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合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缺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明确复合BMSCs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缺损后新骨的来源。方法构建三种复合支架材料:(1)rhBMP-2/珊瑚;(2)胶原/rhBMP-2/珊瑚;(3)BMSCs/胶原/rhBMP-2/珊瑚。将其分别植入兔颅骨缺损处,8周和16周后采用X线片、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法、荧光显微镜等观察比较骨缺损修复的情况。通过BrdU标记BMSCs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证实新骨的来源。结果BMSCs/胶原/rhBMP-2/珊瑚组材料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最强,且与自体髂骨修复的情况相近;胶原/rhBMP-2/珊瑚组材料次之,rhBMP-2/珊瑚组材料成骨能力较弱。BMSCs参与了新骨组织的形成,新骨组织部分来源于经诱导的BMSCs。结论胶原是rhBMP-2适宜的缓释载体,胶原及BMSCs对促进复合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有重要意义。BMSCs/胶原/rhBMP-2/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成为一种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以PLGA/β-TCP为原材料,快速成型方法制备的支架为骨架,采用胶原杂化及表面磷灰石沉积对其进行改性的新型骨组织工程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使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分别与改性前后支架复合,对兔桡骨缺损进行修复。通过X-ray、MicroCT形态学及组织切片病理学,观察改性前后材料降解、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改性后材料的降解及骨缺损修复能力较改性前有显著性提高,修复1年后改性组骨缺损完全修复。结论 采用胶原杂化及磷灰石表面沉积改性后的PLGA/β-TCP快速成型支架可作为3-D支架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骨缺损部位骨组织修复面的作用。方法在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同时制造骨组织缺损创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以骨组织缺损部位所加入移植材料的不同分组,A组(实验组):PRP+牛凝血酶+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HA);B组(对照组):全血+牛凝血酶+HA;C组(空白组)骨缺损部位不作任何处理,直接原位周围软组织缝合。分别在术后第2、4、8 w观察局部骨组织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2 w,3组骨缺损区未见明显成骨;术后第4 w,A组和B组少量成骨,A组优于B组,C组仅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术后第8 w,A组和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C组骨缺损骨修复欠佳,A组成骨较B组成熟。结论在促进骨组织缺损修复方面,PRP能在HA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局部新骨形成、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4.
新型纳米生物材料修复胫骨大面积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组织工程方法研究纤维增强纳米相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nanohydroxyapatite collagen/chitin fibres,n-HAC/CF)的细胞相容性及其修复大面积骨缺损的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纳米技术制备n-HAC/CF,在体外与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复合培养,观察BMSCs在材料上的生长、增殖情况;取24只山羊,制备羊胫骨40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为BMSCs复合n-HAC/CF;B组为单纯n-HAC/CF;C组为空白对照组.分期行X线、组织学、生物力学测定观察各组成骨情况.结果 BMSCs能在n-HAC/CF材料上良好地黏附、增殖和生长.12周时X线、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完全修复了骨缺损区,B组部分修复了骨缺损区,A组的新生骨小梁多于B组(P<0.01),C组未见骨修复.生物力学测定显示最大应力值A组大于B组(P<0.01). 结论 n-HAC/CF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能成功地修复山羊大面积骨缺损,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细胞外基质和骨移植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5.
应用组织工程化人工软骨修复羊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以多孔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材料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羊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分 3组。实验组 (n =12 ) :分离培养羊自体关节软骨细胞 ,采用微载体技术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内进行扩增 ,扩增后的软骨细胞接种到预制的 β_磷酸三钙 (β_TCP)多孔生物陶瓷材料上 ,细胞_材料复合体经体外孵育后 ,无菌条件下植入预制的羊前肢肱骨头关节面缺损处 ;单纯材料组 (n =12 ) :采用单纯 β_TCP材料修复羊关节软骨缺损 ;空白对照组 (n =4 ) :制备的羊关节软骨缺损区未做任何修复。