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区骨科创伤手术的早期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4月30日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227例(疫情组:男性126例,女性101例;年龄13~86岁,平均38. 1岁)和2019年同期803例(对照组:男性443例,女性360例;年龄3~82岁,平均40. 2岁)病例资料,疫情组按安全救援、标准防护和分级防护原则进行救治。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肢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4d),记录术后伤口感染率以及X线片评估骨折术后复位优良率,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参与治疗医护和患者感染COVID-19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疫情组手术时间(123.5±38.1) min和术中出血量(327. 5±77. 2) mL多于对照组[手术时间(110. 3±30. 3) min,术中出血量(294. 5±64. 5) mL],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术后VAS评分(疫情组:1±0. 5;对照组:1±0. 6)均较术前(疫情组:7±0. 6;对照组:7±0. 7)改善(P 0. 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疫情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4. 8%,对照组为96. 1%,疫情组3例术后伤口感染,感染率为1. 3%;对照组5例感染,感染率为0. 6%。疫情组1例感染COVID-19并死亡,其余患者及参与救治医务人员均未发现感染COVID-19。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区,骨科创伤手术早期效果可靠,能在保护医护人员的同时为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COVID-19感染蔓延迅速,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疫情期间,为了保障非新冠创伤骨科限期手术患者的救治质量,提高骨折预后水平,避免在救治过程中出现患者之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风险,根据医院及科室自身特点制定了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骨科限期手术患者的管理路径和避免交叉感染的防护措施。本文主要从疫情期间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门、急诊患者接诊流程、入院后管理以及医护和陪护的防护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述,希望为各级医院开展创伤骨科限期手术处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治疗198例高龄(≥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其中关节置换组102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内固定组96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进行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评价比较。并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均长于内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1个月时Harri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内固定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 54%(23/102),内固定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7. 71%(17/9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关节置换组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 86%(7/102),内固定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8. 75%(18/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均能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远期疗效中更具优势,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在临床加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西安某院新冠疫情封控期、疫情常态化防控期以及非疫情期间创伤骨科骨折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创伤骨科2021年12月23日—2022年1月24日(封控期组)、2020年12月23日—2021年1月24日(常态化组)和2019年12月23日—2020年1月24日(非疫情期组)收治的194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封控期组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3~81岁,平均50.9岁。常态化组74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2例;年龄14~85岁,平均53.4岁。非疫情期组80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96岁,平均51.1岁。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居住地、骨折原因、骨折场所、骨折部位、合并伤等流行病学特征差异。结果 疫情封控期组骨折住院患者数量(40例)显著少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组(74例)和非疫情期间组(80例,χ2=11.682,P<0.05),但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组和非疫情期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73,P>0.05)。新冠疫情改变了骨折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骨科住院手术患者尤其疑似症状患者,住院手术的系统防控策略和临床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2020年3月1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科收治患者21例,其中6例疑似症状患者(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4~84岁,平均67. 5岁),包括1例锁骨骨折、1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例股骨颈骨折、1例C_6椎体爆裂骨折并脊髓损伤和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其中2例有发热症状,3例有呼吸道症状,3例有肺炎影像学特征,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采用科室的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系统防控方法完成了安全防控和手术救治。结果 21例患者均完成了系统防控,包括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隔离观察、安全手术救治。其中6例疑似症状患者完成筛查、隔离后接受手术,锁骨骨折和股骨假体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行股骨头置换,C_6椎体爆裂骨折和寰枢椎骨折脱位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全部患者术后效果满意,无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 COVID-19肺炎疫情期间骨科住院手术,结合"新冠期间骨科手术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尤其对于疑似症状患者,通过症状筛查、分层评估、分级病房、系统防控后手术等措施,强化常规病房的疫情防控效果,为患者安全、及时、有效救治创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使用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口服利伐沙班的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的情况,与相同时期的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未予抗凝药物干预的患者(B组)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B组有11例(13.75%)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在跟骨术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收治跟骨骨折术后需行皮瓣修复术的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成传统皮瓣修复术组(传统组)、改良外踝后穿支皮瓣修复术组(改良组)各2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利用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估跟骨功能改善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足跟肿胀缓解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局部瘢痕、创面愈合评分显著低于传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皮瓣颜色、皮瓣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行走、后足运动、足踝稳定性、对线、步态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 00%较传统组的15. 