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肌细胞生成素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后肌细胞生成素的表达变化,了解失神经骨骼肌的再生状态。方法以11例正常与失神经不同时间人体骨骼肌为标本,提取总核糖核酸(RNA),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失神经骨骼肌中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人体骨骼肌失神经后,肌细胞生成素在1年内呈高水平表达,7个月达到顶峰,为正常骨骼肌表达的38倍,12个月时为21倍,至26个月下降至11倍。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应在伤后1年内尽早修复。 相似文献
2.
人体失神经萎缩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研究人类失神经萎缩骨骼肌肌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为对象,对失神经萎缩的肱二头肌、小鱼际肌及其健侧胸锁乳突肌肌纤维组织中的蛋白质进行二维电泳和PD-Quest分析,对差异蛋白质用MALDI-TOF质谱仪进行Trypsin酶解指纹图测定。结果(1)初步建立了人体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建立了失神经萎缩肱二头肌、小鱼际肌以及健侧胸锁乳突肌的凝胶图像的Matchset;(2)在失神经萎缩肌肉中800个蛋白质共有32个发生了变化,表达变化蛋白质主要集中在pI4~8,Mr相对分子质量为30000~50000范围内;(3)发现了肌肉萎缩部分的可能相关蛋白,在萎缩组共有6个点的表达量增加,24个点的表达量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个蛋白质在肱二头肌和小鱼际肌中的表达量是不同的。被鉴定的7个蛋白质可归类为代谢蛋白、分子伴侣蛋白、收缩性蛋白。结论该结果证实使用蛋白质组学分析骨骼肌萎缩相关蛋白质是可行和有效的,并首次提供了人类健康骨骼肌组织蛋白质2-D图谱。研究了失神经萎缩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的结果表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防止自由基团的攻击、蛋白质错误折叠的修复以及细胞中蛋白质分选均与人类臂丛损伤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3.
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n和MRF4在人体失神经骨骼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后成肌调节因子Myogenin和MRF4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了解其再生状态。方法 取20例人体失神经后不同时间段的骨骼肌与3例正常骨骼肌标本,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肌细胞核变化,抗Myogenin和MRF4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统计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染色定性观察Myogenin和MRF4蛋白表达方式。结果 抗Myogenin和MRF4抗体阳性染色细胞核数在人体骨骼肌失神经支配时即开始升高并在1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1年后快速下降,至失神经2年几乎消失。肌细胞核内移现象在失神经1年内常见且部分分居中的细胞核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骨骼肌失神经支配1年内,核内移可作为肌纤维再生的一个标志;Myogenin蛋白表达检测可以作为不可逆肌萎缩的指标;周围神经损伤后,应在1年内尽早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活性氧(ROS)、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MPTP)在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后的表达变化且与肌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探讨ROS、MPTP参与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 将30只V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失神经2d组、失神经7d组、失神经14d组、失神经28d组,每组6只.制作坐骨神经切断后失神经支配的腓肠肌Vistar大鼠模型.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失神经支配后腓肠肌细胞ROS的含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MPTP的开放,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肌细胞凋亡.结果 大鼠失神经支配后,肌细胞中的ROS、MPTP及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表达随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28d)而持续增加,且各组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OS的表达与MPTP的开放呈正相关(r=0.884,P<0.01),与肌细胞的凋亡率呈正相关(r=0.893,P<0.01),MPTP的开放与肌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927,P<0.01)与肌细胞萎缩指标肌湿重比呈负相关(r=-0.907,P<0.01).结论 ROS、MPTP为调控失神经支配后骨骼肌萎缩的重要分子,其具体机制是通过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促进骨骼肌萎缩.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nd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 (MPTP) in denervated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ell apoptosis, and explore specific molecular mechanism in denervated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MethodsThirty Vista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 control group, 2-days group, 7-days group, 14-days group, 28-days group. Standard model of denervated gastrocnemius muscle was established. The content of ROS and the opening of MPTP in the gastrocnemius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respectively. The apoptotic cells in atrophic muscle were examined by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TUNEL). Result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ent of ROS, the opening of MPTP and the apoptosis of gastrocnemius were increased continuously (<28 days) in 2-days group, 7-days group, 14-days group, 28-days group (P<0.05). The content of ROS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pening of MPTP (r=0.884,P<0.01) and the apoptosis rate (r=0.893,P<0.01), and the opening of MPTP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poptosis rate (r=0.927,P<0.01), but a neg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atio of muscle wet weight (r=-0.907,P<0.01). Conclusion ROS and MPTP are important elements in regulating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after denervation by the mitochondrial apoptosis pathway.