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KC和FSC对肝细胞增殖及合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于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库普弗细胞(KC)贮脂细胞(FSC)对肝细胞(PC)基质生成调节效应及PC增殖及合成功能的影响。采用FSC、KC和PC的分离培养,观察KC和FSC对PC增殖活性和DNA含量的影响,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系统对PC中Ⅰ、Ⅱ、Ⅳ型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FN)进行定量分析,以及用液闪法检测PC中3H-脯氨酸掺入量。结果证明FSCncm可明显促进PCDNA合成,PC可合成Ⅰ、Ⅲ、Ⅳ型胶原及FN。FSCncm可促使双核的PC增多,线粒体分裂。提示肝细胞可合成Ⅰ、Ⅲ、Ⅳ型胶原及FN;PC内可能直接组装胶原纤维;KCncm、KCtcm、FSCtcm均可上调PC的基质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和方法:应用免疫荧光及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观察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肝脏贮脂细胞及窦壁内皮细胞对不同分子结构大肠杆菌脂多糖的摄取作用。结果:无血清条件下,肝细胞、贮脂细胞、窦壁内皮细胞加入S型脂多糖(S-LPS)及Rd型脂多糖(Rd-LPS)培养5min后,胞浆内均出现强烈抗脂多糖荧光显色;胞浆抗脂多糖荧光强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水平;且Rd-LPS培育后肝细胞、窦壁内皮细胞胞浆内荧光强度增高幅度显著高于S-LPS培养后的增高幅度。抗脂多糖显色局限于胞浆,胞核内未见明显着色,但经与R型多糖培养后,肝细胞核内亦出现强烈抗脂多糖荧光显色。结论:分离培养的大鼠肝细胞、贮脂细胞及肝窦壁内皮细胞对细菌脂多糖具有摄入作用,且脂多糖与这些细胞的相互作用依脂多糖分子结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3.
贮脂细胞的异质性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综述了贮脂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异质性 ,包括构成细胞骨架组分的 GFAP、Desmin、Vi-m entin/ undulin、nestin和 α- SMA。然后综述了近年贮脂细胞功能的多样性和研究进展 ;包括维生素 A的贮存和转化 ,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 ,细胞因子的分泌作用 ,周细胞样收缩作用及神经介质产生和信息的传导  相似文献   

4.
贮脂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逆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贮脂细胞经过激活、刺激性增殖、表型转换后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和基质金属硫蛋白酶抑制剂 (TIMPs)而在肝纤维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随着贮脂细胞的激活 ,其凋亡敏感性发生改变 ,通过Fas依赖途径发生凋亡 ,其数量明显减少 ,细胞外基质合成和TIMPs的表达快速下降 ,而使肝纤维化发生逆转。这一过程涉及贮脂细胞中凋亡和抑凋亡基因的表达变化。提示通过诱导激活的贮脂细胞凋亡 ,可能为肝纤维化的逆转治疗提供一新的乐观手段。  相似文献   

5.
1989 年,Chojkier 和Igarashi 分别报告脂质过氧化可发生在未受刺激、静止的培养成纤维细胞和活体正常组织。本实验旨在了解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和储脂细胞(Ito 细胞)是否存在过氧化脂质和前胶原基因表达的产物,正常培养大鼠Ito 细胞有无其它细胞外基质的产生,维生素E( VE)能否抑制基础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外基质(ECM)产生。1 材料和方法用体重为180~210g、680~740g雄性Wistar 大鼠,分离培养肝细胞、Ito 细胞。参照Moshage 的方法分离大鼠Ito 细胞,培养1 周后用Desmin 多抗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显示95%以上Desmin 染色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SB203580对严重烧伤大鼠离体库普弗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分泌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的SD大鼠10只分为假烫组和烧伤组,假烫或烧伤24h后处死分离出库普弗细胞。37℃5%CO2条件下培养60min后加入SB203580,18h后用25ng/孔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库普弗细胞上清液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烧伤大鼠的离体库普弗细胞在LPS刺激后分泌的TNF-α和IL-1β量较假烫组增高显著[(2.847±0.398)ng/ml vs(1.232±0.101)ng/ml,P〈0.01;(742.1914±103.7009)pg/ml vs (320.5462±26.3022)pg/ml,P〈0.01)]。体外使用SB203580既可以抑制烧伤大鼠的离体库普弗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0.1021±0.018)ng/ml vs(2.847±0.398)ng/ml,P〈0.01;(26 .7167±4.9213)pg/ml vs (742.1914±103.7009)pg/ml,P〈0.01)],也可以抑制正常大鼠的离体库普弗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0.113±0.032)ng/ml vs (1.232±0.101)ng/ml,P〈0.01;(30.2427±8.9803)pg/ml vs(320.5462±26.3022)pg/ml,P〈0.01)]。结论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介导了严重烧伤后库普弗细胞TNF-α和IL-1β的产生,在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和方法:利用复合因子(以四氯化碳为主要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1)血浆内毒素水平在肝纤维化过程中逐渐升高,且与肝胶原蛋白含量变化正相关;(2)血浆TNFα测定及TNFα免疫组化定位研究,均表明TNFα参与了内毒素介导的肝纤维化过程;(3)肝组织Ⅰ、Ⅲ型胶原酶活性均在肝纤维化早期增高,晚期呈下降趋势。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贮脂细胞在此过程中发生表型转化,提示贮脂细胞功能状态与内毒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密切相关。结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梅  李凤林  童蓓燕  顾云娣 《解剖学报》1999,30(3):282-283,I019
目的 研究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 用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肝贮脂细胞并计量,以图像分析仪测灰度值。结果 正常肝小叶内贮脂细胞呈网架状分布,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数量递减,至第5d时为正常肝的1/3。结论肝大部切除后再生时贮脂细胞动态变化明显不同于肝中毒等损伤后的增殖变化。  相似文献   

