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老年科2012年1—3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623例为对照组(活动前);2012年10—12月接受高渗性药物输液的患者3 772例为观察组(活动后)。2012年4—9月以"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8.41%降为8.85%,静脉炎发生率由6.73%降为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显著提高(P0.05)。活动后圈组成员在品管圈应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沟通协调、活动信心与责任荣誉6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高渗性药物输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规范临床高渗性药物的输注,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小组成员通过评分选定"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为本期活动的主题,对活动开展前留置针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留置针输液外渗发生率由11.1%降至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静疗相关知识与高危药品相关知识考核均高于活动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学会应用管理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降低住院患儿外周留置针液外渗与静脉炎的发生,提高输液护理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效果。方法由辅导员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品管圈运作的系统培训,按照自愿原则自由组圈,确立“降低患者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对活动开展前静脉输液外渗问题展开调查,讨论分析原因,拟定实施对策,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外周静脉外渗发生率低于活动前(P〈0.01),一次穿刺未成功率低于活动前(P〈0.01),留置针使用率高于活动前(P〈0.01);护士静脉输液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均高于活动前(P〈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为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静脉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护士的静脉输液技能水平,降低了患者外周静脉外渗的发生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法对输液外渗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输液外渗的再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用自行研制的调查表随机进行横断面调查,对2012年1~6月输液外渗24例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于2012年7~12月输注高渗性营养液和细胞毒性药物时,采取输液前预防、外渗后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跟进的三维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输注高渗性营养药,护士选择输注工具和部位正确率明显提高,输液外渗明显减少。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了输液外渗病例,达到预期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黄娟  王在霞 《当代护士》2013,(11):154-155
目的 探讨督导员制度在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护理部成立督导员小组,督导员经护理部统一培训后,负责全院各科室人员静脉输液的培训、抽考、复核;比较实施督导员制度前后静脉输液操作考核的成绩,静脉炎和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 实施督导员制度后,全院静脉输液操作抽考优秀率由78%升至95%(P〈0.01),静脉炎发生率由24.0%降至2.1%(P〈0.01),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由20.0%降至7.3%(P〈0.01).结论 督导员制度在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输液相关并发症的控制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有利于静脉输液操作技术的逐级管理和护理质量的逐步提高,降低了输液的风险,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方法 2014年5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小儿静脉穿刺药液渗透率”,通过定期组织圈员会议全面查找导致静脉药液外渗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比较开展活动前后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及其他相关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的理论、操作水平。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3个月后,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不成功率为1%,药液外渗率为3.3%,较开展前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非常有益,值得长期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医护合作在预防老年患者高渗性药物输液渗漏性损伤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医护合作小组,明确岗位职责发挥专业特点,规范高渗性药物输液流程及管理。结果高渗性药物治疗选择中心静脉置管比例、输液渗漏发生率、医护合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医护合作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高渗性药物输液渗漏性损伤发生,提高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中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作用,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护理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立"同舟圈"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1)有形成果:急诊患者转运中输液外渗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8.5%降至6.2%。(2)无形成果: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自信心、团队凝聚力、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8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急诊患者转运中的输液外渗发生率,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团队精神及组织策划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以"降低胺碘酮致静脉炎"为活动主题,进行了现况调查,通过鱼骨图分析胺碘酮致静脉炎发生的主要原因,设定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率由62.90%降为29.51%.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化疗性静脉炎中的应用。方法在科室成立品管圈,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化疗患者输液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拟定对策,通过实施对策,运用PDCA循环对化疗患者采取输液护理干预,并将干预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由2.48%降至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用药的安全性,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同时提高了圈内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和综合能力,加强了科室团队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临床高渗性药物输液途径的现况调查,分析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和神经内科接受输注高渗性药物的住院患者60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临床高渗性药物的输液途径现状和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情况。结果 600例患者中,使用中心静脉途径的占32.5%,使用外周静脉途径的占67.5%;外周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7.1%,中心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士对高渗性药物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结论高渗性药物经中心静脉输液可显著减少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重复静脉穿刺的次数,最大限度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和舒适,同时,需重视输液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认知状态,有利于临床输液的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骨科外周静脉炎发生率,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认知,静脉治疗评估等,从而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由7.89%下降到3.15%,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认知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骨科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还提升了护士主动关注静脉治疗意识和静脉治疗风险意识,规范了静脉输液流程和静脉治疗行为,增强了人性关怀能力与评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神经内科刺激性药物静脉输液血管通道选择正确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拟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 经过6个月品管圈小组的活动,使我病区刺激性药物静脉输液血管通道选择正确率由改善前51.3%上升至目前的88.1%,并降低了病区刺激性药物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圈员的品管能力,充分展示了病区医护人员的团队协作性.结论 品管圈活动应用到神经内科刺激性药物静脉输液血管通道选择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降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为活动课题,随机对活动前后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外渗原因,制定活动计划,提出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由0.5%下降到0.09%,圈员能力得到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增强团队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输入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结果: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由活动前的59.32%,降至活动后23.64%。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提高圈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同心圈活动小组,以“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提高留置针输液质量”为主题,调查品管圈现状,寻找输液外渗原因,设立改善目标,落实对策.结果 活动实施后,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率由15.1%下降至6.5%,目标达成率为97%,进步率为56.95%,10个圈员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留置针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留置针输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质量管理手段对降低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作用效果。方法:以"降低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总结降低住院患者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发生率的方法,制定出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标准化措施。结果: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静脉炎的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24.50%降至活动后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效果。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改善了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发生静脉炎的临床现状,提高了科室护理团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协助意识,创建了积极向上的科室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朱淑芹 《妇幼护理》2023,3(18):4449-4450
目的 探讨社区护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与防患。方法 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21 年 2 月至 2022 年 11 月收治的 100 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5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安全护理 模式。分析对比两组的静脉炎发生情况、输液外渗发生情况以及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输液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对社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能降低静脉炎、输液外渗及护理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血管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发生置管反应与血管管径及液体性质有无关系。方法:94例心血管老年病人静脉输液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335例次,按置管部位分为手足背小静脉及四肢大静脉组,根据输液的性质分为高渗液组及非高渗液组,对各组之间置管反应的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手足小静脉发生静脉炎、总置管反应高于大静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输液不畅及液体外渗也显著高于大静脉组。高渗液组除输液不畅两者之间无差别外,静脉炎、液体外渗及置管反应总发生率均高于非高渗液组,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心血管老年病人静脉输液尤其滴注高渗液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应选择四肢大静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门诊患儿输液外渗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门诊患儿输液外渗为活动主题,对门诊输液患儿输液外渗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分析原因,并由此制定相应应对措施。结果门诊输液外渗原因主要分为护士、家属、患儿等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中护士是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68.6%)。通过品管圈活动,门诊输液患儿输液外渗由17.5%下降到10.0%,根据公式计算目标达成率为89.3%,进步率为42.9%。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改善门诊患儿输液外渗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