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Herbert钉内固定与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骨科200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42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Herbert组(21例)和关节镜组(21例)。Herbert组采用Herbert钉内固定,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7~78岁,平均51.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例,摔伤18例。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男性5例,女性16例;年龄24~79岁,平均46. 3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例,摔伤19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肩关节评分系统(Constant)评分和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结果 42例患者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3. 9个月。Herbert组与关节镜组出血量[(125. 7±36. 1) m L vs.(22. 2±9. 1) m L]、手术时间[(75. 1±19. 9) min vs.(64. 7±14. 3) min]、切口长度[(5. 1±0. 7) cm vs.(3. 0±0. 9) cm]、住院时间[(8. 4±2. 3) d vs.(4. 3±1. 5) d]、骨折愈合时间[(37. 7±8. 6) d vs.(31. 0±6. 3) d]、VAS评分[(1. 9±0. 9)分vs.(1. 3±0. 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erbert组ASES评分(71. 6±12. 5)分、Constant评分(68. 4±13. 6)分低于关节镜组(80. 5±10. 2)分、(79. 7±12. 5)分(P 0. 05),Herbert组并发症发生率14. 2%高于关节镜组4. 7%,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肩关节前屈上举活动度(117. 0±21. 3)°、外展(76. 4±11. 0)°、外旋(34. 1±7. 8)°、内旋(68. 7±8. 4)°、后伸(31. 1±7. 8)°,均明显优于Herbert组(100. 9±18. 1)°、(69. 9±6. 8)°、(27. 0±9. 0)°、(59. 2±13. 4)°、(27. 6±8. 5)°(P 0. 05)。结论肩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治疗效果好,与Herbert钉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性好、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切口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3月先后共13例肩后向不稳患者,年龄18~36岁,平均年龄27.9岁,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术,获得15~31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5月。比较手术前后的UCLA肩关节评分、患肩关节外展位外旋角度来评估疗效。结果:手术效果均满意,UCLA肩关节评分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术前26.69±1.032提高到术后33.77±2.127,P=0.000),而肩外展位外旋角度术前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6)。结论:关节镜下带线铆钉重建后盂唇并选择性缝合肩袖间隙治疗肩关节后方不稳对恢复肩关节稳定和功能有效。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关节镜下改良 Mason-Allen 法与缝线桥法在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9 年 5 月至 2021 年 5 月驻马店市魏道德骨科医院收治的 82 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改良组 (41 例) 和常规组 (41 例)。 改良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改良 Mason-Allen 法进行肩袖修复, 常规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法进行肩袖修复,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活动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系统 (UCLA) 评分以及疼痛程度。 结果 术后 6 个月, 改良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角度与体侧外旋角度均明显大于常规组 (t =3. 136、3. 919, P =0. 002、P <0. 001), UCLA 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 (t =5. 912,P <0. 001),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 (t =2. 721, P =0. 008)。 结论 与关节镜下缝线桥法相比, 关节镜下改良 Mason-Allen 法更能明显提高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 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减轻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三联松解术结合肩袖修复对肩袖损伤合并冻结肩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贵航集团三0二医院收治的69例肩袖损伤合并冻结肩患者临床资料,男性39例,女性30例;年龄38~63岁,平均53. 2岁。肩关节疼痛时间(10. 62±1. 69)个月;左肩27例,右肩42例,优势肩48例;肩峰撕裂(3. 48±0. 41) cm; 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Ⅰ型13例、Ⅱ型44例、Ⅲ型12例。均采用关节镜下三联松解术结合肩袖修复术治疗,分析患者手术效果,手术前后疼痛介质、VA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定量表(CMS)、主动肩关节活动度(ROM)、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97. 42±8. 53) min,出血量为(48. 95±3. 21) m L,切口长度为(4. 96±0. 65) cm,住院时间为(5. 95±0. 75) d。术后,患者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β-内啡肽(β-EP)、UCLA、CMS、主动ROM较术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评价手术总有效率为97. 10%(67/69),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关节镜下三联松解术结合肩袖修复治疗肩袖损伤合并冻结肩可获得良好疗效,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肩袖损伤的影像学及关节镜诊疗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肩袖损伤的影像学改变及关节镜检查在诊疗中的价值。方法18例肩袖损伤术前行造影和磁共振成像(MRI)。