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桂东县自六十年代末以来,属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73年起年发病率控制在0.1‰以下,1974年调查居民带虫率为0.28‰,表明该县已进入灭疟后期。1977~1983年间开展了以下的灭疟后期的监测措施: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健全防治队伍,制订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镜检发热病人血片中的疟原虫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搜索残存传染源;监测流动人口,防止疟疾的输入;及时处理病灶点,控制疟疾扩散;观察主要传疟媒介的变化,预测疟情动向;组织灭疟联防,逐步扩大保护圈,从而达到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为非稳定性低疟区,间日疟遍布全省,恶性疟仅流行于北纬33°以南的局部地区,建国以来出现过三次大面积间日疟暴发流行。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40年来,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积极防治,使疟疾发病率不断下降,至1990年全省平均发病率降至0.21‰,全省1988~1990年未发现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3.
广西疟疾防治措施与效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广西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疟区之一,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均有流行。通过30年来不同阶段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特别自1981年以来,在健全基层三级管理与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发热病人血检为主,重点村屯、病灶点居民血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的“查源拔灶”措施,效果更为显著。全区发病率从1954年的297.6/1000降至1988年的0.75/1000,年带虫发病率为0.60/1000;恶性疟趋于消灭,残存病例对氯喹敏感性降低;三日疟偶见输血感染。  相似文献   

4.
广西是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发现的按蚊有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日月潭按蚊等 31 种。经过40 年的反复查治,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区疟疾发病率从1954 年的296.70降至 1998 年的0.07,年带虫发病率为0.05,有73 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1998 年,全区仅1996年在边陲山区发现1 例残存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5.
广西疟疾防治40年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广西是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发现的按蚊有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嗜人按蚊、日月潭按蚊等31种,经过40年的查治,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区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的296.2270/万降至1998年的0.07/万,年带虫发病率为0.05/万,有73个县、市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1998年,全区仅1996年在边陲山区发现1例残存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6.
广西玉林地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林地区历史上是高疟区,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经过多年的防治,至1978年发病率已降至0.088‰。但由于流动人口逐年增多,每年有大量的传染源输入,对巩固灭疟成果造成威胁,1980年容县六林村曾因传染源输入扩散导致恶性疟暴发。为了及时发现和治疗输入性传染源,1983年以来,对流动人口采取疟疾监测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980—1987年,疟疾年平均发病率3.65±0.40‰,较解放初期下降99.25%。年平均死亡率0.11/100万。1987年发病率≥5‰的尚有14个县(市),约450多万人口,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有90余万人口。疟疾流行主要发生在海南岛少数民族地区和大陆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海南岛的恶性疟和混合疟病例减少,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的比例由抗疟前的0.623:0.365:0.012变化为0.383:0.617:0。大陆地区的恶性疟只见外地输入病例,三日疟均由输血引起,目前只见间日疟流行。1983—1987年,大陆地区共出现暴发点379个,其中336个点(88.7%)由外地传染源输入引起。在临时民工住棚解剖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发现子孢子阳性感染。海南岛的恶性疟原虫在体内对氯喹、喹哌、氨盼喹产生抗药性,在体外对奎宁、甲氟喹亦显示轻度抗药性。  相似文献   

8.
广西20多年来防治疟疾的效果和流行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西的疟疾流行以山地丘陵区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用杀虫剂室内喷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微小按蚊,降低新感染率,从而控制流行。 目前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的发病率皆已明显下降,总的发病率降到3.4/万,三日疟已极为罕见,恶性疟流行区已大为减少,但在残存的恶性疟病原点已证明有抗氯喹恶性疟出现。 今后的抗疟措施应着重在新病例的发现和根治,部分疟疾高发区应加强室内滞留喷洒,并大力消灭抗氯喹恶性疟。  相似文献   

