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肺小结节CT靶扫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最大径≤2cm的58例肺小结节患者纳入研究,全部先完成16层CT常规检查,层厚7mm,然后对病灶进行靶扫描(层厚0.5~1mm)并完成三维重建。结果最终证实肺癌22例,良性病变32例和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4例。恶性结节(肺癌和AAH)最大直径4~18mm.呈边界清楚的含磨玻璃密度结节22例;良性最大径约6~17mm,呈含磨玻璃密度结节6例,其中3例边界模糊。靶扫描图像阅片诊断不确定率为31.0%,显著低于常规图像阅片诊断不确定率(65.5%),差异有显著性(X2=13.810.P〈0.01)。结论靶扫描帮助提高肺小结节特征显示,降低肺结节诊断不确定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T诊断在肺内小结节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12月该院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小结节病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肺内小结节共98个,分析其CT诊断资料,评价CT诊断在肺内小结节内良恶性的应用价值。结果:本次研究的46例肺内小结节患者98个结节中,经CT诊断,良性结节58个,与病理结果符合56个,良性病理符合率为96.6%(56/58例);恶性结节共40个,与病理结果符合38个,恶性病理符合率为95.0%(38/40例)。良性结节平均直径为(1.3±0.5)cm,恶性结节平均直径为(4.3±1.1)cm。结论:CT诊断在肺内小结节良恶性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靶重建扫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文东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696-169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靶重建扫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肺部常规16排螺旋CT扫描发现的孤立性肺结节(≤3.0cm)患者同时行靶重建扫描,所得图像分别就肺内结节的形态、内部结构、支气管征、空泡征等进行逐一判定,并分别做出定性诊断。结果:靶重建扫描比普通CT扫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结论:靶重建扫描技术应为孤立性肺结节CT扫描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建平 《实用医技》2008,15(3):304-306
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CT征象.国内外学者们已做过多年的分析和研究。普遍认为在SPN的众多CT征象中,其外形、边缘形态、内部结构、密度、大小及病灶与周围肺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均为鉴别良、恶性SPN的分析指标,但就良、恶性SPN之间CT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5.
肺孤立性结节是指直径≤4cm的类圆形病灶,没有阻塞性肺不张、肺炎、卫星病灶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其良、恶性鉴别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难点课题。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价其大小、边缘、轮廓及内部结构,仍有25%~39%的恶性结节被误为良性结节。近年来,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孤立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取得重大进展,与普通CT对比,螺旋CT对结节灶动态增强扫描有明显的优越性。本研究总结了经病理证实的78例肺孤立性结节的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正>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CT征象,国内外学者们已做过多年的分析和研究,普遍认为在SPN的众多CT征象中,其外形、边缘形态、内部结构、密度、大小及病灶与周围肺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均为鉴别良、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肺内小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CR、DR、CT平扫后发现的肺内小结节,以2.5 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3 min后薄层扫描。动态观察其强化形态、分析强化值、时间-密度曲线及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恶性结节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恶性结节明显强化,强化值较高,1 min内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强化迥异,无明显峰值出现。结论: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鉴别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靶重建放大扫描技术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3例患者先行常规CT平扫,选定结节处为兴趣区,行薄层靶重建放大扫描,层厚、层距为2mm,FOV为160。结果:42例恶性病变中有37例表现为深分叶,占88.1%;21例良性病变中有15例表现为浅分叶,占71.4%。恶性结节中15例内部出现条状低密度支气管征;7例出现血管集中征;8例出现空泡征;病变内部出现液化坏死13例,其中恶性病变ll例。22例出现钙化,包括12例良性病变和10例恶性病变。2例错构瘤内均见小面积脂肪性低密度影。结论:靶重建放大扫描比普通CT扫描可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恶性病变大多数为深分叶,良性病变大多数为浅分叶或无分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强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104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动态CT增强扫描,对比动态CT增强扫描与病理学检测结果,并观察CT值变化情况。结果动态CT增强扫描诊断率较高,即良恶性肺结节诊断符合率依次为95.31%、97.50%;本组良恶性肺结节患者CT增强值均显著高于CT平扫值,但是恶性肺结节CT值变化幅度更大(P0.05,P0.01)。结论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SPN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应用MSCT三维重建提高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44例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CT平扫与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SPM征象的显示率.以病理学活检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与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良、恶性SPM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三维重建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以及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结节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45例,良性组25例,恶性组20例。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行CT常规平扫+灌注扫描+增强扫描,另外CT灌注测量各兴趣区的血流量(Blood flow,BF)、Patlak血容量(Patlak blood volume,P-BV)、通透性(Permeability,Per)值及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并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良、恶性结节性病变的形态、边界、内部囊变发生率、包膜的完整性及肿大淋巴结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良恶性结节的数目、钙化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组结节性病变的Per值及T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两组间BF、P-B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CT平扫、增强扫描、三维重建、灌注成像能客观反映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特征,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手术方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及CT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0例(138个结节)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及CT检查,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评估CT、超声及CT联合超声检查在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准确性、特异性、敏感性差异。