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究超声(CDUS)与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于普宁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均于入院2周内进行CDUS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易损斑块数量检出率的差别。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 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斑块性质评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颈内动脉斑块的数目明显多于CD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检出颈总动脉易损斑块数目明显多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US和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各有优势,临床应将二者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性,更好的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与CT血管造影成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的130例疑似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完成CDUS、CTA两种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颈动脉斑块数量及易损斑块检出上的差异。结果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260支,在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数目检出上,CDUS分别为517块、250块、322块,CTA分别为504例、244块、341块。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260支,在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数目检出上,CDUS分别为85块、13块、23块;CTA分别为228块、104块、85块。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260支,在钙化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数目检出上,CDUS数目分别为39块、10块、16块,CTA数目分别为42块、20块、23块。以两种检测方法无差异的CCA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易损斑块上的检出情况,结果显示,在易损斑块检出率上,超声(53.17%)明显高于CTA(22.41%)。结论 CDUS与CTA在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上各有优势,两者联合使用,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同时随机选择40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检出及斑块位置检出情况,并与DSA检查对比。结果 9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的患者共检查血管数588根,同时40例进行DSA检查的患者检查血管240根,CTA及DSA检查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轻度与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上一致性较低,在重度与完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上一致性较强;98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斑块135个,CTA检查检出斑块149个,同时40例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检出斑块88个,CTA检查在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软斑、扁平斑、硬斑及溃疡性混合斑的检出上一致性较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检出上一致性较强。结论通过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发生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上各具优势,结果一致性良好,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CDUS)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有CDUS、CTA检查影像资料。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CDUS、CTA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诊断一致性;比较CDUS和CTA对颈动脉不同部位斑块检出情况。结果80例患者160条双侧颈动脉共有141条颈动脉血管诊断结果一致,CDUS.与CTA诊断不同程度狭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874);CDUS提示不同程度狭窄病变的舒张期末流.速(EDV)、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有显著差异(.均P<005),而阻力指数(R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DUS和CTA.在颈内动脉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各种类型斑块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DUS与CTA检查在颈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中一致性较强,在颈动脉斑块检测中CTA具有相对优势,尤其对颈内动脉斑块检出优于CDU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77例患者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检查,比较2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 245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者208例(84.90%),斑块193例(78.78%);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颈动脉超声与DSA对轻度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中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DSA相比,颈动脉超声诊断轻度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较低,而对诊断颈动脉斑块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体检的老年人(≥60岁)23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内膜和内-中膜厚度(IMT)、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研究对象的CCA和ICA内径,CCA和ICA的IMT厚度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CCA和ICA的PSV和最大剪切率(SR)值均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而血管阻力指数(RI)值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率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而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随着血压程度的升高,粥样斑块检出率也随之升高,组间具有差异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对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作为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超声与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鼎  李丰升  陈俊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1502-150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与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7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87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测结果.结果 478例患者中,颈动脉超声检出颈动脉硬化病变397例,检出率为83.05%;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32例(1 098块),斑块的主要分布部位依次为颈动脉分叉处(BIF)、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起始段及颈外动脉(ECA).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70%~99%的狭窄,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对≥70%的颈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率低于DSA,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高于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评估320排CT颈部血管造影( 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 US)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患者,均行颈动脉CTA及US检查。结果:2种检查方法诊断斑块一致性较高,US对不一致中早期或小成薄层纵向的斑块检出率较高,CTA对颈总动脉起始段、颈内动脉颅底和颅内段检出率较高。结论: CTA与US 2种方法对颈动脉斑块诊断的相关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供血动脉病变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关系,为卒中后抑郁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 342例初发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本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为卒中后抑郁(PSD)组138例和卒中后非抑郁(non-PSD)组204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颈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脑供血动脉病变、侧支循环、颈动脉易损斑块和微栓子.结果 两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NIHSS评分、梗死部位、病灶侧颈内动脉(ICA)/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程度狭窄发生率、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检出率、病灶侧颈动脉微栓子检测阳性易损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为前循环早期PS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与病灶侧ICA/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病灶侧ICA/MCA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前循环卒中后早期抑郁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劲动脉狭窄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6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探究CDUS、CTA及DSA在颈动脉狭窄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结果①60例患者中有42例行CDUS与DSA检查、有31例患者行CTA与DSA检查、有24例行CDUS、CTA及DSA检查。②以DSA检查结果为血管狭窄诊断的金标准,CDUS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62.50%、72.22%、66.67%,CTA分别为76.19%、80.00%、77.42%,CDUS+CTA分别为80.00%、75.00%与79.17%。