关节镜手术18例,其中关节镜下肩峰成形减压术16例,小切口肩峰成形2例。全层肩袖损伤10例行小切口肩袖缝合,肩袖部分磨损8例行关节镜下刨削清理术。结果肩关节造影13例,其中9例显示肩关节腔与肩峰下滑囊和三角肌下滑囊沟通,4例未见异常。MRI检查18例,其中10例显示肩袖全层损伤,8例冈上肌腱信号异常为部分损伤。根据关节镜检查结果判断其诊断准确率,MRI为100%,肩关节造影69%。术后随访时间3~22个月,平均7个月。根据美国加州洛杉矶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优9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达83%。结论肩关节造影有助于全层肩袖损伤的诊断;MRI对肩袖部分和全层损伤正确诊断率和敏感性最高;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具有微创,有利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40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69.5±6.7)岁。观察组男性3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70.4±5.9)岁。对照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常规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选择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48h的疼痛程度,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的椎间隙高度及螺钉位置、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0.6)cm vs.(4.7±0.9)cm,(124.6±35.7)min vs.(132.4±42.5)min,(215.9±42.3)m L vs.(242.3±52.7)m L,(352.8±76.5)m L vs.(389.6±85.7)m L]。观察组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3.5±0.8)vs.(4.8±1.3),P=0.028]。术后两组椎间隙高度明显增加,随访12个月椎间隙高度较术后减小,观察组术后和随访高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1.2±2.4)mm vs.(10.5±2.2)mm,P=0.036;(10.9±2.6)mm vs.(9.2±2.5)mm,P=0.031]。观察组螺钉位置I型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0.0%vs.75.7%,P=0.02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7%vs.17.1%,P=0.034),随访12个月椎间融合及椎体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92.9%vs.80.0%,P=0.026),JOA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7.8±7.9)%vs.(56.9±13.2)%,P=0.000]。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关节突螺钉瞄准器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应用带线锚钉技术同期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合并肩袖损伤的手术策略和术后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18例同时合并骨性Bankant损伤和肩袖损伤的患者,其中女性8例,男性10例,患者平均年龄57.9岁(40~72岁)。患者均有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病史,11例急诊复位后因再脱位就医,7例因存在持续肩关节疼痛就医。18例患者均通过MRI结合X线和三维CT确诊同时存在全层肩袖损伤和骨性Bankart损伤。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一期修复两种损伤,手术中采用带线锚钉先固定骨性Bankart损伤,再用单排锚钉修复撕裂肩袖。结果:1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5个月(12~38个月)。术后3月、6月随访肩关节前屈上举和体侧外旋活动度较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侧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vs健侧ASES肩关节评分为91.6±6.7分vs 93.6±4.8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为89.9±6.8分vs 92.0±7.9分,Rowe评分为89.3±7.1 vs 91.1±6.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外展肌力双侧无显著性差异,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1.4±1.1 vs 6.2±1.9)。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曾出现半脱位,3例出现术后僵硬,经肌力和功能训练后改善,无感染、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肩关节脱位同时存在骨性Bankart损伤和肩袖撕裂时,全关节镜下修复骨性Bankart损伤后再修复肩袖损伤,治疗全面,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的军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模拟疼痛评分表(VAS)评分、肩关节评分量表(CM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ASES评分、VAS评分、CMS评分、UCLA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治疗军事训练伤致肩袖损伤,具有较为显著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间,随访到的采用上述两种修补方法治疗的32例肩袖撕裂患者(33肩)的疗效,其中骨道组17例(17肩),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下改良McLaughlin手术;锚钉组15例(16肩),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至少随访13个月,平均随访22个月,随访包括并发症、关节活动度、肌力、术后恢复日常生活的时间、恢复运动的时间、达到满意评分的时间、MRI评价术后肩袖愈合情况等,并进行两组手术前后UCLA、VA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日常生活时间、恢复运动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UCLA、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两组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锚钉组再撕裂1例,骨道组无再撕裂,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最终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关节镜下McLaughlin手术与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肩袖损伤效果均优良,无统计学差异。