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双心室同步起搏对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例顽固性心衰患者[NYHAⅢ~Ⅳ级(LVEF<40%),QRS间期≥150m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65mm],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植入美敦力公司Insync起搏装置,经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观察起搏前后心功能、LVEF、LVED和6 min步行变化.结果右心室、右心房、左心室导线起搏和感知参数均符合要求.随访中发现1例冠状窦电极导线轻度移位引起呃逆,经调整位置后消失,未发现其他导线移位和功能障碍.植入后一个月双室起搏后QRS时限比单室起搏或未起搏明显缩短,LVEF提高,LVED缩小,6 min步行距离增加.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可以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这可能与心室间电活动以及机械活动的再同步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10例悼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III-Ⅳ级,QRS时限≥120ms,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伴二尖瓣反流。经多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例安装三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结果除1例患者未能成功植入左室电极外,其余9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1月余再次因心衰加重入院,术后心功能平均改善I-Ⅱ级,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是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两例患者均为男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Ⅲ和Ⅳ级(NYHA)。例1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两例患者均行右心房双心室起搏,例1用Insync TM8040三腔起搏器,左心室电极为2187~75cm电极,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冠状静脉左室支。例2用SIGMATMSD203起搏器,左心室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植入2188电极导线,于冠状静脉左室支远端进行起搏.左右心室电极导线通过Y型转换器与起搏器连接。术前、术后1周和6个月进行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评价。结果右心房双心室起搏后两例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右心房双心室起搏能改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7例获得成功。心功能NYHA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35%,QRS波群时限〉130ms。随访3~10个月,分析术前、术后评价左心功能有关参数的变化。结果: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3~10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增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二尖瓣返流减轻,QRS波群时限缩短,心功能NYHA分级提高了Ⅰ~Ⅱ级,6min步行距离增加。结论: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Ⅲ~Ⅳ级伴室内传导阻滞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可明显缓解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6例心肌病并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电图QRS波时限大于120 ms的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左室电极起搏参数、QR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距离。结果 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脑梗死。其余5例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左室电极的起搏阚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QRS波时限明显变窄;术后6个月心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伴心室间电机械不同步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多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既12例原发病为扩张性心肌病及4倒原发病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观察术中、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左室电极的起搏参数,以及术前、术后7天、术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二尖瓣反流量、心胸比例、临床症状变化。结果:随访两年。患者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左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心功能及其他指标明显改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改善持续。结论: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顽固性心衰伴室间传导异常的有效新方法,可改善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和心衰症状;左室电极植入成功率高,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例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散≤35%,QRS波时限>0.12秒,伴有二尖瓣反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观察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0天临床症状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二尖瓣反流消失或缓解,左心室内径缩小,QRS波时减少。二个月后随访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能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右房右室双部位,双房右室双部位及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患者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顽固性心衰,4例患者中,2例植入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右室双部位起搏,1例植入双房及双室(四腔)起搏,行房室顺序,心室同步起搏,起搏前后观察LVEF,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左室舒张末直径,结果:心房,心室各导线起搏参数均符合标准,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等并发症,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QRS间期较术前缩窄LVEF较术前提高,左室舒张末直径较术前缩小,结论:右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右室双部位起搏,双房双室(四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伴有QRS波增宽的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对8例心功能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波时限>0.12秒,伴有二尖瓣反流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行三腔双心室起搏治疗,观察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0天临床症状改善,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二尖瓣反流消失或缓解,左心室内径缩小,QRS波时减少.二个月后随访临床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能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6例,均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6分钟步行距离试验,并评价心脏功能[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手术均成功,手术操作时间3~4 h;随访1~6个月,均无死亡、电极脱位、感染、囊袋积血、冠状窦夹层等并发症;术后6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QRS时限、NYHA分级均优于术前(均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且短期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瓣膜置换、法乐氏四联征根治术等较复杂心脏手术53例,无一例死亡,文中对手术时机选择、术中心肌保护和术后心功能支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情况,探讨心率变异性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心力衰竭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olter检测系统检测123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HRV中的SDNN(24 h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NNI(24 h内每5 min一段的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RMSSD(连续正常R-R间期的差值的均方根)、PNN50(连续24h 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百分数)及三角指数,并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DNN、RMSSD、PNN50、三角指数明显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NNI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心功能分级与HRV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NYHA心功能分级与HRV各指标呈负相关,随心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各指标明显降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SDNN和PNN50进入回归方程,Y=3.422-0.011SDNN-0.057pNN50.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随心功能降低而逐渐降低,心率变异性中SDNN、PNN50指标对心功能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科37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等外科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术后低心排15例,严重心律失常7例,肺部感染9例,肾功能衰竭3例,死亡3例,死因低心排2例,肾功能衰竭1例。29例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19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多,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外科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手术治疗心腔粘液瘤7例,其中发生于左心房5例,右心房1例、左心室1例。6例完整切除,1例瘤体术中破碎并发脑栓塞。作者认为本病确诊后应积极手术并重点讨沦了各心腔粘液瘤手术切口的选择及预防并发症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新型供体心脏体外保存及功能评价的方法。方法:将血型一致的12头瑞典健康家猪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心脏供体组和血液供体组两组,每组6头。用体外循环机以不同流量(0.76、1.00、2.00、3.00、4.00 L/min)在37℃条件下灌注离体心脏,监测动静脉血气和离体心脏血压、心率、心肌耗氧量及氧摄取率。结果:不同灌注流量下,离体心脏心肌耗氧量、心率、收缩压、平均压、左室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3.500,331.010,77.701,10.101和89.301, P 均<0.001)。灌注流量较高,离体心脏上述各指标也较高( F =0.460, P>0.05)。不同灌注流量组心肌氧摄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6,P=0.788)。结论:该模型可使离体心脏心功能保持良好并得到较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201例二尖瓣替换(MVR)术后并发2例左心室破裂(LVR)的体会。方法 全组MVR201例,单纯MVR161例,双瓣置换40例,MVR缝合方法:间断缝合180例连续缝合21例,侧倾碟瓣(国产)163例,双叶瓣(Medicarbo)38例,术后并LVR2例,结果 2例LVR均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MVR术后并发LVR是一种少见而凶险的临床合并症,常见原因包括:过度剥离切除后叶基部的钙化组织  相似文献   

17.
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瓣膜置换术21例,其中置换二尖瓣12例、主动脉瓣6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3例。21例中男7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岁。术前心功能Ⅱ级4例,Ⅲ级13例,Ⅳ级4例。心胸比率0.56~0.77。手术死亡率4.76%(1/21)。作者对影响手术死亡原因如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的影响。方法:6 0例入选患者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初始剂量3.12 5毫克/天,两周加倍,逐渐加到目标剂量2 5毫克/天,持续到研究结束。结果:治疗后患者静息心率、运动最快心率明显下降(P <0 .0 0 1,P <0 .0 0 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加用卡维地洛可以改善静息心率和运动时心率,从而提高运动耐受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95例冠心病患者右心功能改变,并取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右心室射血前间期指数、右心室射血间期指数及右心指数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右心功能指数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本资料研究发现,随患病时间延长,右心功能异常愈明显,心肌硬化患者表现尤为显著。心率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本文就有关机制作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例二尖瓣瓣上狭窄,均于术前明确诊断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该畸形与三房心类似,左房内有一膜状结构,位于瓣环上数毫米处,左心耳的下方,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心耳与膜状结构的位置关系。诊断依靠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在于倘若术前没有发现该畸形,术中仅将伴随畸形修补,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由于膜状结构距二尖瓣甚近,手术需要仔细操作,以免损伤二尖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