00%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外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能改善跟骨骨折患者的足跟外形及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5000 U/kg乌司他丁+5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术后谵妄发病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88±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0.75±0.15)μg/L、谵妄发病率为4.44%,对照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23±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1.31±0.31)μg/L、谵妄发病率为22. 22%,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及谵妄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 11±21.41)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13±11. 24)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67%,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42±21. 25)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23±11.51)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 4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病率,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及改良Stoppa两种入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性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7年7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22例)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22例)。其中经腹直肌外侧入路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5~56岁,平均45. 2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2例,复杂型骨折10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7例,道路交通伤9例。改良Stoppa入路组:男性11例,女性11例;年龄27~59岁,平均47. 5岁;骨折Judet-Letournel分型:简单型骨折13例,复杂型骨折9例;致伤原因:坠落伤6例,重物砸伤8例,道路交通伤8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如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差异。结果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6. 7±2. 6)分和(17. 2±2. 4)分;手术显露时间为(18. 0±3. 5) min和(17. 2±4. 0) 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28. 4±25. 9) m L,显著低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736. 8±37. 1) m L(P <0. 05);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组和改良Stoppa切口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 09%和36. 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的性别及手术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复位质量及有无异位骨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分析发现骨折类型、复位质量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独立因素(P <0. 05)。结论两种前入路手术方式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的情况下,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中围术期指标更优,医师应尽力做到解剖复位,帮助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下肢近端绑扎止血带在四肢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急救中实际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骨科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四肢骨折伴失血性休克53例,其中仅在创伤肢体常规使用止血带(伤肢组) 26例,双下肢近端绑扎止血带+创伤肢体常规使用止血带组(双下肢组) 27例,观察两组入院24h内病死率,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低限范围所需时间,止血带休克发生率,术后神经、肌肉、皮肤损害及血栓发生率。结果入院24h内病死率:双下肢组无一例死亡,伤肢组3例(病死率11.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下肢组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低限范围所需时间为(18. 59±3. 05) min,伤肢组血压恢复到正常值低限范围所需时间为(49. 22±7. 66) min(P 0. 05)。伤肢组无止血带休克反应,双下肢组止血带休克反应发生1例(P 0. 05)。术后发生神经、肌肉、皮肤损害双下肢组2例,伤肢组1例(P 0. 05);伤肢组术后肢体未发生静脉血栓,双下肢组术后发生静脉血栓1例(P 0. 05)。结论在创伤四肢骨折伴严重休克的急救中使用双下肢近端绑扎止血带的方法可以降低入院24h内病死率,血压可以更快恢复到正常值的低限,且不会提高止血带休克发生率、血栓形成率和术后神经、肌肉、皮肤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固定治疗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94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6例;年龄26~68岁,平均43. 6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4例,摔伤18例,高处坠落伤12例。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常规组44例和微创组50例,常规组行单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微创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微创环扎进行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P 0. 05);(2)微创组骨折愈合率(84. 0%)显著高于常规组(54. 6%),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状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微创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常规组(P 0. 05);(3)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优良率(90. 9%vs. 98. 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4)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断裂及继发股骨干、大转子骨折等,其中常规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骨折愈合延长,未采取任何措施后好转。结论微创环扎辅助髓内钉内固定方案可显著提高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骨折愈合率和改善其疼痛情况,安全可行,值得作为临床上治疗长斜形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手术时间的差异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65岁以上患者232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将其分为三组,其中早期组患者手术时间48h(n=79),中期组患者手术时间48~96h(n=76),晚期组患者手术时间96h(n=77)。对三组患者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感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早期组仅为3.9%与3.9%,同期中期组上升至7.6%与6.6%,而晚期组则高达10.5%与1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表明,与早期组的优良率高达98.7%相比,中期组只有93.2%,而晚期组仅有86.3%,表明随着患者接受手术时间的延长,评分越低,恢复越慢,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能够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胫骨平台SchatzkerⅤ型骨折术后不同时间开始功能康复锻炼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8年1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SchatzkerⅤ型)骨折患者68例,根据术后开始康复时间不同分成三组,A组18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4. 7±5. 6)岁; B组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4. 0±5. 2)岁; C组28例,男性19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4. 7±4. 9)岁。A、B、C组分别于术后2周、1周和当天开始患肢膝关节屈伸锻炼。比较三组膝关节功能、VAS评分、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后,A、B、C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三组患者VAS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两组间比较,随访12个月后,B、C组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 0. 05); C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 0. 