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后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 实验以失神经支配腓肠肌为动物模型.选用体质量为200~250 g的雌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6只,健康对照组6只.按术后取材时间的不同再将实验组分为6组,每组6只大鼠.分别运用Tunel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失神经后不同时间萎缩腓肠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的表达变化,同时测量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透射电镜观察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萎缩的腓肠肌湿重比在失神经4周内和第10周到第12周下降最快,而在第4周到10周和第12周到16周下降较慢,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仅在失神经早期表达增高,于第4周达高峰;而Bax分别于失神经第2周与第12周达高峰,增高幅度大于Bcl-2.Bcl-2/Bax的比值除对照组(1.522±0.215)和失神经第8周时(1.065±0.165)大于1外,其余各时间点均小于1.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于失神经第4周和第12周达到高峰,其变化趋势与Bax相仿.结论 失神经腓肠肌萎缩过程呈现4个阶段;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ax过量表达在失神经不可逆肌萎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靶向作用Bax基因,抑制Bax表达可能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6.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一直是外科研究的热点。 2 0世纪 6 0年代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水平。然而其临床疗效仍难令人满意 ,许多肢体功能仍不能恢复 ,特别是高位损伤。究其原因是周围神经损伤的实质是细胞损伤 ,是神经元的完整性受到了破坏 ,其胞体联系末梢的轴浆运输中断 ,从而使神经元的胞体和效应器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性或死亡。因此其修复涉及相应神经元胞体的保护、轴突再生和效应器的功能保存等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延缓或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均将影响肢体功能的康复 ,从而最终影响疗效。目前对周围神经损… 相似文献
7.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与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骼肌细胞进行性凋亡已成为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之一。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凋亡形态学变化与经典凋亡有所不同,特征之一为骨骼肌细胞核凋亡。各种已知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在骨骼肌细胞凋亡过程中均有发现,但具体调节机制尚存争议。一部分关键调节蛋白的作用较之经典凋亡过程中所起作用有所差异,骨骼肌细胞凋亡与蛋白水解合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探索失神经骨骼肌细胞凋亡机制对于维持骨骼肌细胞正常生理功能,阻止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领域亟需解决的棘手难题.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至今无突破性进展.经典的被动活动、电刺激对临床延缓肌萎缩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扭转肌萎缩最终命运.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氨哮素等可增加肌细胞数量,维持肌肉湿重和肌纤维直径不致明显下降,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骨骼肌萎缩,但仅限于动物实验.多潜能干细胞移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小牛相关转录因子-1等基因转染,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基因敲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去神经骨骼肌,有明显延缓肌萎缩的作用.该文从被动活动、电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细胞移植、生长因子、基因水平治疗等方面,就失神经骨骼肌萎缩防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在人体肌卫星细胞分化培养中的表达规律,探索肌细胞生成素在肌卫星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取6例正常成人的骨骼肌,消化、分离肌卫星细胞,肌卫星细胞生长培养后进行分化培养。在分化培养过程中,观察肌卫星细胞形态,计算其融合率,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细胞总RNA中肌细胞生成素mRNA的表达量。结果 在肌卫星细胞分化培养过程中,肌细胞生成素mRNA的表达增加,其规律与肌卫星细胞分化、融合相一致。结论 肌细胞生成素参与人体肌卫星细胞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骨骼肌细胞进行性凋亡已成为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之一。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凋亡形态学变化与经典凋亡有所不同,特征之一为骨骼肌细胞核凋亡。各种已知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在骨骼肌细胞凋亡过程中均有发现,但具体调节机制尚存争议。一部分关键调节蛋白的作用较之经典凋亡过程中所起作用有所差异,骨骼肌细胞凋亡与蛋白水解合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探索失神经骨骼肌细胞凋亡机制对于维持骨骼肌细胞正常生理功能,阻止失神经骨骼肌萎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是一种终末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创伤和病理过程引起的神经元丢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近年来干细胞尤其是神经干细胞研究的迅速发展使这一概念得到重大修正,同时也为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阐述了神经干细胞的概念、生物学特性、体内分布及其在骨骼肌失神经萎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同时也简单阐述了其他干细胞在骨骼肌失神经萎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失神经后骨骼肌血管床的变化、肌卫星细胞的变化、肌细胞凋亡、生物因子、成肌调节因子等方面综述了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病因、病理及防治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近年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有关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国内外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主要从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学的改变来研究萎缩机制。