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多模式MRI检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保证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0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多模式MRI检查结果指导静脉溶栓治疗。不符合静脉溶栓患者作为对照组;入选的静脉溶栓患者作为治疗组,在对照组相同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6 h、24 h、7 d的NIHSS评分,治疗7 d后评价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 根据PWI/DWI的不匹配性,治疗组55例符合静脉溶栓,对照组47例不符合静脉溶栓。2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卒中史、合并症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为8.52±4.77、6.14±4.07、3.90±2.23,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1.775、2.875、2.024,P均<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64% (46/55),显著高于对照组(χ2=6.264,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4%(5/47),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3%(7/5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7,P>0.05)。 结论 多模式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可提高静脉溶栓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多模式CT指导下行静脉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多模式CT指导下行静脉溶栓治疗,记录、比较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MRS评分、BI值。结果:本组患者有21例(50.0%)的责任血管完全再通。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BI值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后24小时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BI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患者有2例出现症状性脑出血,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在多模式CT指导下行静脉溶栓手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能为溶栓治疗提供良好指导,有效缓解病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应用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NIHSS评分为(6.15±0.63)分,低于对照组的(13.29±1.76)分,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结论: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NIHSS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赵桂林 《中外医疗》2010,29(9):110-110,112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患者经过常规治疗,总有效率为53.23%;治疗组患者,经过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总有效率为0.95%;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χ2值为10.90,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必须严格把握适应证,否则会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及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目前认为有效抢救半暗带组织的时间窗为4.5/.I,时内或6小时内。  相似文献   

6.
7.
吴广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64-265
目的探讨高压氧+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南石医院157例(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参照组(78例)和观察组(79例)。参照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高压氧+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67%)较参照组(76.92%)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接受高压氧+rt-PA静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确切,能提升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潘德茂 《华夏医学》2003,16(1):77-7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是严重地危害着中、老年人的生命与健康的一种疾病 ,AIS一旦发生 ,其病残率、病死率极高。为了在缺血脑组织出现坏死之前溶解血栓 ,再通闭塞的脑血管 ,及时恢复供血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 ,避免发生坏死 ,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 ,笔者对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以探讨最佳给药时间及尿激酶安全使用剂量。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均系是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 ,溶栓组与对照组各 32例。溶栓组年龄 4 8~ 6 8岁 ,平均 5 5岁 ,对照组 4 7~ 6 9岁…  相似文献   

9.
苏敏 《中外医疗》2010,29(36):6-7
目的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3h内行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溶栓组31例,对照组3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CS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h、24h、3d、7d及14d记录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于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随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结果溶栓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 Rt-PA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3h)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姚志国 《当代医学》2021,27(12):98-100
目的 探讨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性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5.69%,高于对照组的31.03%;观察组死亡率为1.72%,低于对照组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BS、MR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后,观察组BBS、MRS、BI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观察组BBS、MRS、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I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 h和30 d后,观察组评分减少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8%(P<0.05).结论 支架取栓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显著,死亡率较低,可明显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溶栓药物及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宇 《医学综述》2013,19(11):2059-2061
急性脑梗死是公认的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疾病。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具有出血、神经毒性、过敏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安全性,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局限性。该文就国内部分常用的溶栓药物(链激酶、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以及热点新型溶栓药物(孟替普酶、替奈普酶、去氨普酶、纳豆激酶等)的安全性进行总结,并展望溶栓药物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急性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72h内早期溶栓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治疗组起病3h内给尿激酶50万u静滴,20min滴完,起病3-6h用尿激酶100-150万u静滴,30min滴完。对照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针剂5000u皮下注射,第1天2次,以后每天1次,共用7d。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基本痊愈62.5%,与对照组基本痊愈23%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起病6h内给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进展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对6个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试验进行分析。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合并有效率是对照组的4.85倍,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合并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和相对安全性,并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了30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将患者分为有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无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病情预后的预测指标。结果 3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9例有TIA史。与没有TIA史组的患者相比,有TIA史组的患者发生高血压(76.4%比64.4%,P=0.017),血脂异常(57.1%比41.2%,P=0.004),慢性肾脏病(28.2%比15.2%,P=0.002),颅内动脉狭窄(51.9%比36.3%,P=0.019),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44.0%比28.4%,P=0.003)的比例更高。两组患者在发病之前使用的抗血栓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1%和35.3%,P=0.882)。有TIA史的患者的中风预后情况显著较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TIA病史是急性缺血性中风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OR:1.47;95%CI:1.03-2.11,P=0.042)。结论有TIA史的患者较无TIA史的患者发生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更大。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发生TIA后进行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治疗的最新动态。结果:溶栓治疗及卒中单元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治疗方法。结论: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设立卒中单元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梅  张利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2):1462-146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将187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ATT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阿司匹林组(ASA组)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TT+ASA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3组均治疗2年。观察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TT+ASA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经颅超声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一些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单独应用经颅超声具有溶栓作用。多数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颅多普勒(TCD)具有辅助溶栓作用,微泡可增强TCD的辅助溶栓效果。其他类型的经颅超声的辅助溶栓作用以及其联用微泡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各家研究结果不一,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脑血流灌注显像、CT以及MRI应用于缺血性脑卒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方法方便收集自2013年7月—2016年3月在该院所接受治疗的20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CT以及MRI的检查,记录和比较缺血性脑卒患者的病灶侧和健侧的显像参数,评估脑血流灌注显像、CT以及MRI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脑血流灌注显像、CT以及MRI的诊断图像数据发现:①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脑血流灌注显像的阴性检出率89.16%,MRI的阴性检出率为88.18%,均高于CT的66.01%。脑血流灌注显像以及MRI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脑血流灌注显像的检出阴性的NIHSS评分为0.631,MRI的的检出阴性的NIHSS评分为0.470,均低于CT的2.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患者应用脑血流灌注显像、CT以及MRI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的检查方法,临床价值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发病后24h内均接受颅脑CT平扫、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诊断患者脑动脉狭窄、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患者出院后90d随访情况,评价CTA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5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1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5例,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12例。CTA检查显示6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0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13例,CTA诊断脑血管狭窄/闭塞的总体符合率为82.14%(46/56),一致性评价Kappa=0.768(t=10.922,P<0.001)。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诊断侧支循环的灵敏度90.32%,特异度88.00%,准确率89.29%,阳性预测值90,32%,阴性预测值84.62%;预后良好患者CTA检查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TA检查脑血管狹窄/闭塞程度、脑血管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均呈正相关(r=0.454,0.337,P<0.05)。结论颅脑CT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其诊断的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