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克氏针"去锐性化"髓内弹性复位技术和传统三维立体整复法治疗Gartland Ⅲ型伸直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06例Gartland Ⅲ型伸直桡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58例, 女48例;年龄1~12岁[(8.7±2.3)岁]。50例采用克氏针"去锐性化"髓内弹性复位技术治疗(研究组), 56例采用传统三维立体整复法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 以及术后3, 6个月患侧与健侧Baumann角差异值、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5±1.2)个月]。研究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为(32.9±3.7)min、(20.6±5.4)次, 对照组分别为(45.6±10.1)min、(32.5±8.2)次(P均<0.01)。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3.0±5.1)d, 对照组为(33.8±4.7)d(P>0.05)。术后3, 6个月研究组患侧与健侧Baumann角差异值分别为(3.2±0.8...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经伤椎短节段、经伤椎三节段与跨伤椎长节段三种固定状态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选取新鲜家猪脊柱标本(T_(13)~L_5)16具,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经伤椎短节段组、经伤椎三节段组和跨伤椎长节段组各4具,除正常组外均制备为L_2椎体爆裂性三柱骨折模型,而后使用椎弓根螺钉分别模拟经伤椎短节段固定、经伤椎三节段固定及跨伤椎长节段固定三种状态。使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在四组模型上模拟人体脊柱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比较不同运动状态下四组伤椎上下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不同载荷下四组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结果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1.29±0.48)°]、后伸[(1.13±0.34)°vs.(1.02±0.46)°]、左右侧屈[(2.01±0.66)°vs.(1.94±0.61)°]及左右旋转[(2.48±0.50)°vs.(2.59±0.48)°]的ROM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经伤椎短节段组在前屈[(1.19±0.27)°vs.(2.50±0.41)°]、后伸[(1.13±0.34)°vs.(1.70±0.44)°]、左右侧屈[(2.01±0.66)°vs.(3.44±0.85)°]及左右旋转[(2.48±0.50)°vs.(3.24±0.65)°]的ROM前者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与跨伤椎长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194.12±99.83)N/mm vs.(238.36±96.01)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三节段组的轴向压缩刚度显著高于经伤椎短节段组[(194.12±99.83)N/mm vs.(157.91±52.87)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爆裂性三柱骨折,经伤椎三节段固定与跨伤椎长节段固定均可获得良好的力学稳定性,但前者椎体固定数量少于后者,脊柱活动度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克氏针和螺钉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3-01至2018-01收治的31例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克氏针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17例)和螺钉组(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14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骨折愈合时间、功能外观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1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肘关节功能及外观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螺钉组内固定取出时间为(45.7±10.6)d,克氏针组为(36.5±8.3)d,螺钉组长于克氏针组(P<0.05);螺钉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为(32.7±7.4)d,克氏针组为(39.5±6.8)d,螺钉组快于克氏针组(P<0.05)。克氏针组术后出现2例针道感染,均为软组织感染,螺钉组中无钉道感染出现,随访时所有病例未发现外翻不稳定、尺神经炎,术前尺神经麻痹病例术后均逐渐消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日常活动无受限。在末次随访中克氏针组出现1例骨过度增生钙化,1例尺神经沟畸形;螺钉组出现2例骨过度增生钙化。结论 移位超过5 mm的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固定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预后,螺钉固定可以更快地恢复肘关节功能。对于骨骺闭合或接近闭合的青少年建议优先选择螺钉固定,而骨骺未闭合的低龄儿童建议选择克氏针固定。  相似文献   

4.
何忠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00-1400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28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用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术。结果:128例经10个月~3年随访,平均1.5年,全部患者骨折愈合好,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优良率97.65%。结论:对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 Ⅲ型骨折,采取C臂透视下侧方小切口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针内固定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MIPPO)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5例,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MIPPO组(n=55)和传统切开复位组(n=50),MIPPO组患者行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效果、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MIPPO组患者手术时间[(69.1±16.4)min vs.(101.4±30.5)min]、术中出血量[(85.3±24.5)m L vs.(163.5±40.8)m L)]、术后引流量[(18.3±4.6)m L vs.(23.4±5.3)m L]、住院时间[(2.8±0.9)d vs.(4.5±1.0)d],骨折愈合时间[(11.6±2.3)周vs.(16.8±3.5)周],可负重时间[(8.1±2.1)周vs.(9.6±2.0)周]均短(少)于传统切开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PO组、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5%、80.00%,MIPPO组优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MIPPO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切开复位组(P<0.05)。传统切开复位组患者术后3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发生外展受限;MIPPO组患者术后1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1例发生外展受限;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3.64%,χ^2=1.538,P=0.173)。结论微创锁定钢板改良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效果显著,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比较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不同进针点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减少肘内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0具尸体20个肱骨标本制成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分A、B两组。A组:从肱骨内上髁至尺神经沟平分取5点向对侧某点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B组:以尺神经沟为始点向对侧5个不同方向打入克氏针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定。临床治疗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6例,随访1年以上。结果A组与B组一致,随着克氏针与骨折线成角越大,应变越小,位移变化越小,应力强度越大,轴向刚度越大,抗扭能力越强,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46例患者,肘关节功能良好,无肘内翻发生。结论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复位后将尺侧克氏针从肱骨内上髁移至尺神经沟与桡侧克氏针交叉固定,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增强,减少了肘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42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其中MilchⅠ型5例,Ⅱ型37例.22例采用经肘关节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及克氏针固定(切开组);20例采用闭合复位及克氏针固定(闭合组).