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依据患者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和在前者用量基础上减少10ml的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95例患者随即分为A组和B组,对比剂为碘普罗胺(370mg/ml)。A组根据患者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1.0ml/kg),B组的对比剂用量在A组用量基础上减去10ml。选择冠状动脉不同节段处测量对比剂增强水平。统计分析二组的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和冠状动脉对比剂增强水平。结果 A组和B组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57±0.13和4.49±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中段和左旋支中段对比剂平均增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剂用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它们分别为(69.90±9.37)ml和(59.57±7.52)ml。结论与依据患者体重选择对比剂用量相比,在此基础上再减少10ml的优化对比剂注射技术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先天性心脏病64层螺旋CT检查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收集1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先天性心脏病64层螺旋CT检查的方法。结果156例患者成像质量达到诊断要求的有150例,6例1周后重做成功。研究显示,患者的年龄,心率,呼吸的控制,心理因素及造影剂的浓度和药量及摄影条件,留置针穿刺部位是成像质量影响的因素。结论对患者检查前进行有效的评估,使用有效的干预方法,以降低患者的心率,稳定患者情绪,取得患者的配合,确保造影剂的顺利进入患者体内,保证检查一次成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提高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8例施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ASD介入封堵术全部治疗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SD介入封堵术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9年11月接受介入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儿4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术后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的经验。方法:32例患者均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诊断为CHD ASD,分为A组(全胸腔镜)和B组(常规手术)。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手术,A组经股动、静脉建立CPB;B组按常规方法建立CPB,均在CPB,主动脉阻断下完成ASD修补术。结果:手术时间、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24 h胸腔引流量、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除A组1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室颤,均及时治愈外,无其他严重之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在门诊随访1~20个月,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漏、无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全胸腔镜下ASD修补术可以获得与常规手术一样的疗效,但手术操作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更隐蔽,符合目前患者对美观的要求,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72-1474
目的:评价MSCT低剂量对比剂CTP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30例,采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查,对比剂剂量为30ml,触发点在上腔静脉,阈值设置70~80Hu,容积数据传到工作站后分别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处理。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了检查,低剂量对比剂上腔静脉触发肺动脉连续性好,对肺动脉栓子均可以显示,达到了诊断目的。结论:低剂量对比剂上腔静脉触发薄层重建图像在显示肺小血管分支方面达到了满意效果;并能直观、准确、清晰显示肺动脉各级解剖及栓子部位,是诊断肺栓塞安全、迅速、可靠、无创、副作用少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爱平  祝宝华 《医学综述》2009,15(10):1572-1574
迅速发展的64层螺旋CT增加了扫描速度,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实现心血管及肺实质同时评价的功能,在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得到一定的应用,在心电门控条件下,CT图像可以准确地描绘心脏的运动、心旁结构,同时了解有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有无冠状动脉的起源异常,另外64层螺旋CT可以通过室壁运动来评估心功能,或者心脏瓣膜,具有以上这些优点,使它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与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64层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特别是在术前与术后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64-SCT)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两种检查方法在先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7年9月~2009年3月在本院经手术证实的先心病病例5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同时行64-SCT和TTE检查,以手术为金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54例共证实畸形176处,64-SCT诊断准确率为98.3%,TTE诊断准确率为90.3%.TTE漏误诊主要为心外大血管畸形(15/18).在诊断心内畸形及心脏-大血管连接畸形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64-SCT和超声心动图在先心病诊断中各有优势和不足,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复杂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余宁  袁利  杨凯 《海南医学》2011,(18):103-10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成像的方法及应用。方法对19例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成人患者行256层CT心血管成像检查,使用两种扫描方式,其中7例为检查方法一:从胸廓入口到心底的扫描方式;另外12例为检查方法二:从心底至胸廓入口的扫描方式,把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方法一中有2例由于肺动脉高压致使右心至左心的循环时间加长,最终注药总量不够,右心未显影或显影欠佳,另5例心脏及大血管显影良好;方法二中12例心血管均能达到满意的成像。结论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成像时予胸部从心底至胸廓入口的扫描方式更能充分的把握扫描时间,且能减少上腔静脉造成的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0年1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86例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彩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同时对房间隔缺损大小及形状进行确定,均采用Amplatzer法进行封堵术,术后做好抗感染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1次复查。结果经过治疗,仅1例患者因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较大而封堵不成功,经手术治疗后好转,其余85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封堵成功率为98.8%。结论在对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治疗中,进行彩超观察,能更为准确的评估病情,引导封堵治疗,对提升封堵成功率、提升患者恢复速度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CT前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HD)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行128层CT前门控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先心病患儿35例,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128层CT前门控与心脏超声心电图(UCG)结果的符合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5例前门控低剂量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为(0.90±0.24)m Gy;剂量长度乘积为(12.9±4.7)m Gy·cm;有效辐射剂量是(0.29±0.09)m Sv,最低0.156m Sv,最高0.52m Sv。图像质量评分为(4.3±0.7),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128层CT前门控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超声心电图(UCG),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2%(104/107)、90.6%(9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3,P0.05)。