前者在术后疼痛消失时间、恢复运动时间方面较后者更快,但两组患者的最后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评估关节镜下单排与缝线桥技术修复中型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55例中型肩袖撕裂患者,所有患者由同一医生于关节镜下以缝线锚钉单排(n=29)或缝线桥(n=26)技术修复撕裂肩袖。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功能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和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分),以及疼痛视觉量表评分(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体侧外旋)。末次随访时拍摄MRI以评估缝合肩袖的愈合情况。结果:50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缝线桥组24例,单排组2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患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术前功能评分(ASES,UCLA,FUSS)、VAS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体侧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检查发现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再撕裂,缝线桥组sugayaⅠ型患者较单排组比例更高(83.3%vs 6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中型肩袖撕裂早期结果优良,安全有效,但相比传统单排技术,未显示出明显优势,MRI结果虽提示肩袖愈合情况可能更优,远期疗效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带锁髓内钉(L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8月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治疗83例肱骨近端骨折老年患者,采用LCP治疗52例,采用LMN治疗31例。LCP组男性19例,女性33例,年龄(73.8±8.2)岁;LMN组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74.1±7.7)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临床指标、术后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骨性愈合时间[(14.1±1.8)周vs.(13.9±2.5)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80.3±5.4)mL vs.(96.3±9.5)mL]、手术时间[(137.9±5.6)min vs.(108.6±8.6)min]和术后住院时间[(7.6±1.8)d vs.(4.2±1.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在术后3个月[(57.2±3.8)分vs.(65.3±3.3)分]、6个月[(69.5±3.8)分vs.(74.4±4.4)分]、12个月[(81.1±3.5)分vs.(84.1±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6%vs. 3.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LCP治疗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LMN治疗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撕裂行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辅助替代上关节囊重建(Chinese Way)的临床疗效及重建组织愈合情况。方法:随访我科2015年7月~2018年1月收治的前上方或后上方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撕裂并行关节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辅助替代上关节囊重建(Chinese Way)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49~72岁,平均63岁。术前症状持续时间2~36个月,平均10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及复旦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Fudan University shoulder score,FUSS)进行肩关节疼痛与功能评价,MRI随访重建组织结构完整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5~36个月,平均随访21.1个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分别为前屈(88.81°±34.49°vs. 153.81°±27.47°)、外展(67.38°±38.98°vs. 151.43°±26.89°)、体侧外旋(33.33°±18.52°vs. 73.33°±12.38°),VAS评分分别为8.24±0.70分和1.10±0.70分,UCLA评分分别为14.52±2.73分和32.00±2.28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40.95±7.68分和90.62±6.09分,FUSS评分分别为30.81±8.62分和82.62±4.79分。所有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VAS评分、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FU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末次随访时UCLA评分优5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90.5%(19/21)。MRI随访见18例患者组织愈合良好,愈合率达85.7%(18/21)。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固定辅助替代上关节囊重建(Chinese Way)可明显缓解巨大及不可修复肩袖撕裂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功能且结构失败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肩关节僵硬患者的疗效及其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4月间我科收治的随访资料完整的中小型肩袖损伤患者。共43例纳入研究,其中15例合并肩关节僵硬。对僵硬组患者,先在关节镜下行肩关节囊粘连松解,术中活动肩关节证实肩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非僵硬组患者仅进行单纯的盂肱关节镜检查及必要的关节内清理。所有患者均根据撕裂口大小,采用1~3枚5.0 Twinfix锚钉(美国Smith&Nephew公司)单排缝合固定肩袖。僵硬组有7例、非僵硬组有8例进行了肱二头肌长头腱单纯切断或固定术。所有病例术后均给予指导康复训练。术后平均随访27.1±4.2(15~38)个月,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1、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肩痛VAS评分,术后2、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肌力,以及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UCLA评分,评估患者肩关节术后康复进程及手术疗效。