结果 切开组优20例,良2例;闭合组中优12例,良8例.提携角改变:切开组2例(9.1%)提携角比对侧增大10°,闭合组5例(25%)比对侧增大10°;肘关节伸屈:切开组1例(4.5%)伸屈肘范围比对侧减少10°,闭合组6例(30%);肱骨外髁隆起:切开组3例(13.5%)出现肱骨外髁隆起,闭合组9例(45%).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较闭合复位内固定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克氏针与Slongo式外固定架治疗GartlandⅢb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95例GartlandⅢb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男童61例,女童34例;年龄4~12岁,平均6.1岁;左侧70例,右侧25例;摔伤86例,道路交通伤9例;BMI 13.2~18.3kg/m2,平均15.1kg/m2;受伤至手术时间2~19h,平均10.3 h。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克氏针组(65例)和外固定架组(3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开复位比例、透视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Flynn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外固定架组手术时间(27.1±5.3)min、透视次数(13.9±4.0)次少于克氏针组[(40.6±3.9)min、(26.1±2.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固定架组切开复位比例(9.2%)与克氏针组(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针道均无深部感染,外固定架组针道浅表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侧进针方式对克氏针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17-02至2019-02收治并采用外侧平行克氏针和外侧扇形克氏针两种进针方式的138例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其中平行组为外侧平行克氏针固定(65例),扇形组为外侧扇形克氏针固定(73例)。评估两组间的临床特征、末次随访的功能及外观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1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两组病例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根据Flynn功能标准,平行组优良率为93.7%,扇形组优良率为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Flynn美观标准,平行组优良率为92.1%,扇形组优良率为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后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医源性神经损伤、肘内翻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针外侧平行与外侧扇形两种进针方式均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3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收治的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穿刺植骨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后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前VAS评分[(6.782±1.821)%vs.(6.827±1.762)%]、术前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57.658±23.645)%vs.(58.162±24.852)%]、术前伤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88.645±8.624)%vs.(87.927±7.848)%]、术前后凸Cobb角[(28.665±4.824)°vs.(29.134±5.508)°]、手术时间[(135.675±23.318)min vs.(130.731±21.761)min]、术中出血量[(456.214±63.525)m L vs.(461.532±60.753)m L]、术后引流量[(43.847±16.358)m L vs.(42.971±15.523)m L]、住院时间[(10.878±2.148)d vs.(11.323±2.512)d]、术后末次随访VAS评分(0.184±0.263 vs.0.195±0.325)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2.463±0.652 vs.2.624±0.7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术后末次随访伤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98.083±1.635)%vs.(93.157±2.019)%、后缘高度百分比[(98.504±2.572)%vs.(96.248±4.824)%]和后凸Cobb角[(3.623±2.563)°vs.(7.626±3.6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外穿刺撬拨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Denis B型、D型胸腰椎体压缩骨折、B型椎体爆裂骨折,可较好恢复椎体前、后缘高度,矫正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双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骨一科收治115例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双钢板内固定组(58例)和克氏针内固定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肘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评分以及骨折愈合优良率等指标,评价双钢板内固定用于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双钢板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为(101.22±12.31)mL,手术时间为(88.91±18.09)min高于克氏针组(96.96±11.42)mL和(80.09±19.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7.01±1.31)周短于克氏针组(9.90±1.09)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随访,双钢板组患者肘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克氏针组,肘关节功能评价高于克氏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轻度疼痛患者多于克氏针组,中度和剧烈疼痛患者少于克氏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1.38%(53/58),高于克氏针组82.46%(47/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髁上粉碎骨折临床效果显著,骨折愈合时间较短,患者恢复较快,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恢复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微型锁定钢板与空心螺钉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二医院骨科收治的31例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61岁,平均35.4岁;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9例,高处坠落伤5例.根据内固定物不同分为微型钢板组(14例)和空心螺钉组(17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时记录肩关节功能活动度(ROM)及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CSS)评定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12~32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两组手术时间[(45.9±8.2)minvs.(44.1±8.8)min]、术中出血量[(58.2±8.5)mLvs.(52.7±12.1)mL]、切口长度[(4.4±0.5)cmvs.(4.7±0.5)cm]及骨折愈合时间[(9.6±1.6)周vs.(10.1±2.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锁定钢板组无严重并发症.空心螺钉组有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行非手术治疗,4个月畸形愈合,功能可;2例复位丢失,再次行手术治疗,恢复较满意.两组关节活动比较(微型钢板组vs.空心螺钉组),前屈上举[(156.4±13.1)°vs.(127.1±17.1)°、外展(128.2±11.7)°vs.(117.9±10.0)°、后伸(43.9±11.1)°vs.(32.1±14.5)°],微型钢板组优于空心螺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CSS评分高于空心螺钉组[(85.7±8.9)分vs.(72.7±8.1)分],P<0.05.