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列腺外科检查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观察了良性前列腺肥大(BPH)、前列腺癌(PC)病人实施前列腺按摩、前列腺穿刺、及前列腺直肠指诊(DRE)三种检查操作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浓度的改变, 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表达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基因位点 ,抗原表达 ,血中存在形式的基础研究 ,来阐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各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及”灰色区间”的处理方法 ,同时对标本的采集 ,各诊断价值以予客观评述 ,提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特征,存在形式,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断,监测和预后等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癌(PC)是老年男性的主要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对前列腺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指标。虽然PSA水平在前列腺癌明显增加,但在前列腺其他良性疾病也会增高,所以单凭血清PSA水平变化对PC的早期诊断、预后判定是不够理想的。近年来的研究犤1、2犦认为,PSA在血清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其主要与蛋白酶抑制物形成复合物,但还有少量未结合的PSA即游离PSA(fP-SA),其比值对区分前列腺增生(BPH)和PC有非常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采用化学发光技术对153份血清标本进行了血清fPSA,PSA测定并求出比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特征,存在形式,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前列腺癌诊断、监测和预后等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0~10.0μg/L的灰色区域时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在3.8~12.1μg/L的血清值共109例,经病理诊断14例为PCa,95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用化学发光法测得TPSA、CPSA、fPSA,B超测得前列腺体积,计算C/TPSA、f/TPSA和PSAD并对C/TPSA、f/TPSA和PSA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PSA、PSAD在BPH组与PC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PSA在BPH组与PC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PSA为4.0~10.0μg/L的灰色区域C/TPSA、PSAD对PCA诊断的特异性明显优于f/TPSA。结论在TPSA为4.0~10.0μg/L的灰色区域以F/TPSA<0.16为判断标准对PCa的诊断价值不明显,C/TPSA在该区域能较好的鉴别PCa和BPH,PSAD在该区域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被用作肿瘤标志物,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很受关注,最近研究表明它对前列腺癌(PCa)缺乏特异性,但其在血清中的存在形式却能更好地区别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M)。本文就其性质、血清中的存在形式、临床应用及检测近况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及其非特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十年前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以来,被认为是精液特异性,组织特异性,性别特异性的标志物,但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已证明其特异性是比最初人们的所认识的更有趣和复杂,它不安全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本文论述了非前列腺来源的PSA,即在泌期妇女期乳汁中,妊娠期妇女的羊水及精液中,且30%~40%的乳腺肿瘤也产生PSA,PSA在存在与类固醇激素(主要是孕酮和雄激素)受体阳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是早期发现前列腺癌(Cap)的常规实验,现从Cap发病的危险因素、PSA的生化特性及生物规律、PSA在Cap的分期及诊断、PSA在Cap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PSA在雄激素去除治疗后的观察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为提高Cap检出的阳性率、使患者能够尽早得到治疗提供一些信息。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的临床诊断中,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因敏感性较高,近年来常用于早期筛选.然而,正常和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也表达PSA,因此PSA不是完全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特别在血清PSA轻度增高(4.0~10.0 ng/ml)的病例中,难以将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相鉴别.近年来PSA派生出一些新指标,提高了它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准确性.其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为血清PSA值/前列腺总体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移行带密度(PSAT)为血清PSA值/前列腺移行带体积.本研究对103名血清PSA轻度增高的病例进行经直肠超声检测,并将PSAT和PSAD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早期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比值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54例前列腺增生(BPH),32例前列腺癌(Pca)和38例正常男性的血清FPSA、TPSA含量,并计算FPSA/TPSA比值,讨论它们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结果单独以血清TPSA大于4.0μg/L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0%,76.2%。以FPSA/TPSA小于0.11作为前列腺癌的诊断限定值,当血清TPSA小于4.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68.1%;当血清TPSA大于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5%,69.1%;而当血清TPSA在4.0 ̄10.0μg/L时,FPSA/TPSA比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3%,90.5%。结论当血清TPSA在4.0 ̄10.0μg/L时,FPSA/TPSA比值可大大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总PSA(T-PSA)的比值(F/T)对鉴别诊断前列腺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同时检测123例前列腺癌(Pca)和155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血清T-PSA、F-PSA,计算其F/T比值,并比较各F/T比值的总有效率。结果Pca组和BPH组血清T-PSA和F/T比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当T-PSA在4.0~10.0ng/ml区间时,两组患者血清T-PSA无显著差异(P>0.05),但Pca患者组的F/T比值却明显低于BPH组(P<0.01)。通过总有效率的分析,F/T比值取20%作为临界值较为合适。结论F/T比值作为T-PSA的辅助指标在诊断灰区能显著提高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及cPSA/tPSA比值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PCa患者22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48例及前列腺正常对照组50例患者的tPSA、cPSA及cPSA/tPSA比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Ca组的tPSA和cPSA浓度明显高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SA/tPSA比值在对照组与PCa组及BPH组与PCa组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SA与tPSA均可筛选及早期发现PCa,结合cPSA/tPSA比值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对PCa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型高危前列腺癌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8例低PSA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入院平均PSA值为2.14ng/mL;7例患者肛指检查异常;穿刺病理诊断腺癌6例(其中1例为导管腺癌),小细胞癌2例;行Gleason评分者5例,均>7分;T3期以上患者占75%,5例有远处转移。