结果 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确诊为良性者89例(74.2%)、恶性者31例(25.8%);CT联合超声检查正确诊断恶性结节27例,良性结节85例,诊断准确性为93.3%、特异性为95.5%、敏感性为87.1%,均显著高于单纯CT检查的80.3%、82.0%和77.4%及单纯超声检查的83.3%、86.5%和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联合超声检查可有效提升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准确性,患者耐受程度高,对降低误诊及漏诊风险、提高诊疗效率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螺旋CT特征表现及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97例甲状腺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病理检查证实良性病变56例,恶性病变4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检查。观察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螺旋CT特征表现,通过单因素和Logisitic回归分析其与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结果 97例甲状腺病变患者根据螺旋CT各特征表现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相符的有:良性病变50例,恶性病变36例,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与准确性分别为87.80%、89.29%和88.66%。对97例甲状腺病变患者各项CT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数目为单发、病变边界模糊、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微钙化、颈淋巴结肿大和咬饼征常见于恶性病变中,而囊变为主和有包膜常见于良性病变中(均P<0.05);病变密度和壁结节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明显差异(均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病变边界模糊、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微钙化、颈淋巴结肿大和咬饼征常见于恶性病变中,而囊变为主和有包膜常见于良性病变中(均P<0.05);但病变数目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螺旋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病变边界模糊、强化程度低于甲状腺、微钙化、颈淋巴结肿大和咬饼征等CT特征提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而囊变为主和有包膜多为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磨玻璃样结节的CT表现及良、恶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肺磨玻璃样结节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MSCT检查。对患者所得MSCT图像进行分析,分析良、恶性结节患者的MSCT表现与其相关性。结果良、恶性结节病灶多均多为规则形态,分别占71.42%,66.66%,良性结节大小为≤1cm占80.35%,恶性结节为66.66%,性结节无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出现,恶性病变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各出现2例4.76%,P>0.05;良性结节73.21%为单纯性磨玻璃结节,边缘与光滑为主(占75.00%),有1例患者出现"毛刺征"(1.78%),恶性结节患者以混合性磨玻璃结节为主(占71.42%),边缘表现为不光滑(47.61%),47.61%患者出现"毛刺征"(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膜玻璃结节边缘情况、密度情况、是否有"毛刺征"与其良、恶性病变密切相关(P<0.05),结论肺磨玻璃样结节的CT表现与其良、恶性存在相关性,仔细辨别肺部磨玻璃结节是否有"毛刺征"、血管"集束征"、病灶边缘情况、内部密度等MSCT征象,对其良、恶性鉴别有重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胸部X线平片与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节中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进行确诊为肺部结节性病变的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胸部X线平片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检查,根据扫描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X线平片)和观察组(低剂量螺旋CT),对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肺结节的检出数量以及形态特征。结果两组患者均检出结节数93枚,观察组对钙化、空洞、毛刺征、分叶征、支气管征、胸膜黏连征形态学检出数多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患者中,对照组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约为(6.42±5.47)mm,观察组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约为(13.19±7.86)mm,两组患者测量结节直径比较,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56,P=0.000)。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对肺结节的诊断中,对肺结节检出数量以及形态特征表现方面较胸部X线平片更具优势,且最大程度的减少了患者受照剂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技术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正常小肠螺旋CT三期扫描技术和方法的最佳合理配伍关系。方法 80例正常小肠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按两种配对参数各自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 ,通过双盲法分别选择确定两组显示良好影像质量小肠CT片 ,其中甲组 36例 ,乙组2 5例 ,两组经X2 检验 ,其P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分析三种类型结节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56例,使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CT诊断结果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分析该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对病理类型已确诊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的区别和联系。结果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为92.31%,特异性为85.00%;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和炎性结节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的走势存在差异;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PH)、孤立性肺结节强化峰值和主动脉强化值之比(SPH/PPH)与良性结节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结节的PH、SPH/PPH与炎性结节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有利于提高孤立性肺结节的确诊率。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参数和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