结论 与空心螺钉相比,微型钢板治疗MutchⅡ型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可早期行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肱骨髁上骨折系小儿肘部骨折最常见类型,该骨折易并发神经血管损伤,且后遗症较多,位居肘损伤的首位,传统的手术方法多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但创伤大,术后易并发严重肘关节功能障碍,我院自2001—2003年采用闭合复位,在“C”型臂X线透视下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严重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Multi Loc髓内钉、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99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髓内钉组(n=49,给予闭合复位Multioc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和钢板组(n=50,给予切开复位PHILOS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至术后24h的血红蛋白变化和术后24h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出院后进行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的愈合时间、Δ颈干角、前屈上举角度、外旋和外展角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髓内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55. 48±32. 60) mL,手术时间为(113. 15±26. 09) min,术前至术后24h血红蛋白变化量为(20. 38±7. 12) g/L,术后24h的VAS评分为(2. 48±0. 46)分,均少于钢板组[(289. 52±50. 32) mL、(158. 59±23. 71) min、(12. 45±4. 83) g/L和(3. 14±0. 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髓内钉组患者愈合时间为(11. 05±2. 61)周,短于钢板组的(15. 70±3. 21)周,髓内钉组患者的Δ颈干角为(3. 30±0. 97)°,小于钢板组的(4. 41±1. 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前屈上举、外旋和外展角度及Constant-Murley评分[(156. 04±14. 12)°vs.(160. 63±17. 76)°、(34. 75±8. 24)°vs.(32. 12±7. 05)°、(111. 37±18. 70)°vs.(113. 44±14. 21)°、(73. 02±16. 15)分vs.(69. 20±15. 3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 00%vs. 8. 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PHILOS钢板和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Muhiloc髓内钉有利于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术后恢复,防止术后颈干角丢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闭合复位内固定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明显移位的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在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在6周内愈合,关节功能无限制,无明显肘内外翻畸形。1例术后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拔除克氏针后消失,无1例感染。结论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复位容易,但固定及维持复位困难,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虽是首选治疗方法,但石膏或夹板固定不牢固,易出现松动甚至可造成血管及神经损伤,而切开复位更易进一步造成软组织创伤,组织粘连,最终导致关节僵直功能障碍。本组C臂下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避免了上述缺点,而且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系统康复联合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6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是否进行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分为对照组30例和康复组36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5. 77±15. 18)岁;伤后至手术时间(4. 23±1. 14) d;两部分骨折15例,三部分骨折15例。康复组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6. 30±15. 60)岁;伤后至手术时间(4. 43±1. 19) d;两部分骨折16例,三部分骨折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髓内钉治疗、常规术后治疗,康复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系统的康复指导;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自我锻炼。观察术后1d、3d、7d、2周、4周的VAS评分,治疗12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角度、体侧外旋、外展外旋角度、骨折愈合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1、3、7d、2、4周的VAS评分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3. 9±0. 7)分vs.(4. 0±0. 6)分、(3. 0±0. 7)分vs.(3. 5±0. 8)分、(2. 4±0. 6)分vs.(2. 7±0. 5)分、(1. 7±0. 6)分vs.(2. 2±0. 7)分、(1. 4±0. 6)分vs.(1. 8±0. 5)分、(10. 0±0. 9)周vs.(10. 8±1. 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肩关节Constant评分、肩关节前屈角、体侧外旋角、外展外旋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 3±5. 5)分vs.(77. 8±5. 7)分、(133. 9±7. 8)°vs.(127. 2±5. 7)°、(31. 5±3. 1)°vs.(28. 5±2. 8)°、(28. 0±2. 8)°vs.(25. 4±3. 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未出现骨折再移位、创口感染、骨折不愈合、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松动折断、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结论早期系统康复联合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有效减轻肩关节术后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肩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以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4例(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26例(B组),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A、B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背伸角[(40.6±8.7)°]、掌倾角[(42.7±8.9)°]均显著高于B组[(34.8±5.5)°和(35.1±5.8)°,P0.05];两组患者的桡偏角、尺偏角、旋前角、旋后角测定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功能评分、活动范围评分、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握力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A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显著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腕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5例(切开复位组)和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6例(改良组)。切开复位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 0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8例,道路交通伤17例。改良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 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道路交通17例。分析统计治疗后的临床优良率,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 48%(43/46)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2. 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25. 17±7. 62) mL vs.(69. 25±10. 54) mL、(5. 42±1. 03) d vs.(10. 57±2. 69) d、(6. 04±1. 21) d vs.(12. 19±3. 68) d],而手术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95. 24±20. 58) min vs.(60. 12±15. 23) min、(1. 09±0. 03)万元vs.(0. 68±0. 0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跟骨长度及高度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显著下降,同时改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 35%,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7. 78%(P 0. 05)。结论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住院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