对2例前列腺小细胞癌行内分泌治疗,其中1例再行化疗;对6例前列腺癌,1例行内分泌治疗加根治性放疗,1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加内分泌辅助治疗,其余4例均行内分泌治疗。平均随访19.5个月,8例患者中3例死亡,4例病情进展,1例病情无进展。结论:低PSA型高危前列腺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较高,诊断及监测不依赖于PSA,治疗效果不佳,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良恶性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与血清fPSA和tPSA及其比值的关系.方法 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的前列腺增生疾病108例患者,均行PSA、盆腔MRI、前列腺穿刺活检检查.对比各病理类型之间的血清fPSA、tPSA及f/tPSA 比值,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08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前列腺癌25例(23%),前列腺结节增生为83例,且分为间质性结节 7例(6%)、腺肌性结节24例(22%)、纤维腺瘤性结节5例(5 %)、腺性(腺瘤性)结节15例(14%)、混合性结节32例(30 %).以上六组fPSA、tP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良、恶性前列腺增生f/tPSA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前列腺结节增生各型f/tPSA比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结合血清fPSA、tPSA及f/tPSA比值可提示前列腺增生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游离PSA和复合PSA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三种形式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及其比值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50名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50人,前列腺增生(BPH)组50人,前列腺癌(PCa)组50人。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分别测定他们的tPSA、fPSA和cPSA,并计算其比值。结果Pca组的cPSA/tPSA、fPSA/tPSA和fPSA/cPSA比值的均值与BPH组有显著差异(分别为91.0%/68.0%,12.1%/26.3%和13.3%/38.8%,P<0.001),fPSA/cPSA与fPSA/tPSA比值密切相关(r=0.8820)。结论与tPSA相比,cPSA/tPSA、fPSA/tPSA和fPSA/cPSA都可增强其对BPH和PCa的鉴别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症中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DPSA)的变化。方法回顾1997-10-01~1998-03-31间,在北大一院就诊的前列腺癌患者,及同期就诊的相同例数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DPSA)。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证实,并对前列腺癌患者予以分期分级,最后分别对各期前列腺癌及其与前列腺增生症者相比较,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DPSA是前列腺癌诊断的一项有意义的参考指标。当采用一定的界值,其效果明显优于PSA和游离与总PSA的比值(F/T)。无论是总PSA(T-PSA)或游离PSA(F-PSA)值的DPSA与前列腺增生症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分别是P<0.001,0.001<P<0.05);同时,T-PSA和F-PSA的DPSA在PC早期(A-B期)与中期(C期)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中期(C期)与晚期(D期)的DtPSA(T-PSA计算的DPSA结果)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DtPSA在早期(A-B)PC与前列腺增生症比较时,发现其DPSA的差异性是显著的P<0.001,提示DPSA在PC早期就有诊断意义的可能性。结论DPSA对区分前列腺增生症与PC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在PC早期(未发生局限性侵润及转移之前)就有提示PC的可能,对早期诊断PC及彻底根治性切除肿瘤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因病例数量较少,其结论有待于更大宗的病例进行证实;因DtPSA在PC的C期与D期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在采用适当的界值时或许能大大减少对晚期PD的手术介入,使激素治疗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移行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 ATZ)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处于灰值区的54例Pca和114例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经直肠超声检查,并穿刺活检.通过与血清PS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DPSA)对比,分析PSATZ和PSA指数(PSA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与血清PSA 、DPSA 、PSAI相比,PSATZ是最佳的Pca检测指标, 具有最大的约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和最高的特异性;(2)PSATZ的最佳临界值是0.5 ng/ (ml·cm3),可作为疑似Pca的穿刺活检指标.结论 PSATZ法明显优于血清PSA、DPSA和PSAI法.在进行早期Pca筛选时, 应在经直肠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对于PSATZ大于0.5 ng/(ml·cm3) 的病例进行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近距离治疗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前列腺癌患者27例, 年龄63~81岁, 平均75岁。临床分期:T1cN0M016例, T2aN0M011例; Gleason评分:5分14例, 6分13例;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2.8~14.6 μg/L, 平均8.5 μg/L。采用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 治疗剂量D90为140~155 Gy, 观察治疗疗效及并发症。27例患者治疗前后均未使用内分泌治疗。  结果  27例患者随访12~74个月, 平均44个月。近距离治疗后27例前列腺癌患者最低血清PSA中位数为0.18 μg/L, 2例患者最低血清PSA在1.0 μg/L以上; 治疗后1年患者血清PSA中位数为0.71 μg/L, 平均为0.92 μg/L, 17例患者血清PSA在1.0 μg/L以下; 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0及48个月出现生化复发, 复发率7%(2/27)。治疗后2例患者出现急性尿潴留, 予保留导尿1周后好转; 24例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 均在治疗后6~12个月内好转; 无1例出现前列腺直肠瘘。治疗前17例有勃起功能; 治疗后10例仍保留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 7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占41%)。  结论  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对于中低危前列腺癌疗效肯定, 并发症少, 多数患者可以保留性功能。  相似文献   

20.
复合PSA测定对前列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化学发光法对复合 PSA( c PSA)测定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技术对 1 5 8例经病理组织活检报告验证的前列腺增生 ( 5 8例 )及前列腺癌患者 ( 1 0 0例 )进行了总 PSA( t PSA)、游离PSA( f PSA)及 c PSA检测。同时选取健康成年男性 ( 90例 )作为正常对照组 ,确定了该地区健康男性 c PSA参考范围。结果 试验组 1 0 0例前列腺癌患者 c PSA和 t PSA两种指标经配对资料 χ2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 =8.1 ,P<0 .0 1 ) ;c PSA与 f PSA/t PSA比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χ2 =9.39,P<0 .0 1 )。t PSA在 4.0~ 1 0 .0 ng/ml灰区内的前列腺增生组与前列腺癌组相比 ,两组 t PSA之间无差异 ( t=1 .1 37,P>0 .0 5 ) ;两组 f PSA/t PSA百分比率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 ( t=2 .86,0 .0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