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方剂是由药物按组方原则配伍组成,起着核心作用药物的配伍尤为重要,往往决定着该方剂的主要功用、主治病证及临床应用。本文试从方剂配伍理论、文献资料、药理研究、中医临床应用等方面论证鹿角、龟板两药配伍在龟鹿二仙胶核心药组中的构成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王付 《中医药通报》2005,4(2):14-15
仲景方之所以被誉为方剂之鼻祖,是因为其组方配伍思路独特,用药要点别出心裁,为后人组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与应用思路.在临床中组方用药能否恰到好处,都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然而,科学合理地组方用药并非易事.因药用性能有清热药、补虚药、祛湿药等等;而同是祛湿药又有燥湿药、利湿药、化湿药等;同是燥湿药又有苦温燥湿与苦寒燥湿;同是苦寒燥湿,又有泻下燥湿与清热燥湿等不同.<经方药物药理临证指南>指出,临证"究竟如何选药?怎样选药最为恰当?选择最佳的药物治疗疾病是最妥当的,欲达到这一步,就必须深入研究仲景方剂选药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及其规律性."于此试将经方用药指导临证科学组方,浅析于次.  相似文献   

3.
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而成的.在辩证确定病机和通过立法确定遣药组方前是下,方剂的配伍仍遵循基本的级方结构和药物配伍原则,进行"君、臣、佐、使"配伍,从而使各药形成"有制之师",针对患者或证或病或症,达到整体综合调节的作用[1],体现了方剂在中药饮片层次的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4.
谈谈中医方剂中的“使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方剂中的“使药”,由于排在“君、臣、佐、使”组方原则的最后一位,故常被人所忽视;就是在某些方剂学的教科书中,也往往被一笔带过,使学者“囫囵吞枣”,不得其要。笔者认为,使药是一个完整方剂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现将其涵义、作用及其药理研究简述于下,并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美珍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194-194,193
从中医理论并结合临床及现代药理研究,对安神药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认为安神药除了治疗心悸、失眠等病证外,还可用于肝阳上亢、口舌生疮、咳喘、淋证、便秘、汗证、阴血亏虚及多种疼痛类疾病等的组方配伍中。  相似文献   

6.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而拟定的治疗处方。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剂组方配伍是研究方剂的关键科学问题,揭示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方剂作用机理研究,不但可以证明方剂配伍原则的合理性,而且还将为进一步优化方剂的组合和临床更好的运用方剂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经验的载体,其配伍规、组方原则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方剂药理研究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病因、病机、中药药味及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方剂的研究难度很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加以研究对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对方剂加以研究分析时应注重,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运用现代系统论思想,采用现代科学手段,由简到繁,由宏观到微观,促使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科学结合,从而全面揭示中药方剂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近年来对于方剂药理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方研究、拆方研究、同类方剂对比研究、方剂剂型研究、煎服法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将方剂药理研究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复方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有效的推进了方剂学发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及优势,但有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整体观念、现代技术研究脱离中医理论存在局限性,整体与局部脱节,宏观与微观脱节,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脱节等,因此通过对以上实验研究方法加以探讨总结,明确中药方剂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以期促进方剂研究更加合理有效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避免局限性,促进方剂药理研究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药配伍的药理作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药配伍是中医从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方剂学。但疗效可靠的方剂,通常是组方严谨、方义明确,往往由1个以上的药对组成,因此不仅在临床应用中效果确切,而且药理实验也证明中药配伍优于单味药的药理作用,并或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和新的药理效能,或可解除(减弱)某些药的毒副作用,或起双向调节作用。现将不同药物配伍产生的药理作用浅析如下。1 中药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 将数种性味功能类似的药物相配伍,可加强药效,增强治疗效果。如柴胡、葛根同用,两药皆为轻清之品,其中柴胡主升  相似文献   

9.
寒热药并用组方在临床中颇为常用,药有寒热温凉平,方剂亦有,究其配伍后的方剂寒热之性大多遵循"同经所属争寒热,分经自行司本职",能够洞悉错综复杂配伍后的方剂寒热属性在临床应用中便可游刃有余地做出有针对性的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鼠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红细胞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方法:大鼠采用低硒饲料喂养13周,观察红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氧化抗氧化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第8周时,模型组动物红细胞免疫功能发生紊乱,以E-C3bR和E-ACCR低下为主。至第13周时更为明显,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明显下降,E-IC含量明显增高。与此同时,红细胞氧化和抗氧化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SOD、GSH-PX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结论:13周时,该模型表现为明显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2.
廖利平 《世界中医药》2010,5(3):225-226
笔者从中医哲学观点影响世界,中医人文思想影响世界,中医精湛医术影响世界,中医药教育科研影响世界,中医“治未病”理念引领新方向,以及如何扩大中医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引经据典来论证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第五大发明,其成果为人类的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在世界造成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氮酮对蟾酥中蟾毒内酯类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盛山  吕志平  刘强 《中成药》2003,25(9):694-695
目的 :研究氮酮对蟾酥中蟾毒内酯类成分体外渗透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以裸鼠皮肤为实验屏障 ,研究氮酮浓度分别为 0 % ,2 % ,4% ,6 % ,8% ,1 0 %时蟾毒内酯的透皮速率常数。结果 :氮酮浓度为 0 % ,2 % ,4% ,6 % ,8% ,1 0 %时蟾毒内酯的渗透速率常数分别为 81 .2 5 ,1 1 4 .92 ,1 69.63 ,1 96 .31 ,2 0 8.2 7,2 61 .35(μg/cm2 ·h)。结论 :氮酮可以促进蟾毒内酯的透皮吸收 ,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氮酮浓度为 1 0 %时有最大的透皮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5.
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舌诊显示出鲜明的特殊性。从甲骨文中对舌的最早记载,到秦汉时期舌诊的萌芽,从元代第一部舌诊专著的诞生,到明清时期对舌诊的极大发挥,中医舌诊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而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就是中医舌诊特殊性形成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面护理对于胆结石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6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给予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予以全面护理支持,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2组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总满意率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为95.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31.25%,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全面护理干预能缩短胆结石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煎煮方法对清金宁气汤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先采用HPD600型大孔树脂处理样品,以黄芩苷为对照品,在278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结果线性范围2.4~12μg/ml,回归方程为C=0.016A 0.0001,r=0.999 2,平均回收率99.1%。结论不同煎煮方法的清金宁气汤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机理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近年来颈椎病形成的机理研究和针灸、针刀、中药、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进行综述,并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思维进行融合,从多个直接或间接的角度对针灸、针刀、中药、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菩人丹的降糖作用。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 ,观察菩人丹对其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以小鼠为对象 ,做菩人丹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菩人丹可降低大鼠血糖 ,并存在时效关系 ;菩人丹各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的空腹血糖较模型组均下降 (P <0 0 1) ,且菩人丹中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菩人丹中剂量组能够升高血清胰岛素水平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表明 ,菩人丹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菩人丹可以降低实验性高血糖 ,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 ,且无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清胰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胰汤辅助治疗SAP能显著降低患者腹痛缓解,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