其中心内畸形准确率分别为98.2%(57/58)和96.6%(5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24/24),心外大血管畸形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0%(23/25)和68.0%(1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5),明显优于UCG。同时,MSCT能观察患儿肺部情况,共检出合并气道异常3例。结论 128层CT前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超声联合64层CT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以期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62例复杂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采取超声及64层CT检查,以手术证实结果为基准,将超声、64层CT及联合检查诊断准确性进行对比。结果 6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各种心脏畸形共计158处,节段分析法得到:心内与房室连接处畸形共82处、心脏大血管连接处畸形共48处、心外大血管畸形共28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1.8%(145/158)、CT检查为91.1%(144/158),联合检查为97.5%(154/158),联合确诊率明显更高,与超声及CT的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64层CT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可获取患者心脏缺损及异常通道部位、畸形血管走行方向、冠状动脉与体肺侧支血管异位开口等信息,让疾病情况得到良好显示,诊断准确性较高,临床借鉴价值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近远期疗效,评价国产封堵器治疗ASD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患者69例,手术后分别行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68例成功,技术成功率98.6%。并发心包填塞1例,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4%。随访X线胸片显示肺血较术前减少,心胸比率不同程度缩小。1年后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室舒张末长径由(69.3±9.7)mm变为(58.5±5.5)mm(P<0.01);右室舒张末容积由(79.1±27.3)ml变为(53.6±21.3)ml(P<0.01);肺动脉收缩压从(51.3±13.2)mmHg(1mmHg=0.133kPa)变为(29.6±9.3)mmHg(P<0.01)。全组远期随访均保持优良生存,无因ASD而再次接受治疗者。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ASD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远期疗效优良,是治疗ASD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测量非限制性先心病患者肺血管阻力的可靠性.方法 选择先天性非限制性三尖瓣后型缺损患者19例(室间隔缺损患者13例,非限制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6例),对照组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用连续多普勒测量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右室流出道前向血流频谱并测量流速时间积分TVIRVOT.按照公式1 PVRecho=TRV/TVIRVOT+0.16和公式2 PVRecho2=TRV2/TVIRVOT*5.19-0.4计算PVR.全部患者超声检查完毕后3日内完成右心导管检查.对两种测量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多数呈现双向分流,公式2测量的结果与右心导管检查结果高度相关,对于右室流出道增大患者,这种相关性减弱.超声与右心导管测量肺血管阻力在非限制性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中无显著相关.结论 超声心动图多普勒能够较可靠测量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先心病,尤其是双向分流可疑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肺血管阻力,并可能成为有用且性价比高的无创评价和跟踪肺血管阻力变化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程广金  唐光才 《医学综述》2009,15(23):3652-3654
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解剖畸形多且相互影响、血流动力学复杂等特点,但早期诊断和治疗有显著的疗效,术前准确了解和估计病情对预后非常重要。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从任意角度显示心血管内外结构及畸形的空间位置关系,能较好地显示病变血管的走行及心外大血管的立体形态与空间关系以及解剖学房室的位置、形态、房室连接、房室与大血管连接的关系,对于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全面评估畸形改变,对心内和心外病变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单能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在主动脉夹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患者行双源光子CT血管造影,随机使用大螺距扫描方案及回顾性门控标准技术扫描方案进行扫描。观察及分析胸腹主动脉病变,有无夹层、夹层破口的位置及数目等,对比这两种扫描方案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差异。结果两种扫描方案得到的图像均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破口、内膜片、撕裂范围、各主要功能血管的累及情况。A组与B组扫描范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的重建及重组图像质量均达优化标准。A组扫描时间约(1.37±0.19)s,B组扫描时间约(14.23±2.01)s,A组辐射剂量为(4.59±0.88)m Sv,B组辐射剂量为(15.95±0.99)m Sv,A组造影剂用量为(55±5)ml,B组造影剂用量为(85±5)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双源光子CT大螺距、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扫描方案对主动脉夹层病变的检查及诊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风心病持续性AF患者右房AF的病理基础。方法选择29例风湿性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根据有无持续性心房颤动分为心房颤动组(AF组)和窦律组(SR组),两组之间临床因素没有统计学差异。换瓣术中取右心耳心肌标本,进行电镜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1)AF组线粒体体积缩小,嵴断裂、溶解较SR组显著;定量研究发现,AF组及SR组的体密度、比表面、平均截面积、平均周长分别为:177.41±48.45(10-3),100.02±14.93(10-4/nm),195737.74±56421.56(nm2)及1807.52±247.04(nm)Vs256.06±53.17(10-3),85.16±15.21(10-4/nm),280188.67±27993.79(nm2)及Vs2257.82±431.92(nm),两组之间以上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两组患者的面密度和面数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2)AF组肌原纤维的体密度为36.1±10.66%,SR组为43.72±8.9%(P<0.05),显示AF有明显的肌原纤维溶解。(3)AF组存在闰盘分离,闰盘缝隙中出现分泌物。结论风心病慢性AF与窦性心律患者,右房肌细胞病理结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显示这些改变是导致风心病患者右房AF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施学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379-1380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应用时机及方法。方法:2002-2007年本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符合标准共计71例,其中35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36例为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靶剂量,初始剂量0.2~0.5mg.kg-1.d-1,分两次,隔3~5d递增1次,目标剂量1~2mg.kg-1.d-1,长期维持。观察期12~23个月,进行对照开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依从性。结果:治疗组在治疗3个月以后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差异更加明显,治疗组在12个月内平均住院的次数及平均住院天数亦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β受体阻滞剂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满意,临床应用依从性良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则采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房颤复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年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左心房内径为(33.17±1.15)mm,对照组则为(36.12±1.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房颤的复发率,促进其转复成功率的提高,有助于患者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安全性较高,应当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