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螺旋CT在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增大淋巴结242个,其中阳性淋巴结有112个(阳性率46.3%)。以长径≥8 mm淋巴结阳性率达68.9%,以平扫CT值≥25 HU、增强动脉期CT值≥70 HU、增强静脉期CT值≥80 HU淋巴结的阳性率分别为71.7%、68.1%及70.5%。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8 mm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结合淋巴结平扫CT值≥25 HU或增强动脉期CT值≥70 HU或增强静脉期CT值≥80 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大大提高对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赵戈  樊菁  巫姜  崔风强  孟慧敏  凌瑞  王廷 《四川医学》2017,38(12):1444-144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2例,术前均行MDCT检查,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2例乳腺癌患者共检测腋窝淋巴结161枚,术后病理证实转移78枚,未转移83枚;转移性淋巴结长径和短径分别为(15.82±4.28)mm和(8.10±1.27)mm,明显高于未转移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长短径比值为(1.98±0.61),明显低于未转移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淋巴结淋巴门消失和边缘模糊的比例分别为79.49%和60.26%,明显高于未转移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CT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2%、72.29%、74.16%和83.33%。转移性和未转移性淋巴结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CT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淋巴结活检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特征, 指导临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分析。方法: 对4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 对检出的淋巴结分别从长径、短长径比值、密度及强化程度等4个方面判定淋巴结转移, 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淋巴结长径≥8 mm、短长径比值≥0.7、淋巴结平扫CT值≥25 Hu及淋巴结强化程度≥75 Hu作为CT诊断转移性淋巴结的标准, 与病理结果对照一致性较好。结论: CT三期增强扫描从淋巴结长径、短长径比值、密度及强化程度等4个方面, 对胃癌术前淋巴结有无转移可以作出初步判断, 对临床选择合理术式及评估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蒲锘  蒲红  应隆林 《四川医学》2009,30(5):733-735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以更为有效判定淋巴结转移。方法分析35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淋巴结379个,其中阳性淋巴结173个,阴性淋巴结206个。以长径≥10mm的淋巴结阳性率达62.7%,淋巴结不规则的阳性率96.3%,淋巴结强化不均匀者阳性率89.4%,以平扫CT值≥25Hu、动脉期CT值≥70Hu、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的阳性率达55.7%、56.3%及67.8%。结论螺旋Cr对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为10mm,结合淋巴结形态,密度差有助于提高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胃癌T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81例,将CT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28层螺旋CT诊断胃癌T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关(X~2=128.936,P=0.000),一致性好(Kappa指数=0.784)。淋巴结短径≥5 mm结合各期相密度改变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为94.47%,特异度为70.42%,准确度为81.32%。结论 128层螺旋CT可以提高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将CT图像显示胃周淋巴结短径≥5 mm伴强化程度判断转移淋巴结,可明显提高转移淋巴结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后碘图中碘浓度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炎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有完整双源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结肠直肠癌,共102枚区域淋巴结.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分别测量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实性部分的动脉期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结果 在102枚淋巴结中,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53枚,反应性增生49枚.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31.32±12.31)、(36.30±15.16)HU,动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67±0.78)、(3.21±0.89)mg/mL,Overlay值分别为(35.46±11.62)、(58.25±18.25)HU.结直肠癌转移淋巴结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之间强化CT值、碘浓度及Overlay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674、9.210、7.454,均P=0.000).利用强化CT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60.4%,AUC(ROC曲线下面积)为0.602;碘浓度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86.8%,AUC为0.971;利用Overlay值诊断转移淋巴结时,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69.8%,AUC为0.862.结论 动脉期碘浓度及Overlay值对鉴别结直肠癌区域淋巴是否转移均有一定的意义,且碘含量的诊断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方法:乳腺病患者39例,其中乳腺癌患者20例,良性病变患者19例。采用多排螺旋CT机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腋窝淋巴结,观察转移淋巴结与淋巴结大小及内部结构的关系。结果:共检查淋巴结57枚,其中转移淋巴结30枚,非转移淋巴结27枚;长径大于10 mm的38枚,转移性淋巴结20枚,非转移性淋巴结各18枚;短径大于5 mm的46枚,转移性淋巴结24枚,非转移淋巴结22枚;24枚转移淋巴结发生实变,仅1枚非转移淋巴结发生实变。