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瘫患儿的头颅MRI资料(0.23T),其中痉挛性脑瘫48例,锥体外系脑瘫24例,肌张力低下脑瘫9例,混合型脑瘫19例。结果72例患儿(72%)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26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2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3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2例,先天畸形10例。28例患者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MRI表现与临床类型之间变化不一,同样变化可见于其他类型。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以此肯定或否定脑瘫的诊断,也不能以此推断脑瘫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比脑电图(EEG)和头颅核磁共振(MRI)的变化,分析2种检查方法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探讨EEG和MRI检查与脑性瘫痪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特点之间的关系。方法:103例脑性瘫痪患儿在康复治疗前后各做1次EEG与头颅MRI,分析其改变及相关性。结果:103例脑性瘫痪患儿EEG异常率为74.8%,异常表现以广泛性慢波异常为主。MRI异常率为86.41%,异常MRI表现有皮质-皮质下梗死32例(31.1%)。脑白质髓鞘形成延迟22例(21.4%),脑室旁白质软化(PVL)24例(23.3%),白质多发性脑病4例(3.9%),先天发育畸形7例(6.8%)。康复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12),MRI无明显变化。MRI表现为皮质-皮质下梗死的脑性瘫痪患者脑电图异常表现以广泛性慢波异常为主,占62.5%,康复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EEG和MRI作为脑性瘫痪的辅助检查,各具意义:EEG可以更明显地表现出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变化,MRI对于脑性瘫痪脑损伤定位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脑性瘫痪 (脑瘫 )早期诊断中CT的作用。方法 对 94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4例中 67例头颅CT阳性 ,CT异常率 71.2 8% ,其中脑萎缩最常见 (3 2 .98% )。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 (5 7.45 % )。不同年龄组中 ,年龄越小 ,CT异常率越高。结论 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 ,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在脑瘫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脑瘫诊断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并确诊的CP患儿25例,对其MRI影像学分类及临床分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部25例CP患儿经MRI检查结果正常为6例、异常为19例,总阳性率为76%。依据影像学分类将脑瘫分为,脑白质病变12例(48%)、胼胝体病变5例(20%)、软化灶3例(12%)、脑萎缩2例(8%);脑白纸病变CP患儿中6例为四肢瘫、1例为双瘫、2例为偏瘫、1例为肌张力低下型、2例为混合型;胼胝体病变5例中,3例为四肢瘫、2例为即张力低下型;基底节软化灶3例中,1例为四肢瘫、2例为偏瘫;脑萎缩2例均表现为四肢瘫。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偏瘫阳性率分别为80%、100%、80%,肌张力减低型阳性检出率为75%,混合型阳性检出率为66.6%;结论 MRI检查可以作为检查脑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的首选方法,可以确切提示脑部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范围,对小儿CP的病因分析、指导用药和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4例脑瘫患儿的头颅磁共振多模态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4例脑瘫患儿中多模态成像阳性138例,头颅磁共振平扫123例阳性,其中以脑萎缩9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88例多见,扩散加权成像2例阳性,扩散张量成像116例表现为神经纤维束异常阳性。结论磁共振多模态成像中各种成像方法相互补充,对于脑瘫患儿的早期诊断、病因及病理分析及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类系统(GMFCS)与发病高危因素及头颅磁共振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次入院治疗的151例脑瘫患儿的基本信息、围生期脑损伤高危因素及头颅MRI表现.应用GMFCS对粗大运动能力进行分级;使用χ2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51 例脑性瘫痪儿童中GMFCS I级40 例(26.49%),II级43 例(28.48%),III级32 例(21.19%),IV级27 例(17.88%),V级9 例(5.96%).不同脑瘫类型的粗大运动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因素中,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及黄疸与GMFCS相关,分级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多因素时更倾向发展为GMFCS III-V级;头颅MRI表现中,异常率为86.09%,室旁白质软化、脑发育不良、基底节丘脑异常信号及脑软化萎缩在不同GMFCS分级之间差别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瘫患儿高危因素或头颅MRI表现与粗大运动之间具有相关性,不同高危因素脑瘫患儿粗大运动障碍程度不全相同,不同头颅MRI表现,其运动障碍程度亦不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袁利 《海南医学》2008,19(2):111-11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及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MRI现.方法 对本院2002年9月~2007年4月PVL患儿行MRI检查19例.结果 19例均出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减少,侧脑室体后部不规则(其中16例扩大),脑沟、裂加宽、加深,胼胝体发育不良(6例,MRI示胼胝体变薄).结论 MRI是诊断PVL的有效及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CT在脑性瘫痪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小儿脑瘫头颅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5例中75例头颅CT阳性,CT异常率71.43%,其中脑萎缩最常见(3.38%);临床类型中痉挛型最多见(59.05%)。不同年龄组中,年龄越小,CT异常率越高。结论:CT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帮助寻找病因及定位,还可为判断本病的预后提供依据,在脑瘫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研究脑电图和脑CT、MRI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30例门诊、住院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脑电图和脑CT,MRI常规检查.结果 脑电图异常率为21.75%.其中合并痫样放电的占37.27%.脑CT、MRI异常率为80.55%.其中二者均异常的占42.60%,均正常占12.17%.瘫痪类型与脑电图、脑CT、MRI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CT、MRI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电图.P<0.001.