结果:1)无僵硬组患者及僵硬组患者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但术后1、2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无僵硬组显著优于僵硬组(P<0.05),直到术后3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肩袖修补术后无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僵硬组被动活动度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其中肩前屈、外展0°位外旋活动度分别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有显著改善,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肩外展、90°外展位外旋、90°外展位内旋活动度直到术后12个月得到充分缓解,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僵硬组患者肩关节被动活动度恢复良好,未再出现关节活动度降低。3)无僵硬组术后肌力恢复良好。僵硬组患者肩前屈、外展肌力术后6个月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无显著差异(P>0.05);僵硬组肩外旋肌力术后12个月才达到健侧水平,与无僵硬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末次随访UCLA评分,无僵硬组患者为33.3±3.3分,僵硬组患者为33.4±3.2分。患者肩关节功能总体恢复良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下关节囊粘连松解联合肩袖修补术治疗肩袖撕裂合并关节僵硬患者,术后半年内的肩关节功能康复进程较未合并僵硬的肩袖撕裂患者慢,但手术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肌力以及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该联合术式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5.4岁;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4例)和空心螺钉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记录肩关节功能活动度(ROM)及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32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45.9±8.2)minvs.(44.1±8.8)min]、术中出血量[(58.2±8.5)mLvs.(52.7±12.1)mL]、切口长度[(4.4±0.5)cmvs.(4.7±0.5)cm]及骨折愈合时间[(9.6±1.6)周vs.(10.1±2.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锁定钢板组无严重并发症.空心螺钉组有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行非手术治疗,4个月畸形愈合,功能可;2例复位丢失,再次行手术治疗,恢复较满意.两组关节活动比较(微型钢板组vs.空心螺钉组),前屈上举[(156.4±13.1)°vs.(127.1±17.1)°、外展(128.2±11.7)°vs.(117.9±10.0)°、后伸(43.9±11.1)°vs.(32.1±14.5)°],微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CSS评分高于空心螺钉组[(85.7±8.9)分vs.(72.7±8.1)分],P<0.05.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微型钢板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双排缝合技术治疗肩袖部分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21例肩袖部分损伤患者(滑囊侧损伤11例,腱内损伤10例)转变为完全性肩袖损伤,然后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10例应用缝合桥技术,11例应用双排缝合技术。术前均行肩关节X线片与MRI检查,术前与术后均行疼痛目测评分(pain visual analog scale,PVAS)及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标准评分与Constant评分。术后平均随访18.7个月(12~25个月)。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缝合桥组:PVAS评分由术前的5.3±1.3降低到术后的0.7±0.8(P<0.01),UCLA评分及Constant评分分别由术前16.3±2.9、64.8±7.5提高到术后的32.9±2.5、93.7±6.1(P<0.01);双排缝合组:PVAS评分由术前的4.7±1.7降低到术后的0.6±0.7(P<0.01),UCLA评分及Constant评分分别由术前17.7±2.1、62.7±5.7提高到术后的34.1±1.0、93.8±2.4(P<0.01)。缝合桥组与双排缝合组术后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滑囊侧损伤与腱内型损伤是两种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肩袖损伤,将二者转变为完全性肩袖损伤后行关节镜下缝合治疗效果良好,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双排缝合技术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双排缝合技术操作更便捷。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进行对比,为其广泛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Springer Link、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Science Direct、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段为1970年1月~2014年6月,收集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疗效对比的相关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病例数合计为840例,其中关节镜下单排固定组427例,双排固定组413例。结果显示在主要观察指标中,关节镜下单排固定术后肩袖再撕裂的风险高于双排固定组(OR=2.31,95%CI:[1.57,3.39],P0.001),单排固定组术后ASES(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scores)评分(MD=-0.85,95%CI:[-1.66,-0.03],P=0.04)及术后UCLA(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score)评分(MD=-0.85,95%CI:[-1.27,-0.20],P=0.007)分别低于双排固定组术后评分,而术后Constant评分及WORC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次要观察指标分析中,双排固定组在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内旋方面优于单排固定组(P0.05),在术后患者满意度、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外旋等指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撕裂,术后发生肩袖再次撕裂的风险低于单排固定,在术后ASES评分、UCLA评分、前屈活动度、肩关节外展、肩关节内旋等方面优于单排固定,尚无证据表明两组在Constant评分、WORC评分、术后患者满意度、内旋活动度、外旋活动度、肩关节外旋方面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42~70岁,平均53.