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主要表现为结构的改变,与其长短径相关性差。当腋窝淋巴结发生实变时,可考虑为转移淋巴结。多排螺旋CT在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部容积快速三维成像(LAVA)序列增强扫描显示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判定中的应用。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72例患者576组淋巴结将1518枚淋巴结清扫了出来,其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20例患者42组淋巴结有66枚淋巴结为阳性,分别占总数的27.8%、7.3%、4.3%;病理检查LAVA序列横断面上平均短径阳性肿大淋巴结(12.4±5.6)mm显著长于阴性(8.3±2.5)mm(P0.05),不均匀强化比例87.5%(28/32)显著高于阴性53.8%(28/52)(P0.05);短径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显著优于长径(P0.05)。结论 LAVA序列增强扫描显示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判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疑似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入选者于入院时均接受腋窝淋巴结高频超声检查,以术中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80例乳腺癌患者共检出淋巴结87枚,其中49枚为转移性淋巴结,38枚为未转移性淋巴结。以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高频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7.76%(43/49),特异度为89.47%(34/38),阳性预测值为91.49%(43/47),阴性预测值为85.00%(34/40)。Kappa一致性检验提示高频超声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768,P<0.001)。转移性淋巴结患者皮质厚度≥3 mm、L/S>2、混合型或周边型血流、2级与3级血流占比高于未转移性淋巴结患者(P<0.001)。结论 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超声内镜在判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CT为对比,研究微探头超声内镜(MCUS)在判断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以MC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方法对35例初治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3种标准判断淋巴结有无转移。标准Ⅰ:CT扫描,淋巴结直径≥1 cm者为阳性;标准Ⅱ:MCUS扫描,淋巴结短径≥1 cm者为阳性;标准Ⅲ:MCUS扫描,淋巴结短径≥1 cm者或淋巴结短径≥0.5且<1.0 cm且淋巴结短长径比例(S/L)>0.5者为阳性,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即真实性)、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同时探讨MCUS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标准。结果本组35例患者的淋巴结直径为0.20~2.24 cm。N分期探测:标准Ⅱ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标准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标准Ⅲ的准确率、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标准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低于标准Ⅱ,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分区探测:标准Ⅱ各项指标均略高于标准Ⅰ或与标准Ⅰ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均略高于标准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均低于标准Ⅱ,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肿瘤旁淋巴结N分期探测:标准Ⅱ各项指标均高于标准Ⅰ,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准确率、灵敏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标准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的特异度低于标准Ⅱ,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Ⅱ对上、中、下段肿瘤旁淋巴结判断的准确率均高于标准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对中、下段肿瘤旁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与标准Ⅱ相近或高于标准Ⅱ,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标准Ⅲ对上段肿瘤旁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低于标准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实际测得的淋巴结短径和S/L分别构建ROC曲线,两者曲线均落在参考线上方。当淋巴结短径=0.8 cm时,可获得较满意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67.9%、84.9%、45.8%和90.1%。结论MCUS在探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将淋巴结短径与S/L结合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增强CT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乳腺外科近2年71例已病理证实第三站淋巴结(LevelⅢ)有转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采用Siemens64排CT,扫描范围自颈部至乳房下缘.分析增强CT影像:有无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有无强化;通过测定CT净增强值,探索转移淋巴结的CT征象.分别总结归纳增强CT及乳房彩超对腋窝淋巴结的诊断指标;对LevelⅢ淋巴结的大小及CT净增强值进行平均值分析;分析LevelⅢ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位置相关性.结果 对腋窝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三维彩超分别是70.4%、85.7%、64.0%、50.0%,增强CT分别是88.7%、90.6%、83.3%、94.1%;增强CT对LevelⅢ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分别是95.8%、90.5%、98.0%、95.0%,同时计算出转移的LevelⅢ淋巴结长径>(8.7±1.3)mm,短径>(5.3±0.5)mm,CT净增强值>(50.0±9.0) HU,且形态大部分以圆形或椭圆形的实心淋巴结为主.