9.
人肝纤维化相关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免疫组化及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研究人肝纤维化中与细胞外基质(ECM)沉积有关的细胞。结果显示慢性肝病组ECM均增高,尤其是活动性慢性肝病者III型胶原及其mRNA更为突出,该组III型胶原前肽(PIIIP)的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主要位于间质与实质交接处。免疫组化及电镜证明这些胶原生成细胞主要是与贮脂细胞相关的间质细胞,其增生程度与炎症细胞浸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建高  曾民德 《现代免疫学》1996,16(2):124-125,107
根据单个细胞因子对贮脂细胞增殖、转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将肝纤维化相关性细胞因子分为直接刺激因子、间接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三类;进一步从细胞和细胞因子网络的相互作用、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的不同阶段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等方面综述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横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可能性,并了解该细胞是否具备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方法从健康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通过传代对细胞进行纯化和扩增.采用两期诱导方案,用诱导液1使BMSCs向巢蛋白(nestin)阳性的祖细胞分化;用诱导液2使nestin阳性的祖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用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素分泌细胞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蛋白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葡萄糖刺激后上清中胰岛素的量.结果BMSCs经第一期诱导5d可分化成nestin阳性的祖细胞,双硫腙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经两期,诱导后的细胞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放射免疫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团可以分泌胰岛素,糖反应性较弱.结论健康成年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且具有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修饰施万细胞(SCs)对植入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处的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将NSCs单独移植或与NT-3基因修饰SCs、LacZ基因修饰SCs和SCs联合移植到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处,67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NSCs的分化,并计算其中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率。结果NSCs在损伤脊髓内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与未基因修饰的SCs的作用相比,NT-3基因修饰的SCs能更有效地提高N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率,而LacZ基因修饰的SCs与未修饰SCs没有明显区别。结论NT-3基因修饰SCs能促进NSCs在损伤脊髓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3.
探讨来源于人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分离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能性,以期为脐静脉MSCs的神经移植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在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并对脐静脉进行胶原酶消化,将获取的内皮及内皮下贴壁细胞进行培养。经传代培养及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取第2代细胞用β-巯基乙醇和二甲基亚砜诱导其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脐静脉经胶原酶消化后的贴壁细胞主要表现为间充质样细胞和内皮细胞;传2代后,间充质样细胞可得到纯化和扩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诱导前细胞不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诱导后MSCs表达巢蛋白(nes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不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以上结果提示,来源于脐静脉内皮及内皮下的MSCs在体外可以培养、扩增,并具备在诱导剂的作用下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潜能,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相似文献   

14.
人类羊水源类ES细胞多能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em cells are classified into embryonic stem (ES) cells and adult stem cells, which are the progenitors of any cell types of the body or tissues,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self-renew and produce one or more differentiated cell types.  相似文献   