术后 3和 6个月分别取材 ,进行缺损区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在实验组羊关节软骨缺损处表面肉眼可见透明软骨样组织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 ,术后 3个月时材料降解明显 ,未降解吸收的材料孔洞内广泛分布着新生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外基质丰富 ,Ⅱ型胶原染色阳性。至术后 6个月 ,支架材料几乎完全降解 ,缺损区被新生软骨组织所取代。在单纯材料组羊关节软骨缺损处术后 3个月时 ,可见从缺损区边缘有新生软骨组织向支架材料内长入 ,支架材料吸收明显。至术后 6个月 ,可见从缺损区边缘长入到支架材料内的新生软骨组织逐渐增多 ,但材料的中心部位未发现新生软骨形成。空白对照组羊关节软骨缺损区至术后 6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差异.方法 以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复合部分脱蛋白骨培养制备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骨分别用添加或不添加冻存保护剂的保存液于-80℃深低温冻存3个月,3个月后复温冻存的组织工程骨.选择6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实验根据植入不同的材料分为A、B、C和D组.A组:骨缺损区植入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区植入未添加冻存剂保存的组织工程骨;C组:骨缺损区植入未行低温保存的组织工程骨;D组:骨缺损区植入部分脱蛋白骨.术后4、8、16周取材,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术后4、8、16周各组骨缺损区均有新骨生成,成骨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经X线、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评估,A组与C组比较未见差异(P>0.05),A组或C组分别与B组和D组比较,成骨能力依次为:A或C> B > D(P<0.001,P<0.05),其中A或C组术后16周骨缺损完全修复,骨髓腔再通,生物力学性能接近正常骨.结论 选择适宜的冻存保护剂对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同步辐射硬X线相位衬度显微成像技术对胶原基纳米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修复兔股骨头创伤性缺损的过程进行比较观察.方法应用新西兰白兔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并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三组:A组为制作缺损而不填充任何材料,B组为单纯填充nHAC,C组填充nHA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复合材料.植入后4,8,12周的股骨头行同步辐射类同轴全息相位衬度显微成像和衍射增强成像,观察nHA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组织的修复作用以及降解替代过程. 结果 同步辐射硬X线相位衬度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和nHAC降解及骨细胞替代过程.4周时,A组缺损区未愈合,部分发生塌陷,B组和C组出现植入nHAC降解和新骨替代,无塌陷;8周时,A组缺损区未愈合,可见纤维组织形成,B组和C组缺损区初步修复,可见成骨和材料降解;12周时A组缺损区仍未愈合,出现纤维组织替代,B组和C组缺损区修复,C组骨小梁结构形成.B组和C组在股骨头缺损修复成骨方面与A组有显著差异,C组成骨更佳. 结论同步辐射硬X线相位衬度成像技术可检测到兔股骨头坏死模型骨缺损修复情况,显示骨组织显微水平上的修复过程,为骨缺损修复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组织工程的发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孔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新型网孔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 66(n-HA/PA66)复合材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长骨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n-HA/PA66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脱蛋白骨(deproteinelbone, DPB)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材料的骨缺损空白对照,同时设置未行任何处理只供力学测试的正常对照。在 2, 4, 8, 12, 16周各时相点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照片、组织学切片、扫描电镜观察及力学测试。 结果 n-HA/PA66人工骨组与牛脱蛋白骨(bDPB)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n-HA/PA66与bDPB两组间及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生物力学各项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新型骨修复和重建材料n-HA/PA66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和力学特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人工骨(NHAC)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9例良性骨肿瘤刮除后行NHAC修复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缺损体积将患者分为A组(0 cm3<骨缺损体积≤5 cm3,n=9)、B组(5 cm3<骨缺损体积≤10 cm3n=7)、C组(10 cm3<骨缺损体积≤15 cm3,n=7)、D组(15 cm3<骨缺损体积≤20 cm3,n=6)。所有患者均行NHAC植骨。分别于术后1、2、3、6、12个月,复查X线评估患者骨愈合情况。根据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评估患者的术后功能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骨缺损体积为9.38 cm3。所有患者随访6~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完全愈合为26例(A组9例、B组7例、C组6例、D组4例),愈合时间3~8...  相似文献   

10.
