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春英  裴莉萍  生本有 《护理研究》2013,(23):2515-2516
[目的]探讨移动信息技术在静脉输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原静脉输血流程和移动输血流程的对比分析,论证移动输血流程的优势。[结果]将移动信息技术应用于静脉输血流程后,保证了血样标本的正确性,提高了对病人身份识别及血制品种类输注的准确性,降低了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病人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结论]移动信息技术在静脉输血流程中的应用保证了病人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过滤白细胞血液临床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过滤白细胞血液在临床输血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451名接受输血的病人进行观察,其中以241名输注采用一次性去除白细胞过滤器过滤白细胞血液的病人为观察组,210名输注非过滤白细胞血液的病人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输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0.4%,对照组为3.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注过滤白细胞血液能够减少输血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 ,街头采血已成为临床用血的主要来源。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输血在治病救人的同时 ,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尤其是输血导致病毒的传播 [1 ]。因此 ,保证血液质量、提高输血安全是输血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血液采集和血液制品制备的环节中 ,有许多因素干扰和影响着血液质量 ,而加强街头采血的管理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首要环节。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合理配备医务人员 ,实行定员定岗 ,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监督检查制度 ,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检查执行情况 ,做到奖罚分明。2 …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输注不同血液成分时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特点。方法 收集来自中国输血协会血液安全监测专业委员会开展血液安全监测的哨点单位报告的急性输血不良反应985例,分析其报告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的特征。结果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类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6.60‰)远高于输注红细胞类(1.64‰)和血浆类(1.25‰),所有血液成分的过敏反应报告发生率(1.24‰)高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0.63‰)和其他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呈现偏态分布、前高后低的特点,输注红细胞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散分布在前140min,占79.56%,输注180min后仍有较多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输注血浆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前60min,占56.92%;而输注血小板时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20 min~100 min,占80.33%,在不同时段发生反应的例数波动较大。过敏反应发生比较急骤,输注30min~60min其发生数量相对最高;FNHTR发生相对较缓,输注部分血液成分时发生反应的数量有在不同时间段出现高峰的现象。结论 输注不同血液成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  相似文献   

5.
安全输血指输血既能达到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又能避免由于输血不当或者血液制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甚至发生的并发症[1],将血液错误地输给患者(输血错误)是最主要、最严重的输血危险[2].如何做好安全的输血工作,保证医院输血安全,防范输血风险,护理人员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笔者通过分析临床输血所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安全输血的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是判断输血是否成功救治患者的标准,也是现代输血的本质特征.安全性是前提,有效性是目的,缺一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输血.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规定患者在输血前必须常规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三项试验,三项试验对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具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是输血前试验的"三道保险"是临床有效输血的保障[2].输血前试验是安全有效输血的前提,对输血前检测的血液标本的严格要求,是安全输血的关键性措施之一[3].我国多部规范性文件对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等有明确规定.但实际工作中不规范血液标本造成输血前交叉配血困难,引起的输血反应依然存在,延误患者救治、甚至造成死亡,输血引起众多医疗纠纷,影响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输血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急慢性出血性疾病、外伤出血等疾病的治疗。输血具有风险性,ABO错型输注会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所以输血前进行正确的ABO血型定型是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1]。作者在工作中发现1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血液标本,经血清学检查发现其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合一般的血型表型规律。因此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基因分型技术  相似文献   

8.
临床输血治疗的目标是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有效的血液成分,目的是治病救人,全血输注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输血观念的改变,全血的直接输注已经越来越少,逐步被输成分血所代替,成分输血可以根据临床的需要合理利用血液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输血^[1]。  相似文献   

9.
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危重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输血安全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经血液可传播的疾病有病毒性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为了保证患者输血安全,避免医疗纠纷,按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受血者在输注血液制品前必须做输血前感染指标检测,即HBsAg,抗-HCV,梅毒、抗-HIV、ALT等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血液感染性安全问题的现况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输血和大多数临床治疗技术一样,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输血风险主要由免疫性输血风险和输血感染性风险两大类相关的安全问题所构成。20世纪80年代早期,艾滋病的发现使输血相关的安全问题进一步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在输血医学不断发展,治疗效果不断提高的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使人们对血液安全性挑战的认识越来越深化。1安全血液的定义及血液安全状况WHO对安全血液的最新定义是:安全的血液就是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它能够使受血者遭受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的血液[2]。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相继发生了一些“…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输血是现代临床医疗的一项重要甚或必要手段,但众所周知输血又始终存在一定的风险,乃至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1, 2].输血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transfusion reactions /adverse reactions),如发热、过敏、溶血、输血后紫癜、循环负荷过重、移植物抗宿主病、输注无效和枸橼酸盐中毒等[3,4];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现代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和血液自身的复杂性,受血者输血后还存在着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5];因输血前交叉配血、发血以及在输注、输血护理等过程中,人为错误对患者造成伤害的报道亦屡见不鲜[1].  相似文献   

