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的规律.方法 采用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5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50例血压正常者的血压.结果 两组24h动态血压均值波动规律呈日间上升、夜间下降趋势,高血压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血压昼夜变异曲线呈双峰-谷形状,高血压患者第一峰更为突出,两组比较昼夜节律消失者和昼夜节律正常者差异显著.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以峰值出现前用药更趋合理,不仅能控制血压水平,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减少高血压所致的左心室肥大,而且可减低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斌  赖成毅  廖琦 《四川医学》2008,29(1):50-51
目的 总结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 10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 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0.75%(22/106),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9.25%(84/106).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尽夜节律特征。方法:对500例高血压患者和30例正常血压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白昼的平均血压高于夜间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峰值在6-12时,次峰在12-18时,与其它时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春华 《海南医学》2001,12(12):44-45
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 (简称ABPM)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诊断新技术。传统的诊所血压读数由于测量次数少、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 ,不能可靠地反映血压的平均水平、血压波动和日常活动状态下的情况。现在 ,ABPM已逐渐应用到临床和高血压防治的工作中。1  监测方法ABPM交通常采用上臂袖带间断自动充气间接测压 ,根据压力波震动法或柯氏音听诊法原理拾取信号并记录贮存。动态血压监测仪一般以数字方式储存信号或数据 ,通过连接微机系统 ,提供每次测量的血压读数和一些初步的参数统计分析。目前已发展了约 5 0种以上不同型号的动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俊瑾  方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4):86-86,10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对象分为颈动脉正常组(CAN)及颈动脉硬化组(CAS),对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颈动脉硬化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2.颈动脉硬化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颈动脉正常组明显增多,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硬化具有正相关,同时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林宇 《华夏医学》2007,20(6):1226-1227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组,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及夜间心率变化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较原发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及昼夜规律。方法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EH)24小时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得到日间6AM~10PM,夜间10PM~6AM两个时间段的平均血压及每小时的血压均值,比较昼夜间的血压差异,了解夜间血压下降水平。并描记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图,收缩压与心率的相关图,血压分布直方图等。结果夜间血压明显低于日间。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杓型”,具有昼夜节律性,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模式呈“非杓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压模式的改变及昼夜节律的消失见于重度高血压或心、脑、肾靶器官受损害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压变异水平。方法:收集高血压非血瘀证患者30例、高血压血瘀证患者62例的24小时动态血压数据,包括白天收缩负荷(dSBPL)、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BPSD)、白天舒张压负荷(dDBPL)、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BPSD);夜间收缩负荷(nSBPL)、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24小时收缩压负荷(24hSBPL)、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小时舒张压负荷(24hDBPL)、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和昼夜节律。结果:1.高血压血瘀证组收缩压负荷(白天、夜间、24小时)较非血瘀证组有显著的差异(P<0.05),舒张压负荷则无此差异(P>0.05); 2.高血压血瘀证组dSBPSD, nSBPSD, nDBPSD、24hSBPSD, 24hDBPSD较非血瘀证组亦存在差异(P<0.05),dDBPSD差异不显著;3.高血压血瘀证患者组昼夜节律呈杓型的较高血压非血瘀证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高血压非血瘀证患者相比高血压血瘀证患者血压变异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蛋白尿的关系以及降低夜间血压对蛋白尿的影响,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蛋白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每日分别于晨起或睡前口服氯沙坦50~100mg治疗1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清蛋白、血脂、肌酐、钾、钠,24h尿白蛋白定量,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以及血压节律的变化对蛋白尿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非杓型患者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间治疗前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蛋白水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23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会加重肾脏损害,睡前服用氯沙坦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尿蛋白水平,减轻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人选高血压病患者90例者。为所有人选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余弦拟合法分析并比较男性与女性;60岁以上组与60岁以下组血压的时间生物学特征的改变。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男性与女性收缩压与舒张压中位值相似,男性较女性24小时收缩压波动振幅增大。男性与女性血压峰值相位均明显不同。60岁以上者较60岁以下者舒张压中位值明显降低,同时舒张压24小时波动振幅减小。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舒张压明显下降、脉压差增大、舒张压波动幅度减小;不同性别血压峰值出现时间不同,男性多在上午时间段,而女性多在午后时间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皮酚(Paeonol Pea)对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C)形态学、活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损伤的HUVEC-C分别用不同浓度的Pea含药血清干预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其活性。结果:Pea呈剂量依赖性升高损伤的细胞OD值,且随着药物组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形态趋向正常细胞。结论:Pea能够抵抗高血压病血瘀证患者血清中有害因子对HUVEC-C的损伤作用,能增强细胞的活性和维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全天血压动态监测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8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用血压动态监测仪对血压进行每日动态监测,对照组患者采用随机偶测血压的方法进行每日血压监测。所有患者依据每日血压监测结果调整用药方案,治疗三个月。结果:治疗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无差异(P>0.05)。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收缩压差值均值为(16.6±1.0)mmHg、舒张压均值为(10.7±0.8)mmHg,心率为(11.5±0.7)次/min,优于对照组差值(5.0±0.9)mmHg、(2.7±0.7)mmHg、(1.6±0.6)次/min,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用药期间有9例发生不良反应,分别为严重头晕头痛2例、恶心呕吐4例、心前区疼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有17例发生不良反应,分别为严重头晕头痛6例、恶心呕吐5例、心前区疼痛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89%,两组对比研究组的治疗效果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全天血压动态监测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标准。方法采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技术,对103例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同时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各证型的动态血压数据。结果 (1)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肾精不足证型在所有证型中所占比例最高,与其他证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瘀血阻络证、肾精不足证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肾精不足证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高于其他组。肾精不足证、瘀血阻络证组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均明显大于其他证型组;各证型组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BP-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以肾精不足和瘀血阻络两证型多见;血压变异性可作为老年高血压部分中医证型的辨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拜新同 (长效 )及艾克地平 (中效 )两种钙拮抗剂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79例原发性高血压分为 3组 :未用药组 ;拜新同组 (30mg每日 1次口服 ) ;艾克地平组 (2 0mg每日 2次口服 )。用药的第7d做动态血压监测 ,观察血压变异性。结果 与未用药组比较 :艾克地平组血压变异性改变不显著 (P >0 .0 5 ) ;拜新同组的收缩压变异性下降 (P <0 .0 5 ) ,舒张压变异性改变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拜新同可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变异性 ,艾克地平不改变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7.
刘国正 《医学综述》2012,18(23):4104-410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在急性脑梗死过程中血压的变化规律。方法将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观察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分析其血压变异性和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观察组24 h、日间、夜间血压平均值和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明显高于对照组,SBP和DBP夜间下降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故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常规的抗凝、扩血管疗法时,应注意稳定患者24 h的血压波动。  相似文献   

18.
赵喜梅  刘俊  陶春明  周利民  沈童童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372-1373,147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入选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硬化组(38例)和非硬化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①硬化组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SBP)、脉压(PP)、血压变异性(SSD、DS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明显高于非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硬化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高于非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对45例高血压并发脑卒中和27例高血压无脑卒中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白天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脑卒中组较无脑卒中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下降负荷值,两者均呈非杓型,但仍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患者夜间平均血压升高,昼夜节律消失严重。  相似文献   

20.
血压变异是人类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正常人血压变异呈所谓的“杓型(dipper)”,而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呈“非杓型(non-dipper)”.引起血压变异的原因复杂,目前主要认为遗传基因、自主神经、环境、行为因素等都影响血压变异.血压变异引起的“晨峰血压”现象以及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吸引了人们注意,对降压治疗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