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3月诊断为胸腰椎骨折的老年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4.3±8.4)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2.8±9.1)岁。观察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对照组经后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康复时间、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以及疼痛视觉摸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3.21±0.62)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的(4.83±0.86)分;其术后的JOA评分(19.3±8.3)分也优于对照组的(14.3±7.2)分。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打开椎弓根入路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试验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的手术方式,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Cobb角矫正率,椎弓根植入准确率等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别,均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疼痛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试验组在术后两周,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的手术方式与传统打开椎弓根入路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有着相同的Cobb角矫正率和椎弓根钉植入准确率,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同时能够相对传统术式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术后患者疼痛较轻,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与小切口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骨一科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PS组(41例)和MWPS组(45例).PPS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8.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道路交通伤25例,重物砸伤4例.MWPS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70岁,平均49.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28例,重物砸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以及椎体复位情况.结果 MWP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73.58±5.73)min、(66.36±12.78)s,均明显少于PPS组[(85.74±5.82)min、(312.69±11.92)s],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2±3.63)mL、(69.65±3.7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WPS组术后24h、7d、14d和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PPS组[(5.8±0.7)分vs.(6.1±0.6)分、(3.3±0.7)分vs.(4.2±0.8)分、(2.1±0.1)分vs.(2.9±0.3)分、(1.1±0.1)分vs.(1.9±0.2)分],P<0.05;MWPS组置钉准确率和术后椎体复位率明显高于PPS组(91.85%vs.80.49%、88.89%vs.70.73%),P<0.05;MWPS组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和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均高于PPS组[(98.87±11.57)%vs.(97.58±11.65)%、(85.17±8.63)%vs.(82.91±8.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S与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MWPS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和椎体复位率以及更低的辐射量,更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0年6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8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2例,女性31例;年龄24~72岁,平均52.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4例,高处坠落伤22例,摔伤5例,其他2例;按照入路不同分为Wilt...  相似文献   

5.
杨剑  康建平  王松  雷飞 《西南军医》2014,(3):257-260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A组)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椎间融合术(B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8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120例,B组165例。比较两种手术入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融合率,术前、术后随访均应用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估计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方面明显优于B组(P〈0.05),但A组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t;0.05)。两组末次随访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 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减压融合术与传统腰椎后正中入路固定减压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腰痛残留率低,并能早期起床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单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0月—2010年6月我院对57例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单节段椎体骨折患者行Wiltse肌间隙入路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手术时间75~115min,平均(87±23.8)min,出血量85~175ml,平均(135±51.7)ml;全部病例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所有病例未发现内固定失效及腰背疼痛症状。结论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段单节段骨折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采用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5年5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分为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每组30例。微创实验组选用经椎旁肌间隙(最长肌和多裂肌间隙)入路,并使用长臂万向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固定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段骨折;传统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切口手术,比较两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伤椎Cobb's角恢复百分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中透视次数。结果两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X线片,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百分比分别为(48.0±9.5)%、(50.2±9.4)%,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伤椎椎体Cobb's角恢复百分比分别为(78.8±10.8)%、(80.2±8.9)%,上述两指标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微创实验组和传统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8.4±11.5)min、(131.2±45.1)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2.7±2.4)d、(20.5±5.3)d,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2±12.5)m L、(227.6±56.4)m L,术后伤口的引流量分别为(31.9±10.4)m L、(247.4±48.4)m L,术中需要透视的次数分别为(4.0±0.5)次、(7.5±2.0)次,微创实验组均优于传统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技术不但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及脊柱生理曲度,而且具有术中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对无脊髓/神经损伤的单个胸腰椎椎体骨折是一种实用的外科手术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1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Wiltse 入路) 与 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Sextant 经皮入路) 治疗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5 年 3 月至 2021 年 10 月安阳市殷都区中医院收治的 72 例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Wiltse组 (39 例) 和 Sextant 组 (33 例), Wiltse 组患者采用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Sextant 组患者采用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疼痛程度以及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 角与椎体功能。