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参照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系统、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系统(physical and operation severity score for the enumera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POSSUM)建立适合我国骨科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系统,即大坪骨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分系统(Daping orthopedics operation risk scoring system for senile patient,DORSSSP),将其应用于临床并与APACHE Ⅱ和POSSUM进行比较,以期达到评估术前手术风险及预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概率.方法 建立DORSSSP评分系统,分别应用DORSSSP、POSSUM、改良POSSUM(P-POSSUM)和APACHE Ⅱ对近5年来在我科因髋部骨折住院手术的26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对老年患者手术前风险的评估以及预测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价值.结果 根据POSSUM、DORSSSP预测,并发症发生例数分别为119例、92例,而实际发生并发症84例.前者预测值显著高于实际值,后者预测值和实际发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SSUM、P-POSSUM和APACHE Ⅱ系统预测死亡例数分别为16例、10例、12例,实际死亡6例,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实际值.DORSSSP预测死亡例数9例,最接近实际死亡例数.结论 DORSSSP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较准确地评估术前风险及预测骨科老年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与POSSUM和APACHE Ⅱ评分比较,DORSSSP预测老年患者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更有效,且更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术期行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其营养状况及ADL评分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7年10月-2018年9月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98例)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营养状况、ADL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白蛋白水平及ADL评分均较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丢失量则较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较低于对照组(18.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关节置换围手术期行基于营养支持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改良POSSUM(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和P-POSSUM(Portsmouth生理学和手术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对人选病例的手术风险进行预测.判定改良POSSUM和P-POSSUM评分系统对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前评估的效果.方法 查阅1998年1月-2006年10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POSSUM系统中的12个术前生理因素变量和6个手术严重性因素变量.按照改良的POSSUM系统及P-POSSUM系统计算患者的预测死亡率和预测并发症率,利用观察值和预测值的比值(O:E值)来比较预测值与观察值的接近程度.结果 共纳入206例患者,将其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死亡组和非死亡组,χ2检验显示预测值与观察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OSSUM系统能较准确地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但是过高估计了术后死亡率,误差主要来自低风险组(预测死亡率<10%);改良P-POSSUM系统能较准确地预测术后死亡率,其误差主要来自超低风险组(预测死亡率0%~1.9%).结论 改良P-POSSUM系统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死亡率,而改良POSSUM系统能较为准确地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预防作用。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骨科收治的9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5000 U/kg乌司他丁+5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分别于骨折内固定术切皮前及术后第1、2天在10 min内静脉泵入等量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术后谵妄发病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88±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0.75±0.15)μg/L、谵妄发病率为4.44%,对照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为(1.23±0.12)分、S100β蛋白水平为(1.31±0.31)μg/L、谵妄发病率为22. 22%,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S100β蛋白水平及谵妄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 11±21.41)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13±11. 24)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 67%,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42±21. 25) min、术中出血量为(324.23±11.51) mL、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 4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P均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病率,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而提高治疗效果,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Singh指数评价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选取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因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58例,按照Singh指数随机分成非骨质疏松组(A组)28例和骨质疏松组(B组)30例,均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每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并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对术后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骨折不愈合5例,其中,发生股骨头坏死2例,总体成功率为82.1%(23/28);B组术中内固定失败并选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例,术后骨折不愈合8例,其中,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总体成功率为60.0%(12/30),两组总体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ngh指数法是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骨密度测定方法,可用于评价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6.