12.
输血技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用血可以挽救病人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但是,输血不当也会导致严重的不良输血反应。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安全输血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临床上,输血工作是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其中护士对安全输血起着至关重要的把关作用。护士了解有关输血的政策法规,掌握各种成分血的输注特点,可以更好地保证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下面将做好完全输血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红细胞血型抗体与输血安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溶血性输血反应(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HTR),是较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即使在临床输血管理比较规范的国家,如英国,HTR(不包括因受血者身份识别错误所致的HTR)仍占全部输血不良反应的8.4%[1].国内至今尚未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监控体系,因而缺乏这方面的权威数据,但根据我国目前的临床输血管理现状,可以推断HTR的发生率可能不低.HTR的发生,将影响患者病情和输血疗效,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另一方面,对HTR的担心和在血液选择上的困惑,也可能导致一些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输血治疗.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至关重要.我们对红细胞血型抗体(以下简称抗体)与HTR、抗体检测和血液选择等问题加以概述,希望能为临床输血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郭丽君  贡浩凌  高燕  王辉  徐蓓 《护理研究》2014,(35):4389-4391
[目的]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方法]成立输血安全护理管理团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列出输血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各步骤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计算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查找目前输血护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影响安全输血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比较实施FMEA前后RPN值及病人安全输血效果。[结果]实施FMEA后取血、输血时间不合格率明显下降,护士输血查对实践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提高,影响安全输血高危因素的RPN值明显下降。[结论]FMEA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评估风险意识与能力,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5.
郭丽君  贡浩凌  高燕  王辉  徐蓓 《护理研究》2014,(12):4389-4391
[目的]完善临床输血护理流程,加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方法]成立输血安全护理管理团队,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方法,列出输血护理流程的各个步骤,以及各步骤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并计算失效模式的危机值(RPN),查找目前输血护理流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针对影响安全输血的高危因素,制定改进措施并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中。比较实施FMEA 前后 RPN 值及病人安全输血效果。[结果]实施 FMEA 后取血、输血时间不合格率明显下降,护士输血查对实践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提高,影响安全输血高危因素的 RPN 值明显下降。[结论]FMEA 模式应用于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护士评估风险意识与能力,前瞻性地发现流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提高病人输血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输注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注治疗,并成为血液恶性肿瘤、骨髓功能衰竭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和欧洲,每年分别有超过150万和290万次的血小板输血发生[1]。我国随着医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血小板分离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血小板临床输注量也明显增多。然  相似文献   

17.
任爱玲  高君 《护理研究》2004,(12):2163-2165
为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介绍了输血前的准备、输血速度、血液的保存温度与输注温度及其保证输血快速通畅护理,总结了常见输血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安全输血是指将健康人的血液按照一定的医术原则通过无菌手续经血管输送给需要用血液治疗和抢救的患者的过程。安全输血是输血领域古老而又更新的课题,直接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全的问题。下面从几方面讨论如何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9.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为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保证患者用血安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显得尤为重要[1-3]。现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对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医院全流程血液冷链监管体系,对血液从医院入库到患者输注全过程提供冷链保障并进行实时监管,保障血液储存质量和患者输血安全。方法研发便携式医用血液保存箱,对血液物流转运过程提供冷链保障;构建智慧冷链监控系统,对血液在输血科内部储存、输血科至病区物流转运、血液在病区暂存全流程进行温度采集和监控,将温度数据上传至冷链监控云平台;将医院HIS输血信息管理系统、临床输血移动护理APP系统,与智慧冷链监控系统进行整合对接,共享云平台温度数据,实时获取每1袋血液从入库到输注全过程的温度数据,存储于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可查询溯源。结果医院全流程血液冷链监管体系运行后,保证了血液储存质量,临床护理血液输注时间符合率(血液离开冰箱后30 min内输注)由原来的84.4%提升至98.8%(χ~(2 )=134.75,P<0.05);全流程血液冷链监管体系应用后,可以实现临床不需要血液退回2次发放,2018年上半年输血科共回收临床退回血液近50 000 mL,避免血液浪费、节约了大量宝贵血液资源。结论医院全流程血液冷链监管体系的构建,保证了血液储存质量和临床护理血液输注时间符合率,同时实现血液回收避免了血液浪费,提升医院血液管理水平,对于保障输血安全和血库前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