结果 Wiltse 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 Sextant 组 ( t = 11.865, P<0.001), 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 Sextant 组 (t = 19.892, P<0.001), 手术时间明显短于 Sextant 组 (t = 3.442, P<0.001), 住院时间明显长于Sextant 组 (t = 8.962, P<0.001); 术后 6 个月, Wiltse 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及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DI) 评分均明显低于 Sextant 组 ( t = 6.878、13.070, P 均< 0.001), 而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Cobb 角与Sextant 组无明显差异 (t = 1.658、1.628, P= 0.102、0.108)。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Sextant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无神经症状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矫正效果相当,但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手术时间更短, 术后远期疼痛程度更轻, 椎体功能恢复效果更好, 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4年5月采用伤椎置钉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且随访资料完整者6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17例;年龄18~62岁。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伤椎高度矫正率、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术后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94(平均47.3)个月。共3例(4.3%)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切口浅表感染1例、螺钉穿透椎弓根内侧皮质2例,无一例内固定断裂。末次随访时,ODI为19.8%~29.2%[(24.4±7.6)%]、伤椎高度矫正率为91.3%~100%[(96.8±5.9)%],伤椎高度矫正丢失率为4.1%~8.2%[(7.6±2.4)%],Cobb角矫正率为83.6%~97.2%[(86.2±4.1)%]及Cobb角矫正丢失率为2.1%~6.7%[(5.8±3.4)%]。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时,伤椎置钉有利于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防止后凸畸形矫正及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3月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82例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传统跨伤椎固定41例(跨伤椎组)与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41例(经伤椎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VAS评分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下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伤椎相对高度、伤椎相邻椎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经伤椎组伤椎复位率及Cobb角矫正度显著优于跨伤椎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相比于术前均显著降低。而相比跨伤椎组,经伤椎组患者上述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重度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44例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22~57岁,平均36.8岁。采用急诊全麻下先行双踝悬吊法手法复位,再经后正中入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钉2棒1横联),术中不需要植骨融合。术后6周内卧床功能锻炼,3个月内戴支具下床活动,术后10~12个月拆除内固定装置。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44例术后获得10~16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0~105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Cobb角术前26.3°±4.7°,术后4.3°±1.4°,拆除内固定时5.2°±1.2°;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前43.3%±14.7%,术后97.3%±4.4%,拆除内固定时96.3%±3.4%; VAS疼痛评分术前7.6±0.5,拆除内固定时1.2±0.4。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畸形,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伤椎愈合后即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无需植骨融合,及时拆除内固定物可以避免其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并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1年3月~2013年8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正中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片疗效评价指标、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的腰背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患者Oswestry(ODI)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6.3±14.7)min、术中出血量(155.7±38.2)m L、术毕切口内残腔体积(10.3±2.6)m L、手术后引流量(106.6±21.7)m 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67±0.21)mm、Cobb角丢失(1.45±0.81)°,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个月、末次随访研究组的VAS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ODI评价为优的比例为75.56%,高于对照组的53.33%,术后末次随访研究组的OD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并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可靠、术后患者恢复更加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接诊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4~55岁,平均38.45岁。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6~53岁,平均38.51岁。观察组行后路经伤椎固定联合伤椎植骨并行后外侧植骨,对照组后路经伤椎固定术与观察组相同,常规外侧植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下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84±13.12)min vs.(78.31±14.94)min,(218.12±34.30)m L vs.(221.92±35.69)m L,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在术后1周、3个月时Cobb角均比对照组低[(10.23±1.55)°vs.(14.38±2.17)°,(4.12±0.52)°vs.(7.43±1.30)°],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对照组[(78.23±12.35)%vs.(64.84±10.54)%,(84.98±15.42)%vs.(72.42±13.09)%,P0.05];观察组术后1周、3个月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DI指数在术后1周、3个月时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在腰胸椎骨折患者中实施双侧伤椎经后路内固定联合椎弓根植骨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进行比较. 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治疗,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肌间隙入路组),传统后正中入路23例(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围术期指标及伤椎骨折复位情况,并行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评估. 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伤椎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为(148.5±26.5) ml,术后引流量为(72.9±17.3) ml,术后VAS评分为(1.1±0.3)分,ODI功能评分为(13.4±2.7)分,与传统入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无需椎管内减压的椎体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7.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1月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椎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26~62岁,平均39.2岁。损伤节段: T119例,T1213例,L110例,L23例,L31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5例,高处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6例。神经功能情况按Frankel分级: B级2例,C级13例,D级6例,E级15例。通过对术前、术后即刻以及终末随访时影像学指标、神经功能的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60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5年随访时按Frankel评价标准均有1~3级不同程度恢复,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较术前明显改善。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影像学检查示椎管狭窄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下间隙角、上间隙角、伤椎前缘压缩率、伤椎后缘压缩率较术前明显恢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结合后路椎弓根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够较好地重建伤椎高度,有效维持伤椎的三柱稳定性,降低了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