9.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15个乡(镇),人口14.4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200~600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1988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德州地区属于非稳定性间日疟低度流行区,以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媒介。建国以来,先后于1961和1973年发生二次疟疾大流行。经过三十多年的大力防治,到1980年全区年平均发病率降至0.96。我们于1981~1987年在全区范围内对灭疟后期的监测措施进行了实验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疟疾防治方法。方法对当地居民和流动人群开展发热血检,以发现现症患者,按贵州省疟疾防治方案进行根治和治疗,并清除病灶点。结果1990-2003年对110672人次进行了抗疟治疗,滞留喷洒灭蚊2732992m2。当地居民、病灶点居民、流动人群、健康人群发热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10%、0.58%、0.01%、0.98%。检出当地间日疟1439例,输入病例361例(37例为恶性疟)。血清学阳性率为5.09%。人房和牛房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分别占22.08%、58.72%、53.72%、39.73%。结论灭疟后期发病率逐年下降,疟疾患者高度分散,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仍是优势蚊种,血清学提示居民抗体水平下降,输入性疟疾存在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2.
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辖 15 个乡(镇),人口 14.4 万,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 200~600 m之间。清流县为疟疾流行区,20世纪50、60年代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70 年代后仅有间日疟流行,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建国后曾发生3次暴发流行,经长期积级防治,于 1988 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为防止疟疾发病率回升,巩固灭疟成果,从 1989年起开展了疟疾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病原学监测 对辖区内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媒介地区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1995-2004年不同媒介地区疟疾的发病率、病例分类、疫点分布等特点。结果多媒介区平均疟疾发病率为0·93/万,单媒介区为0·40/万;当地居民发热患者血检阳性率多媒介区为0·17%,单媒介区为0·04%;当地居民外出回归人群发热患者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多媒介区为0·21%,单媒介区为3·42%;多媒介区外源病灶点占6·05%、内源病灶点占93·05%,单媒介区则分别占77·36%和22·64%。多媒介区主要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单媒介区为中华按蚊。结论多媒介区的疟疾主要来自内源病灶,应加强对当地残存传染源防治和拔除内源病灶点;单媒介区的疟疾多为外出感染回归后发病,应加强对外出务工回归人员的疟疾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输入疟疾病例,防止传播。  相似文献   

14.
实验区有11个县,面积28428km~2,约615万多人,分居24223个村屯。是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为主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区。1982年起,分为以微小按蚊为主疟区和以中华按蚊为主疟区,在健全基层三级管理与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开展本题研究。全面开展血检发热病人为主和重点村屯、病灶点居民血检以及结合荧光抗体(IFAT)等方法及时发现残存的传染源和病灶点,进而分类治疗。血检阳性者,进行三个疗程根治;IFAT阳性者(≥1:20),服药3d;恶性  相似文献   

15.
为加速海南省高疟区市县控制疟疾进程,从10个高疟区市县抽选10个历年疟疾发病较高、地形较复杂的乡镇作为疟疾防治试点,采用建立健全抗疟组织,充实人员设备,落实病灶区和散发区不同的抗疟措施,开展季节性突击抗疟和经常性疟疾管理、防制传疟媒介为主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治理。结果,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1年的19.36‰降至1995年的6.78‰,居民带虫率从2.90%降至2.35%,捕到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微小按蚊点数和只数的比率逐年减少,流动人口在试点感染疟疾的状况大为改善,控制疟疾效果显著。表明试点疟疾防治工作对控制高疟区市县的疟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全省控制疟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黔桂疟疾联防区20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桂疟疾联防区24个县,是两省的防陲山区,也是两省最严重的恶性疟的间日疟混合混行的疟疾高发区。经过联防20年的同步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11.94‰降至1995年的1.87‰,年带虫发商率也降至1.47‰,已无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疾病例,经考核有8个县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7.
广西疟疾防治及消灭恶性疟的措施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广西疟疾流行特征及防治措施,控制疟疾流行和消灭恶性疟。方法 以自然村庄划分疟区,分类防治;攻击期,采取以上年疟史率高低分类防治的“三根治、一预防和两喷洒”的综合性措施;灭疟后期,则采取以血检发热病人为主的“查源拔灶”措施,年血检率10%以上。结果 全区疟疾发病率从296.7‰降至0.07‰,1997~2001年,发热病人和疫点居民血检6241011人,只查出间日疟485例,没有发现恶性疟。结论 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行之有效,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和消灭恶性疟。  相似文献   

18.
万县地区包括九县一市,人口760余万。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境内多为丘陵、山区。五十年代以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全地区年均气温17.6℃,年均降雨量1209.2mm,相对湿度80%,适于媒介按蚊的生长繁殖和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1950~1959年曾发生疟疾暴发流行,患者约35万余人,年均发病率为67.71/万,1951年忠县发病率高达10.56%,病死率为7.12%,恶性疟占50%以上。1985年后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发病率降至1/万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近10年疟疾流行与监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近10年来,每年省内有近千万外来流行人口,时常引起局部疟疾流行,1988~1997年全省报告疟疾49206例,疟 疾年发病率在0.18%~1.24%;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95328例,平均每年检出9533例,其中外来人口疟疾病人占53.3%,本省居民占46.7%。间日疟 是广东当前流行的唯一虫种,偶见输入性恶性疟,罕见输出血感染三日疟。在166个病灶点进行传疟媒介调查,人诱捕获9种按蚊,其中嗜人按蚊  相似文献   

20.
广西东部地区原是间日疟、恶性疟混合流行区,1955年疟疾发病率曾高达544.8/万,居民平均原虫率为21.69%。主要传疟媒介有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1]。经大力防治,疟疾发病率稳步下降,到1992年东部地区26县、市全部达到部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