结论 增强CT对LevelⅢ淋巴结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三维彩超,LevelⅢ淋巴结的转移与肿瘤的位置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螺旋CT增强扫描对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通过胃镜确诊并且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进展期的胃癌62例,采用CT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的多排螺旋CT(MSCT)进行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胃附近的淋巴结的形态类型影像图像、短径实行观察,在和手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对进展期胃癌旁胃周的淋巴结转移分析,确定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结果短径5mm组与组间的P0.05,从而推理出5mm组短径与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短径15mm组和短径组间P0.05,所以可以推断出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以此说明了短径9mm成为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诊断胃周淋巴结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多类胃癌生物学行为CT影像特征与癌肿对应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胃癌的术前分期和临床治疗使用多层螺旋CT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纵隔淋巴结结核在多层螺旋CT检查中动态CT值与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8月至2009年6月经纵隔镜活检、手术、锁骨上淋巴结活检、诊断性治疗确诊的8例纵隔淋巴结结核,5例平扫,3例平扫后增强,记录平扫肿大淋巴结数量、大小、位置,测量兴趣淋巴结中心、次中心、边缘部平扫及注药后18s、50s、70s、120s、180s的CT值。结果平扫病例:纵隔及肺门共检测出肿大淋巴结67个,大小为1.0~3.2cm;肿大淋巴结分布在纵隔2区或2区以上,2R及4R区39%,7R区12%,2L区7%,5区及10R区分别5%;CT值均数(47.5±12.13)Hu。增强病例:共发现强化淋巴结19个,选择7个兴趣淋巴结,测得注药18s、50s、70s、120s、180s的CT值均数分别为(76.30±18.09)Hu、(73.76±15.27)Hu、(78.30±18.81)Hu、(75.42±17.95)Hu、(71.30±19.21)Hu。结论纵隔淋巴结结核动态CT值表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扫描强化维持在动脉期水平呈平台样改变,反映了淋巴结结核慢性感染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转移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内镜病理证实的食管鳞癌病人,术前均接受能谱CT胸部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测量纵隔内淋巴结短径、动脉期70 keV下的CT值(CT70 keV)、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计算标准化碘浓度,并且与手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48例食管鳞癌病人中,食管癌手术及病理证实伴淋巴结转移32例,无淋巴结转移16例。经术后病理结果确认转移淋巴结79枚,其中高、中、低分化鳞癌转移淋巴结分别为14枚、27枚和38枚;非转移性淋巴结32枚,能谱CT成像诊断淋巴结转移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低分化食管鳞癌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动脉期CT70 keV、动静脉期NIC均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 < 0.05~P < 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CT70 keV、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及能谱曲线斜率联合诊断食管癌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和87.5%。结论CT能谱成像在定性评估不同分化食管癌淋巴结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食管癌的N分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能谱CT (dual energy CT, DECT) 诊断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胸部DECT检查且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的NSCLC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到病例57 例,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患者术前CT图像,将轴位图像上所有短径 (short-axis diameter, S)≥5 mm的纵隔淋巴结纳入本研究。测量淋巴结形态学参数长径(long-axis diameter, L)、S、短径与长径比值(ratio of short-axis diameter to long-axis diameter, S/L)以及能谱参数动脉期及静脉期碘浓度 (iodine concentration, IC)、标准化碘浓度 (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 NIC)、能谱曲线斜率及有效原子序数。比较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形态学指标及其能谱参数的差异,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筛选出有诊断价值的参数,并生成诊断淋巴结转移的联合变量,对淋巴结S、静脉期NIC及联合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938 枚。CT轴位上共检出S≥5 mm纵隔淋巴结163 枚 (转移淋巴结49 枚,非转移淋巴结114 枚)。转移淋巴结的S、L及S/L均显著大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5), 转移淋巴结的能谱参数均显著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 (P<0.05)。S是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最佳单一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52,阈值8.5 mm,灵敏度67.4%,特异度73.7%,准确率71.8%。静脉期NIC为最佳单一能谱参数,AUC为0.861,阈值0.53,灵敏度95.9%,特异度70.2%,准确率77.9%。多因素分析显示S、静脉期NIC是转移淋巴结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S、静脉期NIC诊断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95,灵敏度 79.6%,特异度 87.7%,准确率85.3%,明显高于S (P<0.001)、静脉期NIC (P=0.037)。结论: DECT定量参数鉴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优于形态学参数,联合S和静脉期NIC可提高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