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8例,道路交通伤3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微创组(49例)和L形入路组(37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L形入路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及并发症.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34.15±6.98)mLvs.(52.35±8.01)mL、切口长度[(5.23±0.61)cm vs.(11.24±2.34)cm少于 L形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60.24±5.35)min vs.(73.64±9.02)min、切 口愈合时间[(9.24±2.35)dvs.(13.24±4.63)d、术后住院时间[(7.45±2.83)dvs.(10.47±4.59)d短于L形入路组(P<0.05).微创组术后末次随访显示: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72.45±7.15)分vs.(67.24±6.49)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高于L形入路组[(73.56±7.04)分vs.(68.02±6.75)分,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L形入路组[(0.95±0.11)分vs.(2.01±0.35)分,P<0.05;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与L形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入路组(4.08%vs.18.92%,P<0.05).结论 与传统入路比较,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可减少手术创伤,促使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第九八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5~51岁,平均3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植骨术组和联合组各30例。植骨术组实施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支撑植骨术,联合组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或来院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7.3个月。植骨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39.3±37.2)min vs.(182.5±42.6)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16.5±57.2)mL vs.(327.9±75.8)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5±1.4)d vs.(9.3±2.0)d]和平均骨折愈合时间[(6.2±0.9)个月vs.(7.4±1.1)个月]均小于联合组(P<0.05)。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切口疝、脑脊液漏、植骨块移位和内固定失效,经对症处理或二次手术后均好转,植骨术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联合组(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Cobb角和椎体高度压缩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术联合椎间支撑植骨疗效与前后路联合手术相当,手术创伤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在肩袖损伤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5至2014年5月接受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线桥固定的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中同时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手术(实验组),另一组术中行关节镜下肩峰下清理,不做骨质的切除(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术后3个月、12个月时肩关节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系统(ULCA)、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系统(ASES)、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nstant评分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5,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肩关节活动范围、肩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损伤缝线桥固定术中进行肩峰成形手术在术后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评分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胸部创伤手术患者139例,其中肋骨骨折23例,血气胸41例,血胸31例,膈肌破裂8例,合并伤36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腔镜组(n=77)和开胸组(n=62)。比较两组总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安置时间,肺部并发症率,术前、术后3d IL-6、TNF-α、CRP等血清炎性因子,术后3、7d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分别为腔镜组(63. 32±6. 83) min vs.开胸组(61. 75±6. 71) min;腔镜组的总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安置时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开胸组,分别为(5. 12±0. 81) d vs.(7. 69±0. 97) d、(59. 91±7. 43) mL vs.(72. 64±9. 81) mL、(1. 05±0. 32) d vs.(2. 11±0. 47) d、10. 39%vs. 19. 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腔镜组术后3、7d疼痛评分明显减小,分别为(4. 28±0. 51)分vs.(6. 97±0. 75)分、(2. 21±0. 26)分vs.(4. 33±0. 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腔镜组术后3d IL-6、TNF-α、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优于开胸手术,分别为(118. 44±7. 61) ng/L vs.(131. 54±11. 78) ng/L、(149. 06±11. 27) ng/L vs.(175. 53±12. 02) ng/L、(7. 01±0. 79) mg/L vs.(9. 75±0. 9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胸腔镜手术应用于胸部创伤患者,其具有视野广、切口小、对胸膜刺激小、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诸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