将3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加长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加长型PFNA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高,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手术时间的差异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因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转子间骨折)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65岁以上患者232例,根据患者受伤后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将其分为三组,其中早期组患者手术时间48h(n=79),中期组患者手术时间48~96h(n=76),晚期组患者手术时间96h(n=77)。对三组患者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12个月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部感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早期组仅为3.9%与3.9%,同期中期组上升至7.6%与6.6%,而晚期组则高达10.5%与1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表明,与早期组的优良率高达98.7%相比,中期组只有93.2%,而晚期组仅有86.3%,表明随着患者接受手术时间的延长,评分越低,恢复越慢,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能够减少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周伟  阮锋  刘平  黄松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6):435-440
目的 探讨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 特殊序列(β-CTX)、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并发髋部骨折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8年1月—2019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骨科收治的164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5例老年骨质疏松并发髋部骨折为骨折组,79例单纯骨质疏松患者为无骨折组,另72例门诊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骨折组男性36例,女性49例;年龄63~78岁,平均70.1岁;跌倒42例,摔伤31例,撞击12例.无骨折组男性29例,女性50例;年龄62~79岁,平均71.2岁.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41例;年龄61~78岁,平均70.5岁.检测受试者血清β-CTX、IGF-1水平以及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BMD).比较三组血清β-CTX、IGF-1水平及临床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并发髋部骨折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 β-CTX、IGF-1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并发髋部骨折的价值.结果 骨折组年龄≥70岁比例、户外运动≥3次/周比例、补充钙剂比例均高于无骨折组(P<0.05),骨质疏松病程长于无骨折组(P<0.05),股骨颈、全髋BMD低于无骨折组(P<0.05).血清β-CTX水平在对照组、无骨折组、骨折组依次升高(P<0.05),IGF-1依次降低(P<0.0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组血清β-CTX水平与股骨颈、全髋BMD呈负相关(r=-0.561、-0.623,P<0.05),IGF-1与股骨颈、全髋BMD呈正相关(r=0.565、0.642,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低全髋BMD、户外运动<3次/周、高β-CTX、低IGF-1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并发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P<0.01).ROC分析结果显示β-CTX、IGF-1、β-CTX+IGF-1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并发髋部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4、0.723、0.894,灵敏度分别为74.12%、70.59%、90.59%,特异度分别为81.01%、79.75%、91.14%.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并发髋部骨折患者血清β-CTX水平升高,IGF-1水平降低,β-CTX、IGF-1水平与股骨颈、全髋BMD降低、髋部骨折发生均有关,是评估老年骨折疏松患者骨折风险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清醒俯卧位(APP)联合标准护理与标准护理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2月至2021年8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8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31例, 女53例;年龄67~96岁[(82.3±6.3)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5例, 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手术方式:闭合复位内固定术39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5例, 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42例术后仅接受标准化护理(标准护理组), 42例术后接受标准化护理和APP干预(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比较两组术后30 d内PPCs(包括肺炎、呼吸衰竭、胸腔积液、肺不张和肺水肿)发生率、术后第4天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术后第4天与急诊就诊时PaO2的差值、术后第4天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APP相关不良事件数目。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0~90 d[(86.1±16.5)d]。APP联合标准护理组术后30 d内PPCs发生率为16.7%(7/42), Ⅰ型呼吸衰竭发生率为4.8%(2/4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蛋白比值(CRP/Alb)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男性103例,女性51例;年龄65~85岁,平均75.8岁;合并0~2种内科疾病106例,2种以上48例.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121例)与死亡组(33例),收集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合并疾病、血常规、肝肾功能、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时长、致伤原因等,同时记录患者入院当天、术后第1天、第3天CRP、Alb以及CRP/Alb的平均值,运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1年内随访率为100%.其中154例患者死亡33例,病死率为21.43%.单因素结果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与年龄>75岁、合并多种内科疾病、白蛋白(Alb)水平低、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CRP/Alb比值高以及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II~IV级有关(t=30.256、56.411、4.007、20.644、6.509、16.684,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Alb水平低、CRP水平高、CRP/Alb比值低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32、2.114、2.625,P<0.05);CRP/Alb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均明显高于CRP或Alb单指标预测(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与CRP/Alb比值增大有关,是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因素,CRP/Alb比值可作为临床预测患者不良结局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方法笔者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内固定手术(内固定组),60例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置换组),对两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明显增加,而在负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则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置换组术后6、12个月的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6.7%、90%,内固定组分别为85.4%、77.1%,置换组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髋部骨折上可有效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尽早进行负重行走,且其近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因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老年髋部骨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前瞻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内固定组(n=65)和关节置换组(n=60)。内固定组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关节置换组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功能以及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BGP)、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同时,采用Tecnobody PK254P平衡康复系统评估两组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以及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结果关节置换组并发症如关节/伤口感染,内置物松动,心血管疾病,肺部、尿道感染总发生率为6.67%,低于内固定组的20.00%(P<0.05)。