失神经骨骼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并有凋亡小体出现。促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抑制凋亡相关基因下调。骨骼肌卫星细胞在失神经支配后增多,但不能分化为成熟肌纤维,以致最后减少甚至耗竭。失神经支配萎缩的骨骼肌细胞中线粒体结构改变和代谢相关酶基因下调导致肌细胞代谢紊乱。结论骨骼肌纤维组织学改变,肌卫星细胞数量及分化改变,线粒体结构改变,凋亡相关基因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均参与了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蛋白酶体亚基RC2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蛋白酶体亚基RC2在失神经骨骼肌中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将48只SD大鼠,建立右下肢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随机分为8组,每组6只,术后0d为对照组,术后1、2、3、4、5、6、14d为实验组;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C2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变化规律。结果RC2的mRNA从失神经后第1天开始表达上调,3d达到高峰,为对照组的4.98倍,随后逐渐下降,14d时降为对照组的0.42倍;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2在蛋白水平的变化与转录水平有着相同的趋势,但是变化幅度较转录水平为低。失神经后3d达到高峰,为对照组的2.70倍,随后缓慢下降,14d时降为正常侧的0.35倍;失神经术后1、6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14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酶体亚基RC2在失神经骨骼肌早期表达增强,提示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失神经骨骼肌早期的蛋白快速降解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显微外科早期修复周围神经损伤虽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神经修复后靶器官肌肉功能常不能完全恢复,因此周围神经损伤后常见并发症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防治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均证实电刺激治疗可有效防治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该文就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病理机制及电刺激治疗机制、作用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在大鼠失神经骨骼肌血管壁中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27只,其中健康对照组3只,实验组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在术后4h、8h、12h、24h、3d、5d、7d、14d取双侧腓肠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对VEGF在肌肉中血管壁及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在正常大鼠腓肠肌,VEGF在血管壁有表达,flk-1只在血管内皮有表达。坐骨神经切断8h内VEGF在血管壁中的表达呈一过性的降低,随后至术后3d保持在低于健康对照组的低水平表达。术后3d至14d表达逐渐增强,但14d时VEGF的表达量仍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flk-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于术后0~12h呈现先升高而后降低的明显波动,术后24h~14d表达逐渐升高。结论本实验揭示了早期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血管壁内VEGF及其受体胎肝激酶-1(flk-1)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失神经骨骼肌内表达的调节机制、血管退化在失神经肌萎缩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VEGF治疗失神经肌萎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失神经骨骼肌萎缩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临床的疗效仍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这是因为除了周围神经损伤本身外 ,其近端的神经元和远端的效应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性或死亡 ,而这三个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到最终的疗效。骨骼肌是周围神经系统的靶器官 ,它的发生、功能和结构的维持都受到运动神经的支配和调节 ,一旦失去神经支配 ,骨骼肌的体积将会很快减小并失去收缩功能 ,肌纤维会逐渐萎缩 ;肌细胞同时也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有关骨骼肌萎缩的报道较多 ,包括蛋白质代谢、肌酶活性、肌细胞形态学改变、肌纤维的数量和类… 相似文献
18.
19.
日的:了解嗅鞘细胞移植对失神经后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方法: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骨骼肌内包埋,进行DMEM和嗅鞘细胞的移植,在术后4、8、16和32周进行诱发电位、肌肉湿重、骨骼肌病理学改变和肌纤维截面积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嗅鞘细胞移植与对照组相比在肌肉功能和抗肌萎缩方面都有明显优越的作用。结沦:嗅鞘细胞移植对失神经骨骼肌有恢复功能和对抗肌萎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大鼠失神经支配骨骼肌组织学、电生理及酶组织化学改变 ,探讨反映肌肉萎缩程度的指标。方法 选用SD大鼠 ,建立失神经支配腓肠肌模型 ,观察术后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 ,运动终板超微结构、纤颤电位波幅、Na 、K ATP酶及Ca2 ATP酶活性变化。结果 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 ;运动终板 4周内改变不明显 ,16周后消失 ;纤颤电位波幅在 8周内维持在高水平 ,12周后呈进行性下降 ;Na 、K ATP酶活性随失神经支配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 ;Ca2 ATP酶活性在 8周内维持在较高水平 ,12周后明显下降。结论 肌细胞直径及截面积可作为反映肌肉萎缩的可靠形态学指标 ,纤颤电位波幅可作为潜在电生理指标 ;Na 、K ATP酶活性是可靠酶组织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