来,H_2受体阻断剂的研制与开发取得了显著进展。1975年,咪唑类药西米替丁问世,使H_2拮抗剂成为一类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重要药物。然而,西米替丁能抑制部分药物的肝脏代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起成人慢性咳嗽的可能机制和抗组胺药参与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慢性咳嗽患者120例,均为有单纯咳嗽症状>8周并经常规系统抗炎、止咳治疗无效的;再以抗组胺药治疗,观察抗组胺治疗后的咳嗽程度减轻、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并按单项指标疗效判断标准评估。结果抗组胺药治疗后咳嗽症状停止最快为2~3d,治疗后症状改善率达72.26%,治疗前后两组间有效率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有部分出现嗜睡的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显示:慢性咳嗽的发生机制大部分为变应性(过敏性)因素所致。抗组胺药参与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显著,价格低廉、并使用方法简便,很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是慢性咳嗽治疗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 ,大量新型抗精神病药物进入各期临床试验 ,一些新药已在部分国家获准上市。我国近几年也进行了不少进口和国产仿制新药的各项临床试验 ,其中一些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由于具有安全性高、使用方便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临床。现复习文献 ,对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在国内的临床研究与使用情况用一简述。1 抗精神病药应用概况5 0年代初 ,以氯丙嗪为代表具有抗精神病特性而开创了精神障碍的现代治疗。由于发现抗精神病作用与阻断多巴胺D2 受体有关 ,随之发展了一系列D2 受体阻断剂的传统精神病药。但由…  相似文献   

20.
喹硫平作为一种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5-HT2受体具有高度亲和力,对多巴胺D1和D2受体的亲和力明显低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组胺和肾上腺α1受体同样具有较高的亲和力,而对肾上腺受体α2的亲和力较低,对胆碱能M受体和苯二氮卓受体基本没有亲和力。临床研究发现喹硫平仅具有较少的升高催乳素和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