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 (uterinearteryembolization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 ,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3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 ,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微粒栓塞治疗 ,术后 6个月随访复查 ,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UAE术后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 ,栓塞后 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 5 5 .6 %,肌壁间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症状改善和体积缩小较浆膜下肌瘤明显。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其疗效与栓塞术后肌瘤血管的重新构建 ,肌瘤类型 ,血供状态 ,子宫动脉单双侧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3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微粒栓塞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UAE术后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55.6%,肌壁间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症状改善和体积缩小较浆膜下肌瘤明显。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其疗效与栓塞术后肌瘤血管的重新构建,肌瘤类型,血供状态,子宫动脉单双侧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子宫肌瘤动脉栓塞疗效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35例子宫肌瘤经双侧子宫动脉插管注入海澡酸钠微球(KMG)栓塞,随访月经情况、肌瘤体积变化、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UAE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以月经量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9mo肌瘤体积平均缩小75.6%,肌壁间和浆膜下肌瘤的临床症状改善和体积缩小比浆膜下肌瘤明显.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其疗效与肌瘤的临床类型、血液供应状态(卵巢动脉是否参与肿瘤供血)、子宫动脉栓塞情况、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局部组织对坏死肿瘤的"吸收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3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颗粒栓塞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复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情况。结果 UAE术后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3、6、12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分别为50.5%,56.3%,61.8%。肌壁间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症状改善和体积缩小较浆膜下肌瘤明显。结论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其疗效与栓塞术后肌瘤血管的重新构建,肌瘤类型,血供状态,子宫动脉单双侧栓塞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3种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探讨该治疗方法在不同类型子宫肌瘤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无其他疾病的典型子宫肌瘤患者共52例,其中肌壁间肌瘤22例,浆膜下肌瘤16例,黏膜下肌瘤14例。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与碘化油的混合液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血液血色素含量、子宫肌瘤瘤体大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子宫动脉栓塞术100%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种子宫肌瘤瘤体在术后6个月均非常显著地缩小(P〈0.01),其平均大小分别只有术前的39.6%(肌壁间肌瘤)、21.3%(浆膜下肌瘤)、24.8%(黏膜下肌瘤)。3种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含量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3种类型的子宫肌瘤均有非常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宫体和宫颈     
加理卿召子宫平滑肌摘子宫扭转一例/高玉兰…//中华妇产科杂志一1卯9,34(11)一701仪准%9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62例临床研究/姜陵…刀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一2(X刃,16(3)一l印一162 采用seldioger,、方法对的6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其中浆膜下肌瘤9例,肌壁间肌瘤48例,粘膜下肌瘤5例,多发性肌瘤12例。先经皮肤作股动脉穿刺。将动脉导管插至对侧骼内动脉,血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及肌瘤高度血管征象后,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并通过动脉导管注人真丝线段,队断肌瘤血供。结果显示: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疮血供丰富,95…  相似文献   

7.
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光慧 《安徽医学》2001,22(6):23-24
目的 :观察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皮股动脉穿刺 ,插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及肌瘤所在部位后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 ,并经导管注入栓塞微粒 ,阻断子宫肌瘤血供。应用内诊、B超或CT方法观察术前、术后子宫大小及血红蛋白三项指标。结果 :37例患者随访 3-8月。子宫肌壁间肌瘤 2 6例 ,显效 8例 ,有效16例 ,无效 2例 ,子宫粘膜下肌瘤 2例术后 3个月瘤体自行脱落 ,子宫恢复正常大小 ,余 3例均为显效 ,浆膜下肌瘤 6例 ,有效 3例 ,无效 3例。结论 :经皮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较传统手术治疗简便 ,创伤小 ,是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症状性肌壁间子宫肌瘤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症状性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45例,均经皮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导管后使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收集患者术前和术后第3、6个月的FSH、LH、E2、血红蛋白水平与肌瘤体积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患者均成功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31例患者术后有短暂低热,2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9例患者出现下腹坠胀、腰骶酸痛症状,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第3个月,患者FSH较术前升高,LH与E2均较术前降低,而血红蛋白和肌瘤体积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患者FSH、LH与E_2恢复至术前水平,血红蛋白和肌瘤体积较术后第3个月持续改善(P0.05)。结论:症状性肌壁间子宫肌瘤经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后,虽在短期内会影响卵巢功能,但能够显著缩小肌瘤体积,改善贫血,且无严重并发症,疗效值得临床肯定。  相似文献   

9.
