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傅长龄  陈丽名  傅延龄 《中医杂志》2014,(19):1705-1707
附子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但其有大毒,用量不易掌握。追溯《伤寒杂病论》,探究张仲景附子的用量,发现其附子常用1枚,但1枚附子的实际重量目前观点尚未统一。通过文献研究考证,认为张仲景所用附子1枚重约6.9g,现代炮制附子多反复用水浸泡、高温水煮、高热爆炒,这是后世附子用量增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付 《中医杂志》2012,53(7):617-618
经方中煎煮大黄能否恰到好处,选择用量能否切中病机,都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煎煮必须因疾病属性及病机而确定时间长短,且不可一概而论,不及则无济于病,太过则适得其反;用量只有遵循张仲景经方一两按3g计算,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4.
论经方用量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剂量问题关乎临床疗效.中药同化学药物一样,存在量效关系,欲达一定之效,必用一定之量.临床中可以看到大小剂量并存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合理而且必然的.用量有如用兵,既不能提笔便是重剂、猛剂,亦不能一贯追求四平八稳,而应根据疾病的种类、病情的轻重、个体的差异、药物的品性等等合理用量,我们称之为用量策略.其涵盖内容广泛,主要包括因病施量、因症施量、因势施量、因人施量、因药施量、因剂型施量等等.纵览<伤寒杂病论>,处处可见其用量策略,本文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条文为例,简述临证主要用量策略,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经方是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的最佳用方,学用经方探索其用量是基础,思辨其用量是深化,变通其用量是提高,熟悉其用量是目的。临证只有恪守经方用药用量的基本思路,遵循经方用量治病的基本要则,掌握经方因证调配用量的基本应变思维,熟悉经方用量与辨治病证之间的基本应用细则,以此才能运用经方取得最佳治病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张仲景经方“潜在病机”在制方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翠霞 《中医杂志》2008,49(10):946-947
潜在病机的描述与应用是组方配伍的精深之处,分析制方原理时善于发现潜在病机,将有助于对制方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张仲景经方为例,探讨如何从潜在病机在制方中的作用,理解经方的方证之间存在的"不虚而补"、"顾此及彼"、"不热反清"、"不寒反温"现象.  相似文献   

7.
袁孟春  刘毅 《北京中医药》2017,36(12):1142-1144
药食同源之药物生姜、大枣合用具有调和营卫、调和脾胃、温经通脉、和中止呕的功效,配伍使用功效显著,对全方疗效起重要作用。医者常忽视生姜、大枣在方剂中的作用,而仲景经方常用生姜、大枣,且姜枣同用就有47方。通过归纳、分析生姜、大枣在经方中的配伍运用规律,探究生姜、大枣配伍对临床运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度量衡制的沿革探讨了中医方药计量的变化,对古今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对比分析,有些计量概念进行了考据研究,有些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经方计量一尺合今23.1cm,一升合今200mL,一两合今13.8g的考据更具说服力;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标称值不确定,是一两合今13.8g与15.6g分歧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学者考证并否认“神农称”的存在及其对中国医用度量衡的影响。至于“复秤”与“古药升”诸说文献依据尚感不足,有待进一步考证。经方临证中具体剂量的研究,在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围绕相关影响因素限定下剂量适应范围的确定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汤剂能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以其吸收快、疗效迅速的优点,历经数千年沿用至今,故古人曰:“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因此,为使中药汤剂发挥最大疗效必须掌握正确的煎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仲景用药的方法以及对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总结《伤寒论》中关于药物煎法的条文,寻得仲景药物煎法的不同方式。结果:仲景不同的煎药方法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论:仲景论煎药之法匠心独具,深得其道,药之取效与否,全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汤剂处方中有些药物性质特殊,不能与方中群药同时入煎,在现代机器煎煮中,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特殊煎法需得到相应的处理和应用,以保证汤剂的煎煮质量和药效。  相似文献   

12.
1中药的煎法我国历代名医很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这讲的就是煎法的重要。1·1忌用热水煎药中药材表层的淀粉、蛋白质等成份会因受热而糊化或凝固,阻碍有效成份的浸出。所以在煎药时用凉开水为好,加水量至超过药面2~3cm,浸泡30~60min,以药物浸透为度。1·2煎药的器皿用具以陶器、瓷器为佳。陶瓷器导热均匀,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不宜使…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东汉张仲景经方药物剂量,认为目前对东汉衡量量值有不同认识,有的依据古代货币和嘉量核算,有的依据出土传世衡器核算,有的依据标准衡器铜权核算。由于考证对象不同,结论也不同。参照古代文献记载,依据水比重确定衡量量值,佐证东汉标准衡器量值1斤约合今250克。东汉经方药物剂量当按此量值折算。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梳理历代度量衡对经方本源剂量的影响,分析仲景经方本源剂量折算的历史变迁.介绍历代医家及当代医家在尊崇经方剂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灵活加减,尊古而不泥于古.认为仲景经方本源剂量的折算应用探索应在综合考虑临床用药疗效与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明确量效关系,寻找最佳临床合理用量,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经方汤剂,是将加工成炮制或未经炮制的药材纳入饮用水(或其它专用水)中浸泡约30 min,根据药用性能而决定煎药时间与方法,汤成去滓;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而选择服药方法.应用汤剂可治疗急性病、危重病以及顽固性难治病.于此试将汤剂煎煮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方汤剂,是将加工成炮制或未经炮制的药材纳入饮用水(或其它专用水)中浸泡约30min,根据药用性能而决定煎药时间与方法,汤成去滓;并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而选择服药方法。应用汤剂可治疗急性病、危重病以及顽固性难治病。于此试将汤剂煎煮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药汤剂现代煎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冼寒梅  陈勇 《中药材》1996,19(2):100-101
本文对中药汤剂的煎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剖析,并对汤剂煎煮改革提出几点看法,以期提高煎药效率和汤剂质量,适应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不寐西医称之为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的一类疾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时寐时醒等,严重时彻夜不眠。不寐在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之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或卧起不安。不寐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李雅琴是宁波市象山县中医医院主任  相似文献   

19.
从张仲景著作中涉及到鼻部病证的相关条文入手,探讨鼻部与相关脏器以及经脉存在的络属关系,并将鼻部病证分为鼻中病证、鼻头病证、鼻衄3类;病机归纳为外感风寒湿邪、在内肺气不利;邪热蕴肺、肺气壅塞;阳明邪热内盛、循经上扰,或湿邪内盛、阻滞气机;脾虚肝乘、土败火熄、水邪上泛;少阴邪热循经上扰,或少阴寒水沉于下,虚火上炎5个方面;相应治法总结为宣肺解表通窍,泻肺利水消痈,清解阳明、凉血养阴,温阳散寒、化气祛湿,清降心火、凉血止血等,采用相应经方辨证施治并举例。为临床鼻部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对半夏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景对半夏的运用可归纳为化瘀饮、散痰结、止虚逆、解寒热、化癜瘕等方面,灵活多变,有主有次,用量则重者二升,轻则一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