异种脱蛋白骨修复山羊长骨大段缺损的成骨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改良法制备异种脱蛋白骨(deproteinzated bone,DPB)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大动物大段长骨缺损的能力,为异种DPB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山羊24只,在每只山羊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形成节段性骨缺损,按分组情况植入不同材料.A组为单纯异种DPB,B组为自体骨,C组为异种DPB+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均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术后4~24周每隔4周进行X线及术后24周取新生骨进行双能X线(DEXA)、组织学、生物力学检测,评价骨缺损修复效果. 结果 术后4~24周,在同一时相点,X线Lane-Sandhu法评分B组》C组》A组,并且术后24周新骨的骨密度、骨矿含量、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经统计学分析,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法制备的异种DBP复合自体BMSCs和rhBMP2修复山羊胫骨大段缺损成骨能力与自体骨相当,可以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牵拉成骨矿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PRP组和对照组(n=10)。兔左侧胫骨胫腓关节下方截骨1cm短缩后以单臂外固定架进行延长(术后第7天开始,1mm/d,共延长1cm),PRP组在术后第17天和第27天各局部注射PRP500μl,对照组无处理。术后第37天处死动物取材。于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2、17、27、37天用C形臂动态观察新生骨的矿化过程,取材后拍X线片并行Micro-CT扫描评价新生骨的骨矿物质含量及密度。结果PRP组新生骨的生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X线结果显示在PRP组的牵张间隙内可见明显连续高密度影,骨痂量明显多于对照组。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示PRP组新生骨生长及塑形良好,对照组只有少量皮质连续。PRP组骨矿物质含量(310.8±44.2mg)及骨矿物质密度(228.8±22.3mg/cm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5.8±25.1mg、86.4±23.8mg/cm3,P<0.05)。结论在兔胫骨缺损延长动物模型中,PRP局部注射可显著促进牵拉成骨矿化过程中新生骨的矿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磷酸钙骨水泥(CFC)/脱钙骨基质颗粒(DBM)/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植入修复大段骨缺损的长期X线变化和组织学特征.方法 预制兔DBM,将其与rhBMP-2充分混匀,真空下形成DBM/rhBMP-2复合物,后者与CPC按质量比2:8(DBM:CPC)的比例制作CPC/DBM/rhBMP-2复合材料,其中含rhBMP-2的量约1.2mg/cm3.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制作15mm桡骨缺损模型,A组旷置骨缺损,B组植入CPC,C组植入复合材料.于术后6、12、24、36周追踪X线摄片,第36周全部处死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X线摄片显示:A组术后各期骨缺损均未修复,最终骨断端萎缩.B组术后各期骨痂均稀少,CPC材料外形、密度无明显变化.C组术后6周复合材料周围形成少量骨痂,材料-骨界面模糊,材料边缘不规则、密度减低、体积缩小;第12周骨痂生长丰富,材料-骨界面消失,材料失去原有外形,轮廓变小;第24周骨痂连续通过骨缺损,桡骨一侧已形成连续的骨质,材料大部分被吸收,髓腔部分再通;术后36周桡骨缺损区两侧均形成连续的骨皮质,且髓腔完全再通,外形恢复满意.术后第36周组织学观察见A组骨缺损为瘢痕样软组织所填充;B组骨缺损部位仍为CPC填充,材料内部未见新骨和纤维组织出现;C组骨缺损已修复,材料残留少部分未被吸收,大部分被新骨替代.结论 优化配方的复合材料能够较好地修复兔大段桡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山羊胫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制备组织工程用山羊胫骨骨缺损模型,研究用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山羊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27只中国山羊制备单侧胫肌中段20mm 的骨膜与骨缺损,7孔钢板内固定,随机分3组:空白组不进行植入处理;对照组(CHAP组)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CHAP);实验组(CHAP/BMSc组)植入CHAP 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复合物。术的4、8、12周放射学检查X线片光密度指数比值、组织学方法评价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12周CHAP/BMSc组与CHAP组做压应变与三点弯曲试验,评价骨缺损修复后的生物力学性质。结果显示,术后4、8、12周X线片光密度指数比值空白组无明显变化,CHAP组低于CHAP/BMSc组(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CHAP/BMSc组成骨较CHAP组早、多;12周三点弯曲实验载荷、弯曲应力CHAP/BMSc组高于C组(P<0.05)。提示山羊胫骨20mm骨与骨膜缺损不能自行修复,可满足骨组织工程大动物实验需要;CHAP与BMSc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在成骨时间、成骨量与质量上均优于单纯CHAP.  相似文献   

14.