探究子宫动脉栓塞(UAE)介入治疗对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患者月经情况及子宫、肌瘤体积的影响。 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肿瘤组织供血血管类型和栓塞所用材料;术前、术后子宫、子宫肌瘤体积和钙化情况。结果显示,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在痛经、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尿路压迫、直肠压迫、贫血、腰骶部疼痛等临床症状方面,改善率不明显;前者的Ⅱ型和Ⅲ型供血血管的使用率均高于后者,但Ⅰ型供血血管使用率低于后者;两种患者在PVA和KMG这两种栓塞颗粒的使用率和用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术后子宫、子宫肌瘤体积均小于术前,子宫肌瘤钙化率均高于术前。结果说明,UAE介入治疗对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患者月经情况及子宫、肌瘤体积的改变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的不孕症患者进行体外受精/单精子卵胞浆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301例合并子宫肌瘤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IVF/ICSI-ET治疗.将301例患者分为5组:A组为肌壁间肌瘤组且肌瘤均未压迫宫腔,共167例;B组为肌壁间肌瘤组且肌瘤不同程度压迫宫腔,共23例;C组为单纯浆膜下肌瘤组,共47例;D组为黏膜下肌瘤组且IVF/ICSI-ET治疗前行宫腔镜下肌瘤剔除术,共7例;E组为IVF/ICSI-ET治疗前行开腹或腹腔镜下肌壁间和(或)浆膜下肌瘤剔除术,共57例.选择同期因输卵管因素行IVF/ICSI-ET治疗、不合并子宫肌瘤的不孕症患者167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子宫肌壁间肌瘤的数目将A组分为3个亚组:1个肌瘤组52例、2个肌瘤组60例、≥3个肌瘤组55例;按照子宫肌壁间肌瘤的大小将A组分为2个亚组:<4cm组114例、≥4 cm组53例.分析子宫肌瘤的位置、数目、大小以及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妊娠情况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B、C、D、E组及对照组的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自然流产率、活产率、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不同肌瘤数目亚组或肌瘤大小亚组间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自然流产率、活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无妊娠并发症及胎儿畸形发生,A组、E组与对照组妊娠并发症总发生率、胎儿畸形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子宫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的不孕症患者行IVF/ICSI-ET助孕的临床结局较好;子宫肌壁间肌瘤的数目和大小、IVF/ICSI-ET治疗前行开腹或腹腔镜下肌壁间和(或)浆膜下肌瘤剔除术对不孕症患者的IVF/ICSI-ET助孕结局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董自军  张旭  杨庆春 《当代医学》2011,17(14):36-3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和超低压间歇性栓塞法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及其血供状况,然后,采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和超低压间歇性栓塞法行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结果 26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16例,占61.5%;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占28.5%;经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和超低压间歇性栓塞法治疗后,患者原有的症状消失,术后并发症轻微,治疗3~1 2个月后,子宫及子宫肌瘤均明显缩小,临床总有效率100%。结论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和超低压间歇性栓塞法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其及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笔者医院就诊的自愿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均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股动脉穿刺,双侧子宫动脉经动脉造影证实后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50例患者均成功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有患者于术后1~3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腹痛、发热、少量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持续4~6天后大多数可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分别行超声复查子宫与瘤体体积,术后随访患者血红蛋白、LH和HSH水平,多个时间点的重复测量资料首先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子宫与瘤体体积均缩小,随着UAE时间延长,子宫及瘤体体积均进行性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E术后3、6、12个月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E术前、术后3、6、12个月LH、FSH水平均无明显变化,UAE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方法简单、创伤小、恢复快,并且术后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是一种治疗子宫肌瘤全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探讨子宫动脉造影解剖及其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动脉解剖以及子宫肌瘤的血供状况,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栓塞治疗。结果:60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60%子宫动脉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对侧斜位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为最佳投照体位。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35例,占58.3%;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供血量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呈单侧优势型21例,占35%;仅有一侧子宫动脉参与供血,呈单侧供血型4例, 占6.7%。术后患者原有的症状消失。B超复查显示,术后3个月肌瘤平均缩小40%,6个月平均缩小55%,12个月平均缩小60%。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了解子宫动脉解剖及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可提高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插管方法进行造影后,联合明胶海绵栓塞剂进行栓塞治疗,并于术后第1、3、6、12、24个月分别测量肌瘤的大小、肌瘤内有无血流及子宫的大小变化,并记录患者治疗后的各种反应及月经量变化。结果:58例患者中,治愈7例(12.1%),显效41例(70.7%),有效8例(13.8%),无效2例(3.4%),总有效率为96.6%。除无效的2例外,治疗前后肌瘤及子宫的大小均有明显缩小,月经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其是术前月经量多的患者减少更明显,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性小、痛苦少、恢复快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后分别于1、3、6、12、24个月观察瘤体缩小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栓塞后6个月和2年子宫体积缩小分别为58.4%和70.3%,肌瘤体积缩小分别为54.5%和77.3%.月经周期无改变,经期显著缩短,月经量减少至术前的44.9%,贫血状况及痛经、压迫症状改善.所有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贫血,减少月经量,缩小瘤体,保全子宫,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子宫肉瘤与变性子宫肌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子宫肉瘤和32例变性子宫肌瘤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增强MRI检查,比较两组成像特点,分析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并观察不同子宫肉瘤间的差异。结果术前MRI检查显示子宫肉瘤确诊率100.0%,变性子宫肌瘤者确诊率9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组ADC值(0.84±0.08)10~(-3)mm~2/s,TTP值(43.85±5.13)s,MCER(241.63±43.65),明显低于变性子宫肉瘤组(1.42±0.15)10~(-3)mm~2/s,TTP值(54.26±4.53)s,MCER(143.14±16.8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肉瘤组21例TIC呈Ⅰ型,2例Ⅱ型,1例I型;变形子宫肌瘤中,26例TIC呈Ⅰ型,6例呈Ⅱ型,无Ⅲ型TI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肉瘤及变性子宫肌瘤者MRI图像均可呈现T2WI高信号,但子宫肉瘤者ADC值、TTP及MCER值均明显低于变性子宫肌瘤者,MRI可有效鉴别子宫肉瘤与变形子宫肌瘤,临床可结合不同MRI序列值进行疾病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子宫肌瘤患者84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口服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B组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B超下子宫肌瘤大小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缩小,但B组与A组比,其子宫及肌瘤体积缩小更显著(P〈0.01),副作用小。结论 米非司酮和子宫动脉栓塞术均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在缩小子宫及子宫肌瘤体积方面,子宫动脉栓塞术优于米非司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