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范畴,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的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古今中医学者对该期病因病机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本文就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目的在于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q-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亚健康防治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分析亚健康状态产生的原因及机理,阐述中医理论对亚健康的认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防治亚健康状态的关系。结果: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以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防治亚健康,疗效显著。结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安全有效,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调节由正常变为受损,虽升高但还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种。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前期属于消渴病的萌芽阶段,即“脾瘅”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治糖尿病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含义。本文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对整体调节干预糖尿病前期的理论、意义及前景展望进行了阐述,为中医药个体化防治糖尿病前期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在CNKI数据库分别先后输入主题词“脾瘅”、“糖尿病前期”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从2002年-2012年,检索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在检索结果中去除流行病学调查、会议报告、西医相关实验研究等.输入主题词“脾瘅”检索到15篇相关文献,输入主题词“糖尿病前期”检索到169篇相关文献,经筛选符合条件的剩余相关文献共45篇.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多重消渴轻脾瘴,对脾瘅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及整体辨治规律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从中医脾瘅角度认识糖尿病前期,为从源头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治未病”思想,提高中医药疗效,彰显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5.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老年糖尿病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机、防治现状、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老年糖尿病妇女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干预4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及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丛葳 《光明中医》2016,(23):3395-3396
基于"治未病"理论体系的研究,以糖尿病发生发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为依据,探究糖尿病防治应用。提出应依照"治未病"基本内容"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已病早治,防其传变"辨证论治,以适应自然,调和阴阳;调摄精神,怡情养性;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原则,将"治未病"理论贯穿糖尿病防治始终。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方教授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用于指导糖耐量异常患者的综合防治,将糖耐量异常归属"消渴病"范畴,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制定一套综合干预措施,从而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即"未病先防";方教授特别重视糖尿病肾病的防治,认为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在糖尿病的早期,应着手防治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即"既病防变",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树林  凌燕 《吉林中医药》2013,33(6):550-552
糖尿病前期人群是发展成糖尿病患者的高危群体,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引入健康管理措施中,不但有利于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干预,更可以根据糖尿病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特点,找出糖调节异常的预警措施.因此,基于治未病理论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实施健康管理将是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前期是2型糖尿病发生必定会经历的一个时期,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治未病"思想引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中,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对处于不同状态的人群进行干预,积极发挥其作用,对于防治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前期中的应用(饮食、适度运动、监控高危人群),中医学"治未病"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阐述了中医"治未病"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理论在多器官纤维化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宗江  刘昆  张新雪  牛建昭 《中医杂志》2005,46(10):727-729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将这一理论引入中医药防治肝、肾、心、肺等器官纤维化、硬化的研究中,寻找通治多器官纤维化的有效药物,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为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为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医思维和现代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中医肾病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西医深层次结合的突破点。以中医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从"既病防变"和"二级预防"、"证本质"和"微观辨证"等角度对肾脏病的中医诊治理念展开探讨,并进一步提出现代临床中医肾脏病诊疗模式应是中西医有机结合下的审病-辨证-治病。  相似文献   

13.
Diabetes is a major medical problem that imperils public health. Over two thousand years ag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alled diabetes-related symptoms "Xiaoke" disease. In ancient China, TCM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ere used widely in treating Xiaoke and abundant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CM theory on diabetes and its achievement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the past. Us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cent progress in diabetes therapeutics, including data from clinical trials, are presented. Mechanistic studies from basic research are discussed. Yin-yang balance and a holistic approach of TCM may complement diabetes treatment in Western medicine. With continuous efforts, TCM could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fighting this disease.  相似文献   

14.
目的:正确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如何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结果:以中医“治未病”理论引导患者对健康的认识与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达到现代中医护理的预期目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结论: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可充分发挥中医在预防保健与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中医护理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时间节律防治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按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多角度因时治疗痰病的案例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临床观察发现,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月经病等常见病,因时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根据季节、天气,结合脏腑辨证论治及八纲辨证,掌握痰病发生的时间规律,因时治病,对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理论层面阐述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特色,以利于“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传播,把握“治未病”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方法:以基本观念、目标、干预客体、策略等为研究对象,比较中西医之间的异同,阐明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特色。结果:中医“治未病”学术的基本观念是整体动态,其根本目标是和谐适度,其干预客体着重在于人体自身,其根本策略在于通过综合调理以提高机体自身的素质和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结论:中医“治未病”在学术特征上有着现代医学尚不具备的特色,这些特色从理论上看较之受且有广泛适应性和方便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是全世界的健康难题,西医西药在治疗糖尿病中存在局限性,中医治疗糖尿病历史悠久,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更符合系统生物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和机制还未被国际广泛认可。中医病机与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能够用现代生物学理论有机的联系起来,用中西医结合观认识糖尿病,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去解释病因病机、法理方药,用组学、质谱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破解对中医药糖尿病治疗中的科学疑问,把中医的精华展现出来,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肿瘤、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等,以女性患者多见,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影响人类健康。甲状腺疾病属于中医学瘿病范畴,“痰结”为其总病机,病因多为肝失条达或脾失健运或气郁、痰湿、瘀血留注,聚而成形。中医对瘿病有独特的辨治优势,而瘿病的防治更是围手术期辨治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拟从病因病机的角度,探析“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病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在瘿病防治中的应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窦攀  王学美 《环球中医药》2010,3(4):302-306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范畴,几乎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这一阶段,因此对其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关键。糖尿病前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古今中医学者对该期病因病机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近年国内也有医家对该期患者证候特点和规律进行了研究。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早期干预意义重大。为了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本文综述了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危害严重,2型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链式恶性循环依存性。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临床治疗本病的经验及中医古籍记载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肾精亏损、痰瘀凝滞,按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肝郁气滞证,肝肾亏虚证五种证型辨证论治疗效满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思路,即不仅要辨证论治,亦要发挥病证结合的优势,要结合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生发病及病理药理的研究新进展,应用精准化医疗模式,应用现代医学组学研究新发现来防治本病,从而达到中医药防治本病靶点相对明确,疗效可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