二者结合对脑瘫的诊断和治疗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和CT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我院46例均接受TCD和CT检查的CP患儿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组;将同期接受TCD检查的30例正常儿童纳入对照组。观察TCD、CT对CP检查异常率,比较TCD对2组小儿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检测结果差异,观察CP患儿CT检查情况。结果 TCD对CP检查异常率与CT检查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小儿ACA、MCA、PCA及BA Vm均低于对照组,RI、PI均高于对照组(P<0.05)。CP患儿CT可见脑室扩大、脑发育迟缓、脑萎缩、脑软化、蛛网膜下腔变宽等病理改变。结论 TCD与CT对CP诊断中均有一定价值,各具优势,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或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儿童脑CT与脑电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脑瘫患儿的脑CT及脑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54例脑瘫患儿同时期进行脑CT及脑电图检查。结果 脑CT异常率为59.3%,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大、皮质萎缩、脑软化;脑电图异常率为72.2%,多表现为低电压、慢波节律异常、睡眠纺锤波缺失及发作波。二者符合率为46.3%,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CT和脑电图二者结合对脑瘫的诊断治疗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的临床与脑磁共振成像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的脑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6例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均经尿有机酸测定、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确诊,通过磁共振成像了解脑损害特点,结合临床经过及生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6例患者于生后2—8个月发病,因“肌张力异常、智力运动障碍”来院。患者尿液戊二酸、3-羟基戊二酸、血液戊二酰肉碱浓度显著增高。脑MRI显示6例患儿脑基底节区损害,受累的灰质核团呈对称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5例患儿脑白质病变,其中4例出现在中央区白质,1例左侧顶叶下白质出现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6例患儿中有3例出现额颞部脑萎缩并双侧裂池明显扩大。结论脑深部灰质核团基底节对称性异常信号及中央区白质MRI异常信号是戊二酸Ⅰ型的脑部MRI主要表现。额颞部脑萎缩、双侧侧裂池明显扩大为戊二酸血症Ⅰ型特征性MRI表现。脑MRI是评估戊二酸血症Ⅰ型患者脑损伤的重要手段,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克汀病病人组颅脑CT表现特征:1.部分患者大脑皮质和髓质发育不良,表现为额叶、枕叶和顶叶的脑沟增宽(35%),脑外侧裂增宽(28%)。大脑皮质除额叶外各叶CT值均减低,侧脑室有前角扩大和体部相对性扩大。2.丘脑受到侵犯,表现为CT值减低和第三脑室扩大。3.脑干发育不良。4.部分(32%)患者小脑发育不良。本组患者BAEPs全部异常,其它检查的异常率SSEPs为27.2%,VEPs为25.5%,CET为81.8%,EEG为75.8%。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的眼部异常情况。[方法]对60例脑瘫患儿进行眼科检查,对患儿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底、眼位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60例(120只眼)患儿中,屈光不正112只眼(93.33%),共有23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斜视(38.33%),眼底异常13只眼(10.83%),白内障3只眼(2.5%)。屈光不正、弱视是脑瘫患儿最常见的眼部异常类型。[结论]脑瘫患儿应常规进行眼部筛查,尤其是伴有高危因素的脑瘫患儿,应做到早期检查,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H I V相关痴呆(H I V associated dementia,HAD)脑萎缩患者进行动态追踪观察,探索脑萎缩的演变与HIV相关痴呆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进行1至9个月动态观察的16例HIV相关痴呆的脑萎缩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HIV相关痴呆的痴呆进展与脑萎缩的相关性。结果 16例HIV相关痴呆病例随着脑萎缩的进展,出现国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痴呆量表(International HIVAssociated Dementia Scale,IHDS)评分的降低。MRI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脑萎缩和脑白质病变,表现为额叶皮层的进行性变薄,基底节灰质核团体积变小,脑沟及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皮层下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斑片影范围进行性扩大。全部病例脑萎缩的进展与IHDS评分为负相关(P0.05)。结论脑萎缩的进展与IHDS评分为负相关,本研究对临床诊断HAD和判断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62例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62例均可见双侧脑室旁及半卵园中心区深部脑白质呈散在性或融合性低密度表现,其中54例见双侧脑室,三脑室及双侧裂池不同程度扩大,13例见丘脑,基底节区有腔隙性梗塞.3例伴有小灶性脑出血。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结合临床一般无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头部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自身抗体水平的关联性,阐明MRI表现对判断NPSLE预后的意义。 方法:收集36例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NPSL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27)和死亡组(n=9)。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胶体金斑点渗透法检测抗dsDNA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SSA、抗SSB、抗U1-RNP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ELISA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ACL)。分析MRI表现及其与自身抗体和预后的关联性。 结果:32例NPSLE患者头部MRI表现异常,阳性率为88.9%。头部MRI示弥漫性病变21例,局灶性病变10例,单纯性脑萎缩1例。弥漫性病变表现为多发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局灶性病变为单一部位的点状或片状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部位包括基底节区、皮层下白质、侧脑室前后角和半卵圆中心、大脑皮质、脑干及小脑灰白质。死亡组9例患者中6例表现为局灶性病变,其局灶性病变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脑干和基底节区病变数比例分别为11.5%和26.9%,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或P<0.01);局灶性病变者ACL阳性率显著高于弥漫性病变者(P<0.05)。结论:MRI呈局灶性病变、病变累及脑干和基底节区的NPSLE患者预后较差;且ACL与局灶性病变有关。NPSLE患者MRI表现与自身体具有一定关联性,MRI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NPSLE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