05);三组组间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且满意度C组 B组 A组;三组患者无手术伤口感染、无复位丢失及内固定松动情况发生,也未发生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胫骨平台SchatzkerⅤ型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尽早行患肢功能康复锻炼,并不会对患肢膝关节功能恢复造成不利影响,且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髓脂肪含量(BMF)对评估骨质疏松(OP)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15例女性髋部骨折组(年龄68.3岁±9.4岁)及74例女性非骨折正常对照组(年龄61.6岁±10.3岁)行髋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扫描获取股骨颈骨密度(FN-BMD)及磁共振波谱(MRS)扫描测定BMF.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FN-BMD及BMF对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差异.结果 BMF与FN-BMD(r=-0.579)、年龄(r=0.460)、体重(r=-0.270)、体质量指数(BMI)(r=-0.239)存在轻-中度相关性(P均<0.05),将年龄、体重、BMI作为协变量加以校正,BMF与FN-BMD之间的相关性依然存在(r=-0.374,P<0.001).校正年龄、体重、BMI后,髋部骨折组FN-BMD较非骨折组低(P=0.020),BMF较非骨折组高(P=0.007).即使将FN-BMD加以校正,BMF在2组间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FN-BMD及BMF判定髋部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801,两者对骨折风险评估无统计学差异(P=0.894 5). BMF联合FN-BMD判定髋部骨折的R)C曲线下面积为0.826,与单独FN-BMD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的能力无统计学意义(P=0.650 2).结论 股骨颈BMF是独立于FN-BMD决定髋部骨强度的预测因子,但BMF联合FN-BMD并不能提高对髋部脆性骨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结合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CPM)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6例。常规组采用康复锻炼联合CPM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电脑骨创伤治疗仪。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评分高于常规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 65%(44/46),高于常规组的80. 43%(3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联合CPM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可增强疗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预防疫情医院内部传播,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级分区管理对院内感染防控和防疫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20年1月24日~4月24日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患者24例(A组)与2019年同期收治的创伤患者33例(B组),分别统计两组气道管理、氧疗方式、细菌培养阳性例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采用第三代Gamma钉治疗的效果及对尖顶距的影响。方法安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5月收治81例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43例患者通过第三代Gamma钉治疗(研究组),38例患者予以动力髋螺钉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3~41岁,平均31. 25岁;骨折原因:道路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11例,摔伤9例,其他2例。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22~41岁,平均31. 22岁;骨折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10例,摔伤6例,其他3例。对比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尖顶距。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 65%,低于对照组的21.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尖顶距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第三代Gamma钉治疗青年股骨近端长段粉碎性骨折并发症少,可促进骨折愈合,且髋关节功能预后及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有效性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2017年1—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43~84岁,平均61. 4岁。其中采用低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50例为低黏度组,余50例采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为高黏度组。比较两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脊柱评分、骨折椎体后凸Cobb角、骨密度(BMD)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VAS评分、ODI脊柱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和BM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脊柱评分、椎体后凸Cobb角均低于术前,BMD水平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高黏度组治疗后VAS评分、ODI指数、椎体后凸Cobb角均低于低黏度组,BMD水平高于低黏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低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6%(8/50);高黏度组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4%(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明显,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脊柱功能,提高骨密度水平,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不同影像分型的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指数的变化。方法 选取62例COVID-19患者的EAT指数、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验资料。依据患者的胸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普通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资料和EAT指数,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探索EAT密度与实验室资料的相关性。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其中12例患者最严重一次CT和末次CT的EAT指数差异。结果 年龄、EAT密度、CK-MB、PCT、CRP、N/L在普通组和重症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AT密度与CK-MB和PCT呈正相关(Rs=0. 279,P 0. 05)。12例患者中最严重一次CT的EAT密度高于末次CT (t=4. 299,P 0. 05)。结论 重症组的COVID-19患者EAT密度较普通组更高,EAT密度与炎性指标相关。心肌损伤可能是COVID-19感染后全身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5例(切开复位组)和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6例(改良组)。切开复位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 0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8例,道路交通伤17例。改良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 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道路交通17例。分析统计治疗后的临床优良率,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 48%(43/46)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2. 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25. 17±7. 62) mL vs.(69. 25±10. 54) mL、(5. 42±1. 03) d vs.(10. 57±2. 69) d、(6. 04±1. 21) d vs.(12. 19±3. 68) d],而手术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95. 24±20. 58) min vs.(60. 12±15. 23) min、(1. 09±0. 03)万元vs.(0. 68±0. 0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跟骨长度及高度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显著下降,同时改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 35%,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7. 78%(P 0. 05)。结论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住院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