15.
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观察嗅鞘细胞(OECs)对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取孕14d的SD胚鼠嗅球和腹侧中脑组织,分为OECs+NSCs共培养组和NSCs单独培养组进行培养。用p75免疫组化法,p75、BrdU/nestin、GFAP、NF(神经原纤维)和p75/nestin免疫荧光法分别鉴定OECs和NSCs并观察其增殖与分化。在培养7d时,绝大多数OECs呈梭形且发出2~3个突起,少量呈扁平椭圆形,两者均呈p75阳性。在7d时,单独培养的NSCs表现为典型的神经球悬浮生长,呈BrdU/nestin阳性;14d后偶见神经球贴壁分化,球中的少数细胞呈绿色荧光标记的NF阳性,大部分呈GFAP阳性。在5d时,OECs+NSCs共培养组形成神经球;10d时球体积不断增大,球心透亮度良好;12d后神经球的体积不再增大,开始贴附在OECs上生长,可见神经球向四周伸出突起并开始分化;14d时NSCs紧贴OECs生长并同OECs广泛交织在一起,可见NSCs和OECs分别呈nestin和p75阳性,NSCs中的大部分呈NF阳性,小部分为GFAP阳性。NSCs单独培养组和OECs+NSCs共培养组中NF阳性细胞率分别为47.2%和69.5%,前者明显少于后者(P<0.05)。以上研究结果提示OECs有促进NSCs增殖和诱导其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培养传代后鸡胚原始生殖细胞(EPGCs)的多向分化潜能,比较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特异性化学诱导剂及其协同作用。方法分别获取发育至19期和28期的鸡胚PGCs,体外培养传代到第4代。采用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组合的诱导剂地塞米松、胰岛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IBMX)诱导EPGCs向脂肪细胞分化。采用不同诱导程序、不同组合的诱导剂维甲酸(RA)、丁化羟基苯甲醚(BHA)I、BMX、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EPG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结果1.EPGCs被诱导7~21d后,分化成脂肪细胞,其中诱导程序(2)(见正文中叙述)的诱导分化效果较好,第192、8期分化率分别为89%和91%。诱导剂联合协同作用的诱导效果极显著地(P<0.01)高于单独作用的诱导效果。诱导的脂肪细胞经特异性的油红O和苏丹红染色为阳性,并检测到特异性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表达。2.EPGCs被诱导3~7d后,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RAI、BMX单独使用对神经元样细胞的形成率分别为82%和83%,极显著地(P<0.01)高于RA、BHA、DMSO和IBMX的协同作用的效果。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均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丝蛋白M(NFM)的表达,而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论鸡EPGCs体外培养传代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异化学物质的诱导下,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胎儿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神经细胞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胎儿骨髓问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细胞。方法:采用Fi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MSC,体外扩增、传代,采用β-巯基乙醇等诱导剂诱导MSC分化为神经细胞,免疫组化鉴定神经丝蛋白(NF200)、神经元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并且用RT-PCR鉴定NF200、NSE和GFAP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胎儿骨髓MSC在体外扩增第5代以后,经诱导后,形态学上可呈现神经细胞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细胞NF200、NSE和GFAP均有阳性表达;RT-PCR也显示诱导后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胎儿骨髓MSC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8.
凋亡生精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瑞-姬法观察凋亡生精细胞的各种形态,即凋亡的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并观察了凋亡的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形态,就生精细胞凋亡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施万细胞对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其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施万细胞能否在体外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方法:分离和克隆新生大鼠海马组织的神经干细胞;同时获取从神经和臂丛神经,从中分离和纯化施万细胞。将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进行共培养,借助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巢蛋白(nestin)的表达及其分化后神经丝蛋白(NF)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施万细胞一起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存活数量增加,分为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数量也明显增加。这些神经元样细胞的初级突起比对照组的明显增长。施万细胞能使神经干细胞胞体表面不规则的凹凸变得平整。共培养的施万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可以3种方式接触生长:1.胞体与胞体接触;2.胞体与突起接触;3.突起与突起接触。结论:施万细胞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及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离纯化14 d大鼠Sertoli细胞与精原细胞,用Sertoli细胞作为饲养层对大鼠精原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研究.方法 酶消化法制备大鼠睾丸组织单细胞悬液,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不连续密度梯度沉降法分离Sertoli细胞和精原细胞.结果 经分离的Sertoli细胞与精原细胞的纯度分别达到92.73%和78.36%.Sertoli细胞与精原细胞共培养,可见精原细胞发生分裂增殖等行为.结论 在添加EGF、bFGF和GDNF等细胞因子的10%胎牛血清DMEM/F12培养基中,精原细胞能够存活一定时间;而Sertoli细胞表现为旺盛的生长状态,并可促进精原细胞的分裂与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