③经比较发现,CDUS+CTA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单纯CDUS、CTA,DSA斑块检出率最低。结论 DSA依旧是血管狭窄诊断的金标准,但CTA联合CDUS在高危人群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外长期随访中具有优势性,且CDUS联合CTA在甄别易损斑块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与多普勒超声(CDUS)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发生颈内动脉狭窄病变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并于术前术后行CTA、CDUS检查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病变改善情况。结果术前CT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准确率依次为100%、95.24%、85.71%、85.71%,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狭窄评估准确率均略高于CDU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35例,失败7例,成功率83.33%。35例患者术前存在77个狭窄节段,CTA、CDUS检查均显示多数患者存在斑块,术后斑块均不同程度消失,部分节段轻微斑块残留;CTA可显示部分管壁表面可见溃疡,而CDUS难以清晰显示,术后可见可见溃疡基本消退;CDUS显示均可见血流动力学异常,存在血栓或发生夹层,术后血流速度趋于正常。术后CTA检查显示狭窄远端直径、最小残余直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术后CDUS检查显示PSV、EDV显著较术前减小(P0.05)。结论 CTA术前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率更高,CTA与CDUS术前、术后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均有各自的评估特点,可联合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术前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A对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评估价值。方法 82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了解CTA诊断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形态。结果以DSA检查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准确率为93.90%,敏感性为94.20%,特异性为92.31%;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2.68%,敏感性为93.93%,特异性为90.35%。除7例闭塞外,共发现107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64.49%光滑斑块,25.23%不规则斑块,10.28%溃疡斑块。结论256层螺旋CTA不仅可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还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350例脑梗死患者PDE4D基因SNP83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和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结果27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斑块组CC+CT基因型频率为47.1%,稳定斑块组为3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2.034,95%CI(1.204~3.436)];易损斑块组C等位基因频率为25.3%,稳定斑块组则为1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1.682,95%CI(1.087~2.603)]。TT基因型和CC+TT基因型CCA的IMT分别为(1.06±0.08)mm和(1.13±0.08)m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444,P<0.05)。结论PDE4D基因SNP8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浙江地区汉族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C等位基因可能是颈动脉斑块易损和CCA IMT增厚的遗传易患性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探讨64排128层CT血管造影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易损斑块与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存在易损斑块的患者78例,患者均进行了CT血管造影(CTA),比较易损斑块伴M B-McA与易损斑块不伴有MB-McA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病率。以CAG结果为参照,比较CTA显示MB-McA长度、深度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78例患者中,共50例患者发生ACS,其中易损斑块伴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30例,发生率为60.00%;易损斑块无心肌桥发生ACS者20例,发生率为40.00%,低于易损斑块无心肌桥未发生ACS率(χ2=4.000,P=0.046)。CTA对深在型MB长度、浅表型及深在型的诊断分别为(10.25±2.02)mm、(30.36±9.56)%、(49.69±14.85)%,与CGA检查比较差异无明显意义(P>0.05);CTA检查诊断浅表型M B长度为(6.26±1.19)mm,低于CAG检查[(4.61±1.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易损斑块伴MB-McA与不伴有MB-McA发生ACS率存在差异,易损斑块伴MBMcA发生ACS率高,为临床早期积极预防及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后颈总动脉(CCA)与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以提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一侧I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且双侧CCA和MCA正常或狭窄<50%的病人30例。全部行TCD检查,测量双侧CCA和MC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搏动指数(PI)。结果 ICA狭窄或闭塞侧CCA的Vm和Vs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t=14.35、11.26,P<0.05)。病变侧CCA的PI较无病变侧明显增高(t=9.56,P<0.05)。ICA狭窄或闭塞侧MCA的Vm、Vs和PI均较无病变侧明显降低(t=10.19~15.61,P<0.05)。结论 TCD检查CCA和M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对ICA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CTA、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DSA)检查。比较CTA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斑块检出情况,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判断2种方式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CTA对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检出情况(轻度、中度、重度及闭塞)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轻度及中度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颈内动脉内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显著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P<0.05),而2种方式在颈总动脉以及颈外动脉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CTA诊断颈动脉颅外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但仅在敏感度、准确度及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CTA诊断ACI患者动脉颅外段病变时,其效率优于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尤其是在对血管狭窄程度及颈内动脉斑块类型诊断上优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联合CT诊断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变异性(BPV)相关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IMT值将患者分为正常组(IMT<0.9mm,n=27)、增厚组(0.9mm≤IMT<1.3mm,n=30)和斑块组(IMT≥1.5mm,n=15)。所有患者均接受CDFI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BPV指标,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分析IMT值与BPV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IMT值的增加,患者的24h、日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24h SBP、dSBP、nSBP)、平均舒张压(24h DBP、dDBP、nDBP)明显增大(P<0.05),24h、日间和夜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BPCV、dSBPCV、n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24h DBPCV、dDBPCV、nDBPCV)明显增大(P<0.05),三组患者的24h SBP、dSBP、nSBP、24h DBP、dDBP、nDBP、24h SBPCV、dSBPCV、nSBPCV、24h DBPCV、dDBPCV和nDBP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共检出狭窄动脉128条,包括轻度狭窄51条,中度狭窄42条和重度狭窄35条,总体动脉狭窄率为44.44%;患者的IMT值与24h SBPCV、dSBPCV、nSBPCV、24h DBPCV、dDBPCV和nDBPCV等BPV指标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率较高,应用CDFI联合CT检查可明确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位置;患者IMT值与BPV的变化呈正相关,控制高血压患者BPV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判定颈动脉斑块性质,并分析其与冠心病(CHD)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张家口市建国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D患者214例,经冠脉造影检查显示:冠脉轻度狭窄患者36例(轻度组),中度狭窄患者72例(中度组),重度狭窄患者106例(重度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入选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及形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同时设置同期来院体检正常者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CHD3个亚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量、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IMT、斑块数量均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IMT、斑块数量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中、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及中度组患者中颈动脉稳定斑块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Crouse积分与冠脉Gensini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HD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越高,预示CHD患者冠脉硬化程度越重,颈动脉斑块性质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