许少刚  赵建宁 《人民军医》2006,49(12):713-715
以往临床使用较多的植骨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以及经特殊处理的异种骨和人工骨材料等。但自体骨存在来源有限、术后取骨处疼痛等缺点,且术后并发症可达8%;同种异体骨亦存在免疫原性和致病性等缺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治疗骨缺损的传统治疗模式。近20年来,应用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技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种子细胞种植于人工或天然合成的细胞外基质载体上,并复合相关诱导因子,然后移植于体内,从而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骨组织工程是用最少量的组织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修复大块骨组织缺损,同时可依据缺损情况任意塑型,达到理想的形态修复,为最终实现无损伤修复创伤和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开辟了新的途径。作者就骨组织工程中的3大要素(种子细胞、细胞生物支架、生长因子)的特点和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二氧化锆(zirconia,ZrO2)梯度复合材料与骨界面的结合情况及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 在24只Beagle犬腰椎椎体制作骨缺损模型,依次植入HA/ZrO2梯度复合材料(A组)、HA/ZrO2单层复合材料(B组)、单纯ZrO2材料(C组)、单纯HA材料(D组),分别于术后6,12,16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6,12周处死动物前肌肉注射盐酸四环素行荧光标记,并通过X线片、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测试,观察其界面结合及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 X线片显示A组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骨痂生成较多,骨修复愈合较好,其次为B组和D组,C组相对较差.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6~12周A组材料的荧光标记逐渐增强,并从材料的边缘向材料内部长入,且与材料结合紧密,提示成骨活跃,新骨生成量较多.而B、C、D组材料的荧光标记均集中在材料的边缘,材料内部未见荧光标记.6,12周时四种材料的矿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结合率在6,12,16周时均以A组为最高,16周时达(90.26±3.82)%(P<0.05).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6,12,16周时四组材料的最大抗剪切强度均以A组最大,分别为(2.64±0.16) MPa、(2.95±0.19) MPa、(3.45±0.23)MPa(P <0.05). 结论 HA/ZrO2梯度复合材料与骨界面结合良好,具有较强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左侧尺骨造骨缺损模型.取白体红骨髓与含BMP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混合成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使其包裹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术后将造模兔按数字随机表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与实验组(B组)各12只,A组术后呼吸常压空气,B组术后高压氧治疗,术后4、8、12周进行X线检查、大体形态观察、组织学检查、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和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结果 X线片、大体形态观察和组织学切片多种方法,检测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植入物内部血管的长入、骨小梁及软骨组织形成的数量和速度,成熟骨结构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并对修复区内骨形态计量分析,发现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体内成骨的能力和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A组.交界区血管图像分析仪动态测量2组各时间段同一时间点单位面积内血管的数量及质量,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有明显的优势,提示高压氧对组织工程骨构建血管化进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 高压氧辅助带蒂筋膜瓣为膜诱导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具有促进膜诱导骨再生和血管化双重作用,对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提高成骨的质和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hVEGF)转染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后的体外表达情况,并以含该转染体系的组织工程骨进行大动物负重骨缺损的修复研究。方法将外源性基因rhBMP-2和rhVEGF通过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的方式转染第四代ADSCs,以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并扩大培养后,用RT-PCR和SABC免疫组化法在转录和蛋白质水平观察其转染后第2天和第4周表达情况。建立小香猪自体前肢尺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分3组进行对比试验:(A组)转染了生物活性因子的ADSCs与脱细胞骨基质材料(ACBM)复合而成新型组织工程骨植入修复组;(B组)未转染生物活性因子的ADSCs复合ACBM植入修复组;(C组)未处理组。以x线和组织切片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转基因ADSCs在转染后瞬时和4周时都可表达rhBMP-2和rhVEGF。大动物骨缺损修复实验中,前2周内3组动物均未出现明显的急性炎症反应;连续x线观察和骨切片显示:A组在术后第3个月已完全修复,且修复效果和进程明显优于B组,C组缺损则主要由纤维结缔充填。结论rhBMP2及rh-VEGF转染ADSCs后可获得4周内稳定的表达。携带该缓释体系的新型组织工程骨是一种具有显著成骨能力的优良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方法 制备的硫酸钙片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造成左桡骨中段骨缺损,采用三种经不同方法 制备的硫酸钙片修复.A组:空白对照组;B组:加压方法 制备的硫酸钙组;C组:壳聚糖包衣的加压硫酸钙组;D组:壳聚糖包衣的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加压硫酸钙组.术后4,8,12周进行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实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D组、C组骨缺损愈合,而且前者优于后者;三点弯曲试验显示c组[(39.6±1.7)%]和D组[(47.5±2.1)%]实验侧与健侧抗弯曲强度比值高于A组((21.3±2.7)%]和B组[(23.6±3.3)%],而D组又高于C组(F=125.3,P<0.01). 结论 壳聚糖包衣的加压硫酸钙片降解时间与新骨形成时间趋于一致,而且抗压强度高,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复合dIBMP-2后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生物人工材料(biological artificial material,BAM)人工骨修复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收治的采用BAM人工骨进行手术植入修复骨缺损的32例下肢负重骨骨缺损患者,年龄21 ~ 77岁,平均32.5岁.骨缺损体积为1.0 cm×2.0 cm×2.5 cm~3.0 cm×3.5 cm ×5.0 cm,平均15.4 cm3.骨缺损病因主要为粉碎性骨折、骨囊肿、骨纤维结构不良、慢性骨髓炎等.术后即刻及术后1,2,3,5,7,9,12,18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术后全身及切口局部反应、血钙/磷改变情况、骨缺损修复及患肢负重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9 ~18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或全身移植物排斥反应.随访X线片示术后3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与骨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术后6个月BAM人工骨植入区明显有新骨长入,人工骨材料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术后患肢完全负重时间为术后2.5 ~4个月,平均3.2个月. 结论 BAM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作用,其内结构可以保持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可用于下肢负重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胶原矿化骨是一种对天然骨进行结构仿生的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骨传导性,但是缺乏良好的骨诱导性[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