术后6、12个月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BGP、PTH、BALP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P<0.05)。关节置换组患者前后标准差(SD)、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均大于内固定组(P<0.05),但两组患者压力中心(COP)相关参数XCOP、YCOP及左右SD、前后运动速度、左右运动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出血量较少、术后平衡能力较好;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康复较快,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两者各具优势,医师应根据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骨科收治的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取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LCP组)固定,49例采取动力髋螺钉(DHS组)内固定,50例采取髓内钉(PFNA组)内固定。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治疗效果、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PFNA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LCP组及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FNA组治疗优良率为90.00%,高于LCP组76.19%及DHS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FNA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2.00%,高于LCP组71.43%及DHS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LCP组19.05%及DHS组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固定、DHS内固定及PFNA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但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更优,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给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35例给予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 DHS)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随访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12~3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对于切开复位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少,且骨折复位良好,优良率达94.7%。结论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很好的疗效,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和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行THR的临床效果,探讨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1年4月-2007年4月因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接受THR的老年患者16例(研究组)和因移位股骨颈骨折接受Ⅰ期THR的老年患者20例(对照组)全部进行了随访.其中研究组男7例,女9例;年龄50~85岁,平均66.5岁.随访时间24~96个月,平均58.25个月.对照组男6例,女14例;年龄51~83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间24~70个月,平均49.50个月.36例患者伤前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并有正常的户外活动.比较分析两组行THR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HR术后随访时的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研究组THR手术时间(115.66±34.3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91.25 ±15.80)min(P<0.05);研究组THR术中出血量(546.86 ± 377.04)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20.00 ± 155.94)ml(P<0.05);研究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87.25 ± 7.53)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5.00 ± 5.16)分,对照组THR术后随访时Harris评分(90.20 ± 5.46)分,卡氏生活质量评分(96.00±0.73)分(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感染和翻修,各有1例患者死亡.结论 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的THR手术风险高于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后Ⅰ期的THR.THR是治疗老年人移位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闭合复位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2月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收治80例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FNA组40例,应用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62~85岁,平均68. 8岁;致伤原因:摔伤29例,道路交通伤8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0例,III型20例。置换术组40例,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63~84岁,平均68. 7岁;致伤原因:摔伤30例,道路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分型:II型21例,III型19例。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PFNA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少于置换术组(P <0. 05)。PFNA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5. 00%)低于置换术组(22. 50%,P <0. 05);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2. 50%)高于置换术组(75. 00%,P <0. 05);PFNA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84. 24±8. 61)分高于置换术组(79. 48±6. 32)分(P <0. 05)。结论不稳定性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实施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小,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7例,男性62例,女性35例;年龄60~78岁,平均67.4岁。按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外固定支架组(48例)和微创组(49例),外固定支架组行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微创组行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影像学指标、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微创组优良率(93.88%)高于外固定支架组(79.17%)(P<0.05),桡骨高度(12.42±4.60)mm高于外固定支架组(8.53±5.59)mm,尺偏角(22.50±5.96)°、掌倾角(11.06±5.82)°大于外固定支架组尺偏角(18.93±5.20)°、掌倾角(8.45±4.78)°(P<0.05);微创组术后1、2个月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情况Lane-Sandhu X线片评分分别为(1.67±0.29)分、(3.78±0.66)分,优于外固定支架组(1.15±0.37)分、(2.82±0.54)分(P<0.05);微创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2%)低于外固定支架组(20.83%)(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支架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效果好,有利于骨折端骨痂生长愈合,术后并发症较少,临床治疗可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外固定架固定改良技术治疗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03至2015-05治疗的30位老年高风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我科外固定架固定改良技术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28例获得随访,时间为3~14个月,平均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为3~6.5个月,平均3.4个月。按髋关节Harris评分:26例优秀,1例良好,1例一般,0例差,优良率为96.4%(27/28)。2例发生轻微的髋内翻。无金属过敏及股骨头被螺钉切割的患者。结论 该法较传统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操作简单,在治疗手术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唑来膦酸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4月~2014年11月治疗的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220例,根据抗骨质疏松药物的不同分为唑来膦酸组(观察组)和降钙素组(对照组),每组各110例,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椎体和髋部骨密度等。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VAS评分、术后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腰椎骨密度和髋部骨密度分别为(0.81±0.05)g/cm2、(0.79±0.06)g/cm2,对照组分别为(0.77±0.07)g/cm2、(0.74±0.07)g/cm2,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疗效较好,能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同时并未影响骨折的愈合及髋关节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